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 河川】
◎洛水
又名洛河,古称雒水。为黄河下游南岸大支流,发源于陕西蓝田县,流经洛南,河南卢氏、洛宁、宜阳至洛阳南、偃师、巩县洛口以北,入黄河。长420公里。在偃师附近又有伊河汇合,称伊洛河。汉魏洛阳故城在今城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则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今洛阳城在隋唐城基础上改筑,仅当年原城洛水北一部分。
◎谷水
古水名。即今河南渑池县南渑水及其下游涧水,东流至洛阳市西注入洛河。东周王城在谷、洛二水合流处东北岸。东汉、魏晋、北魏都洛阳,曾导谷水使东出王城北,合瀍水东注为阳渠,经洛阳城北,东经偃师县(今县名)东南入洛;故《水经注》称王城西故渎为死谷,时已无水,改以阳渠为谷水下游。隋复故道,近世改称上源为渑水,自渑池县东合涧水以下称涧水,另以新安县西北南流入涧一水为谷水。
◎洛河
一作北洛河、北洛水。渭河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陕西北部定边县王盘山,东南流经志丹县、蒲城县等,至大荔县入渭河,全长680公里,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因相对于发源于陕西蓝田流经洛南、河南洛阳而入黄河的洛河,故又名北洛河。主要支流有周水河、葫芦河等。洛河流经白于山、子午岭和黄龙山之间,河谷和川道相间。洛川县以上,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洛川至大荔县铁镰山,山原面平坦广阔,沟壑陡峻,是高原沟壑区;铁镰山以下入渭洛平原,两岸川道阶地平坦肥沃,农产富饶。18世纪以来,下游河道时入黄时入渭,常常变迁。径流量9.43亿立方米,流域内雨量减少,7—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60%,多为暴雨,因而使洛河洪枯水位变化极大,年输沙量1.1亿吨,是黄土高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洛河水利灌溉工程龙首渠开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采用井渠法的地下井渠。历史上洛河河谷常常成为南北军事通道和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物资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线。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隋唐时期的突厥以及元明时期的蒙古均沿河谷南下,直至关中平原,历代中原王朝在洛河流域建立许多军事要塞(军、城、堡、寨)并常驻兵防守。洛河下游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秦晋、秦魏的战场。战国初,秦魏以洛河为界,魏胜则秦堑洛,秦强则魏沿洛河建造长城。魏长城从今华山北麓沿长涧河西岸过渭河,在大荔县西南过洛河,沿洛河东岸经澄城、合阳达韩城市芝川镇南,地面城墙断断续续依稀可见。
◎渭河
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东部渭源县的鸟鼠山,东流至宝鸡市入陕西境,横贯关中平原,于潼关县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北岸支流葫芦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源远流长;南岸支流石头河、沣河、浐河、灞河短而湍流,呈不对称水系。渭河南有秦岭,北有陇山和北山,宝鸡峡以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以东为关中平原。年径流量75.7亿立万米,年输沙量在华县测站为4.25亿吨。6—9月份占全年的88%以上。历史上此河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和军事航道。丝绸之路由中原到长安,或由长安为起点,西行至咸阳渡过渭河,循渭河北岸西行至宝鸡县西北,再循千水越过陇山,经张家川、清水到天水,再沿渭河至陇西渭源翻越鸟鼠山沿洮河而下,至永靖县的炳灵寺渡黄河,循湟水经青海西宁北越祁连山至河西走廊的张掖、敦煌。或由陇西北上经定西、榆中至兰州,经武威、张掖到敦煌。由长安沿渭河南岸向东,出潼关。古代中原连接函谷关是中国西北、西南的交通主干线。由长安沿渭河北岸东行于大荔县东渡黄河至山西蒲津关,也是一条重要交通线。渭河水上运输早在春秋时期,周襄王五年(前647)著名的“泛舟之役”就是秦国的粮食由渭水经黄河、汾河运至晋国。秦末刘邦与项羽战于荥阳,萧何以渭水、黄河运粮以供刘邦军。东汉隗嚣割据陇山以西,刘秀利用桃花水涨时用船运军用物资到陈仓(今宝鸡市)。东晋义熙十三年(417),东晋军王镇恶由潼关率大军向长安进攻,乘艨艟小船(战船)溯渭水而上直抵长安城北门,攻入长安。汉唐时潼关到长安的渭河为运粮河道。转运中国中原和东南地区的物资经运河、黄河、渭河到长安,汉代还在渭、黄交汇处置司空(后改为县)负责调度上下船只,当时的京师仓(亦名华仓)遗址在今华阴市东10公里峪。今因渭河泥沙淤浅和水位涨落不定、河曲发育,加以陆地铁路、公路的发展,已无船运之利。
◎灞河
