-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
- 殷凤
- 8804字
- 2021-04-02 14:41:17
四、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一个重大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回顾历史,展望将来,改革开放使我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与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开放作为核心发展理念之一,将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永续动力。中国正在以更为开放的态度,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参与新型国际分工与国际制度构建。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而实现国际竞争力升级和形成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关系的新目标。
(一)全面开放的时代背景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全新的情境,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具有怎样的阶段性特征?对中国开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全球产业体系再布局和全球经济治理大变革
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期,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形势严峻,全球化进程停滞不前,“逆全球化”思潮日益显现,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岛主义抬头,由于复苏乏力、赤字高企、发展失衡等问题,黑天鹅事件频发(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退出TPP,中美贸易战等),经贸领域冲突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不断遭受冲击,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统一监管,金融风险因素持续累积,致使经济危机之上又叠加了全球秩序危机,限制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结构性矛盾亟待纾解,全球治理困局亟待突破。同时,全球新兴经济体日益崛起,使得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对比与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据统计,2016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80%,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38.8%,较2007年增加了10.5%。这一变化影响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走势,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同时,为了营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也需要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阻断“经济低迷—保护主义抬头—民粹主义高涨—全球化进程逆转—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负向循环机制。然而,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快速崛起疑虑重重,围堵遏制中国的意图提升,加之周边战略与安全环境复杂化,这些均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经贸关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也并未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影响力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中国需要推进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对外开放,并在此过程中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为引领,维护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从全球治理的普通参与者转变为核心建设者和贡献者。
2.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产阶层崛起,从追求性价比到性能比,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然而,我们却面临产品低端过剩,高端不足,其背后是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不足、原有优势弱化、产业低端锁定,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需增长放缓,而与此同时,针对中国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益高涨,借由生态、国家安全和劳工权利等的非关税壁垒也日益增多,加之原有的基于低成本要素的传统比较优势不断遭受来自其他后起国家的有力竞争,不少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仍主要由外国跨国公司掌控,中国出口增长压力重重,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趋于衰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联储加息、跨境资金流动加剧,加上中美贸易战,中国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承压,压缩了货币政策调整空间,也增加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这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与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对全球价值链核心和高端环节的掌控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吸引高端要素的能力,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和获益能力,从贸易投资大国迈向经贸强国。
(二)全面开放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开放、要什么样的开放、如何更好推动开放等重大命题。报告提出的全面开放内涵丰富,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其为我们标注了新的时代方位和奋斗坐标:“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呼吁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与“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外交战略紧密衔接,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等。一是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二是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按照国际化、法制化要求,依法管理开放,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三是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继续实施“西部开放、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东西双向开放,促进技术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四是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大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和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加速培育产业、区位、营商环境和规则标准等综合竞争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汪洋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开放,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坚持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更好结合,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坚持制造领域开放与服务领域开放更好结合,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结构调整;坚持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更好结合,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坚持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更好结合,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者贡献者。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有: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宇燕指出,从广度上看,“全面开放”意味着开放的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包括开放的对象、开放的领域和开放的空间;从深度上看,“全面开放”意味着开放的方式创新、层次加深。
综上,全面开放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在开放对象上,是面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开放;在开放领域上,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开放,从经贸领域向金融领域拓展,从经济领域向治理领域拓展;在开放区域上,是沿海与内陆沿边开放互动协同;在开放方向上,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中“引资”与“引智”“引技”并重,“走出去”中扩大原有市场与拓展新兴市场并重;在开放机制上,是“先行先试”与全面推开相衔接。
2018年“两会”期间,备受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中国如何推出新的对外开放措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将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构建开放性经济体系的强烈愿望,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将“超过预期”,有巨大的政策红利可期。
关于“超预期对外开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开放的领域超预期,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把自贸区试行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逐步扩大到全国,大幅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
(2)开放的方式超预期,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改革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3)开放的区域超预期,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创新合作模式,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力度,加强跨境建设和合作;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大西部地区、内陆地区、沿边地区开放的力度,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转移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家支持产业转移与加工贸易的资金、土地等优惠政策,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4)开放的节奏超预期,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早日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加快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
(三)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涵与任务
1.新格局的内涵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看,新格局的深刻内涵主要“新”在以下5个方面:
(1)“新”在突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上。“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2)“新”在拓展对外贸易强调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上。新形势下,要坚持创新引领,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成长,鼓励更多优势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激发外贸增长的新动力,实现外贸发展由大到强。
