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史
- 施秉银 耿剑平
- 33549字
- 2020-11-24 15:24:58
第七章 创新发展 实现突破
(2012.3—2016.12)
2012年是个不平凡的历史起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开局之年。这一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和部署,制定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健康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词。
2012年3月,李旭为院长,吴永昌为党委书记;刘青光、施秉银、袁祖贻、冯广林为副院长;马辛格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钱梦勇为总会计师。2014年,医院领导班子换届:施秉银任院长,耿剑平任医学部党工委书记兼医院党委书记;刘青光、袁祖贻、冯广林、王茂德、刘昌任副院长;马辛格、韩菊任党委副书记;钱梦勇任总会计师。
在医院管理与学科发展上,为顺应国家卫生改革发展趋势,推动医院跨越式发展,使医院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提出了“对内精细管理促内涵提升,对外优质资源外延履社会责任”的战略思路,确立了“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人文关怀为依归”的发展目标,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研究平台,推进卓越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千人计划学者团队,引领学科高水平发展。经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医院成立了所属全资创新型子公司——秦润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医改环境下致力于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研发、临床成果转化,同时覆盖医疗投资、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等相关内容。
在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方面,5万余平方米的门、急诊大楼投入使用,科教综合楼项目主体封顶,全科医生技能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建立。完成移动医疗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全院无线网络覆盖,完善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网络体系,建立了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临床信息平台(HIS)、影像数据中心(PACS)和电子病历的数据平台(EMR)三大平台信息系统。
在科学研究与医疗技术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创新性医疗技术相继应用于临床,成功开展世界首创“直肠阴道瘘磁压榨闭合修补术”“绿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医院成为全国第三家突破4000例的肾脏移植中心,肺移植、肝移植、肾移植4台手术同时进行,开建院以来同时开展3种不同器官移植手术的先河。
在教学上,承办“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赛区比赛”,获得总决赛二等奖;荣获第三届、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跻身全国十强;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1人荣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批为首批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通过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中心为陕西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成功承办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和第十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改革研讨会。
特别是近年来,医院积极探索落实医改政策,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初步构建了“两院两区四分院”的辐射格局,首创以“医联体+全科医师分级诊疗”服务新模式,与陕、甘、豫等省内外13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医院关系。医院积极落实国家医疗援助任务,开展援疆、援藏、援外以及医疗对口支援工作,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医院获准为国家首批优质医院重点联系单位,圆满通过陕西首家等级医院复审。接受了国家卫计委2016年度大型医院巡查。医院的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建设创佳绩,先后荣获陕西省首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6年,医院以迁建60周年纪念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挖掘精神、传承文化、展示形象、凝心聚力的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美健康峰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誓师大会,开展“重走迁陕路”文化溯源活动、系列大型义诊活动,举办《生命的召唤——一附院之夜》大型职工文艺晚会。
医院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吹响了未来发展的号角。“十三五”期间,将启动实施“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平台、四个提升、五个探索”战略规划,即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队伍建设和质量安全保障为抓手,努力搭建医疗发展支撑平台、科研创新及融合转化平台、本部、分院、统筹管理发展平台,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及科学研究水平、现代管理水平、职工幸福指数、医院文化软实力,探索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医学人才全程培养新模式、后勤服务管理新模式、互联网+医疗新模式、品牌建设新途径。到2020年,努力将医院建成管理水平先进、学科优势显著、人才队伍精良、医疗技术领先、教学质量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力突出的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国内前30名,专科声誉排行榜中进入前五位的数量位居西北地区第一名,科学研究跃居国内前五到十,职工收入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第一节 管理创新
2012年3月,医院召开第四届教代会暨第四届工代会,通过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医院改革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创建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使医院的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西部领先”水平,逐步把医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现代化的以科教为显著特色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这一时期,医院继续保持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
一、创建优质医院,接受等级医院复审
(一)创建优质医院
创建全国优质医院是这一时期的大事。在学校及上级卫生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医院党政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以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为载体,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内涵”的工作方针,推进科学管理,注重医疗质量,提升服务品质,使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和基础建设等全面进步。自2011年正式启动评审工作以来,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将评审作为检阅医院管理成效、衡量医院服务质量、提升医院内涵建设、督促医院发展提高的重要契机,将评审与日常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紧密结合,使全院上下联动,形成共识。在迎评备检过程中,认真落实《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家级优质医院创建工作方案(修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优质医院创建推进工作安排》,对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自评自查,同时向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交了《医院评审自评报告》《医院迎评筹备工作总结》《2010—2013年住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报表》《医院基本情况统计表》等相关资料。在取得国家级优质医院重点联系单位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2013年9月,医院作为西北地区首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接受国家卫计委专家组的现场评审评价,专家组对医院强化规范管理、追求质量安全、创新医疗技术、优质高效服务等多方面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
(二)等级医院复审
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复审)工作对进一步规范医院管理,加强内涵建设,落实医疗规范,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5月全面启动,医院对等级复审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策划,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召开全院动员大会,逐步形成了党政班子团结谋部署,中层执行求质量,职工积极参与的局面,把评审细则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形成常态化。以医院等级评审(复审)工作促进日常医疗工作,用日常医疗工作检验评审(复审)工作的成效,确保了医院等级评审的顺利通过。11月,医院作为全省首家评审对象,接受了由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的全面检查,专家组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
二、适应医疗体制变化,推进管理精细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与深化,精细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中重要的管理方法和必要手段,医院在管理工作中积极推进,要求在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以提高组织的执行力,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效率。
(一)调整组织机构
医院按照“优化职能、规范高效、有序衔接”的原则,对全院党政职能部门进行梳理,并设置、归并、更名部分党政职能部门。一是设置组织统战部、重点项目办公室、分级诊疗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全科医学办公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运营管理部、国际陆港医院建设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客户服务部、临床药理机构办公室、团委、临床研究中心、创新事业部、陕西再生医学中心、生物样本信息资源中心、一附院——华大基因联合实验室等部门;二是职能归并调整,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合并为党委·院长办公室;三是更改离退休科为离退休办公室、审计科为审计部、基建工程办公室为基建规划办公室等。
(二)干部竞聘上岗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干部管理办法》,围绕医院和学科发展需要,立足“三高两化”(即高学历、高职称、高学术,视野国际化、结构年轻化)、“三重两结合”(即重品行、重实绩、重效率,专兼结合、中青结合)为标准的业务干部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框架,院党委于2015年完成了临床医技科室114个干部岗位和党政职能科室67个干部岗位的换届调整工作。调整后的业务干部队伍,博士学历达85%,副高及以上职称占99%。管理干部硕士及以上学历占60%,高级职称占50%,双肩挑干部14人,占职能科室干部总数的24%,达到国内先进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2015年,为进一步深化职能,增强内部凝聚力和竞争力,明确科室责任,助推医院发展,本着压力传导、层层落实的原则,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具体实施情况,与各科室和干部年终考核直接挂钩。目标责任书由党风廉政建设、医疗质量、人才队伍、教学工作、科研成果五部分组成。指标来源以提取科学、可监控、影响医院运营的关键性指标为原则,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围绕医院医、教、研的发展,制订各项指标数据。指标力求科学、客观、公正、可及,源于临床、用于临床,助益于科室乃至医院整体事业发展。
