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并序连黉 艰难孕育

(1937.9—1955.12)


“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继爆发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我国最根本的文脉所系——高等教育,也面临国破校亡、根基沦丧的空前灾难。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9月复并入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由此,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即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源于北平大学医学院的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大医学院诞生于战时西安,复经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等母体的发展演化,保存了中国最早国立西医高等教育的薪火,形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抗战大后方的五大国立医学院之一,亦为我国西北医学高等教育的肇端。

作为当时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六大学院之一的医学院的成立和之后的独立设置,不但是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和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的源头,也标志着西北地区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奠基。虽然,我们以1956年作为本院历史的起点,但饮水思源,仍追溯本院前身历史至1937年9月10日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如今,面对历史发生的巨变,遥思先贤筚路蓝缕创业之艰,谋求未来守正创新、再铸辉煌的宏大愿景,我们备感任重道远,只有以此为契机,奋力向前,开拓创新,办出特色,方不负于先贤。

第一节 沿革与医政

一、孕育于京(1903—1928.11)

一附院之前身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而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又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的医学实业馆。次年,改为医学馆(在今北京正阳门外八角琉璃井)。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1928年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图1-1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旧址(在今北京正阳门外八角琉璃井后孙公园内)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我国自主创办的第一所专门讲授西医的国立医学高等学校。最初,校舍仅区区一座两层楼房,两个小教室而已。初期,仅设医学专业,后增设人体解剖室,是我国公开、合法实施人体解剖的开端。医专为此专门起草了《解剖条例》,于1913年11月获准并由教育部公布,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解剖法令。1917年3月至6月第一届学生毕业,共计36人。

在此之后,复经周折,1923年9月,改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并首次实施六年制医科教育。1927年复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1928年11月,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二、北平大学医学院时期(1928.11—1937.8)

在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时期,学校进入正规的医学高等教育。该院最初由北京医科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医科组成。1928年11月,院长由徐诵明担任。1932年12月,徐诵明代理北平大学校长后,由吴祥凤继任,直至1937年底西迁。

医学院是北平大学五院中,唯一不分系的学院(只有医疗系)。1929年,拨背阴胡同审计院旧址筹办附属医院,是当时北平仅次于协和医院的一所设备较为完善的医院。据1935年统计,医学院有教职员177人,是全校教职工人数最多的学院。其中,教师67人、职员及护士110人。教师中,有教授18人,副教授1人,讲师11人,助教、助理等37人。

学院于1929年创刊《北平大学医学院半月刊》,于1931年创刊《唯生医学》。

北平大学医学院自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以来,有多项首创:1919年,徐诵明从日本引进病理学,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了病理学教研室,翻译了日本病理学家木村哲二博士的《病理学》上、下册,复于1920年,负责审定了病理学的中文名词,当时的助教洪式闾、林振纲、李漪、许荫棠、林几、潘世晟等日后均成为中国著名的病理学专家;1931年,建立我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教研室。

北平大学医学院也较早开展了国际医学交流。德国性学家赫希菲尔德(M. Magnus Hirschfeld,1868—1935)博士于1931年5月31日在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做题为《两性病理学之现在》的演讲,曾轰动一时。他于1931年春末夏初到我国,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杭州、广州等地考察、讲演,历时约10周。在北平大学医学院礼堂的讲演,听众达四五百人,肩摩踵接,颇极一时之盛。赫希菲尔德是近代第一位来我国的国际著名的性学专家,在国人普遍崇拜西方权威的环境下,他的到来对于我国性教育、性学研究的开放等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陈永生编著:《中国近代节制生育史要》,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5页。

北平大学医学院也培养了不少优秀毕业生。1932年考入北平大学医学院、1937年毕业(应于1938年在西北联大医学院毕业,发北平大学医学院毕业证)的姜泗长(1913—2001)和黄树则(1914—2000),即为其中2人。其中,姜泗长专攻耳鼻喉科,曾任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耳鼻喉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务。他于1950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临床耳鼻咽喉科学》。他在中国第一个开展显微镜下内耳开窗术、镫骨底板切除术;首先将纤维内诊镜技术应用于诊治气管、食管疾病;主持对爆震性聋、老年性聋、感音神经性聋等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70年代任毛泽东保健医生,陪其度过最后时光。其中黄树则曾于1943年任毛泽东保健医生,建国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

三、发源于陕(1937.9.10—1939.8.7)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为保存高等教育火种,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草案规定:“一、政府为使抗战中敌战区内优良师资不至无处效力,各校学生不至失学,并为非常时期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国家需要起见,特选定适当地点筹设临时大学若干所。二、此项临时大学暂先设置下列一至三所:(1)临时大学第一区——设在长沙;(2)临时大学第二区——设在西安;(3)临时大学第三区——地址在选择中……”9月8日,中英庚款委员会应教育部之请,拨款50万元作为两所临时大学开办经费。于1937年9月10日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11月15日西安临大开始上课。全校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六大学院,共23系。其中,医学院不分系。当时,由吴祥凤(鸣岐,1888—1956)教授任医学院院长(任期1937.9—1938.4)。这成为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的直接源头。

