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

长角坝乡

位于佛坪县北部,乡政府驻地教场坝村。东与宁陕县四亩地镇毗邻,南连袁家庄镇,西依岳坝乡,北至秦岭主脊与周至县板房子乡接壤。全乡总面积315平方公里,地域面积为佛坪第二大乡。2010年辖东河、龙草坪、小南坪、田坝、沙坝、上沙窝、下沙窝、两河口、教场坝9个村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35人。

图1-6 长角坝乡鲟鱼养殖基地

1949年12月,境内为龙草坪和长角坝两个乡,统归椒溪区所辖,区公所设西岔河。1952年,长角坝乡分设为长角坝、教场坝两个乡,与龙草坪乡同归第一区辖,区公所设袁家庄。1956年,长角坝(教场坝并入长角坝乡)和龙草坪乡归县直辖。1958年9月撤销区、乡、村建制,成立龙草坪人民公社和长角坝人民公社。1958年11月撤销佛坪县,两个公社划归洋县袁家庄区辖。1961年9月恢复佛坪县后,龙草坪和长角坝两个公社合并设立长龙管理区,属三教殿区(区公所设肖家庄)辖。1962年7月撤销区建制,长龙管理区重新分设为龙草坪人民公社和长角坝人民公社。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龙草坪改称红岭人民公社,长角坝改称东升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原名。1984年5月更名为龙草坪乡、长角坝乡。2001年7月,撤销龙草坪乡,并入长角坝乡。原龙草坪乡政府驻龙草坪村,长角坝乡政府驻两河口村;2002年“6·9”洪灾后,长角坝乡政府迁址教场坝村。

境内山大沟深,溪河密布,以山地为主,有少量川谷、山原,属秦岭高山地貌。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有三十担银梁、天花山、黄家寨、光头山、马家梁、大包梁、鳌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山有纱帽石、干板坡、白龙山、黄家山等10多座。椒溪河发源于长角坝乡东河村,纵贯全境。全乡山地气候明显,平均年降雨量约800毫米左右。境内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黑熊、豹子、林麝等各种稀有珍稀动物(1964年在东河村打死一只华南虎,此后秦岭再未发现虎踪);有红豆杉、庙台槭、独叶草等10多种国家一类保护植物。长角坝乡盛产山茱萸、天麻、猪苓、五星党参、细辛、手掌参、天华山党参等名贵中药材,其中天华山党参尤为名贵。20世纪70年代起,境内设建省属龙草坪林业局,以林木采伐和管护为主。境内自然景观独特,被陕西省旅游局定为AA级旅游资源区,有大坪峪、凉风垭、复兴寺等旅游景点。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地下蕴藏有铁矿、黄金矿、石墨、大理石、石灰石等10多种矿产资源。龙草坪村108国道边有温泉一处,常年水温32℃。

1990~2010年,长角坝乡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矿产开发、旅游、服务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特种养殖、种植业。至2010年,全乡栽植山茱萸、板栗、核桃、杜仲等经济园林9310亩,种植天麻,猪苓等名贵中药材88000平方米,试栽推广脱毒魔芋650亩,雪莲果350亩,养殖鲟鱼5万尾,大鲵500尾。通过招商引资,建成4个矿业企业,年产值25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897元。

境内村、组均通公路,108国道公路纵贯全乡,北部有秦岭隧道长1738米,贯通佛坪、周至县。联通、移动、电信3个通讯企业在乡内建通讯基站16个,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1990年,村村建有小学。2000年后,调整学校布局,将各村学校撤销,只在教场坝建乡中心小学一所。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视察水毁的沙坝学校灾情时,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话,大声说,我领大家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要克服重重困难,为重建我的家园而努力学习!”鼓励孩子们照着黑板上写的话去做,好好学习,长大成为栋梁之才。其后,温家宝得知该校重建,题写了“沙坝小学”校名。

2010年,长角坝乡有省属单位2个:观音山自然保护区、龙草坪林业局;有县属单位7个:长角坝卫生院、长角坝中心校、兽医站、林业站、长龙电站、长角坝供电所、108国道凉水井道班;有小型企业4个:佛坪县石油公司长角坝加油站、天美石材厂、东河大鲵养殖场、金源矿业。

十亩地乡

位于佛坪县中南部,东邻石墩河乡,北连西岔河镇,西接洋县良心乡,南依大河坝镇,总面积7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十亩地村,距县城22公里。2010年,辖十亩地、谭家河、联合、案板沟、凤凰5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全乡520户2050人。