在护理管理方面,继续推行护士长竞聘上岗。2016年3月,医院对护士长进行公开竞聘上岗,此次竞聘综合学科发展及护理管理特点、学历、年龄等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设置4年为一个聘期。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坚持“科技兴院”战略,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管理模式,以“外培内引”等方式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分层次布局,为医疗、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创建平台,推动医院内涵发展,逐渐建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学术、视野国际化、结构年轻化的专业技术队伍。
医院以“人才队伍服务于学科建设”为宗旨,坚持“高标准、高待遇、高贡献”的原则,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高地。2012年至2016年,医院引进“双聘院士”2人、“千人计划”学者3人,长江学者通过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通过3人,入选学校“领军学者计划”4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8人。2016年延揽军转人才,陆续引进整形·颌面外科团队、骨科团队、麻醉科、影像科、消化内科等军队专业技术人员25人。聘任兼职教授18人、客座教授48人。实施青年骨干医师出国项目48项,留学基金委出国项目28项,其他项目51项,国内进修156人次。
(四)绩效改革与职工社保
医院逐渐探索岗位绩效的分配体系,实施“一线优先,鼓励骨干,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岗位为主,兼顾公平”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全面提升人员待遇,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012年4月,医院制定《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细则》,推进了医院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进程,并于当年调整职工福利,完成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调整测算及缴存工作,完成校内岗位津贴的核对及发放工作。自2014年7月1日起,向在职员工发放了校内岗位绩效津贴,大幅提高了员工待遇。2015年5月,医院职工正式参加陕西省医疗保险,参保险种为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并确定在职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重大疾病医疗补助缴费标准。2015年,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6年,医院启动国际港务区职工住宅楼建设,积极解决职工住房后顾之忧。
三、推进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改善医疗环境
(一)门、急诊大楼启用与基本环境改造
医院在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改造,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就医环境和工作环境。2012年10月,投资2.3亿、总面积54000m2,历时3年建设、4个多月试运行的门、急诊大楼启用并开诊,为医院的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与此同时,门诊手术室、体检中心、门诊影像科等医技科室也同时运行。为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医院先后完成精神心理科病房、神经内科区域调整;完成高压氧、放疗科实验室装修改造,传染科加层改造工程;完成血液病房改造;完成PET-CT回旋加速器用房、神经内科病房、伽玛刀病房等18项项目改造;完成全科医生技能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完成第三路电源引入及电力增容工程;完成锅炉房改造项目工程,安装3台6吨/时天然气蒸汽锅炉;建立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等。2013年8月,建筑面积4725m2的营养配餐中心投入使用,实现了职工及病员、陪员的分区用餐,就餐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图7-1 门诊、急诊大楼
(二)科教综合楼建设
2012年12月,科教综合楼项目开始桩基基础工程的施工。2013年8月,完成主体工程的招标工作;同年11月,完成项目桩基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与基础工程的交接工作;12月,先后完成规划、消防、人防、环保、绿化、防雷、国安、文物、节能等相关部门的规划审批手续。2014年12月1日,主体工程封顶。截至2016年底,内外部装饰装修、大型设备安装及配套工程已完成90%。
(三)大兴善寺康复院区、肿瘤综合楼项目
2016年7月,大兴善寺康复院区完成方案设计;9月,完成施工图设计并审图,各专项工程包括主体结构加固、核磁屏蔽、DR防护、弱电系统、医用气体等的设计,组织完成了前期项目的移交工作。11月,完成施工总承包的资格预审和设备的预评价。截至年底,进行施工总承包、各专项工程及甲供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
2015年,肿瘤综合大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获得国家卫计委审批。2016年,完成初步设计,已上报至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评审。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2012年以来,完成结构化电子病历、LIS、PACS等系统升级工作。医院启用手麻系统。实现了基于PACS平台的登记分诊预约、申请单、影像报告、胶片排版和科室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实施病历缩微存档,实现病案数字化管理。建成国内领先的远程会诊中心,实现与协作医院文档和图像界面远程实时交互。完成医院信息系统与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司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系统对接,发放正式账号,成为陕西省首家、全国26家HQMS对接工作A级达标单位之一。完成与西安市医保系统实现对接、与陕西省居民健康平台的初步对接工作。基本完成住院电子病历系统上线工作,开始在门诊进行试用工作。同时,为优化办公流程,正式开通医院管理运营平台。住院患者自助交费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住院患者自助缴费、查询等功能。门诊自助机开通了患者药品自助扣费业务,114、12580、116114公用平台以及二维码、微信等多个预约诊疗方式。以新门、急诊大楼启用为契机,不断优化医疗流程,完成“一卡通”系统、门诊预约系统、排队叫号系统、自动摆药系统、自动采血系统上线运行,优化门诊就诊流程,为保证病人按序就诊提供了支持,成为陕西省首家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三级医院。
2015年,医院试点实施NSIS智能医护交互平台,大幅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完成移动医疗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全院无线网络覆盖工作;完成74个护理单元移动护理系统上线工作,功能包含移动输液、移动标本流转、护理管理、护理排班、护理教学等内容。完成上线全院电生理系统、血液透析系统,手术麻醉系统验收、输血系统与移动医疗系统对接、PACS系统升级等。同年,顺利安装气动物流传输系统,覆盖核心住院综合楼及门、急诊综合楼全楼各用户站点,并兼顾外围科室,使小件物品的传输效率大大提高,有效节约各项成本。
2016年,开通了ApplePay,成为全国医疗行业率先在业内实现ApplePay的单位。实现院区无线内外网覆盖和多院区综合管理及院区间信息系统协作,保障了医院信息系统平稳运行。完成掌上医院统一平台搭建,医生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了解所管患者相关情况,实现医嘱、病历查询、报告查询、手术排班等功能;移动护理实现了护理管理、护理排班、护理教学等内容;患者可以完成微信端预约、诊间支付、就诊卡充值功能。对分级诊疗信息化工作进行探索试点,并率先实现我院与社区转诊单的电子化落地工作。完成数据集成平台方案设计、招投标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五)更新仪器设备
为适应医疗需要,2012年到2016年底,更新10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5台(件), 1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90台(件),5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69台(件)。中大型设备有PET-CT、ECT、MRI、高端CT、多台高端彩超及数字减影、内窥镜系列、无痛胶囊胃镜等,新购置了直线加速器、伽玛刀、器官移植设备、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系统、全自动采血系统、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单剂量摆药机、加压氧舱等设备;陆续增加了8个重症监护单元,配套了相应的设备。2014年,引进“达芬奇机器人系统”。2012年到2016年底,医院新增设备14502台(件),金额5.77亿元。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2016年底,医院设备达31562台(件),原值增加到10.76亿元。
(六)加强综合治理,改善院容院貌
医院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加强环境卫生整治,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建设“平安医院”。医院建立了智能立体停车库,将老门诊后厅拆除建成停车场,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拆除原有彩钢临时建筑,使用钢结构、止燃材料和天然气,连续多年被市公安局、消防局评为先进集体,被区委政法委、学校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达标单位”。在现有安保队伍的基础上,成立特勤分队,实行24小时备勤制度,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2015年,与驻地公安派出所建立联动机制,专业特勤分队常驻医院巡逻,处理突发事件,实现全年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消防安全事故、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三无”目标。
医院积极推进无烟医院,荣获陕西省卫生厅“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西安市环境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以60年院庆为契机,完成院内花园改造、道路硬化、楼宇外墙清洗、候诊座椅修建或更换、路灯效果改进,修建院内“天使之翼”等人文景观和“技术与创新”主题公园,不断提升人文环境,凝聚医院文化。
四、财务、审计、招标采供工作
(一)财务管理
这一时期,医院财务在完善制度建设、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强化内部培训、防范财务风险、积极参与医改增强补偿能力、优化服务流程和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发挥预算目标引领作用,强化预算全过程管理。从2013年起,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实现了医院预算全过程的管理,促进了预算目标的实现。同时,下发《财政项目专刊》,指导科室了解和申报财政项目,并实行专人对接管理。在此期间,承办了2012年卫生部部门预算布置工作会议,医院预算工作得到卫生部表彰。
二是完善制度规定,加强财务管理。按照财政部、卫生部2012年实施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医院组织了对新制度的培训学习,资产的彻底清查追溯到1998年以前,设置新旧会计科目对应关系和调账方案,更新财务软件完成新旧财务系统切换,制定新的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规范会计核算,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转换工作,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完整,进一步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制度10余项。针对相关部门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协办函或建议书的形式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自2013年起开展的预算管理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考评中,医院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单位,典型经验入选国家卫计委财务司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院经济管理创新》一书。
三是积极顺应医改要求,持续开展院、科级经济活动分析,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对医院48个医疗医技科室进行自2009年至2012年度经济活动分析,促进运营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实行竞争上岗、公开考核等体制机制联动,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目前,医院有高级会计师资格15人,国家卫生计生委和陕西省会计领军人才5人。
四是加速财务信息化建设,服务职工和患者,提升品质和效率。2012年,上线了“本院职工药费报销直通车”,结束了医院几十年手工计算审核报销药费的历史;实行“公务卡”报账结算模式,提高资金支付透明度,减少职工公务垫款;建立预约诊疗门户网站,提供10余种预约途径;出入院结算处率先实行“一站式”服务;在门诊楼和住院楼各楼层安装集发卡、充值、费用查询、预约挂号、缴存预交金、药品扣费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自助设备。
2015年以来,增加配备自助服务引导人员,完善和优化预算编制方法,积极推进公务卡制度落实,修订《关于加强医院经费使用和管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收费票据管理办法》《基建财务管理办法》,完成国家卫计委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审计,采用双审负责制对全院经济合同、协议进行审核。