图1-2 1937年10月,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在西安成立(今西安通济坊)

西安临大在西安期间,按照全省抗敌后援会的统一安排,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并组成了全校第一个翻越秦岭远赴汉中的宣传队。1937年11月26日,西安临时大学第一次指导员联席会议决议:组织大学生宣传队赴陕西各县进行抗战宣传,并辅助地方进行民众社会教育。医学院负责陕南。1937年12月1日,西安临大医学院和教育学院历史系组成两个宣传队自西安出发赴陕南各县进行抗战宣传。医学院由药理学教授徐佐夏、妇产科副教授王同观带队,率30余师生组成的宣传队经宝鸡穿越秦岭,于12月11日抵达南郑留坝县。其穿越秦岭的具体路线为宝鸡、大湾铺、观音堂、东河桥、黄牛铺、草凉驿、凤县县城、双石铺、留凤关、南星、榆林铺、庙台子、留坝、南郑城。宣传队在陕南凤县、留坝、南郑、褒城、沔县(今勉县)等县开展了抗战宣传。其宣传内容包括组织民众集会,举办中小学生和公务员训练,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暴行,宣传防空、防毒气知识,为群众诊病,调查地方病等。此行,是西安临大师生第一次有组织地翻越秦岭,远赴陕南。直到1938年2月,接学校命令返校。

西安临大在西安建校以后,战局瞬息万变,至1938年春,日本侵略者已经逼近陕西东部门户风陵渡,遂于1938年3月16日举校南迁。全校以抗战宣传、军事拉练、强身健体为号召,军事编队,乘火车到宝鸡再徒步翻越秦岭,历时月余,抵达汉中,分布在三县六地办学。医学院布置于南郑。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的《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时,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简称为西北联大医学院)。1938年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图1-3 师生以军事编队徒步翻越秦岭

图1-4 1938年医学院南郑联立中学办学旧址之一(今汉中中学)

迁陕南办学成为抗战时期学校较为稳定的一个办学时期。1938年4月10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第二十四次校常务委员会议决议:自即日起遵用“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名。此外,会议确定校舍分配方案为:在南郑设医学院,先借南郑联立中学(今汉中中学西侧汉南书院)校舍一部分为校址,复租陕西省银行南郑中学巷九号为院址,要求进行分别布置并先行上课。因日机飞南郑频繁轰炸,又迁南郑城东孙家庙、马家庙(二、三年级,院本部)、黄家坡、黄家祠堂(四、五年级)、城固校本部(一年级)等处为临时课堂。医学院经费自1937年11月起由教育部在原北平大学医学院经常费用项下拨给。1938年4月20日,第二十五次校常务委员会议决议:于南郑医学院成立本大学办事处,并由医学院院长吴祥凤教授兼任办事处主任。1938年4月,蹇先器(孟涵,1893—1945)教授接替吴祥凤任医学院院长(任期1938.5—1939.8)。

这一时期,学生人数有所增加。1937年开学之初,全校有1472名学生。其中,医学院有86名学生。1939年1月3日据西北联大注册组统计,二十七年度(1938)上学期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114人。其中,院系人数统计为:文理学院432人,法商学院319人,师范学院234人,医学院129人;性别统计为:男生895人,女生219人;籍贯统计为:陕西籍160人,河南籍142人,河北籍134人,四川籍105人,山东籍97人,山西籍84人,江苏籍74人,湖北籍60人,全国其余省份亦有学生在本校就读《西北联大校刊》第9期。

在此期间,确立了学校的校训。1938年10月19日,举行第45次校常务委员会议。会议通过本校秘书处文书组、出版组、教务处注册组、斋务组等机构办事细则等章则。此外,会议决议将“公诚勤朴”校训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国训制成匾额悬挂于礼堂,并聘请国文系主任黎锦熙教授和法商学院院长徐寿裳教授撰写本校校歌歌词。

歌词全文为:

并序连黉,卌载燕都迥。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汉江千里源嶓冢,天山万仞自卑隆。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健体明医弱者雄,勤朴公诚校训崇。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南东。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

其中,校歌中的“健体明医弱者雄”,专指医学院。

虽然,学校迁至秦巴山地,但战火仍波及汉中办学地。1939年5月29日,因日寇频繁轰炸南郑城,为躲避敌机轰炸,西北联大医学院由南郑城内迁至城东孙家庙、马家庙、黄家祠堂等地,并于当日开始迁移,至5月31日复课。

四、第一次独立设置期(1939.8.8—1946.7.31)