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于西戎,为显示其霸功,改滋水为霸(灞)水。源于陕西蓝田县秦岭北麓,汇辋川后西北流,循白鹿原之东,于西安市东浐河,又北入渭,全长107公里,流域面积2645平方公里,常年流量1.5米3/秒,枯水量仅有0.60米3/秒,最大洪水量可达1590米3/秒,悬殊万倍,每年7—9月份为汛期,水量占全年的40%~50%,年最大输沙量935吨,汛期输沙量占全年80%以上。流经西安之东,东西交通必渡灞河。灞河的渡口或灞桥之东,古人称为霸(灞)上,为长安战略要地。《雍录》:“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东西两方面出入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在古代交通军事上向来居于重要地位。汉唐时期长安送别,常于灞桥折柳。
◎泾河
渭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脉南段东麓,东南流经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入陕西,经长武、彬县、泾阳等县,于高陵县南入渭。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约24.1亿立方米。年雨量多集中于夏季,形成洪水。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年输沙量(张家川测站)2.84亿吨,为渭河各支流输沙量之冠。此河也是中国灌溉事业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战国时(前246)于今泾阳县张家山修凿郑国渠(郑国,人名,战国时韩国人)。渠长三百余里,“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约合今200万亩),其时亩产可达一钟(六斛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灭诸国。汉代于郑国渠口附近筑白渠,长约二百里,至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附近)注入渭河,灌溉约4500公顷。有歌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上游平凉、泾川等地亦有小型水利。由长安向西的丝绸之路北道于咸阳渡过渭河,再北渡泾河,大致循泾河西北经淳化、彬县、长武、泾川、平凉等县市越六盘山,沿祖厉河而下,在靖远县渡过黄河到武威,入河西走廊,这是秦汉时期通行较早的道路,汉武帝曾经过此路至祖厉河流域。或由咸阳经礼泉、乾县、永寿下泾河河谷,经彬县、泾川、平凉越六盘山、华家岭、定西、榆中、兰州入河西走廊。泾水河谷既是中西交通所经的干道,又是西北少数民族进入关中的主要军事通道。
◎汧水
渭河支流之一。发源于陕甘交界的陇山东麓,经陇县、千阳,于宝鸡县入渭。全长123公里。千阳境内实测最大流量900米3/秒,最小流量0.18米3/秒,年径流量6.7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22万吨。河谷海拔500~1000米,宽约1~2公里,河流冲积层比较深厚,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较好,是比较富庶的农业区。古代中国与西域或中亚、欧洲的交通线溯渭水至汧河,为避开渭河宝鸡峡内以西至甘肃天水之间的山路崎岖与渭河曲流形成路线的迂回,采取循汧河河谷西北行,道路平缓易行,越过陇山复沿清水河又西南到天水,再循渭河西行,汧水河谷是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孔道,称“回中道”。
◎漆水
在今陕西境内的漆水有三:①今彬县西的水帘河。《诗·大雅·绵》:“自土沮漆。”《诗·周颂·潜》:“猗与漆沮。”《传》:“漆沮岐周二水也。”这是周朝发祥地的漆水。《史记·周本纪》:“太王去豳,渡漆沮逾梁山至岐下。”《山海经》:“榆次之山,漆水出焉。”汉以后记载的漆水有二,一见《汉书·地理志》在漆县(今陕西彬县)西;一见《说文》《水经》:“源出杜阳(今陕西麟游县西),今入渭。”②发源于麟游县西,东南流经麟游、乾县、武功合于水入渭。《水经注》:“漆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漆渠水南流,大栾水注之,三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杜水合。”③今陕西石川河。即漆沮水,源于铜川市西北(个别源头支流发源于宜君县),东南流至耀县城与源于耀县西北的沮水相会,再流经富平县,至临潼区北与清谷水相会后,再南流入渭。《禹贡》:雍州“漆沮既从”,导渭,“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此漆水在泾水东,与邠、周之漆水不同。伪《孔传》、阚骃《十三州志》以为“漆沮”是一水,就是洛水(北洛河)下游。《水经注》以出自今陕西富平县西北,东南流县东至县南与沮水(石川河)会合的泽泉为漆水;同时也不否定《孔传》阚骃的说法。《太平寰宇记》始以源出今铜川市北,南流经市东经耀县南注入石川河的同官川为漆水,此后地志均从此说。
◎黄渠
古水名。系唐长安城曲江池的主要水源,引秦岭大峪(唐称义谷)水北流经少陵原上的鲍陂,再北入曲江,全长20余公里。宋代张礼《游城南记》:“黄渠水出义谷,北上少陵原,西北流经三像寺;鲍陂之东北,今有亭子头,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鲍陂。鲍陂隋改曰杜陂,以其近杜陵也。自鲍陂西北流,穿蓬莱山,注曲江。由西北岸直西,流经慈恩寺而西。”《长安志》卷十一万年县:黄渠“自义谷口涧分水入此渠,北流一十里,分为两渠,一东北流入库谷(今库峪河),一西流入樊川”。今黄渠流经遗迹尚断续可见,所经地名大多可考。
