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王氏的敌人

王羲之与郗鉴的女儿郗璇结婚不久,就出来当官了,而且还是十分清贵的官职——秘书郎。这个官职虽然只有六品,但在当时却是贵族子弟的禁脔,轻闲、俸禄优厚,更重要的是容易升迁。王羲之是在叔父王彬和岳父郗鉴的荐举下才得到这个官职的,由此也可以见出与郗璇的婚事对王羲之的仕途实在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过多久,王羲之就改任会稽王友,这个官职的职责与它的字面意义相近,就是陪会稽王读书、见客和饮宴,做会稽王的朋友。而会稽王司马昱,也就是后来的简文帝,在当时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所以虽然会稽王友这个官职也只有六品,但却是一个可以与当权者套近乎的绝佳的官职。不久,大概在330年或331年,王羲之就升职成为临川(今江西抚州)太守,当上了地方大员。

这几年是王羲之在仕途上最为顺利、最为意气风发的几年。331年底,王羲之的母亲去世,王羲之辞官守制,这一段时间他应该都待在临川。一直到334年,他守制期满,可以出仕了,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可以报复王导的机会——王导推荐他到中枢任职,而王羲之拒绝了,他宁愿选择到庾亮的幕府中去做一个参军,虽然这个位置比起他原来的官职临川太守来要低得多。

王导是不是在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的失踪事件中负有责任,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在史书中找到直接的证据了。那么王导是不是一直在排挤王羲之呢?恐怕未必,因为在王羲之从二十岁到二十七岁的七年时间里,接连碰上了王敦之乱和苏峻、祖约的叛乱,王导几乎自身难保,怎么可能顾得上王羲之?再说以王导的地位,也没有必要与族中一个没有官职的年轻人作对,最多只能说,那几年王导并没有照顾王羲之。王羲之这一次拒绝王导而入庾亮幕府,无异于与王导决裂,甚至也可以说是与琅邪王氏一族决裂,因为在当时,王家与庾家几乎已经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如果王羲之的母亲没有去世,或许他不会做出如此不顾后果的举动,但是现在母亲去世了,父亲早已失踪,伯父王廙也早已去世,叔父王彬也已年老(次年去世),再也没有人能够限制王羲之的行动了。他原本就是一个性格骨鲠的人,做出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那一年,他三十二岁。

王导已经老了,他的长子王悦病死,次子王恬又好武,不堪大用,历来为王导所不喜,而王家的其他子弟又已零落,像王羲之这样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寥寥无几。333年,王导曾经请求王羲之的同年堂兄弟王允之出任义兴太守,王允之以自己仍在守丧为由拒绝,王导再去信请求——不,简直可以说是哀求了,在信中他说道:“我们的祖先太保王祥还有安丰侯王戎都是以孝行而名闻天下的,但是他们也没有拒绝出来做官;和峤是海内名士,不也出来做了中书令吗?我的部属大多都死了,我们王家的子弟,也已经零散凋落,我现在对待你就像对待亲生的儿子一样,如果你都不愿意出仕,我就再也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羲之仍然选择了背叛,这背叛必定令王导感到极度悲伤。

从334年一直到340年,这六年的时间里,王羲之一直都在庾亮的幕府中,一开始是做参军,到后来成为庾亮的长史,这个位置非常重要,相当于庾亮的首席幕僚。339年7月王导去世,8月郗鉴去世,次年庾亮去世。庾亮去世前,表请王羲之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江州(今湖北武昌)在当时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庾亮时任征西将军,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长江上游是他的势力范围,庾亮去世后,这些地盘由庾亮的弟弟庾冰接手,而这些地方的军饷大多要靠江州来供给,由此可见庾氏一族对王羲之是非常信任的。王允之当时已经成为琅邪王氏首屈一指的人物,他自然也很清楚江州的重要性,按常理,王羲之是王氏家族的一员,由王羲之任江州刺史应该是可以接受的,然而王允之却不惜以放弃豫州为代价,自己去做了江州刺史。

这件事也进一步地证明了王羲之已经背离了王氏一族,成了王家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