首次独立设置后,先后有三任院长:1939年5月,教育部聘西北联大常委徐诵明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院长,未就职。遂由徐佐夏(益甫,1895—1971)教授于1939年8月出任独立设置后的首任院长。1941年4月26日,徐佐夏院长会同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李蒸往天水、兰州、平凉等处勘察新院址,拟迁院,院长一职先前已由马馥庭教授代理。1944年5月,因物价飞涨,师生生活艰困,加之军事教官与八期学生冲突后罢课抗议,引发全校性学潮。教育部遂将军事教官和原院长徐佐夏免职,并将教务主任李宝田、附设医院院长赵清华等解聘。内科学教授陈阅明接任附设医院院长。1944年5月30日,教育部聘请生理学家侯宗濂(1900—1992)教授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院长(任期1944.5—1947.5)。1941年4月底按教育部令,本院三十年度招生委员会由7人组成。院长徐佐夏、院长王同观、教务主任黄如烟、总务主任毛抟凤、马馥庭教授、李文轩教授、教官刘伯安。1944年10月20日,西北大学校长刘季洪与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西北医学院院长侯宗濂商讨陕南各地学生从军问题,并联名致电蒋介石,表示拥护“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复刊第3期。

1945年夏,并入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改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侯宗濂兼任院长,汪美先(1914—1993)代理院长。当时,第九期(三年级)为迁兰第一班,以卫生署西北卫生实验院为附属医院,以小西湖为院址,但因抗战胜利和医学院复校请愿而终止。1946年夏,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改为兰州大学医学院。

在此时期,一些重要事件:

第一是接受资产。1939年9月18日,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接收委员会于西北大学校长室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医学院黄万杰、余梦祥、冀侣僧,师范学院汪如川、袁敦礼、刘拓,西北大学苏雅农、张贻惠、赵学海等人出席,由张贻惠任主席。会议商讨接收前西北联合大学事宜,并就图书仪器、校产公物分配原则及办法做出规定;会议决议将原西北联大公物分为十份,西北大学接收五份,西北师范学院接收三份,西北医学院接收二份。《西北联合大学改组由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接收,前北平大学遗失印信公物收支计算书查处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第二是于右任视察。1939年12月4日,国民政府检察院院长于右任返渝经过南郑,到院视察,并在附属医院对全院师生训话。因适逢警报,且南郑复遭轰炸,原定的1时训话,推迟到3时警报解除。训话指出:“现今大学之入乡村,多因敌机肆扰的原故……医学虽可医人,救人于不死,但对于炸伤者常常不及医治。……军人在抗战中固然责任很重,唯我医学界之责任尤大,尚望大家格外尽力。同学方面应负起自己的责任,用心学习。抗战固赖之于军人,建国却系于我等,建国大业正待大家努力也。”《于院长来院视察并对全院师生训话》, 《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1941年第14—15期,第46—47页。

第三是日机轰炸医学院驻地。1940年5月20日,10余架日机轰炸西北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所在的黄家坡、文家庙。投弹40余枚,火光四起,房屋倒塌。与学生同住在此的医学院教务长兼耳鼻喉科教授杨其昌和四年级学生栾汝芹、陈德庥,以及当地14人被日寇炸弹夺去生命。据曾任山东枣庄市政协副主席的孙维林校友回忆:“医学院设在南郑县(即现在的汉中市)……在敌人空袭频繁时,学校被迫迁到城东15华里的黄家坡。1940年的一个夜晚,日机轰炸西北医学院时,我的左肩膀也受了伤。学院附属医院的外科董克恩教授在手术室为我做了局部麻醉,在左肘部取出了黄豆大的小弹片。我总算幸运,既保住了生命,也未留下后遗症,但事后得知炸死两名学生,一位耳鼻喉科教授,由于炸弹伤及背部及心脏,未送到医院,就停止了呼吸。日本侵略者所投炸弹,多半是杀伤弹,弹坑浅平,深约半公尺,坑口直径约三四公尺。炸弹爆炸后,弹片细小,向四周呈放射状炸出,据防空人员介绍,这种炸弹的目的主要是杀伤平民生命,而不是破坏建筑物。只有一枚巨型炸弹,其弹坑深约五公尺以上,坑口直径在十公尺以上。还发现一颗未爆炸的哑弹,敌机投下后栽入土中,后经防空部队挖出,是一枚500磅的炸弹”。“事后,学校里照常上课,医院里照常门诊。在死难师生追悼大会上,群情激昂,大家异口同声地声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残酷和凶恶。”孙维林:《日本飞机轰炸西北医学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枣庄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枣庄文史资料》1991年第12期,第149—152页。

图1-5 在汉台旁设附属诊所

第四是开展社会教育。1941年3月20—22日,医学院公共卫生副教授黄万杰任卫生宣传队总队长,分领12队,拟定宣传大纲,绘制60张图画,在新民乡、灵泉乡等各村落宣传卫生。其内容包括天花预防、沙眼预防、求医指导、改进膳食、疥疮预防等,同时施种牛痘和散发附属医院施诊券500余张。1942年12月1日,为实施社会教育,附设民众学校开学。聘赵敏树为校长,张继善为教务主任,学生任教员。