◎弱水
亦称额济纳河、亦集乃水。由古代党项语“亦集乃”转音而成,意为黑水。为河西走廊黑河下游段,属高山冰川融雪补给河流。《书·禹贡》:雍州“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汇北大河后,称额济纳河。发源于祁连山脉,上源一为甘州河(黑水河),一为北大河(临水河)。两河于鼎新汇合向东北流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在天仓处又分两支:西支木林河注入嘎顺诺尔,古称居延海;东支纳林河注入苏古诺尔。两湖相距30公里,有干沟相通。自源地至居延海全长700多公里。源地海拔3000~4000米,流至出山口约240公里,垂直高度下降3600米,每公里约降15米,坡陡流急。多年径流量15亿~16亿立方米。目前由于沿途灌溉,至内蒙古已不足3亿立方米,水流甚浅,深仅0.5米左右,最深不过1.5米。流速不足1米/秒,河谷宽坦,约110~200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水渐少,居延海亦干涸。
◎额济纳河
见“弱水”条。
◎亦集乃水
见“弱水”条。
◎黑河
古名弱水。甘肃河西走廊最大内陆河。上游称甘州河,弱水源流之一。源出祁连山脉走廊南山与托来山间的分水岭,东南流经纵谷草地,至黄藏寺纳东南来的鄂博河后,转向西北,穿走廊南山山谷,水深流急,在鹰落峡口出山。峡以北为中游,入走廊平地,于张掖汇山丹河转向西北流,是为黑河。正义峡以北为下游,经金塔盆地东端,水量大减,后有北大河汇入,入居延海盆地于三角洲,又名额济纳河(弱水),过青头山后,分东西两河。东河入苏古诺尔,为淡水湖;西河入嘎顺诺尔,为咸水湖,全长810公里,主要支流众多,均源于祁连山中段,以雨水补给为主,冰雪融水次之。年径流量35.6亿立方米。上游山区降水丰沛,有冰川420平方公里和片状林木分布,为水源补给地,有良好牧场;中下游地势低平,张掖、酒泉等绿洲农业发达。
◎山丹河
河名。发源于祁连山中段。为黑河的支流之一。其上游又称大马营河,在张掖县乌江堡以北与甘州河合流,是为黑河。
◎祖厉河
古又称“祖厉川水”等。甘肃中部流入黄河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华家岭北侧,上源有二:南源厉河属淡水,东源祖河是苦水。在会宁县南汇合后,始称祖厉河。北偏西流,至靖远县城西注入黄河。全长224公里,流域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河上游属土石山,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植被较好。中游属黄土地形,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下,植被差。河流切割至黄土层下的岩层,矿化度增高,大于3克/升,难以利用。下游地势低平,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几无支流汇入,矿化度大于10克/升,不能饮用,故又称苦水河。
◎漓水
古河名。即今甘肃大夏河。甘肃省中部较大河流,属黄河水系。发源于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南源桑曲却卡,北源大纳昂,汇流后始称大夏河。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7152平方公里,上游为石质山原,海拔2500米以上,气候湿冷,多草场。下游流经黄土高原,植被较差,暴雨、泥石流、滑坡严重,但河川的宽谷区内农业发达。
◎大夏河
见“漓水”条。
◎石羊河
甘肃河西走廊第三大河。古名谷水。干流上游杂木河,源于祁连山脉东段冷龙岭北侧的大雪山,东北流经山谷,坡陡流急。自塔儿庄出山,入河西走廊东段为中游,过武威接纳冲积扇缘泉水,复向东北,名石羊大河。红崖山以北为下游,继续东北行,最后没入民勤县以北的沙漠中。河全长250公里,全水系自西向东,主要支流有大景河、古浪河、黄羊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及西大河等,均源出祁连山东段。河系以雨水补给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出山口年平均流量50.5米3/秒,年径流量15.91亿立方米,6—9月份占70%左右。上游祁连山区降水丰富,有64.8平方公里冰川和残留林木,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中、下游形成武威、永昌、民勤的诸绿洲,为丝路东段所经的主要通道。
◎合罗川
古河川名。地在今甘肃金塔县北弱水(黑河)流域。宋王延德《西州使程记》记:“次历拽利王子族,有合罗川,唐回鹘公主所居之地,城基尚在,有汤泉池。”为甘肃北入蒙古草原所经之地。
◎疏勒河
古名籍端水。甘肃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脑,西北流经肃北县的高山草地,穿大雪山—托来南山间峡谷,过昌马盆地。出昌马峡以前为上游,昌马峡至走廊平地为中游,向北分流于大坝冲积扇面。至扇缘纳诸泉水河后分为东、西两支流,东支流入花海盆地的终端湖,西支为主流,又称布隆吉河。至安西双塔堡水库以下为下游,由于灌溉、蒸发、下渗而水量骤减,疏勒古河道穿哈拉诺尔至罗布泊。由发源地至终端湖哈拉诺尔,600公里长,而安西以下早无地面径流,仅存干河道遗迹。疏勒河水系雨水补给减少,冰雪融水显著加大,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58.1米3/秒,年径流量18.30亿立方米。上游祁连山区降水较丰,冰川面积广大,多高山草地。中、下游地势低平。