(3)“新”在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上。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推进双向开放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既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更要充分认识外商投资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向更高形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通过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外商权益保护等途径,增强中国的国际引资竞争力,吸引更多优质的外国投资者参与中国建设。
(4)“新”在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上。新形势下,应牢牢坚持走出去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鼓励更多企业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主动对接国际高端要素,积极构建有利于整合全球资源的价值链、供应链、物流链,增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做强做大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主体。
(5)“新”在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上。一直以来,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等开放高地,中国广大西部地区大多为开放洼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过去我们的开放主要基于沿海地区,面向海洋、面向发达国家,今后这个方向的工作还要继续做。
综上,基于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构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沿海与内陆互动协作,双边与多边机制相互结合的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新格局的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的路线图,推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主要包括: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未来中国开放战略的调整方向与重要举措主要包括:确立新的战略目标和政策体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贸易强国建设;依据全球投资贸易新规则的特性扩展市场准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快对外投资步伐,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积极推动金融领域的开放,加强金融监管模式的创新;开放载体转型升级,促进自贸区功能创新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工作包括:
第一,重视新制度供给,消除制约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制度安排,释放制度红利。转变政府职能,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有限服务型政府转变,完善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用制度创新代替政策优惠,在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规则、法律规范、政府服务、运作模式等方面率先实践,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试验池”和可以复制的新模式;逐步建立与国际经贸新规则相接近、相适应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以应对当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中正在酝酿的国际新规则;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把自贸区试行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逐步扩大到全国;加大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力度,特别是新能源、生物制药、金融保险、物流运输、信息服务、医疗、文化等行业的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新标准,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营造稳定、透明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二,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对外开放新战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增强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的能力,营造互利共赢的外部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经认识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已不仅仅是中国打开大门“走出去”或“请进来”,更重要的应当是把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对接发展目标、沟通发展政策、融通发展资金、联通发展设施、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营造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大同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种“创新合作模式”,要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做起,“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一战略构想涉及政治、经济、人文、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其拥有的“和平、友谊、合作、共赢”的宗旨与古丝绸之路一脉相承。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中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使得中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扩大开放的重任。另一方面,这一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一带一路”从战略到倡议,再到建设,有三个用词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一带一路”认识观念上的变化,反映了“一带一路”的推进轨迹。“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的重大命题,“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点任务。“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步入了深度开放、积极参与、主动引领的新开放时代,正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践行着经济全球化的全新要义。
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求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以及投资、经济合作伙伴更加多元化。因此,在与发达国家保持原有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扩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扩大各方利益交汇点,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贸易投资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有助于突破由于全球化退潮所导致的全球经济治理困局。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的差异性,“一带一路”的合作形式需要多元化和多样性,应因国、因地制宜,务实多样、包容开放、互利共赢,进一步密切政府间合作,建立创新治理机制,构建高级别、常态化的多边政策对话和协调机制,逐步形成沿线各国普遍认同的国际规则与制度,以及多边协调治理机构,消除资源、能源、人才、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加速区域互联互通,鼓励多主体、多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通过推动“两化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以释放产业创新活力,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创造潜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顺应国际分工由产品分工转向要素分工的趋势,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际生产体系,改变生产低端产品、过度依赖外资和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传统模式;完善双向投资布局,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加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力度,分层次、有重点地着重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集聚全球优势资源的同时,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加快走出去步伐,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全球资源和市场配置能力,整合和延伸产业链,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和优势互补点,形成全面开放网络。
第四,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全面开放新高地。目前,中国自贸试验区形成了“1+3+7”雁行阵,先行先试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备案制为主的外商投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这将大大激发新的改革活力。今后,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创新,同时加强压力测试,形成制度创新系统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为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自由贸易港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上的延伸和升级,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高地和平台,中国应借助自由贸易港建设,在贸易便利化和口岸监管方面进行更高水平的开放试验,推动货物、资本、人力和技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提升“留+聚”功能,打造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提供全球性的公共产品,设定相关制度规则,提升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只是被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现在则要主动参与和影响全球经济治理;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这是拓展我国自身开放空间的需要,也是主动塑造外部开放环境的需要。”今后我们要在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中增加话语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主体地位,大力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全球金融与货币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数字贸易、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国际经济治理新议题谈判;深化在G20框架和“金砖国家”框架下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作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公共产品的设计和提供。亚投行共有57个创始成员国,2017年成员总数扩大到77个,涵盖亚洲、大洋洲、欧洲、非洲、拉美五大洲。未来亚投行在打破各成员之间投资和贸易往来的屏障、助力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保障开放型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构建、推动全人类实现均衡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拓展、密切与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根据现实需要和条件不断创新国际合作机制与模式。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明确决断,全国“两会”对扩大对外开放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中国再次清楚表明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中国对外开放已站上更高的起点,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