获国家卫计委部门决算工作2014年优秀单位;获陕西省财政厅2015年“全省会计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卫计委“陕西省医疗卫生行业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并荣膺国家卫计委和《中国医院院长》杂志“济民可信杯”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医院财务管理)五星奖。
(二)审计工作
医院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等制度和规范。其体系包括:基本制度(内部审计实施细则)、业务操作制度(各项审计办法)、保障和支援制度(科室内部管理制度)等。围绕促进规范管理、强化内部控制、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医院内控制度评价工作,有效地规范了医院经济行为,保障了资金资产安全,在医院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坚持对医院财务收支审计,确保了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对以往年度审计决定和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察,使整改落实率达到90%以上。坚持对医院基建工程项目必审,审计与财务部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计覆盖率达到100%,保证了医院建设资金的节省和经济利益的安全。坚持对透析设备、超声、PET-CT等大型设备使用绩效进行评审,进行运行成本和运行效益等多项指标综合分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维度审计评价,促使大型医疗设备的科学合理配置和经营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坚持对各类合同的审计,实行初审和复审“双审负责制”,对于金额较大或经济内容复杂的经济合同,提请律师出具会审意见。2012年至2016年,审核经济合同3500余份,涉及金额近13亿元,保护了医院既得利益。2012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先进集体”。
(三)招标采供工作
按照“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加强监管、稳步推进”的思路,建立健全医院招标采购管理制度,规范采购工作流程,营造依法采购、廉政执业的良好氛围和有序竞争的工作秩序,奠定医院招标采购工作“阳光工程”良好的基础。医院及时修订、完善医院《招标采购管理办法》等6项制度及系列内控管理文件,创建在用耗材信息库,建立标准化招采工作档案和物资数据库,完成电子建档。医院所用全部产品实行信息编码管理,目前物资编码信息27220条,其中:医用品耗材15103种,试剂7296种,办公用品1251种,被服1093种,五金2447种,实现网上浏览查看相关信息和资源。
医院积极推进“阳光采购”,配合各临床科室及时做好医用耗材阳光采购目录的遴选工作,对陕西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中标目录进行遴选,全面保障医院医用耗材网上阳光采购规范有序进行。2016年,医院被列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上报重点单位之一,招标采购工作做到了医用耗材及器械临床使用情况监测,对于不良事件及时到达现场、及时上报国家药监网站,及时出具质检报告等相关工作。医院的大型招标采购和突发事件等应急物资采购与管理工作,在卫生计生委组织的等级医院复审评价中,受到工作组专家的好评。
五、引领区域医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创新办院模式
(一)深入推进“两院两区四分院”战略布局
医院积极落实政府“双下沉”“两提升”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百姓健康,按照“对内精细管理促内涵提升,对外优质资源外延履社会责任”的思路,打造“两院两区四分院”的规划布局。“两院”包括医院本部院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国际陆港医院,“两区”包括兴善寺院区和南区,“四分院”包括托管的彬县中医医院、延安中医医院、韩城民杨医院、长安区医院四个分院。通过不同形式的人才、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输出,既为学科发展提供平台,解决院内物理空间不足的问题,又拓展了服务半径和服务职能,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形成政府、医院和患者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1)国际陆港医院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打造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战略决策和创新举措,也是国家“一带一路”的核心功能区。为完善港务区区域配套服务功能,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拟引进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在园区合作建立一所高品质的三级综合医院。2012年4月,一附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就共建“国际陆港医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同年12月,双方签署《共同建设“国际陆港医院”协议书》。随着国家支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政策的相继出台,在此背景下,医院与环球医疗共同建设一附院国际陆港医院的投资预案正式签署。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委管医院首次与社会资本公司携手合作,开PPP模式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先河。2014年8月,医院成立国际陆港医院建设办公室,推进国际陆港医院项目的建设。2015年2月,陕西省卫生计生委正式批准一附院设立国际陆港医院,项目总占地近375亩,拟设床位1000张,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国际陆港医院门诊部2015年开诊,并在一附院信息平台支持下,实现远程医学影像报告、心电图诊断以及各种检验报告的在线签发等。
图7-2 医院本部与分院建设
2016年1月,医院与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建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际陆港医院框架协议》,通过陆港医院建设,探索医养结合、健康中国、健康陕西的新路径,把陆港医院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医院。8月,医院与环球医疗金融与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共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际陆港医院”协议》。12月,医院“国际陆港医院”开工动员会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举行。
(2)彬县医院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2014年10月,医院与彬县人民政府在咸阳市政府签订了全面托管彬县中医医院协议。2015年12月,“一附院彬县医院”开诊运营,医院设床位350张,开设普外科、骨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ICU、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康复理疗科、影像科、B超室、检验科等。开诊以来,充分发挥专家“传帮带”作用,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班、学术研讨会近100场,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开展了许多高难手术,填补了彬县及周边地区的空白,使患者不出县城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服务的实惠,逐步形成了区域范围内疑难危重病人的诊疗中心。
(3)韩城医院
医院顺应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协调发展的医改发展方向,2015年1月,原韩城市民杨医院由一附院整体托管并正式开诊,开陕西省民间资本与公立医院“联姻”之先河,是服务地区百姓健康的又一次创新尝试。韩城医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营利性转为非营利性医院,一附院派驻院长行使法人代表权利。为医保、居保、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是市卫计局批准的本地区开展三级甲等医院诊疗项目的唯一授权单位。医院设床位300张,含重症医学科(ICU)床位15张。专业有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普通外科、乳腺外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先心周围血管科、心血管内科、眩晕中心。常设专家门诊,除上述专业外,增设了消化内科、肾病内科、妇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疼痛科、皮肤性病科、中医科。其主要医技科室有超声科、医学影像科等,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为重点专科,先后开展了3D打印微创显微修复颅骨缺损、微创靶点射频消融术治疗眼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经腹腔镜贲门癌根治术等重大手术,多项技术填补了韩城及周边地区的空白,在解决当地群众看难病、看重病、解疑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4)大兴善寺院区
2015年7月10日,医院与大兴善寺举行签约仪式,标志着一附院大兴善寺院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医院将提供技术、人才、设备等医疗服务,大兴善寺院区设200张床位,致力于探索建立佛医结合并重、康复医学为主、人文临终关怀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5)延安新区医院
医院推进落实陕西省及延安市医改重点工作任务。2014年12月,医院托管延安新区医院合作协议签署。2016年1月,由延安市政府赵璟副市长带队,卫计局郝建东局长等一行来院,就延安医院建设工作进行磋商。延安市中医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计局的大力扶持和领导下,为建成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迁址延安新区新建。2016年初新建工程主体已封顶,将于2016年底投入使用。
(6)长安区医院
2016年10月,医院与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签署《关于西安市长安区医院托管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二)分级诊疗,医联体
医院首创全国“医联体+全科医生”城市分级诊疗模式。省卫计委2015年1月正式确认在西安市雁塔区开展陕西省城市医院分级诊疗试点工作,4月,正式成立“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开展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积极开展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为核心的相关工作,标志着医院在城市医院分级诊疗工作中已经步入实质性探索运行阶段。组建的“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承担区内4所二级医疗机构和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服务覆盖120万常住人口,初步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新格局。
图7-3 雁塔区医联体启动仪式现场
2015年3月和2016年7月,医院联合雁塔区卫计局分别举办全科医师培训班、医联体医务人员技能提高班、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参加培训活动5000余人次。医院成立了69名医师组成的全科医师团队,开设全科医生门诊,抽调7名老教授成立专家巡诊团,负责医联体内坐诊及业务巡诊指导,先后派出15名专家深入医联体二级医院查房、会诊及业务指导。借助慢性病管理项目,推进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开展了医联体医疗机构与社区居民调研工作及医联体社区健康宣教大讲堂等。2016年,雁塔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患者390462人次,较2015年增长21.39%。二、三级医院下沉专家坐诊1901次,接诊病人12423人次。
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得到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两次调研,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副主任王培安,省委书记赵正永,副省长王莉霞,省政协副主席冯月菊,副市长李婧等分别莅临指导。2016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陕西省分级诊疗模式。6月,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专项调研一附院“履行社会责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新医改举措,形成《调查参阅》内参资料。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在《卫生计生工作交流》医政医管工作专刊(第10期)中专题刊载分级诊疗工作。医院获《陕西日报》“陕西省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先进单位”。
(三)稳步搭建协作医疗平台