十亩地乡历史上属洋县辖,1950年5月划入佛坪县,归第一区(区公所设西岔河)辖。1952年分设为十亩地乡、案板沟乡、谭家河乡,属第二区(原第一区改称第二区,区公所仍设西岔河)辖。1953年谭家河乡并入十亩地乡。1956年案板沟乡并入十亩地乡,归县直辖。1958年9月撤销区、乡、村建制,建立十亩地人民公社。1958年11月撤销佛坪县,十亩地公社划入洋县。1961年9月恢复佛坪县,十亩地设为管理区,属石墩河区(区公所设石墩河)辖。1962年7月撤销区建制,改十亩地管理区为十亩地人民公社。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改称胜利人民公社,1973年恢复原名。1984年5月更名为十亩地乡。

境内河川少,高山多,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均气温11.6℃,年均降雨量980毫米。全乡耕地总面积2822亩,林地面积72218亩。境内有石墨矿带1处,长18.3公里、宽120~400米,面积7.2平方公里,矿体顺层产出,含固定碳平均3.5%~4.0%,远景储量44万吨。

图1-7 十亩地集镇(2010年摄)

十亩地乡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主导产业有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业,以枣皮、天麻、猪苓、杜仲为主的药业和以生猪、土鸡为主的养殖业。至2010年,全乡有板栗4600亩,核桃400亩,年产干果50吨;山茱萸5300亩,年产干果30吨;年栽植天麻1200平方米;年存栏生猪3500头,土鸡20000只。2010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十亩地乡村村通公路,佛(坪)两(河口)公路(2008年改建为西汉高速佛坪连接线)纵贯全境。通讯信号覆盖全乡。2010年,乡属单位有学校、卫生院、林业站、财政所、兽医站等。

石墩河乡

位于佛坪县城东南45公里处,乡政府驻地石墩河村上街组。东与宁陕县梅子乡毗邻,南与大河坝镇相连,西与西岔河镇相接,北与陈家坝镇接壤,总面积5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843.1亩(其中水田966.1亩),林业用地41589亩,荒山荒地382亩。2010年,辖石墩河、迴龙寺、金竹沟、蒿林湾4个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全乡572户1940人。

图1-8 石墩河集镇(2010年摄)

佛坪解放初期,石墩河乡属洋县辖。1950年5月划入佛坪县第二区(区公所设陈家坝)辖。1952年分设迴龙寺乡、石墩河乡,属第三区(原第二区改称第三区,区公所仍设陈家坝)辖。1956年迴龙寺乡并入石墩河乡,归县直辖。1958年9月撤销区、乡、村建制,陈家坝乡与石墩河乡合并,成立蒲河人民公社。同年11月撤销佛坪县,蒲河人民公社划归石泉县辖。1961年9月恢复佛坪县建制后,石墩河设为管理区,属石墩河区(下辖陈家坝、石墩河、十亩地、大河坝管理区,区公所设石墩河)辖。1962年7月撤销区建制,石墩河管理区复称石墩河人民公社。1967年改名向阳人民公社,1973年恢复原名。1984年5月更名为石墩河乡。

境内群山雄峙,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丰茂。蒲河由北而南流经全境。天然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7.9%。最高海拔为1646米,最低海拔605米,气候湿润,是山茱萸、天麻、猪苓等名贵中药材的适生区,被誉为“天麻之乡”。2008年初,石墩河乡建立4万平方米的天麻规范化栽植科普示范基地,制定规范化操作规程,以天麻规范栽植为基础,开展天麻资源普查研究、生态环境评估、籽种资源开发、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基地创建三年来,示范带动全乡群众累计栽植天麻面积30余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天麻销售收入1000万元,占全乡农民收入的80%以上。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92元。

三(河口)陈(家坝)公路纵贯全境,距西(安)汉(中)高速公路大河坝出入口27公里;乡内有5条通村公路。2010年,石墩河乡有小学、医院、兽医站、财政所、林业站机关事业单位5个,移动、联通等电信通讯覆盖全乡。

栗子坝乡

位于佛坪县西南部,乡政府驻栗子坝村二组,距佛坪县城43公里,距108国道公路13公里。东与西岔河镇交界,南接洋县秧田乡,西与洋县茅坪乡为邻,北与岳坝乡相连,总面积136平方公里。2010年,辖狮子坝、栗子坝、八亩田、西华、女儿坝5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全乡503户1797人。

栗子坝乡解放初属洋县沙梁子乡辖。1954年10月、1961年9月,栗子坝乡各村先后划入佛坪,归岳坝管理区辖。1962年7月撤销区建制后,建立栗子坝人民公社。1967年改称四新人民公社,1973年恢复原名。1984年5月,更名为栗子坝乡。

栗子坝乡有耕地3263亩,林地14.9万亩,森林覆盖率94.6%。境内平均海拔为786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气候湿润。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豆类等,有板栗、山茱萸、核桃、木瓜、魔芋等经济作物。

