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转轨 走向市场

1978年,神州大地春雷滚动,一个生机勃发的时代倏然开启。

伴随着共和国成立的陕西建工集团,此时已整整走过28个春秋。28年里,陕建人转战三秦大地,驰骋大江南北,建造了一大批经典工程。“一五”时期156项国家重点项目29项由他们承担;原子弹研发基地、火箭发射基地等国家五大基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荆江分洪工程、人民大会堂等“国”字号工程凝结着他们的汗水。

陕西建工集团打造“千亿陕建”动员大会

1983年12月,陕西省政府决定将省建工局改组为陕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实现身份转换,从长期的政企不分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

1984年7月,陕西广播电视塔工程公开招标竞争,身为陕西“老大”的陕建铩羽而归,家门口的“肥肉”拱手让人。他们以完败的方式,迈出了参与社会投标竞争、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于是,他们痛定思痛,内部改革全面启动。在领导体制上,松绑放权,全面推行经理(厂长)负责制;在企业管理上,打破“大锅饭”,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人事管理上,打破“铁饭碗”,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和干部聘任制。

然而,新旧体制的激烈碰撞,历史包袱的巨大重压,让他们的转轨之路并不平坦,一度异常艰难。

施工任务严重不足。2000年,下属企业亏损面超过30%,拖欠职工工资6.5亿元。

职工大量下岗。2000年,企业不在岗18654人,占总数的42%。

债务负担沉重。2001年,企业外欠15亿元,而负债额已逾16亿元。

穷则思变。游离于破产边缘的陕建开始了一场自救式的绝地反击。

坚持“多揽活、干好活”,加快发展,做大蛋糕;

坚持“建精品、争国优、创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

坚持“加分子、减分母”,优化队伍结构;

坚持“抓改革、强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胜券操于哀兵。陕建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以滚石上坡的毅力,完成了爬坡过坎,后来居上。2007年,建成百亿集团;2010年,实现合同签约358亿元,营业收入231亿元,位列西北地区前茅。正如一位经历此过程的陕建人赋词慨叹道:“数年间,脱胎解枷,问鼎西北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