医院利用强大的综合平台优势,依托实力较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教、研专家团队,加强对市县级基层医院的帮扶,把解决群众就医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医院和各市县级医院工作重心,初步建立起一个以一附院为中心,以陕西省市县级医疗机构为支柱,辐射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区域性协作医疗、科研、教育体系网络。截至目前,已建立协作医院136家,覆盖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四川、海南、新疆、宁夏、内蒙古等9省(区),累计为协作医院转诊病人5万多,使基层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了一附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为协作医院免费培养进修医生2000多名,举办学术讲座300多场,超过5000名协作医院医务人员免费参加了由一附院举办的国家级及省级学术会议,与其中80%以上的协作医院建立了可视远程网络体系,并开通远程教育系统,充分发挥了区域性医学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作为国家队的责任担当。
医院积极加强外事交流,搭建国内外合作平台,与国内外优秀医院和研究机构等开展广泛合作和互动。完成外事交流与合作20余项,与荷兰莱顿大学确立了内分泌、肿瘤、衰老三个科研方向的全面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多位参会国际专家学者莅临医院考察交流。2014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份,其中包括:与哈萨克斯坦东干人协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江苏豪森药业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与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合作签约,与美国欧几里德视力系统总公司举行角膜塑形镜西北战略合作中心签约及揭牌等。同时,重视区域医院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深化与基层医院的合作。2015年9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卫生合作论坛·卫生合作研讨会”举行,一附院与国内知名医院代表共同签署《中阿医疗健康合作发展联盟筹备成立联合申明书》,从而为中阿医疗机构之间合作交流提供了切实服务的综合平台。搭建一附院以医疗技术为核心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管理等多中心的指导、协作平台,从而达到提升医院竞争力,扩大医院影响,实现医院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战略目标。
六、彰显公益特色,履行社会职责
医院积极承担国家医疗援疆、援藏、援外任务,面向基层医疗机构,扎实推进医疗帮扶、志愿者服务、精准扶贫等系列社会公益事业。
承担第6批至第8批援疆工作任务,先后选派五名高级职称专家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等进行对口支援。2015年,承担国家医疗队对口支援工作,组建优秀巡回医疗队赴疆进行医疗援助;选派3名医师参加第32批援苏丹医疗队;积极响应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卫计委联合推出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新模式,派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陈进才、谢小鲁两名高级职称专家作为陕西省首批医疗队员,赴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为当地医院“传帮带”,开展“一个目标、两个基本点、五个常态化”的二甲医院建设;医院与商洛山阳县、洛南县、丹凤县医院以及长安区医院建立长期对口支援关系,每年组织专家到居民社区或省内基层医院进行义诊,定期举行各类大型的义诊活动。在志愿者服务方面,形成了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建设——医院双向志愿服务模式的志愿服务特色。医院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深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及县乡开展医疗服务,举办多学科联合义诊及健康宣教巡讲,为护城河清淤部队、西安地铁建设者义诊,赴灾区送医送药,关注农民工生存现状,开展“心连心”爱心救助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等。
肿瘤外科教授王健生团队16年来深入全省86个县的乡村,与基层4000多名医疗志愿者为30万余名妇女开展健康查体和乳腺疾病防治知识讲座,获“全国首批五星级志愿者”称号;康复科副教授邓景元志愿服务团队建立了西安红专南路社区“志愿者服务基地”,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视察红专南路社区时给予高度赞扬和肯定;儿科新生儿科党支部18年来坚持每年“学雷锋活动月”赴西安儿童福利院支教慰问、义诊;青年医务人员蒲公英志愿服务队“清晨一小时”导诊服务、“艺术志愿服务进医院”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2012年以来,医院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两联一包”扶贫要求及学校对口支援任务要求,先后承担了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和云南省施甸县、陇川县的扶贫工作。医院在平利县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路,共投入资金、物资合计230余万元,开展医疗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新农村基础建设扶贫,按照“一村一法,一户一策”方略,面对三合村贫困家庭,以“授之以渔”思想,一对一入户“结对子”,选派两名骨干人员驻村,任第一党支部书记和驻村队员,切实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七、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医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院党委深入学校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届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党的“五位一体”(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积极发挥医院党组织在服务医院发展大局、大学附属医院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建设目标中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院党委出台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民主决策和院务公开。院领导班子定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成发展共识,接受广大职工对班子整改“四风”问题的监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班子成员和全院党员中做到了全覆盖,达到了“领导干部改作风,党员群众受教育”的活动目的。
(一)与时俱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医院改革与发展
院党委深入开展十八大精神学习活动,按照卫生部“三好一满意”活动要求,结合院党委“创先争优”工作,围绕服务文化建设主线,开展“适应新形势,转变服务观念”主题教育活动。在全院党员中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授课探讨、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等方式,加强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和理论学习;在全院广泛开展班子及班子成员“四风”意见征询活动,并提出整改措施。
2014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围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关注落实民生需求”三大核心,按照“限时解决具体问题、着力解决系统问题、统筹解决综合问题”的整改工作指导思想,制订了110条具体整改工作举措。鼓励职工为医院建设发展献计献策,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凝聚人心,群策群力谋发展。
2015年,围绕不同专题开展学习和研讨;邀请学校和医学部领导为全院中层干部讲专题党课;党委委员深入联系支部为全体党员讲党课。促进全院党员干部立足岗位落实“严”“实”新标准,不断推动各项工作持续进步。通过“党委书记讲全会、专家讲全会、支部书记讲全会”的方式,在全院掀起浓郁的全会精神学习热潮,积极履行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维护健康的重大责任。
2016年,院党委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工作载体,以“五讲一推”(党建专家讲党课、党委书记讲党课、党委委员讲党课、党支部书记讲党课、普通党员讲党课,网络平台推党课)等方式,开展“强宗旨、讲奉献、创服务、树先锋”主题活动;组织班子成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会;各党支部根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月安排积极开展集中学习和研讨;为各党支部书记制作《学习手记》。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担当,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实现学校、医院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按照“五位一体”党建总体格局,不断丰富深化医院党建工作内涵,围绕“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两个结合”的党建工作思路,不断深化医院党建工作内涵,保障党委各项职能作用的发挥。2012年以来,医院先后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暨第四届党建研讨会,组织开展立项与实践研究工作等活动,两篇党建论文入围2014年召开的“第七次西部地区高校党务干部培训暨党校工作研讨会”。
院党委持续推进校级“五好”示范党支部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五好”示范、特色党支部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院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推进医院“三型”党支部建设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发展需要。自2012年以来,呼吸内科党支部、儿科新生儿科党支部、眼科党支部、普外科党支部先后荣获校级“五好”示范党支部荣誉称号;肝胆外科党支部、药学部党支部、医学影像科党支部、检验输血科党支部先后荣获校级“五好”特色党支部荣誉称号。
近年来,院党委注重支部活动载体的持续创新,立足中心工作发挥好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功能。基层支部先后开展各类主题活动。通过建立支部书记微信群、QQ群创造便捷的交流平台,共享学习资料,加强联系;建立“党旗飘扬”党支部党员微信群,加强“党委与党支部、党委与党员、党支部与党员”三级联动,创建“西安交大一附院党建平台”微信公众号。通过开展“微学习、微党课、微讨论、微发现、微展播、微公益”加强党员交流、增强党员互动,营造良好的基层组织建设氛围,并充分发挥医疗单位党员的专业特点,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义诊活动,服务基层群众。
(三)医德医风与党风廉政建设
医院进一步落实务实高效、服务一线的工作作风,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强化对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的监督管理,聘请社会监督员和第三方调研机构,开展患者满意度社会调查、评估。持续推进医院“五位一体”行风建设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服务文化建设为主线,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讲座、培训、征文、小讲堂等活动,探索医德医风宣教新模式。
在行风建设上,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临床医技科室行风建设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医德考评的网络化管理平台,修订医德考评制度,以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能,推进医德考评工作更好地发挥教育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
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上,提升全员自律性,将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医院建设发展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每年与院领导、科室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与科级干部签订《个人廉洁承诺书》,并根据责任书和承诺书进行定期廉政考核,将考核成绩计入科级干部廉政档案。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医院采购物流管理,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规范了医院各项工作。