◎苦水
古河名。地在今甘肃安西南黄水沟。敦煌石室发现的《沙州都督府图经》(P.2005号)记:“苦水。右源出瓜州东北十五里,名卤涧水,直西流至瓜州(治今甘肃安西东南)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廿里至瓜州常乐县南山南,号为苦水。”即此。
◎马岭水
又称泥水。古河流名。即今泾水支流马莲河、环江的古称。发源于宁夏甘肃交界处五股掌附近,由此向南,流经甘肃环县、庆阳、宁县,在陕西长武东汇入泾水。五代至北宋初,因陇西为吐蕃、党项部落所阻,故丝路大多沿此水,经今庆阳、环县北上,再经旱海至灵州(治今宁夏吴忠西),度黄河至河西走廊,是为丝路之“灵州道”。
◎岷江
长江上游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南流经今四川松潘、汶川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纳大渡河,到宜宾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平方公里。其流各段,古代均有河名,如大江或汶江等。其上游河川谷道历代为沟通西北与西南的交通要道。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诸政权即通过此,经吐谷浑道,与西域诸国交往,为丝路另一重要道路。也是北方民族南下的通廊。
◎党河
古又称为甘泉水。甘肃西部河西走廊西端的河流。源于青海祁连山西段疏勒南山和党河南山之间,西北流至敦煌,北入疏勒河。敦煌为丝路门户,此河历来滋润敦煌及其附近农业灌溉及生态环境。现因沿库用水,水流已不再注入疏勒河。
◎洮河
又作洮水。黄河水系的重要支流,甘肃省第三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曲折东流过碌曲等,至岷县茶埠急转向西北,穿临洮盆地,最后注入刘家峡水库。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万平方公里。沟门站测多年平均流量172米3/秒,年径流量53亿立方米,5—10月份占75%以上。上游多土石高山,碌曲以西属山原草地,为天然牧场;碌曲以东两岸林木茂盛。下游属黄土高原,农产丰富。
◎羌水
古河流名。即今嘉陵江上源白龙江,因古代为羌人聚居之地,故名。发源于甘肃甘南郎木寺,东南流经舟曲、武都、文县,至四川昭化汇入嘉陵江。
◎清水河
古代又称作“高平川水”“蔚如川水”“葫芦河”等。宁夏境内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固原县南部开城附近,流经固原、海原、同心至中宁泉眼山注入黄河。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4481万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为地形破碎、沟谷发育的黄土地貌,中为南高北低的河谷平原。流域内年降水量349毫米,年径流量2.16亿立方米。因几座中小型水库的建立,年径流量仅余1.24亿立方米。流量年际变化大,7—9月份占全年水量的69%。清水河属多沙河流,年均输沙量0.25亿吨。全流域平均泥沙侵蚀模数3410吨/平方公里。由于干支流流经含盐量高的第三系红土层或石膏层,致使河水矿化度高,河口达4.9克/升。
◎高平川水
见“清水河”条。
◎蔚如川水
见“清水河”条。
◎葫芦河
见“清水河”条。
◎安乐川
古河川名。即今宁夏黄河支流山水河(又作苦水河、苦水沟)。源于宁夏韦州南白马关一带,西北流经韦州,至吴忠县入黄河。此地古代多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唐代迁吐谷浑于此游牧。
◎湟水
黄河上游重要支流。发源于青海海晏县境内的包呼图山,流经青海省大通—达坂山与拉脊山之间的纵谷,为羽状水系。至湟源县纳发源于日月山之药水河,其下又有水峡河、南川河、北川河、大通河等众水汇入。至甘肃省兰州市与永靖县间流入黄河。全长373.9公里,流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5亿立方米。古代为羌族聚居之地,也是丝路东段另一支线所经重要河流。富水力资源和灌溉之利,沿河为青海的主要农业区。
◎大通河
又称浩门河。湟水支流。宋代在河畔筑大通城后改为今名。位于青海东北部。以流量与长度论,可称为湟水正源。它发源于青海疏勒南山东端,向东穿流于走廊南山—冷龙岭和大通山—达坂山两大山岭之间长达561公里的纵谷内。上、中、下游各有一段构造沉降带而形成宽谷,上游宽谷海拔高,有大面积沼泽,中游、下游两宽谷为重要农耕区。在享堂附近入湟水,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88.7米3/秒,流域内植被良好。
◎浩门河
见“大通河”条。
◎倒淌河
青藏交通路线上的河流名。即《玉树县志稿》所载的阿什汉水。其原系一东流的河流,在今日月山中转折180°,然后西行,故民间俗称为“倒淌河”。流经阿什汉城(今青海省湟源县南)、察罕城(今湟源县西南),汇入青海湖。唐代的“唐蕃古道”过赤岭(今日月山),即达此河一带。
◎大月河
