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唐代历史文化研究
- 王双怀
- 1160字
- 2020-11-18 17:11:14
四、第三步:采取有效方式弥补上述都址之不足
西汉初年,刘邦集团定都原秦国乡邑长安后,在这里面临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当地人口数量太少,不敷使用。对此,《汉书·刘敬传》传主说得很清楚,“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修建长安城的劳力,是靠征集“长安六百里内”十多万人,经过好多年分批劳作,才逐渐建起了长安城的城墙城门和宫殿。
接续秦朝的统治权力后,新兴西汉王朝的政治抱负逐渐增强。在实行“强干弱枝”策略(《汉书·刘敬传》谓之“强本弱末”)中而展开的移民活动,计有强制迁移关东或更大范围的贵族和富商到关中居住、采用减少或免除赋税的方式吸引外地人到关中居住、利用都城的政治优势吸引官员到关中居住等多种途径,针对不同性质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徙入方式,而特殊政策所起的吸引和调控作用,尤为引人注目。20世纪80年代,葛剑雄先生所做西汉“关中的人口迁移”专题研究,认为关中人口增长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徙陵县”途径,从关东徙入关中的人口,累计数近三十万,到了西汉末年,在关中的关东移民后裔已有约121.6万人了。前期以人口的机械增长方式为主,至后期则收到了自然增殖的效果。而在此之前的佐藤武敏先生的研究,已经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人烟稠密和繁荣起来的地方,称之为围绕着长安城的都市圈、卫星城了,并称赞西汉都城为“大长安”。
汉初,汉高祖刘邦曾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感慨,担忧军队数量不足,而随着徙入人口的不断增长,军队数量也得到很大的补充,在长安城周边建立了“南北军之屯”。南军担任的是未央宫、长乐宫等宫殿的防御,北军担任的是整个都城的防守,武帝时曾将二万人的南军减为一万人,随着政权的稳定性增强,西汉王朝此时可以说已经渡过了难关。至于更大范围的防御布局,也是与国都长安城的位置和空间关系至为相关的。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夏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这种做法不仅将富商人群徙入关中陵县,而且将他们的钱财也考虑进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为国家政治中心增长财富的方式。
任何一种区位论都是在假设条件下,去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的。在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和现实社会中,是不会广泛存在地理表面形态相当均一的情形,因而对于千差万别的自然地理差异性,所造成的地理条件之种种不同,每一时代就不得不依靠人力去给予改善或弥补。由于时代不同而存在的生产力、生产技术和水准上的差异,各个时代的人们去改善和弥补自然条件上的不足,所采取的做法也会有不同,有时还会相去甚远。对于历史上所选择的建都区域,也就是沙学浚先生提出的“力量策源地”,本文将其分解为国都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武力诸条件,再就是行政力和其基础上产生的决策力,以及最终所体现的分项的或综合的建设力,皆是每一个时代致力和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上述西汉朝廷的诸多做法和结果,仅仅是一个可以用作证明的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