加强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强化干部廉洁自律、明规守纪的意识。将党风廉政、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员工岗位培训,提升全员的廉洁从医、廉洁服务意识。完善医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按照程序全程跟踪,进行环节监督,实现了廉洁风险的防控。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规范和完善了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制度。坚持落实“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视“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情况。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落实“一案双查”,严格执行“一案两报告”制度,以问题为导向,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四)推进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内动力,是医院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式。多年来,医院将“文化制胜”“文化强院”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围绕医院发展目标发挥其功能作用;将“传承的文化、凝聚的文化、发展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和谐的文化”通过形式载体进行转化、内化、固化;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打造医院发展的软实力,引领和保障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医院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为医院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精神动力,逐步形成了医院文化的五大平台,即学习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医患沟通平台、宣教传播平台、职工文化活动平台。
(1)传承医院文化,加强舆论引导与宣传
医院打造文化建设平台,将医院视觉系统运用于医院各方面,营造整齐、统一的外显文化;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开展各类型培训教育,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将“厚德、博爱、精医、卓越”的理念根植于职工内心,形成一附院特有的文化理念。
以医院迁建60年为契机,2016年9月2日,医院联合承办了第六届中美健康峰会。国家卫生计生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中美健康峰会、国际健康产业及企业等1600余名代表参会。9月8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誓师大会举行。国家卫生计生委,陕西省、市相关领导,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单位,友好医院,校友,学校领导、医院历任领导、在职职工、离退休教职工以及在校学生共计3200余人参会。举办委属委管医院思政会和近20场学术活动,完成近80万字的医院《院史》及《风云六十年》、院史长廊建设、院庆画册《甲子臻言》、邮册和院徽,开展“重走迁陕路”文化溯源活动。组织500余名演职人员,连演三天《生命的召唤——一附院之夜》大型职工文艺晚会,彰显了医院文化。近200名职工、高校学生、社会人士组成的志愿者参与院庆工作,受到广泛赞誉。组织了6次“甲子院庆三秦行,惠及百姓健康情”系列大型义诊活动,与百余家协作医院先后两次“同频共庆”,扩大了医院影响力。
同时,开展了“尊师重教,情暖夕阳”老专家故事分享会、院史故事宣讲活动,倡导学科利用重阳节、教师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老专家慰问座谈、医院为迈入“鲐背之年”老专家组织寿辰生日会等方式,向年轻一代传递老一辈艰苦奋斗、爱岗奉献的创业精神。医院重视名老专家技术品牌、人格魅力作用的发挥,建立名老中医门诊、老教授门诊等,为他们持续服务医院发展搭建平台。
医院搭建与“外媒”战略协作的平台,开展主题宣传策划,内外宣传“无缝隙”链接与配合,做好“一附院”品牌传播,利用播控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内宣传,加强网站新闻发布与监管、通讯员队伍建设,实现了医院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式发布。医院积极组织临床科室举办各类型病友会,传播疾病和健康知识,并将这种方式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传播,使更多人认识疾病,树立健康观念,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
近年来,医院先后与省内外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健康时报》《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华商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家庭医生报》《阳光报》《健康报》“丁香园”“凤凰网”“新浪网”“西部网”“华商网”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与新闻媒体共建健康栏目,在陕西电视台三套《健康好生活》组织专家教授走进演播室,传播健康理念,提升医院社会服务形象。积极组织医院重大创新医疗技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履行社会责任、良好的医德医风、优秀医院文化的传承等主题策划和宣传报道,每年在中央、省市、行业等各新闻媒体发布各类型稿件500余篇次。
(2)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医院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印发“西安交通大学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二十条”的通知》文件精神,引导大家树立“热爱生活、快乐工作、健康锻炼、敬业乐群”的健康理念,支持各教工群众社团自主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开展“阳光医院”关爱职工健康项目,组织职工文体培训班、户外登山、健步走、系列健康讲座、羽毛球等活动。2012年以来,医院根据救治玉树地震伤员的真实故事组织、改编的情景舞剧《感动生命》参加学校庆祝十八大文艺会演比赛荣获“综合类一等奖”;在校第51、53届田径运动会上,先后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一、男子团体总分第二及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医院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趣味运动会、游艺会、声乐班、广场舞班、养生太极班、形体班、手工班、竞技麻将班等活动,丰富了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开展老照片、老物品征集活动和老年社团文艺会演、游园会,关爱离退休老师活动,为70岁以上职工发放“爱心卡”,为900多名离退休职工发放医保卡,协助异地离退休职工办理医保异地安置等工作。此外,成立银杏志愿者服务队,使老同志发挥余热,老有所用。院团委开展“明日之星”优秀青年评选、“青年发展论坛”和青年成长交流沙龙,“送文艺下病区”专场演出,举办艺术志愿者“新年音乐会”;组织植树踏青活动、医患同欢乐迎新年游艺活动、“医韵杯”歌手大赛、青年交友联谊等活动。
这一时期,医院获得多项荣誉。2012年2月,医院被陕西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重症医学科被共青团中央等8部委联合授予2011—2012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2014年,药学部荣获2013—2014年度省级“青年文明号”;医院荣获“陕西省老干活动中心先进活动站”称号;医院荣获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城市医院分会、中国医院协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城市分会“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奖”。2015年,药学部、重症医学科被共青团中央等8部委联合授予2013—2014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在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医院的宣传工作获“医院形象与传播”五星级大奖;同年,医院荣获中国思政会省级医院分会第十届“省级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获中国思政会、中国医院协会文化专业文化委员会、城市医院分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医院连续3年获得《华商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腾讯大秦网”等媒体授予的“读者最信赖医院”“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实力典范医院”“最具影响力医疗卫生机构”等荣誉。2014年以来,医院先后荣获“陕西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荣誉称号,成为西北地区教育、卫生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2015年,医院荣获国家卫计委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国医院擂台赛第一季年度“创新服务示范医院”称号、“国家卫计委改善服务创新医院”称号,荣获《华商报》“2015年度最受读者信赖医院”称号、荣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爱心使者”荣誉称号。在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国顶级医院·竞争力排行榜“百强医院”中排名第51位。获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部门决算工作一等奖、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及全国卫生计生财务年报编制工作二等奖。荣获全国医疗保险服务规范示范单位称号、陕西省2013—2015年度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先进集体、“西安市2015年度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西安市ADR监测工作先进单位。荣获西安交通大学红旗单位。肝胆外科获全国医疗系统“人文科室”称号。2016年荣获华商传媒集团“陕西品牌创新典范”先进集体。检验科获评2016年度“陕西省青年文明号”。医院微信公众号荣获“2016年度中国医院微信公众号百强”“陕西省微信公众号十强”。
第二节 临床与医疗
一、医疗管理
医院将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作为医疗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医疗规范落实,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着力推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加强院内感染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管理,注重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扶持新医疗、新技术开展,不断提升医疗运行效率。
(一)落实医疗规范,优化服务流程
医院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医疗活动,理顺业务流程。2012年以来,推行不良事件听证会及医疗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修订版)》《出院患者随访制度》《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医疗资源有限时医院诊疗管理暂行规定》《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患者健康教育制度》《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管理与评价制度》;修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流程》;根据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对医院原有的医疗工作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仅2013年即制定、修订医疗工作制度53项,完善医疗工作流程55个,修订《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医疗工作制度汇编》;启动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病案管理数字化工作;为规范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工作体系,完善器官捐献的组织建设,成立医院OPO(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器官捐赠的组织)办公室;为提高床位使用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成立院管床办公室,推行院管床、日间诊疗和预住院管理工作。
(二)鼓励开展新医疗、新技术
医院在医疗技术管理方面以严格技术及人员准入、鼓励医疗技术创新为原则,提高医疗技术人员准入监管力度,通过搭建新医疗、新技术项目管理平台,规范申报审批路径和过程管理,严格进行新医疗、新技术的管控。2012年以来,各级各类医疗技术得到规范及突飞猛进的发展,申报新医疗、新技术690项,审批立项397项;申报校级新技术103项,审批立项59项。此外,医院还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肺移植、胰岛移植等技术项目。
(三)加强医疗质量控制
定期开展全院医疗质量大检查活动,持续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规范了院、科两级的医疗质量管理,突出了环节质量控制。加强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和管理,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临床用血管理、危急值管理、医院感染控制等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加强病案管理与质控,提高门诊处方书写质量,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和住院时间超30天的患者进行统计和分析。
医院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服务督导专家、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和科室质量监督员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成立了医技科室质量管理委员会,制订了医技科室质量管理方案及质量检查标准,医疗医技科室质量管理目标、管理方案、督查制度及考核指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标准操作规程》;修订了《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医疗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开展了27个科室、63个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引入手卫生依从性监测系统,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管理。