唐蕃古道所经河流名。得名与西月河同,均从古藏语“月亮河”译得。因此河流量大于西月河,故名“大月河”。即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扎曲(澜沧江上源)。唐代,河上曾架桥交通,名罗桥,位于今札尕那松多渡口。
◎西月河
唐蕃古道所经河流名称。即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清水河乡所邻的扎曲,为雅砻江上源。扎曲为藏语,意为发源于形状像月亮一样泉眼中的河流。唐人所谓“月河”,或从古藏语“月亮河”译得。因位于众龙驿(今扎曲东岸的崇陇峒)西,故名西月河。
◎犛牛河
又名犁牛河、牦牛河。唐蕃古道所经河流名。即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木鲁乌苏)。唐长庆二年(822)入蕃使刘元鼎曾途经此河,过藤桥而得渡。元代马可·波罗访抵此河,记为布里乌斯(Brius)。明洪武十五年(1382),僧宗泐取河源道回内地时经过此河。清代,即入藏站程中的木鲁乌苏河。
◎截支川
唐蕃古道所经河流名。即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子曲(Dze chu),位于通天河南约三百里。唐代有“截支桥”,连接两岸交通。
◎格尔木河
青海境内河流。发源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内。上源有二:昆仑河(野牛沟)、雪水河(秀沟),与主流成格状相交,北流至格尔木市复分,最终流入东达布逊湖。全长468公里,流域面积1.786万平方公里,河水补给来源以高山融雪为主,次为河谷潜水。平均流量21.3米3/秒,年径流量6.41亿立方米。
◎尉迟川
唐蕃古道所经河川名。因鲜卑别部尉迟氏族众居此而得名;一说为藏语“弯曲河”(Dgur chu)或“回漩河”(Hkhor chu)的音译。今地为青海省倒淌河草原,属倒淌河镇辖区。
◎大非川
唐蕃古道河川名称。即今青海湖南面的切吉草原,一说今青海湖西的布喀河。唐贞观九年(635),李靖败吐谷浑于此。后为吐蕃所据。咸亨元年(670),薛仁贵率10万军队讨吐蕃,在此地为吐蕃40万众所败。开元十四年(726),王君在此击败吐蕃军队。
◎机楚河
又名机楮河、藏江。为清代前藏要津,即今西藏拉萨河。距大昭寺十里,有船通渡。
◎年楚河
又名章鲁河。清代西藏河流名。今仍沿用其名。水源有二:一出喜马拉雅山,东北流;一出其顺拉岭池,汇为一水。流经康玛尔、江孜、巴浪,于日喀则汇入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
古名臧河。西藏著名河流名称。“雅鲁”相传是藏族酋长的始祖,“藏布”是吐蕃赞普(意为王)的音转,或为清洁之意,现代藏语指大水、江河。为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河流,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曲。从河源开始自西向东流,在鄂郎附近折向东北,之后又急转南下,经中国的巴昔卡,流出国境。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最终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在中国境内的中、下游河段全长1523公里。
◎冈布藏布河
明、清“入藏大道”所经河流名。今名易贡藏布。发源于喀木部之拉里(今西藏嘉黎)庙,汇察拉岭水、厄楚河,西南流为冈布河。又汇牛楚河,南经雅尔山西,入冈布部落,故得其名。又汇薄藏布河,出冈布界,经公拉冈里山,南流汇入雅鲁藏布江。源流共计1400余里。
◎狮泉河
西藏阿里著名河流名称。藏语称“森格藏布”,意译为此名。发源于冈底斯山的东北麓,源头地形如狮子口状,有温泉从狮子口中流出,故得名。河长共430公里,流经革吉等地后汇入印度河。
◎臧河
又作藏河。唐蕃古道河流名称。即今西藏雅鲁藏布江。《册府元龟·外臣部》吐蕃条:“有藏河,去逻些(今拉萨)三百里,东南流,众水凑焉,南下昆仑国。”参见“雅鲁藏布江”条。
◎姜济河
又称姜河。唐蕃古道所经河流名。即今拉萨西北的琼曲。唐蕃古道在今琼曲与羊八井河的汇合处渡过前者,再沿羊八井河的南岸东行,即可抵达拉萨。
◎江布灵河
唐蕃古道所经河流名。即“布灵河”,清代纳噶卡寺南部巴隆罔寺附近的一条河流。《西域同文志》作巴隆楚河,意为“浪涛”,因河流多浪,故得此名。
◎跋布川
又作跋布海。唐蕃古道所经河川名。约相当于今西藏山南的雅隆河谷,为吐蕃赞普(意为王)迁居逻些(今拉萨)前的旧都。后为赞普夏季行宫之地,《通典》作“匹播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作Bal bo。一说跋布川即拉萨河,跋布海即今拉萨西南部拉萨河两岸的平原。
◎闷坦卢川
又作闷惧卢川、北川。唐蕃古道所经河川名。地在今西藏雅鲁藏布江北岸,或即今曲水一带。为吐蕃赞普夏季行宫之所在。唐长庆二年(822),入蕃使刘元鼎曾会见赞普赤祖德赞于此。
◎葱岭河
古水名。指今新疆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汉书·西域传》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二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今和田),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水经注》记有葱岭北河和葱岭南河。北河指喀什噶尔河,南河指和田河。和田河亦有二源:东为玉龙喀什河,源于策勒南部的昆仑山,年径流量23亿立方米,集水面积1.5万平方公里;西源为哈喇喀什河,源于和田的喀喇昆仑山,年径流量21亿立方米,集水面积1.55万平方公里。两河在阔什拉什会合后称和田河。年径流量44亿立方米。在阿克苏县流入塔里木河,占塔里木河补给来源的20%。叶尔羌河源于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年径流量74亿立方米,集水面积4.8万平方公里,主要水源为冰川融水。最终流入塔里木河。