图1-6 1939年,附属诊所迁至文家庙,建重伤医院,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图1-7 独立设置后的国立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第五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等机构介绍医学院概况。其一是1941年5月,教育部编《全国专科以上学校要览》介绍国立西北医学院校舍及设备:校址在陕西省南郑县(今汉中市)新民乡。北有汉宝公路,通西安。东有汉白公路,通湖北。西南有川陕公路,通四川。校舍系就旧有祠庙、民房加以修改或重新建筑。计有教室、实习室、办公室、学生宿舍及医院诊室、病房等,共约150余间。环境方面,北望秦岭,南邻汉江,山环水抱,临近旷野,风景佳丽,空气清新,于卫生疗病颇为适宜。……校舍现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物、细菌寄生虫、内科、外科、产妇科、眼科、小儿科、耳鼻喉科各教室,并有附属医院1所,卫生教学区1处。其二是1942年12月23日,国立西北医学院回函(发文第475号)致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为该处编撰的《中华年志》(China Annual)一书提供医学院概史。其中称:“本院创于民国元年(1912),地址位于北京之后孙公园,名曰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奉令改为大学,名曰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复更名为京师大学医科,民国十七年(1928),奉令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北平沦陷,本院奉令撤退迁至陕西之西安,奉部令合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校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奉令迁移南郑,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文、理、法、商、教育等院分设于城固,本院设于南郑城,旋复移至郊外之马家坝,距城约三里许,去城可八里。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奉令改组,本院改为独立学院,始称今名——国立西北医学院”。

第六是联合反映教职工生活困难。1943年3月1日,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等西北五校再次联合电呈最高国防委员会教育部、行政院秘书处、教育部,以呼吁解决生活困难,电文如下:“本院校等偏处陕南,交通梗阻,近数年来历受物价激涨之苦。校院同仁咸以国难当前,忍痛负重,未容言宣。乃迩来物价又复突涨不已,较诸西安、陪都各处,尤为高昂。而自1942年10月起城固地区生活补助费基本数为400元,加成数为12成。城固与西安、陪都悬殊过甚,同仁艰窘,苦不堪言,拟恳请准予自本年4月份起提高城固生活补助费以资维持。”教育部仍未答复。

五、并入西北大学时期(1946.8.1—1949.9)

在此时期的再次合校成为首要重大事件。1946年8月1日,教育部电令:自三十五年度(1946)起,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并入西北大学,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学校迁设西安后,西北大学医学院院址设于西安崇礼路(今西五路)西北化学制药厂原址。在其西侧再建附设医院。1947年,侯宗濂教授因病辞职,教育部任命内科教授汤泽光(1899—1985)接任院长。

图1-8 1947年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在崇礼路(今西五路)建成开诊

第二件重大事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迁校和护校斗争。此时,医学院院长汤泽光、万福恩(1900—1961)先后辞职赴广州、天津。其间,国民政府要求西北大学及医学院南迁四川。马载坤、张时等临时负责应付当局,抵制迁院。孙国桢(1907—?)、徐浩、孟昭林、隋式棠(1912—?)、王兆麟、张保真等教授、职员组成护校委员会,工人朱新年、朱文光、唐友德,及学生高瀛洲、绪昶光、于克、郭炯等组成三四十人的护校队,日夜巡逻,为新中国保住了学校。1948年11月中旬,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到校命令西北大学迁往四川成都。西北大学以及所属医学院、附设医院等开展了反迁校运动。

反迁校斗争取得胜利,医学院师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5月24日,军管会进驻西北大学,同时派员接管医学院。侯宗濂任主任委员,张效宗为副主任委员,恢复医学院和附设医院的正常教学秩序。

第三件重大事件即参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地救护。1949年7月,医学院组织戈治理、宋爱兰、李秀林等医生和学生组成四个支前战地医疗队,随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二、三野战医院西征,参加了咸阳反击战、扶眉战役、关山战役、兰州战役等。

第四是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并入西北大学医学院。1949年8月4日,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贺龙,副主任委员贾拓夫、赵寿山、甘泗淇签署管会字第20号令,将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并入西北大学医学院。将医专附设医院全体人员及设备暂借西北军区司令部(未归还)。1949年9月完成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并入过程。