2012年,医院在西北地区首家引进了病案数字化系统。2013年,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升级换代,根据卫生部新颁布的《病案首页》要求,修订了《病案首页》模板、病案管理模块、符合国际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规范的编码库,实现了对重点疾病及重点手术的实时监测;实行患者终身一号制,病案号同时实行终身一号制;同年成为省内首家、全国前五家完成国家《医院质量管理平台》HQMS对接的医院,并被纳入国家卫计委首批DRG试点医院,成为全国25家试点医院之一。2014年,完善了《医院质量管理平台》HQMS对接系统,建立了首页信息实时上报系统,实现了首页信息系统的实时上传。2014年至2015年作为主要编撰者参与陕西省卫计委《病案管理办法》的修订以及陕西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编纂工作。2015年,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病案首页质量及医疗数据质量控制上来,建立了一系列数据质量控制体系,首次引进了DRG评价体系在数据分析中的运用。
(四)重视培训和继续教育
医院重视就业后再教育:一是安装了“医师在线考试系统”及“住院医师管理系统”,对软件进行调适,并逐步投入应用;二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各学科修订完善《住院医师科室轮转计划》及《住院医师科室轮转培训细则》;三是根据《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编写并下发《医师继续教育培训手册》,促进继续医学教育的落实与培训工作的实施;四是针对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研究生、进修生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和讲座,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核心制度培训及考核,组织应急预案演练,不断强化医疗安全意识。
(五)学科建设与调整
重点专科建设上,2012年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获批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3年至2014年肿瘤科、医学影像科、感染病科、器官移植科、老年病科、骨科、检验科相继获批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2012年,肾脏内科与血液净化科和肾移植科合并成为肾脏病医院。2013年1月,肝胆外科SICU成立。2014年,肾脏病理实验室作为独立的病理诊断机构,可独立开展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光镜病理诊断和电镜病理诊断,每年完成肾活检诊断超过1000例。2015年,成立血管外科和乳腺外科。2016年,成立整形美容·颌面外科;先心与周围血管外科分为结构性心脏病科与周围血管科;专病门诊相继成立,如脂肪肝门诊、“肺高压”专病门诊、帕金森专病门诊、皮肤性病科专病门诊、关节炎专病门诊、心内科专病门诊等,并成立陕西省首个胸痛中心。
二、医疗成就
(一)住院管理与医疗指标
建立了医院预住院管理系统,平均住院日由2012年的10.64天降至2016年的8.38天,医疗运行效率显著提高。成立院管床办公室。2016年门(急)诊量243万人次,出院11.8万人次,出院者手术例数3.4万人次。2016年彬县分院门(急)诊量达1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65%;出院7563人次,较去年增长75%;手术747例次,较去年增长近5倍;平均住院日8.3天。2016年韩城分院门、急诊量达5.6万人次,较去年增长52%;出院4813人次,较去年增长38%;手术561例次,较去年增长近2倍;平均住院日8.8天。2016年陆港医院门诊部接诊5000余人次,体检473人次。
(二)医疗技术不断突破
这一时期,医院有一大批新医疗、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填补西北地区乃至国内、国际空白。2012年申报154项,41项获批,开展了世界首创“直肠阴道瘘磁压榨闭合修补术”用于临床并获成功;实施国内首创“磁压榨胆肠吻合技术”。2013年申报161项,96项获批,成功实施世界首创绿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全国首例“弓上变异主动脉夹层”实施“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杂交手术”。2014年申报115项,73项获批,成功实施国内首创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支架逆行TIPS术后再成形术及全腹腔镜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全切术;成功开展多项西北首例的腔镜手术和介入手术,部分学科相继开展了3D打印技术在临床医疗的应用。2015年申报260项,187项获批,其中申报第二期校级新技术103项,审批立项59项,成功开展国内首例成人颈动脉起源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杂交手术;西北首例DCD肺移植手术;肾脏移植总例数突破4000例,成为全国第三家突破4000例的肾脏移植中心;同时开展肺移植、肝移植、肾移植3种不同器官的4台移植手术,开创了医院建院以来同时开展3种不同器官移植手术的先河。2016年立项7项重大新医疗、新技术,资助300余万元;校级第三期临床技术项目认定47项;获得2016年校级新技术奖项15项;院内新医疗、新技术立项112项。成功完成我国首例前臂耳再造手术。各学科相继开展了达芬奇辅助的复杂腔镜手术,2016年共计开展302台,填补多项省内和西北地区空白。医院成立OPO办公室,规范管理器官移植工作。肾移植手术230例(DCD189例,活体41例),较去年增长10.6%; DCD肝移植手术89例,较去年增长48.3%。我院DCD器官移植工作成为全国的引领和示范单位。
图7-4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现场
三、护理工作
(一)落实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
围绕“改模式、建机制、重临床”的思路,通过“一改、二塑、三效”,从“五项改革”入手,推进“八大工程”,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护理管理运行机制。一改:入手狠抓“五项改革”,即改革分层级管理模式、改革护理分工模式、改革培训考核模式、改革质控管理模式、改革绩效长效模式。二塑:着力塑造“八大工程”,即一把手工程、人力资源配置工程、氛围营造工程、临床服务保障体系工程、健康教育与患者随访外延工程、护理文化工程、定期总结评优长效化工程、质控推优工程。三效:有效收获“三方满意”,即社会、患者满意,医院科室、医生满意,护士满意。同时,启动省内首家全院出院患者回访工作和优质护理服务之星评优活动,开展标准化的健康教育,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程护理。2012年以来,医院开展礼仪教员培训工作,共计培训院内100余人,院外3000余人。
(二)加强培训与考核,推进专科护理发展
医院注重实施护理人员的“三基三严”、操作技能、新上岗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建立了信息化的护士培训管理系统,完善了技术档案的信息化。成功申办了全国第七所、西北第一所“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目前,为全国培养了74名国际造口治疗师;获批省级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培养了200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以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护士床旁培训新模式,实施“床旁培训的实地化考核模式”。注重强化护理专科化水平,提升护士职业价值,设立专科肠内营养、皮肤护理、静疗、糖尿病管理、呼吸与气道护理、康复护理、疼痛7个专业小组,为患者提供专业化护理服务,通过各种渠道输送护理骨干外出学习,推进“新人成长导师陪伴计划”。
(1)护理科研
自2012年以来,完成科研三级管理业务架构,即护理部科研组、辖区护理科研组、科室科研组,制订准入资质及职责。组建护理科研志愿者小组,搭建科研沟通交流平台,储备护理科研后备力量。制订《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护理科研组成员准入及考核办法》。2012年至2015年,全院护理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共立项47项,申报医院基金、省部基金47项,成功申报国家专利63项,发表护理学论文634篇(含核心期刊论文64篇,SCI论文2篇)。
(2)护理质量管理
医院定期召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对全院73个护理单元进行三级质量检查、夜间质量检查、节假日随机质量检查工作;举办护士长质量安全相关培训,做到质量管理科学化、护理安全零容忍、优质护理零事故、不良事件精细化,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有力地保障了临床重点环节的质量与安全。制订护理质量安全“零容忍”项目,全面推进全员质量安全管理相关举措,责任到科,落实到人,提升岗位安全责任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完善关键环节、重点问题的专项质控标准及检查。充分发挥健康宣讲师职责,播放《住院患者健康宣教片》,提升住院患者安全宣教知晓率、依从性,帮助患者参与个人安全管理。实现医护沟通标准化,逐步试行SBAR沟通模式。
(3)护理成就
2012年,护理部在“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集体三等奖,在陕西省护理学会举办的“护士安全输液知识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肾移植科获卫生部首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2013年,获陕西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医院”。2014年,护理部被授予“2013年度陕西省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荣获“护理明星科室”称号;护理部76个品管圈方案在陕西省第一届护理QCC品管圈成果展示中大会交流1项、墙报展示1项、成果分享1项,分别在第二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获“三等奖”“优秀奖”,并组织院级QCC相关知识培训5次,参加国家级QCC展示,获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2015年,运用品管圈指导临床工作,改善服务流程,全院注册登记护理品管圈73个,急诊科“Tubor圈”获第三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护理组三等奖。血液科、急诊科、神经外科被评为陕西省“优质护理先进科室”。编写了6部陕西省卫计委护理培训系列教材。
(4)提升护理管理水平,完善医院管理构架
医院积极运用学习园地、培训班、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现场督导、护理查房、课外学习等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培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2012年起,逐步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制定《护理人员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文件,实行护士岗位管理与护理分工模式相结合,细化临床护理岗,改革绩效模式,推行护士岗位管理与护士绩效相结合,引导护士职业规划;成立了PICC维护门诊,增设麻醉恢复室(PACU)、介入手术室,成立了造口护理门诊。2014年,医院成立了“男丁格尔之家”,旨在吸引和留住男护人才,积极搭建男护发展平台;进行护理礼仪系列培训,建立院、科两级礼仪文化培训体系。2015年,全面完成电子病历与移动护理上线,实现了给药、采血等关键环节的扫描核对,完善了压疮、脱管等护理不良事件电子化上报系统。
(5)拓展延伸优质护理服务
改进护理质量指标,利用护士长手册对一级质控进行监测记录。将护理三级质量检查数据采集嵌入His系统,提升信息化水平。激励一线人员参与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工作,强化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控制与数据分析利用管理。调整临床护理专业组结构,充分发挥专业组职能。持续拓展延伸优质护理服务,部分科室通过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方式进行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工作。
第三节 传道授业
医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门类齐全的临床专业科室、优越的教学场所和一大批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是医院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每年承担着医学本科生、研究生、规培生的临床教学及培养任务,以及学校全部医学留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工作。
一、教学资源
(一)教学平台与师资力量
医院拥有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1个、临床见习小教室15个、电教室1个、可同时容纳240人的大教室1个。各学科系和教研室配备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投影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截至2016年,图书馆藏有中文图书14794种,中、西文期刊1673种。现刊阅览室接待读者约900人次/年,电子阅览室接待读者约1467人次/年。
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心由临床基础技能训练平台、专科技能训练平台、临床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和虚拟医学训练平台四部分组成。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与眼科、护理、心肺复苏、高级智能综合模拟人技能训练室,以及电子标准化病人训练室、虚拟医学训练室和问诊查体训练室。中心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的实验教学理念,强调“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医院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医疗资源,创建了一套以基础临床技能、专科临床技能、综合临床技能、创新临床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模拟训练→虚拟训练→临床实训循序渐进、贯穿临床教学全过程的“整体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2016年荣获“陕西省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称号。