图1-9 栗子坝乡板栗园

栗子坝乡因盛产板栗而得名,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其中野生板栗3.5万亩。1990年后,累计发展嫁接板栗5000余亩,其中规范化建园1800亩,加之野生板栗,年产板栗150吨。同时,栗子坝乡着力建设“中药材、林果菌、畜牧养殖业”三大绿色产业基地,累计发展山茱萸8500余亩,其中规范化建园1700亩,年产干萸肉90吨;其他适生中药材500余亩。发展以土鸡、生猪、蜜蜂为主的养殖业,魔芋种植600余亩。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586元。

乡内原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教学点5个;2009年学校布局调整时,撤销初中、小学、教学点,保留乡中心小学。有文化、广播、畜牧兽医、卫生、公安、金融等10多个机关和事企业单位。

秧(田坝)岳(坝)公路纵贯全境,村、组皆通公路。电信、移动、联通通讯基站信号覆盖全乡,电话入户率80%,电视入户率90%。

岳坝乡

位于佛坪县西北部,东西宽约19.3公里,南北长约10.5公里,乡政府驻岳坝村(2002年“6·9”洪灾后,乡政府由岳坝村二组迁移至岳坝村三组),距县城68公里。北与周至县、太白县相接,南与栗子坝乡接壤,西与洋县相连,东与长角坝乡、袁家庄镇、西岔河乡为邻。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为全县第一),耕地面积6237亩,其中水田1593亩,旱地4013亩,临时用地631亩;林地面积33.9万亩(自然保护区除外)。2010年,辖大古坪、岳坝、草岭、龙潭、庙坝5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全乡449户1763人。

图1-10 岳坝乡妇女育苗基地

佛坪解放初期,岳坝乡为大古坪、龙潭两个乡,归椒溪区(区公所驻西岔河)辖。1952年分设为大古坪、岳坝、龙潭3个乡,属第二区(区公所驻西岔河)辖。1953年初撤销岳坝乡,龙潭子乡、大古坪乡属第一区(区公所驻袁家庄)辖。1954年10月将大古坪乡九尺坝村划入洋县。1956年,龙潭乡、大古坪乡并为岳坝乡,归佛坪县直辖。1958年9月撤销区、乡、村建制,改称岳坝人民公社。1958年11月撤销佛坪县,岳坝公社划归洋县袁家庄区辖。1961年9月恢复佛坪县后,洋县栗子坝划归佛坪并入岳坝,设立岳坝管理区,属三教殿区(区公所设肖家庄)辖。1962年7月撤销区建制,岳坝管理区分设为岳坝人民公社和栗子坝人民公社。1967岳坝改称红光人民公社,1973年恢复岳坝人民公社名。1984年5月更名为岳坝乡。

境内山大林深,沟壑纵横,多属原始森林地带,森林覆盖率98%,生物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大熊猫100多只,大鲵、雪雉、金丝猴、云豹、羚牛、金雕、朱鹮等国家保护动物;有庙台槭、红豆杉等珍稀植物100多种。2010年,“县城—凉风垭—黑龙潭—岳坝”以秦岭山水峡谷风情观光为主的大众性旅游线路、“凉风垭—三官庙—大古坪—岳坝”以珍稀动植物观赏为主的大众性科普线路和“凉风垭—光头山—三官庙”以科考探险为主的旅游线路建成后,旅游业发展迅速。同时,以“农家乐餐馆”为主的旅游服务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正逐步兴起。辖区有花房子、大称号、黑龙潭、桩桩石、西河灯盏窝瀑布、下河天然溶洞、黄桶梁原始森林、尼姑坪水库等旅游景点;有无污染纯天然土蜂蜜、细辛等旅游纪念品,以及焖土鸡、蜡肉炒粉皮等地方特色小吃。

1990年后,岳坝乡坚持“生态立乡、药业兴乡、旅游富乡”战略,发展山茱萸、板栗经济园林,发展特色养殖和旅游等第三产业,抓水利、电力、交通、通讯、沼气能源、清洁工程和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至2010年,全乡栽植山茱萸78万多株,年产山茱萸肉90吨;发展天麻6000平方米,栽培猪苓2500平方米;杜仲、木瓜、厚卜、银杏等其他适生中药材3500亩;天然野生板栗1万余亩,嫁接优质板栗4000亩;优质矮化核桃、附子(俗名乌药)正逐步形成规模。2010年底,全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2元。

岳坝境内有汉江一级支流金水河。秧(田坝)岳(坝)公路贯穿乡境中南部,全乡有通村水泥路26.5公里。通讯信号覆盖全乡。1990年,全乡有完全小学1所(岳坝),其余4个村均设有教学点。2009年调整学校布局,除保留岳坝中心学校外,其余教学点全部撤销。2010年,境内设有岳坝、龙潭、大古坪、三官庙、中嘴5个大熊猫保护站和乡属单位卫生院、林业站、兽医站、财政所、司法所、小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