侯宗濂回忆此段历史时说:“1946年学校由陕南迁回西安,并入西北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购前西北制药厂作校址,次年购西邻居民地皮14亩余,建教学医院,有门诊、病房各一排,全是平房,设床50张。笔者回到西安后因病辞职,内科汤泽光教授代理院长。后万福恩继任院长近一年,实际到职不足两个月,亦离职而去。后来,胡宗南的军医处长李之琳代理院务,实则学院领导处于瘫痪状态。西北大学校部亦因校长屡次更换,学校秩序紊乱而无力顾及医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李之琳随胡宗南逃走,学校更陷于无人负责的混乱状态。回忆学院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已近12年,它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医学教育受到摧残,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12年连同1949年仅培养了347名学生,平均每年不到29名。在校学生数1949年最高达280名,教师44名,实习病床61张。教学方面有解剖、生化、生理、药理、病理、细菌、内、外、妇产、小儿、皮肤花柳病、眼、耳鼻喉等科,这些科不但设备差,力量也薄弱。重要仪器有显微镜29架,分析天平1架,电冰箱1个,电动离心机1台,万能手术床1台,X光机2台,图书2530册,杂志4350卷,学校规模由此可见。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学校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从此,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侯宗濂:《解放前的西安医科大学追忆片段》(李文辉1987年整理),本书编写组:《西安医科大学六十年》(内部资料)。

六、第二次独立设置期(1950—1956.8)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缺医少药的西北地区面临更多民生问题,政府赋予医学院更大的责任,遂迎来第二次独立设置。1950年4月28日,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副主席习仲勋、张治中签署高教字117号令: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教育部电,决定将西北大学医学院改为国立西北医学院。侯宗濂暂代院长之职。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

一是积极投身抗美援朝的战地救护。1951年2月,抗美援朝开始后,刘新民教授等组织发起西安市卫生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附设医院接收300余名志愿军将士。医学院派出外科医生刘文善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赴朝,内科医师赵字慎到东北四平市黎树县陆军医院参加抗美援朝医疗工作。

二是鉴于旧中国带来的社会问题,1951年,受中央卫生部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委托,医学院开办皮肤花柳系。同时,先后举办两年制的皮肤花柳专修科、外科专修班、牙科医师训练班。

三是于1956年9月改为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部分随校搬迁南郊,为第一附属医院,留在西五路的部分为第二附属医院。

图1-9 位于西安崇礼路(今西安西五路)的国立西北医学院

图1-10 1956年,筹建中的西北医学院南郊新院区

图1-11 1956年9月8日,建于西安南郊的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开诊

图1-12 1956年,更名后的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大楼一角

第二节 师资与教学

一、师资队伍

西北联大初期的师资具有相当的基础。1938年5月2日在西北联大正式开学时,医学院院长蹇先器教授,仅领有全院正、副教授8人,助教6人。之后,相继聘任的教授有:公共卫生学教授严镜清;法医学教授林几;药理学教授徐佐夏;生理学教授陈佐纪;病理学教授毛鸿志;解剖学教授王顾宁;内科学教授陈礼节、李宝田、贾淑荣;外科学教授董克恩、翟之英、刘锡衡;妇产科教授王同观、徐幼慧;皮肤花柳学教授蹇先器;儿科学教授颜守民、隋式棠、厉矞华;眼科学教授陈学穆、刘新民,以及外聘外科学教授王景槐、耳鼻喉科学教授杨其昌等。在刘蔚同、万福恩、李之琳教授等相继代理院务时期,新增教授有马中魁、李佩琳、汪美先、颜守民、陈天启、杨其昌等。

然而,在新增教授的同时,也有一些教授相继离校。1939年暑假前夕,因原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北平大学校长、西北联大常委徐诵明反对解聘沈志远、曹靖华、韩幽桐、章友江、彭迪先等进步教授,并通过汉中警备司令部同乡林某、重庆生活书店的国民参政员邹韬奋、立法院院长孙科等成功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学生刘长崧、郑登材、李昌伦后,辞职离校。医学院蹇先器、林几、严镜清、陈礼节、刘新民、厉矞华等教授和徐幼慧等助教亦随之离校。1941年1月初,担任本院二、三年级德语会话的德国籍教员邓马爱娜女士,因事辞职南下返贵州。

医学院独立设置后两年间,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除奖励服务年限较长的教授以外,也从全国各地陆续聘任了一批教授到校。1941年1月初旬,国内唯一的小儿科大夫、医学院小儿科教授颜守民服务医学届满20年,受到政府明令褒奖,并奉令休假一年,进行南方小儿病研究。徐佐夏院长并委托其代购价值3万元的仪器。1941年2月,新聘教授陆续到校,有:德国威慈堡大学医学博士、前河北医学院院长、时任军政部第一陆军医院院长马馥庭先生,担任本院药理学教授;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留美研究外科、当时服务于应城红十字会、号称国内著名的外科圣手万福恩先生,担任本院外科教授;北平大学医学院毕业、留学日本的张济乡先生,担任本院耳鼻喉科教授;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王顾宁先生,担任本院组织学、解剖学、胚胎学三科教授;毕业于杭州医学院的刘遯先生,担任本院调剂学教授兼药局主任。截至1941年3月,国立西北医学院统计在校教师共31人,其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