中心拥有众多高级模拟设备,累计投入经费286余万元。中心主要承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西北地区研修医师临床实践教学与考核任务,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心引入了PBL、CBL等先进教学方法及与之配套的以标准化病人和OSCE考站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全面训练和评估学生的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2016年,教学部组织开展了“临床实践教学示范单元”建设活动,儿科、妇产科、骨科、感染科、呼吸内科5个科室获第一批“临床实践教学示范单元”。
(二)师资力量
目前,医院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生导师111名、硕士生导师235名,高级职称559人、中级职称1072人,获博士学位563人、获硕士学位720人。每年承担医学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医学本科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等2000余名医学生的教学任务,300余名教师参与授课。医学留学生教学实行全英语授课,坚持教授上讲台及青年教师试讲制。
二、临床医学教育
(一)在校教育
在校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医院以第一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教学督导专家和学生全程评教制度,加强课堂教学质量及实践教学质量的日常监督考评工作,不断完善教学绩效考评体系及教学事故预警机制,顺利完成各层次教学工作。举办“本科生暑期学校”“早期接触临床”“长学制创新基金评审”和“儿科学知识竞赛”“院级病案讨论”“实习生病历书写评比”“临床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医院成立“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督导专家组”,坚持进行教学查房的巡查督导工作,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同时,定期开展新教师试讲教学活动以提升临床教师队伍水平,在教学各环节始终以医学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毕业后教育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14年,国家卫计委在全国认定450所三级综合医院作为规培基地。一附院作为陕西省首批6家培训基地建设单位之一,共有28个专业基地获批。一附院作为培训基地接受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完成或协助省卫计委培训招收、实施和考核及管理规培医师的工作,定期向省级卫生计生相关部门报告规培工作情况,接受检查指导。医院现有规培学员607人,其中招收学员单位人252人、社会人9人、专业型硕士123人。2014年,医院成立规范化培训办公室,设《规培周周讲》讲座;在轮转培训的同时安排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医院相关政策制度、临床研究、文献检索等培训。2016年,承办陕西省卫计委举办的陕西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干师资培训班。
(2)全科医学教育
2005年起,医院率先和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医学中心全科医学系合作成立中美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先后有美国的多名专家来访并进行了全科医师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培训学员达1000余人次。2009年,医院派送2名医师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医学中心全科医学系进修学习半年,获得培训合格证书。2010年至2015年,医院参与完成医学部承担的“陕西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省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医务人员转岗培训”工作,培训基层医务人员2000余人。2015年6月,为配合“医联体”工作深入开展,医院正式成立全科医学办公室,全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和专业建设,同时,医院设立全科医学门诊和全科病房,开展全科诊疗相关工作。2015年11月,医院全科临床培训基地(全科病房)在干三病区和急诊科病房正式挂牌。2016年1月9日,医院首个全科基层实践培训基地在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三)继续教育培训
为推广近几年各学科治疗领域的新观念、新技术以及新经验,进一步增强各专业领域研究的国内外交流,医院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培训。2012年以来,中华医学会共批准一附院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38项(新项目103项,备案项目75项),学员主要来自西北五省(区)及周边省、市、自治区,学习班培训学员34300余人次。
三、教学成果
2012年至2016年间,医院获得丰硕的教学成果:2012年,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内科学”教学团队获批2012年度陕西高等学校教学团队。2013年,承办“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赛区比赛,组队获得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二等奖;圆满承办第十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改革研讨会,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第三届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4年,医院组队获得“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北——西南赛区一等奖、总决赛三等奖;医院承办“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成功举办“2014年度教改项目及教学成果申报动员暨培训会”长学制医学生临床创新科研基金评审,将首批八年制“宗濂实验班”学生纳入资助对象,资助临床创新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5项、一般项目30项,资助金额共计22.5万元。2015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北——西南赛区一等奖、总决赛二等奖,跻身全国十强;中标“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首批规划课程”2门;荣获“第五届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篇论文入选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办的“2014年度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百篇优秀论文”;相继发表教学论文66篇,其中英文2篇、SCI1篇、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篇。2016年,承办“第六届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医院荣获二等奖;在首届MBBS院校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比赛中,医院荣获一等奖;教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类青年项目资助;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获批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院牵头编写的全国首套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临床系列15本,已全部出版。
图7-5 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图7-6 第十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改革研讨会
其他成果方面,临床教学质量督导专家组编写《临床实习带教指南》《临床医学见习课设计与教学方法》供教师参考。2013年荣获“西安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荣获西安交通大学授课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6人;1人荣获2013年师德建设标兵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人荣获“2012年度王宽诚育才奖”;1人荣获“西安交通大学第五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建立精品课程1项,中标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1部,编写教材21部,其中在国家级或卫生部规范教材编写中任主编1人次,编委4人次;荣获“王宽诚育才奖”2人;荣获陕西省第八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建立“中国医学教育MOOC联盟首批规划课程”,2门荣获陕西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中标2015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荣获西安交通大学第十四届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荣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届教学卓越奖”1项、“西安交通大学第六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人;荣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教学成果奖3项;荣获首届西安交通大学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1人;荣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首届PBL教案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2016年,中标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优秀在线课程2门;1人获“第一届留学生MBBS项目英文授课竞赛”一等奖;1人获“第六届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人获全国“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称号;1人获管理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人受聘为“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
第四节 科研与发展
一、科研管理
医院根据科研发展的需要,制定及修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办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奖励办法(修订)》《支持国际学术会议经费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自2012年以来,医院每年投入千万余元用于支持院内选拔的院科研发展基金及每年的科研绩效奖励工作,其中院级科研发展基金,涵盖四个方面(青年项目、面上项目、软科学项目、护理项目)。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予配套基金,对高影响因子的英文SCI论文给予论文基金的奖励和支持。同时,医院科技部通过评审搭建平台,连接科研人才与资深评审专家的互动,对于项目的选题、研究内容予以指导,为科研新兴人才成长继而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支持。
二、科研平台
(一)科研机构
目前,医院拥有11所院、校级科研机构,即心血管研究所、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所、血液学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医学影像研究所、泌尿外科研究所、器官移植研究所、肝炎研究所、医学转化研究中心、肿瘤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拥有10所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重点实验室肿瘤研究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有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肿瘤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有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临床研究中心有陕西省泌尿外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心血管内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精神疾病精准诊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肝胆外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陕西省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
(二)临床研究平台
(1)转化医学中心
