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总纲

学习党章首先要学好党章的总纲,邓小平指出:“党章的总纲是我们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党章的总纲是党章的前提和总则,是党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总纲主要阐明了党的性质、目标,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等内容。

一、党的性质

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统一,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全党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落实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工人阶级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性。在旧中国,我国工人阶级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一样,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与大工业生产相联系,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锻炼了高度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和具有远大前途的阶级。此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相比,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处于社会最底层,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之沉重,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中国工人阶级分布较为集中,便于组织起来,形成重要的社会力量;同时,中国工人阶级与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结成亲密联盟,使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现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正是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坚定不移地代表着它的意志。

2.中国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

党应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党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党员的先进性,集合了一大批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阶级出身的具备党员条件的人不能入党,也不是说吸收这些人入党就改变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工人阶级的形成是建党的根本条件。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但是,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3.中国共产党是用先进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这是我们党具有先进性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关键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的指南。我们党在各个革命时期,特别是党的任务发生转变时期,都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十分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统一全党思想。正是这样,我们党才保持了先进性和纯洁性,才不断发展壮大,才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并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胜利。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必须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我们党,才能使我们党不落后于时代,保持先锋队性质,才能保证党完成历史使命。

4.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的。

中国共产党不是党员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它是全党必须遵守的组织纪律。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并进行活动的,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了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条件下,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这不仅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工人阶级需要党,党也离不开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二)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章除了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之外,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重要概括。这个提法在党的历史上就有过。早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议就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重申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我们党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建党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在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形势、艰巨任务和面对各种风险考验基础上,对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应该具有的性质提出的总要求。它把党的奋斗目标、根本宗旨和执政使命融入党的性质,实现了党的阶级性、代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还昭示着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以科学的理论和创造性的实践,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坚持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作出的合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选择,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1.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许多革命先驱,许多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能够找到国家振兴、民族解放的出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英勇悲壮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等先后都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历史表明,中国农民阶级是革命阶级,但不是先进阶级,它摆脱不了旧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局限性,提不出民主革命纲领,看不到革命发展前途,因而不可能担当领导中国革命的重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它的革命不彻底性,没有能够将革命进行到底。于是,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便落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肩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不长的时间里,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各族人民进行大规模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半个世纪以来,党也曾走过弯路,有过失误,但是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受了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开辟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党领导人民谱写了兴旺发达的新篇章,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个政治组织像共产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牺牲,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自己的错误,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是久经考验的、人民信赖的政治领导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党的领导理论必然随着实践的丰富而丰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领导仍然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坚持党的领导是不可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虽然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最有远见、最有前途、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但自发的工人运动仍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工人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组织政党并接受党的领导。党是工人阶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领导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一,它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能够科学地预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进程,在无产阶级运动的各个发展阶段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指明方向;其二,能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由自发走向自觉;其三,能够团结和组织群众,使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其四,能够引导群众把眼前的利益同长远的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相结合,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减少失误,走向胜利。

从实践上看,共产主义运动也就是共产党领导的运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条件。夺取政权需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样必须有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坚持党的领导是其内在要求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正确的方向,要由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去体现,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才能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和顺利前进。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最广泛地动员他们参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他们最有力的支持。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另一方面,要看到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又直接触及各方面的利益,其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改革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取得改革的成功,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事实上,也正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按照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并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坚定不移地贯彻实行,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

第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没有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经济建设搞不成,改革开放也搞不成。要有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环境,就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现在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但是不安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正确区分和处理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经常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和群众,挫败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阴谋和国内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的企图,才能使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得以巩固和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受干扰地进行。

3.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合我们党和国家的现实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新时期的基本口号和中心任务,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的新认识、新实践。同时党章的这个表述,也把党的领导核心的规定性同“三个代表”和“两个先锋队”统一起来了。党的先锋队性质也好,“三个代表”也好,领导核心也好,在现阶段,都是为了团结和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说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大创新。

(五)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党章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之所以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二是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三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四是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五是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六是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这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把党在现阶段的目标和最高纲领有机统一起来。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志存高远,立足现实,永远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

二、党的行动指南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党章总纲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立不是偶然的、凭空的,而是汲取了人类思想发展历史上优秀的成果,并对经济、社会研究及思想成果做了根本意义上的扬弃,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科学、最革命、最深刻、最伟大的认识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斯大林,都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立付出了巨大的创造性劳动。他们的思想已经被实践反复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高潮、曲折、探索及前进,在指导革命运动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充实新的内容。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套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因此,它的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与时俱进而又长存不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是我们共产党人须臾不可离开的认识世界与指导实际的法宝。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作为党的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某些具体论断有可能已不适用于今天,但贯穿整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就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要全面、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全面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真正把握其中的实质,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一切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去观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解决。