到1942年,附属医院院长王同观辞职离院,皮肤花柳科赵清华接任院长时期,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的教授有:外科万福恩教授、组织解剖学王顾宁教授、药理学马馥庭教授、耳鼻喉学张济乡教授、皮肤花柳科赵清华教授、细菌学纪学参教授,另有王兆麟、霍炳蔚、黄国钦、张之湘、孙撷芬、李景颐、梁福临等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附设医院已有80张病床,门诊日流量在文家庙达到80~100余人次,在汉中城内汉台设门诊部后,甚至日接诊人数达到300余人次。除作为本院实习教学场所和为当地民众服务外,还为驻守当地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空军第三路司令部、八路军总站、美军十九航空队、陕甘鄂边区警备司令部、诸多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军政人员诊治医疗,并作为军政部设立的伤病医院,接收了大批前线所送伤员。

在侯宗濂院长任内,聘任病理学教授李赋京、细菌学教授张效宗、细菌学教授汪美先、病理学教授李佩琳、眼科学教授潘作新、内科学教授汤泽光等到校任教。1949年9月,聘刚时为院长,马志千、孙大光、张时等为西北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或讲师。

二、专业与课程设置

国立西北医学院时期,学制为6年,五、六年级开始见习和实习。在汉中时期,不分系,学科亦较单一。迁回西安后,根据培养目标和医前期、医后期教学特点,按学科归类,创建了解剖学(含人体解剖、组织、胚胎、神经解剖等)、生理学(含生理、生化、药理)、病理学(含病理、细菌、寄生虫、法医等)、内科学(含内科、儿科、皮肤花柳科、精神病等)、外科学(含外科、泌尿、矫形、眼耳鼻喉、放射等科室)、妇产科、公共卫生科等。各学科都建立了独立的实验室或研究室,配备了专用设备。

当时的课程,分年级课程名称和课时为:《抗战以来的西北医学院》, 《战时全国各大学鸟瞰》,独立出版社1941年版。一年级三民主义2;国文3;数学4;物理4;化学6;德文8;英文(选)4;日文(选)4。二年级解剖8;生物8;化学4;生理3;德文8;教育4。三年级生理6;药理8;生化6;解剖6;德文4;体育4。四年级内科4;外科6;热带病4;小儿科2;实验诊所2;门诊实习12;体育1。五年级内科6;外科4;妇产科4;小儿科4;眼科4;皮花科2;门诊实习12;体育2。六年级实习。

自此,按教育部规定,开出了全部42门课程。1946年到1947年,增加了一些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并增加了一些学科史课程。1938年9月15日,西北联大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修正通过《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二十七年度兼办社会教育计划大纲》,规定由医学院主办救护训练班。1942年9月,因拉丁文对于习医者至为切要,故本院添设拉丁文课程,聘请牛若望主教为教员,学生报名选读者非常踊跃。

三、办学条件

在南郑时,校址位于南郑县城东郊,自黄家坡至三皇寺,由西南而东北,延伸五六里,占祠庙七八处。周围环境则汉江巴山绕其南,秦岭峙其北,山环水抱,风景优美,颇适合于卫生并疗养。校舍有教室10数间,实验室6间,办公室12间,学生宿舍19间,职员并校工宿舍24间。附属医院有诊病室12间,病房33间,候诊室、检验室、手术室、调剂室、办公室及病人浴室各2间,职员住室4间,共计171间。

设备方面,由北平迁出时,所有仪器图书均未带出。独立设置后,开始着手购置。至1941年时,有中文图书624册,西文图书237册,日文图书50册,西文杂志1282册,共计2193册。仪器方面,有基础仪器2052件,临床仪器2458件,共计4510件。体育用具有体育场2处,面积约4亩,篮球架3副,排球、垒球场各1处。单杠1个,双杠4个。其他用具有木器、锅炉等2449件。实验用动物有羊、狗、家兔、白鼠、天竺鼠、青蛙等。

1940年至1941年间,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相比较于初到汉中之时,有较大的发展。1940年秋,始建成药理学实验室,并开始实习,逐渐发展,可进行植物成分检验、矿物成分检验、化学解毒药、药物排泄、吸凝与溶解亲和力、原浆毒物及驱虫剂、腐蚀及刺激物、消毒剂、局部麻醉、平滑肌之张力试验、司徒傅氏心、蛙心之直接灌流等23项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室有仪器609件,药品102种。生理实验室可实验肌肉、心脏、呼吸、血压、血循环、灌流、脏器容积量、内脏功能等实验。同时,附属医院新建病房22间,检查室、手术室、调剂室、医务室等皆齐备,共有病床80张,平均每日住院病人60名左右,门诊病人80名左右。1941年2月,新购的部分仪器到院,已由成都运到20余箱仪器,分配到各实验室应用,解剖、组织、药理、生理、病理各种仪器一部分。唯医院临床各科,设备较为完善。

四、学生学习与生活

战时的高等教育实行了严格的军训。1938年8月20日,全校实行为期两个月的学生抗战军事集训。集训总人数为1194名,参加集训人员为:医科四年级,药科三年级,高中及同等学校一、二年级,专科大学一、二、三年级女生,集训时间为8月20日至10月19日。