2011年12月,转化医学中心正式成立,利用现有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优势,综合学校其他学科的研究力量,建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沟通的桥梁,搭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创新平台。中心已建立了人肝癌、肾癌、膀胱癌、卵巢癌、宫颈癌等多个癌细胞株,并制备了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及单链抗体;开展了干细胞分化研究;构建了人膀胱癌/肾癌的cDNA文库,为膀胱癌/肾癌肿瘤相关抗原的筛选提供实验基础。目前,拥有进行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全套设备,包括BD公司CantoⅡ流式细胞仪、Leica公司SP5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eica公司的自动脱水机、Leica公司包埋机、Leica公司切片机、SF7000活细胞工作站、Illumina二代测序仪、PE公司多功能酶标仪、凝胶成像系统、Beckman超速离心机、Eppendorf5810R低温高速离心机以及ELGA公司的大容量纯水系统等各种大型设备。
(2)临床研究中心
2014年9月,临床研究中心重组并正式运行。通过为一附院临床研究项目提供专门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临床研究数据平台、开展临床研究相关培训和加强临床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从资源整合、协同研究、技术应用与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医院临床医生开展临床医学研究工作。2015年开展10项重点项目、20项面上项目,共资助260万元。2016年临床研究中心成功引进专门针对研究机构的电子数据采集系统REDCap,方便临床科研工作者进行临床研究的数据管理。近年来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沙龙、临床研究培训和学术交流,促进多学科交叉项目的合作、开展。
图7-7 实验室内景
(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医院临床药理机构自国家GCP认证以来,医院不断加强规范管理,重视日常监督,机构一直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每年承担国际多中心项目30余项,争取科研经费约1000余万元,为相关科室搭建了较高的科研交流与国际合作平台,引导大家开展临床科研,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提升了医院和学科的知名度。
2014年,医院新增药理基地专业15个(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耳鼻咽喉科、免疫学、心脏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胸外科、整形美容颌面外科、麻醉科、眼科、超声影像科、医学影像科),机构规模涉及28个机构专业,搭建了西部地区临床药理试验机构平台。2016年,医院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院的首次项目数据核查。医院引进了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CTMS),到2016年底,通过全国GCP培训班培训合格并获得证书约为600余人,通过院内培训800余人。
三、学会工作
至2016年底,医院在国家级学会、协会中任主委5人、副主委55人、常委143人、委员256人。在省级医学会中担任主委17人、副主委62人、常委98人、委员195人。在省级其他学会、协会中担任主委的有24人、副主委129人、常委100人、委员227人。
四、科研成果
医院加强科研管理,强化科研绩效,科研成果凸显。2012年,一附院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五完成单位);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其中优秀青年基金1项),资助经费2246万元;省级自然科学基金75项,资助经费507万元;科技部“973”项目2项,资助经费共计390万元;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资助经费1600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5项,其他省市级项目82项。另外,医院设立横向课题39项,到账经费5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62篇;获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
2013年,肾移植科薛武军教授团队的“肾脏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附院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获省“创新团队”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4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4项,陕西省科技统筹项目1项,其他省市级项目50项,共获得项目资助经费2380.5万。发表SCI论文258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发明专利2项。
图7-8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2014年,肝胆外科吕毅教授团队的“磁压榨胆肠吻合技术始创、拓展及临床应用”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项,其中海外合作项目1项,资助总经费2246万元;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资助经费1189万元;获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70项,其中陕西省“创新团队”1项,资助总经费511万元;获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7项,经费13万元;获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20项,经费163万元。发表论文785篇,其中SCI论文340篇;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
201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4项,资助总经费1415.4万元;获省级各类项目合计69项,其中省科技惠民计划1项、省科技新星1项,资助总经费434万元;横向课题立项60项,资助总经费354.82万元。获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17项,经费169万元。医院共发表论文1040篇,其中英文论文发表在SCI杂志共480篇,平均影响因子为2.92,5分以上文章62篇,其中Nature Medicine杂志1篇(IF=28.233)、EUROPEANUROLOGY杂志1篇(IF=13.938)、HEPATOLOGY杂志2篇(IF=11.05);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60篇。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
2016年,肝胆外科吕毅教授团队的“炎症损伤控制提高肝癌外科疗效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标科研课题179项,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研项目94项。获资助金额共计3416.5万元。横向课题立项44项,到款金额497.76万元。
这一时期,在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医院稳步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年门诊人数突破220万人,科研经费突破1.3亿,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围绕学校“双一流”、医院“区域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凝心聚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项改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按照国家“两个一百年”宏大战略目标,一附院吹响了“十三五”的号角,一附院人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扬优良传统,锐意创新,追求卓越,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宏伟篇章。
第五节 重要人物
一、王辰
王辰(1962—),山东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于同校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历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副院长、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卫生部北京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主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呼吸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科技部呼吸与肺循环疾病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部授院士。任英国医学杂志(BMJ)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Chest编委,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主编,Chinses Medical Journal主编。2013年2月始任原卫生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主持工作副司长,推动国家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工作。2014年9月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长期从事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领域的医教研工作。取得肺栓塞半量溶栓疗法、序贯机械通气疗法等多项重要创新并进入《国际诊疗指南》。大力推动国家控制吸烟工作。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和国际研究项目。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015年,成为一附院的特聘教授。
二、陈迁
陈迁,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他长期致力于骨骼关节发育和衰老的疾病机制研究和治疗,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是分子生物学、转化医学和骨科领域的国际权威专家。1992年在Tufts大学医学院获得细胞分子和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间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完成博士后工作。自2002年起,被聘为美国著名“常青藤”盟校之一的布朗大学终身教授,Michael G. Ehrlich MD特聘主任教授,时年38岁(为布朗大学医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特聘教授)。
2007年,主持建立了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杰出生物医学研究中心(COBRE),并任主任和首席负责人。此研究中心是全美80多个杰出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中仅有的两个研究骨骼关节的中心之一。作为国际骨科关节研究的领军人物,在骨骼关节研究领域,校外研究经费在全美(美国和加拿大)排名第二。2012年9月起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前沿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兼骨骼关节疾病和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其研究领域包括软骨病、关节炎、骨折愈合、细胞外基质及生物力学传导的分子机制。在国际骨科和关节炎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已编撰发表《骨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和手术》(Osteoarthriti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Surgery)等专著,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多篇论文为分子生物学在骨科领域应用的奠基性研究。其论文被引用2800余篇次,H-index为28(2014年12月googlescholar数据)。
三、施秉银
施秉银(1959—),甘肃省兰州市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是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暨甲状腺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内分泌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Thyroid、《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
主持的甲状腺穿刺活检、细胞病理诊断及甲亢、甲状腺结节和肿瘤的综合防治研究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省攻关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Graves甲亢动物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诱导了对甲亢的免疫耐受、首次成功制备恒河猴甲亢模型。
先后荣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中国医师奖、全国医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安交通大学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陕西十年十大影响力人物”卫生人物榜,获“三秦优秀院长”称号。
(撰稿人:张广健 纪晶晶 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