(二)毛泽东思想

党章总纲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毛泽东思想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重要历史现象。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思想对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借鉴作用。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党章总纲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章总纲指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五)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七自然段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的内容,表述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这段话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改革思路、战略决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作出创造性科学回答的同时,讲话还围绕“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这一时代课题,科学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深刻反映新的社会诉求和人民期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鲜活元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象一致、主题一致,都是探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问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和“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阐述,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梦、群众路线、党的建设、依法治国、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意识形态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等方面,讲话在理论内涵、范畴体系和语言表述等方面明显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是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八自然段开头一句表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强调,全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其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次修改新增写的内容。十八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胜利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始终是同中国的革命和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引导中国人民在民主革命中争取社会主义发展前途,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创新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引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并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启示。20世纪的社会主义大都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新课题,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从列宁到毛泽东,都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艰辛探索。他们解答了实践中的一些新问题,但都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由邓小平创立、后继者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并成功地引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出色地解决了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如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如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问题,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浅入深,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不仅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增添了新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内容鲜活,特色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复兴同社会主义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体化的事业;把社会发展的过程性与奋斗目标的阶段性统一在一起,使奋斗目标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把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结合在一起,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其成为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社会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并在语言表述上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使其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把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并在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下,坚持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与世界各种文明、各种社会制度和各种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确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整套制度体系,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不同层面的制度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构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层面的制度,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根本层面的制度,就是在制度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反映了制度体系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体现了制度体系“质的规定性”,是一种制度体系区别于其他制度体系的主要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层面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之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层面的制度,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政体,提供了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途径和方式,与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这一根本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它、不断完善它。

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基本层面的制度,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基本层面的制度是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内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基本层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肝胆相照的合作型政党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选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基层民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断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反映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性质。我们必须在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采取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立制度,并通过各种法律规范为不同层面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良好法制环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通过法律形式确立制度,使制度更具权威性、稳定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意志和长远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法律规范,为不同层面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作为具体层面的制度,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层面的制度由根本层面、基本层面的制度派生出来,是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实现根本层面、基本层面的制度所确定的基本原则,需要由具体层面的制度来确定具体的组织制度、管理权限、运转方式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体层面的制度是指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这些具体层面的制度,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可以也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对具体层面的制度中某些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改革创新。如果具体层面的制度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就有可能妨碍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长期以来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的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党章总纲规定: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对阐述改革开放的自然段作了充实,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全党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五、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充实和调整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为对应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总纲用九个自然段分别阐述,增写了生态文明建设一个自然段,调整和充实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自然段。

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总纲增写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内容。同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整到党章总纲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之中。十八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充实这方面的内容,使经济建设的表述更为集中,有利于全党更加全面地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握和贯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总纲增写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十八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总纲增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十八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全党牢牢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总纲增写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修改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落实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八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这样的充实和修改,有利于更好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推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总纲增写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自然段,表述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这样的增写,既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和指导原则,又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有利于全党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需要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排除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党的基本路线包含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一个是改革开放,另一个是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不能任意加减,也不应简单并列,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1)四项基本原则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则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根本途径。四项基本原则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则主要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制度是稳定的,具体制度是可变的,改革就是通过调整具体制度,使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得到更好的实现和逐步完善。

(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也是治国之本,为改革开放提供健康发展的保证;改革开放是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充实,它依据时代的要求,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内容。没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因此,改革开放必须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充实和更好地贯彻和落实。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个基本点坚持得好不好,结合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开生产力这个根本标准,离开中国的客观实际,抽象地谈论坚持两个基本点及其相互关系,就会陷入主观随意性。

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注意“左”右两种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政治混乱。“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从两个极端割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特别是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因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特别是“左”的倾向;同时,无论警惕右还是防止“左”,都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准绳,决不能以“左”反右或者以右反“左”,从一种错误倾向走到另一种错误倾向。

(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章规定: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2.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3.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5.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逐步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章总纲第九自然段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并在总纲第十四至十八自然段,分别论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章中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经济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四)社会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五)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七、党章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新要求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十八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定指出,“正视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在总纲部分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中,强调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进一步强调求真务实,把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作为党的建设第二项基本要求;增写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的内容。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章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的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反映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重要实践经验,有利于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贯彻落实。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4.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确立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在变,形势也在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

党对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作用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党的政治领导是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方向的领导,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发展阶段上,为无产阶级制定并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就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作为执政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党同各级政权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党的思想领导主要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的理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把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组织领导是指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组织制度,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培养、选拔、使用和监督党员干部。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实现党的各项工作。要实现党的组织领导,就必须按照干部“四化”方针,搞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通过各级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好党员,通过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干部的骨干作用来带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可能将其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核心,是解决方向、道路的。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重要基础。组织领导是服务于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重要保证,没有党的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就不能落实。总之,党的领导只能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全面领导,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否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削弱与否定。

2.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章指出,“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顺利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科学执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治国理政;民主执政,就是党要把为民执政和依靠人民执政结合起来,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运行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自身在法律范围内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的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为了切实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为了解决党在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也正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改善党的领导,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基本的工作应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解决党在领导工作中经常面临而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党用以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一些计划方案、工作方式等,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和修正。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因为人们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在变革实践中所产生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也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党的事业发展也是这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党就要在新形势下,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新的调整和补充,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在新形势下,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提高领导水平,这是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党只有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适应党的领导的需要,才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搞得又好又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党。这就要求:一是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三是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依法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五是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六是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七是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