◎计式水
古河名。源于昆仑山。新疆境内的河流。《魏书》称树枝水,《五代史·于阗传》称为白玉河,《西域图志》称为玉龙喀什。《魏书·西域传》于阗国条:“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河,即黄河也,亦名计式水。”此指今新疆南北的和田河,又指塔里木河。《魏书·西域传》龟兹条:“其南三百里有大河东流,号计式水,即黄河也。”古代误为黄河上源。
◎喀什噶尔河
位于新疆疏勒县之北。贾耽《四夷路程》为赤河,《水经注》为葱岭北河。20世纪之前,曾汇入塔里木河,属塔里木水系。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与其他河汇合后注入罗布泊。参见“葱岭河”条。
◎玉龙喀什河
见“计式水”条。
◎哈喇喀什河
见“葱岭河”条。
◎和田河
见“葱岭河”条。
◎塔里木河
古代又称赤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北部,是塔里木水系的下游。若包括上游的叶尔羌河,则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水经注》载,塔里木盆地有“南河”与“北河”,南河沿昆仑山北麓东行;北河沿天山南麓东行,于罗布洼地西部汇合注入罗布泊。《新唐书·地理志》又称思浑河。清代的《西域图志》和《西域水道记》称额尔勾果勒。塔里木盆地周围山区流入盆地的河流约百条,目前能汇到塔里木河的仅阿克苏、和田河及叶尔羌河。在此之前,库车、喀什噶尔等河水的余水汇入塔里木河,近代由于灌溉原因,上述河流消失于灌区。塔里木河原注入罗布泊,1952年在尉犁县堵坝引水,河改道南流,以台特马湖为终点,长约900公里。1972年河流终点退到铁干里克的大西海水库,河长不足800公里。河两岸均为冲积平原,年降水仅为20~50毫米,无法形成地面径流。河水年补给量约54亿立方米。塔里木河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及叶尔羌河汇集而成。如按河流长度、集水区面积及年径流量,叶尔羌河可做干流;如按补给水量,阿克苏河为干流。
◎叶尔羌河
见“葱岭河”条。
◎徙多河
又称斯陀河,和他、死多、枲多、移多河等。古水名。古代印度传说中以为地面各大河流都是从雪山(今喜马拉雅山西部一带)四向分流,山北流出的一条就是徙多河。后来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又把徙多河用来称呼今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并误认为它是黄河的上源。汉晋时称其为葱岭河,即指叶尔羌河。
◎阿克苏河
古代又称为拨换河(上游)、思浑河(下游)等。为新疆塔里木河最大源流。有托什干河和库玛拉克河两源,均出自天山西段,汇合后为阿克苏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阿克苏,至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与叶尔羌河、和田河汇合为塔里木河。长224公里,为古代丝路所经重要河流之一。
◎孔雀河
新疆河流名。源出博斯腾湖,西流经铁门关附近,过库尔勒,东南注入罗布泊。下游又称作库鲁克河,与塔里木河时分时合,现已断流。
◎开都河
又称淡水、海都河、通天河、喀喇沙尔河。为天山南部第二大内陆河。“开都”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曲折。发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境天山支脉阿尔明山,上源有大尤鲁都斯河及小尤鲁都斯河,在和静县西汇合后称开都河。自西向东流经焉耆盆地,最后注入博斯腾湖,全长516公里。清代徐松《西域水道记》称之为通天河。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之后,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改焉耆地名为喀喇沙尔,突厥语意思为黑城。从此当地人便称开都河为喀喇沙尔河。
开都河
◎喀喇沙尔河
见“开都河”条。
◎车尔臣河
古代又名阿耨达水、且末河、车尔成河等。新疆东部塔里木盆地南沿河流之一。发源于阿尔金山,北流经且末绿洲,再东北流,注入台特马湖。全长840公里,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此河为西域丝路南道所经重要河流。
◎阿耨达水
见“车尔臣河”条。
◎且末河
见“车尔臣河”条。
◎伊犁河