围绕抗日,学生们参与了大量的宣传活动。1941年1月20日,本院借寒假期间,分为访问、讲演、漫画、戏剧、壁报5队,在南郑、城固、褒城三县举行大规模兵役宣传。除四、五年级在伤病院实习以外,一、二、三年级全部出动。

虽处后方,但秦巴盆地亦历遭日机轰炸。1941年2月1日,大批敌机飞抵南郑施虐。警报解除后,即接南郑防空司令部电话,请医学院学生前往救护群众。因敌机投弹漫无目标,故损失不大,仅有三四人受轻伤。

在艰苦的环境中,必修的课程一门也不能少。1941年2月底,担任本院三年级药理学课程的徐佐夏院长,因学生课程较多,如添授病理学、细菌学等,致在假期每天上午补课,直到2月底结束。必要的课外活动、劳动、下乡宣传也是学生的必修功课。学生课外活动有篮球、排球、垒球运动。假期中有兵役及卫生宣传队,赴乡做宣传,并施种牛痘。一年级学生参与修路、平整运动场等劳动。

招生及毕业情况:1942年9月20日西北区各院校招生考试录取新生名单在城固公布,西北区各院校总计录取新生1167人。其中,河南大学录取286人,西北大学录取212人,西北工学院录取185人,西北农学院录取154人,西北师范学院录取94人,西北医学院录取57人,甘肃学院录取179人。每届新生入学,循例进行宣誓典礼。1942年10月31日,医学院举行新生入学训练宣誓典礼。徐佐夏院长致辞,要求新生恪守誓言,遵守一切法令规章,努力求学。继由附属医院院长赵清华教授和学生代表讲话,典礼庄重严肃。截至1941年3月,医学院有学生五班共计196人,其中男生142人,女生54人。

自民国五年(1916)起至二十八年(1939)止,共计毕业学生317名。均服务于医界,多在公共机关做教授及医师,或自己开医院营业,无赋闲。1939年,西北医学院毕业学生3名,仍发北平大学医学院毕业证,从1940年起颁发国立西北医学院毕业证。自1940年至1946年,西北医学院历届毕业人数总计205人杨汉名、魏天维:《陕西近现代高等学校沿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940年至1949年毕业生人数如下:1940年,17名;1941年,22名;1942年,35名;1943年,30名;1944年,35名;1945年,32名;1946年,34名;1947年,46名;1948年,41名;1949年,55名。

其中,1942年第三班有21名毕业生应征入伍,分配至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军政部军医署等处。1940年至1949年,毕业学生共347名。

学生日常生活每日6点起床,7点早操,并举行升旗礼,8点后上课。课外活动有球类、游戏等,星期天或例行假日,多选择登山或远足旅行。学生经济状况,除一年级新生为公费生,一切费用均由学院供给外,其他各年级战区学生每人每月发给膳食贷金25元,零用贷金3元,发米贴若干。

西北医学院秉承北平大学医学院传统,开展了爱国进步学生运动。1941年5月,反动派搜捕地下党员和进步师生。医学院学生徐骏(女)、高履勋被捕,后经徐佐夏院长营救,李学禹、陈作纪教授作保获释。1944年1月,因军事教官欺压学生而爆发全校性学潮,军事教官被驱逐,徐佐夏院长亦遭当局迫害而辞职离校。1947年,中共党组织派地下党员雷幼珣到医学院图书馆工作,先后发展了蓝应祥、于从吾等一批地下团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当局拟将医学院迁往四川,地下党、团组织还开展了反迁校斗争,建立了40余人的护校队,学生中有高瀛洲、于克等均参与斗争,最终使学院回到了人民怀抱。

第三节 附属医院

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于1914年12月30日设立的附设诊察所,1915年2月15日正式开诊,是为学院开设附属医疗机构的开端。同年8月附设产婆养成所,招收看护生13名。1927年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之后发展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徐诵明、吴祥凤、蹇先器先后出任院长。1940年,附属医院院长颜守民教授休假离职考察,妇科教授王同观(1901—1989)接任院长。

一、国立西安临大医学院时期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平津相继沦陷。当时,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师生获悉北平大学将西迁西安后,院长吴祥凤在北平石驸马大街的自己家召集在校教授开会,提出“愿去西安者签名”。吴祥凤、王同观、蹇先器等人当场签名,随后与徐佐夏、林几、毛鸿志等师生辗转来到西安,成为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最初的创业者。

最初和陆续到达西安的医学院教职工计有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专任讲师3人,助教4人,护理人员及助产士4人。他们大部分来自原北平大学医学院,被安置在通济坊,教师则分散居住在西安城内各处。

