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2:个性化声音形象的兴起

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我当然不会错过,幸运的是,一试样音就过了。为了完成这次的童声脚本,我随时随地都在想着如何用声音展示出角色的感染力,我练了一遍又一遍,才开始正式录制,录制完之后,自己反复听,听到不满意的部分,就继续推倒重来。录好的作品全部交付之后,对方是满意了,但我的声音却在那段高强度的工作后全部垮掉了。

录音完成后,我非常高兴地问了客户:“你为什么最终选择我来录呢?”

“因为你的表现力很强。”

客户没有单纯说我的声音好听,而是用了表现力这个词,我就开始思考,没有见过面的人是从哪些维度来评判一个人的声音表现力的?

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教学的累积,我发现一个人的声音表现力,就是你声音的“夸饰”程度。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扭曲声音的能力,声音的扭曲力,不仅是后期录音,更是领导力语言中被大家忽视的一大魅力要素。我听过很多声音音质不错,但是扭曲力太弱的表达和发言,其效果反倒不如声音辨识度高的,有着天然扭曲力的声音。

举个例子,比如“唐老鸭”“孙悟空”的声音,在配音领域中,扭曲声音的能力已逐渐成为艺术中的新元素,这意味着我们在传达信息上比以前更加自信、铿锵有力,也给予了我们一个更好的机会,来表现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可以说,越要有冲击效果,想展示自己的强大和力量,就越是比大多数人要夸张。

这就是古希腊人对这种能力的描述:夸饰。声音里的夸饰能力,就相当于视频里的渲染功能,这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它能点燃听众的好奇和激情。在领导力语言中,领导者的声音幅度,通常都有夸饰效果,所谓夸饰,就是比自己平时的声音状态要夸张,是一种非常自然地夸大他们的情感状态。

我在台上演讲时,也常常会运用夸饰的手法,施展声音的魔法,让大家全程都听得津津有味。和小朋友讲话时,我也经常扩张声音的幅度,以达到吸引对方的目的。但是那一次录制童声时,自己只是朦朦胧胧地了解给声音“减龄”的夸饰运用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模仿,“误打误撞”地知道了声音的效果,至于是否科学,是否会对声带造成损害,并没有考虑太多。全部的童声稿件录完后,我强烈的表现力也释放完了,我的声音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却完完全全垮掉了。

当时我被吓坏了,连续好几周,自己都不能发出声音来,就算勉强说话,发出的声音也是沙哑刺耳的。我暗自后悔,为什么要那么“粗暴”地使用嗓子,现在造成损害了,以后都不能说话了,这种“失去声音”的恐惧折磨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有声音曾经垮掉过的经历,为了打赢持久战,我给自己建立了第一条声音练习的“军规”:想要让声音有表现力,就不能让气息随呼吸散了。因为,给声音“减龄”是一份“高”强度的工作,需要让音调升高至额头。这时人的声带绷到最紧,如果没有气息的支撑,反靠蛮力绷紧声带,必然会因不科学的“夸饰”方法而损伤娇嫩的声带,从而导致声音垮掉。只有充分运用气息,才能轻松省力地给声音“减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声音表现力,才不会由于长时间用“装嫩”的角色声音说话,而导致声带受损、声音沙哑、垮掉。

从那时起,我也开始意识到,当声音表现力崛起为一种商机时,绝对不能杀鸡取卵,要稳扎稳打,才能让有声艺术的生命力更长久。让声音具有扭曲力,不能靠蛮干,得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到底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呢?其实我当时也摸不着头脑,专业书籍里的太多专有名词,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常常有人问:“你是怎样从会计领域进入到声音领域,成为声音教练的?”我认为是得益于直接面向市场,也就是消费者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是这些消费者教会了我那些抽象的专业名词。直接和顾客打过交道后,我的头脑中,不再是专业名词,而是听众的直接感受,这些经验又帮助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创新的工具和体验方式,帮大家快速和自己的声音建立联系,懂得有效控制和修饰自己声音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