古称作伊列水、亦剌河、帝帝河、伊丽河等。跨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河流。新疆境内的伊犁河流域为上游部分。下游流经哈萨克斯坦境内,至博勒库依干入巴尔喀什湖。先秦时,此河流域为塞种游牧地,汉为乌孙地,受辖于西域都护府。《汉书·陈汤传》作伊列水;两《唐书·突厥传》作伊丽水;《新唐书·地理志五》记“伊丽河”,一名“帝帝河”;元为察合台汗封地,《元史》及《西游录》均作亦剌河。《西域同文志》记维吾尔语伊犁即伊勒,光明显达之义。集水区面积5.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3亿立方米(已扣除从哈萨克斯坦流入的水量14亿立方米),占新疆地表径流总量19%。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有三条自西向东逐渐收缩的山脉。由于向西开口,全流域处于逆风面,降水丰富,谷地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山地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集水区内山地面积占68%,是径流丰富的重要原因。丰富的降水形成了山地植被,低山缓坡能经营旱地农业。流域内植被平均覆盖度90%。流域内降水量丰富,山地植被平均覆盖度90%。唐代丝路多经此河流域至中亚。
伊犁河及河上大桥
◎伊列水
见“伊犁河”条。
◎帝帝河
见“伊犁河”条。
◎亦剌河
见“伊犁河”条。
◎曳咥河
古水名。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西域图志》称喀喇喀尔齐斯河。唐显庆二年(657)苏定方败西突厥沙钵罗可汗于曳咥河西。此河是新疆唯一外流河,亦为中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源于阿尔泰山南坡,下游为俄罗斯境内的鄂毕河,最后注入北冰洋。此河从河源到鄂毕河长4000公里,流域面积195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河段长546公里,流域面积5万余平方公里,干流沿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部,从东南向西北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支流均源于阿尔泰山南坡,从北向南在北岸汇入干流,形成典型的梳状水系。
◎多罗斯川
古水名。又称曳咥河、都斯罗河。即今新疆境内的喀拉额尔齐斯河。参见“曳咥河”条。
◎独洛河
或作独乐河、独逻河、毒乐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铁勒诸部聚居区的河流。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图拉河(土拉河)。据《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于东、西突厥。
◎土拉河
见“独洛河”条。
◎鄂尔浑河
古代又称为安侯河、嗢昆水、斡尔罕河等。为今蒙古色楞格河支流之一。历代为漠北游牧民族活动之中心,匈奴、柔然、突厥、回鹘等族牙帐多设于此河上游。著名的古突厥文碑即发现于此河畔和硕柴达木哈剌巴喇哈逊以北处。此河发源于今蒙古杭爱山东段,北流与土拉河会合后,北入色楞格河,最后流入贝加尔湖。
◎安侯河
见“鄂尔浑河”条。
◎嗢昆水
见“鄂尔浑河”条。
◎仙娥河
古河名。又作娑陵水、薛良格河等。即今由蒙古汇入俄罗斯贝加尔湖之色楞格河。传为维吾尔族原居地,曾于河上流一带建富贵城。《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下》引贾耽“从边州入四夷道里”记:“……东有平野,西据乌德鞬山(今蒙古杭爱山东麓),南依嗢昆水(今蒙古鄂尔浑河),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即此。
◎娑陵水
见“仙娥河”条。
◎薛良格河
见“仙娥河”条。
◎剑河
一作谦河。古河名。即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历代为坚昆、唐努(图瓦)等族聚居之地,也是草原丝路所经河流之一。源出东萨彦岭和唐努山的两条支流汇合而成,曲折北流入北冰洋喀拉海。
◎谦河
见“剑河”条。
◎克鲁伦河
古代又称为卢朐河、怯绿连河。发源于蒙古肯特山东坡,东流注入中国呼伦湖。全长1264公里,流域11.6平方公里,系古代失韦、蒙古等部游牧之地。
◎卢朐河
见“克鲁伦河”条。
◎怯绿连河
见“克鲁伦河”条。
◎娑夷水
古河名。即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吉尔吉特(Golgit)河。唐代小勃律王城孽多城,即临此河。吐蕃途经小勃律入唐西域四镇的通道,曾于娑夷水上架设藤桥,以通军旅。唐天宝六载(747),唐安西副都护高仙芝讨小勃律,曾率部至此,一度切断了吐蕃与小勃律的交通。
◎阿姆河
古代又名缚刍河、妫水等。亚洲主要的内陆河流之一。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海拔约4900米的山地冰川,向西和西北流入咸海。以上源瓦赫什河和喷赤河的汇合处为起点,全长1415公里。以东帕米尔的瓦赫基尔河起算,全长2450公里。流域南北宽960公里,东西长1400公里,面积46.5万平方公里。系丝路所经重要河道之一。上游流经山地,河谷深切,多湖泊和沼泽,有三条支流汇入。中游流入平原,为穿越干旱荒漠的过境河流。下游河流分支较多,自古多洪水泛滥,河道多变,“阿姆河”即意为疯狂的河。帕米尔高原的积雪和冰川是河水主要补给。流域山区内降水量大,年降水达1000毫米。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下游则不足100毫米。由于没有支流汇入,加之蒸发和流量的25%用于灌溉,下游水量大为减少。每年注入咸海的水量为43亿立方米,其中含泥沙1亿吨。
◎缚刍河
古水名。即今阿姆河。《史记》《汉书》曰妫水;《北史》曰乌许水;《隋书》《新唐书》《旧唐书》作乌浒水;古代希腊文献称乌浒河(Oxus),以译音不同故。佛经译为薄叉、博叉,《续高僧传》曰缚叉,皆为阿拉伯语之对音。《元秘史》作阿梅河,《元史》曰阿母河、暗木河,《明史》作阿木海。参见“阿姆河”条。
◎妫水
见“阿姆河”条。
◎锡尔河
中亚大河。中国史籍称其为药杀水、真珠河、纳伦河、叶河、叶叶河。由纳伦河和卡腊河在费尔干纳盆地汇合而成。中、下游流经沙漠地区,注入咸海。自会合点至入海口,长2212公里,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结冰期长约4个月。锡尔河古称药杀水,见于《隋书》《新唐书》。源出天山山脉西段。亦称叶河(《大唐西域记》)、叶叶河(《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其上游一段及纳伦河时称真珠河,《新唐书》石国条“西南有药杀水,入中国谓之真珠河,亦曰质河”。《元史》作忽章、忽禅、忽氈等。《明史》作火站河。
◎药杀水
见“锡尔河”条。
◎真珠河
见“锡尔河”条。
◎纳伦河
见“锡尔河”条。
◎叶河
见“锡尔河”条。
◎叶叶河
见“锡尔河”条。
◎碎叶水
又作素叶水、细叶水、吹没辇河、吹河等。即今中亚楚河,在今哈萨克斯坦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发源于吉尔吉斯天山,东流向伊塞克湖,于湖西岸3公里处流过。此河灌溉着比什凯克附近沃土,也是丝路所经重要河流之一,河上有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碎叶城。玄奘西行求法曾经此。
◎细叶水
见“碎叶水”条。
◎吹没辇河
见“碎叶水”条。
◎吹河
见“碎叶水”条。
◎泽拉夫尚河
古又称为那密水。主要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发源于阿赖山,西流哺育着撒马尔罕、布哈拉等绿洲,没于克孜勒库姆沙漠。其经流之地古称“河中”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丝路所经重要通道之一。
◎那密水
见“泽拉夫尚河”条。
◎殑伽河
又作恒水、恒伽河、弶伽河等。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有些支流最上源在中国境内,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全长约2580公里。流域面积90.5万平方公里。恒河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两河上游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从3150米急降为300米,水流湍急。两河于代沃布勒亚格汇合后始称恒河。进入平原后,向东南流,其支流亚穆纳河汇入后,水量大增,河面宽阔,地势平坦,坡度每公里仅9.3厘米。其中游几个支流常常改道。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恒河三角洲,面积56898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上游水源来自3—5月的喜马拉雅山的冰雪融水,在平原则来自6—9月的季风雨。水量一年中有显著变化,冬季为枯水期,4—5月上涨,8—9月达高峰,水位平均高约10米。平均年输沙量15亿吨。由于雨量大、流量大,泥沙淤积,河床日益增高,常泛滥成灾。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每年均举行盛大沐浴节。
◎恒水
见“殑伽河”条。
◎恒河
见“殑伽河”条。
◎阿恃多伐底河
又作阿恃多跋利河、跋利河,汉译作阿利罗拔提、阿寅罗波帝夜、阿夷罗河,又别译为希连禅、醯连、熙连禅等,或意译为有金河等。即今印度小甘达克河,在萨拉县西部边界流入萨罗逾河。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今印度迦西亚村)记:“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故为佛教圣地之一。历代中国求法僧人多至此朝圣。
◎印度河
中国史籍称为辛头大河、新头河、新陶河、信度河、辛都河、申河等。亚洲南部大河之一,长2900公里,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发源于西藏高原的冈底斯山冈仁波钦峰北域,又称狮泉河。向西北经克什米尔奔流高山深谷之中,切穿喜马拉雅山西缘,南折入巴基斯坦。在地貌上属先成河。沿岸支流较大的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及喀布尔河等,水流多系冰川融雪补给。最终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三角洲,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巴基斯坦重要农业区。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此地已有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及商业,其青铜时代早于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此河也是丝路所经重要河流之一。
◎辛头大河
见“印度河”条。
◎信度河
见“印度河”条。
◎申河
见“印度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