当时于1937年9月到校的教授有:吴祥凤、徐佐夏、严镜清、蹇先器、王晨、林几等6人;1938年2月到校的教授有王景槐教授(辽宁人,主外科学,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和德国图宾根大学)。1937年9月到校的副教授有毛鸿志、王同观、李漪(事迹不详,到西安先后住西兰公寓)等3人;1937年9月到校的专任讲师有翟之英(字千子,山西定襄人,住西北旅馆,主外科学,北平大学医学院毕业)、黄万杰(字立天,浙江乐清人,住东大街柳巷十一号,专任讲师,主公共卫生学,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刘士琇(字新民,安徽凤阳人,住西安市北京饭店,专任讲师兼校医,主眼科学,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和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等3人;1937年9月到校的助教有徐幼慧(徐诵明的女儿,在医院化验所,主妇产科学,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和日本九州帝国大学)、贾淑荣(字晓澜,住西北旅馆,主内科学,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厉矞华(字声闻,浙江杭州人,主小儿科学,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和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李宝田(字滋圃,河北高邑人,主内科学,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德国留学三年)等4人。

护士长和护士(助产士)有1937年11月到校的周美姝(字召南,江苏江宁人,住西安东一道巷十八号,任附属医院护士主任,毕业于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周粹南(江苏江宁人,住西安东一道巷十八号,任护士长,毕业于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协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聂玉琨(陕西三原人,住西安东一道巷十八号,任护士长,毕业于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协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高维新(字惠静,山东临沂人,住西安东一道巷十八号,任助产士,毕业于天津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徐政(护士,生平不详)5人。

西安临大在西安虽不到半年,但学习、医疗活动、抗日宣传却照常开展。1937年11月15日,西安临时大学开始上课,医学院86名学生除在西安先后两次招收录取之新生外,余皆为原有学生或他校旧生转学而来。一年级录取新生则有后毕业留校的妇产科王秉正、外科尚天裕等。

这一时期,特别值得记载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医学院按照陕西省抗敌后援会的统一安排,翻越秦岭,第一次抵达陕南开展抗日宣传的工作。1937年12月1日,西安临大医学院由药理学教授徐佐夏、妇产科副教授王同观带队,率30余师生组成的宣传队经宝鸡翻越秦岭,于12月11日抵达汉中留坝县。宣传队除在陕南凤县、留坝、南郑(今汉中)、褒城、沔县(今勉县)等县开展抗战宣传以外,还宣传防毒气知识,为群众诊病,调查地方病等。直到1938年2月,接学校命令返校。

就在医学院抗日宣传队返校后的次月,1938年3月2日,由于山西失守,日寇占领风陵渡,潼关告急,西安临时大学奉命南迁。学校以抗战宣传、军事拉练、强身健体为号召,军事编队,从3月16日开始南迁汉中,4月初师生全部到达汉中。

二、国立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时期

1938年4月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安临大医学院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校址设在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皮肤性病学教授蹇先器为代理院长(吴祥凤院长暂未到校),1939年2月11日被正式聘为医学院院长。5月2日,全校统一开学上课。

在汉中期间,医学院教职工除吴祥凤、王晨未能到任外,其余均到校。教员又陆续新增颜守民等11人。职员则新增陈仁睿、王锡祥、吕瑞鑫、叶迺纲、余梦祥、祝振瀛、韩书刚等7人。1938年4月到校的有颜守民教授,1938年6月到校的有陈礼节教授,1938年8月到校的有杨其昌教授(字相初,山东临清人,耳鼻咽喉科教授,毕业于北平医学专门学校,留学于德国),1938年10月到校的有何心洙教授(字性坚,福建闽侯人,药物化学教授,留学于日本东京铁道省专门部特级预科,德国耶那大学药物化学科毕业),1939年1月到校的有陈作纪教授,1938年11月到校的有陈嘉琨教授(德文)。1937年12月到校的有吴英荃副教授(字季荪,江西临川人,副教授兼庶务室主任,主讲法学党义,毕业于北京大学),1938年8月到校的有冯固副教授(字季寿,浙江慈溪人,毕业于东南医学院和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董克恩副教授(外科学)、1938年4月到校的有陈东震副教授(辽宁辽阳人,满洲医科大学和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毕业)。1937年9月到校的讲师有杨若遇(字道生,广东潮安人,专任讲师,普通化学及实验,毕业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理化系)等。

这一时期,西北联大医学院还主办了救护训练班、公共卫生训练班,并组织乡村巡回诊疗队进行巡回医疗。1938年5月18日,学校对医学院批复附属诊所开办费及附设练习生的开办费预算。1938年6月29日,学校借汉中卫生院房屋32间并拨付2000元作为开办费,对购置药品器械、修理费等做出安排。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诊所首任所长为王景槐教授,另有教职员23人(见表1-1)杨龙:《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发展》,何宁:《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Ⅱ》,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400—407页;姚远:《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2—384页。

表1-1 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诊所教职员

1938年4月间,借南郑县卫生院30余间房成立临大医学院附属诊所,又与迁南郑的洛阳军分区医院联系作为实习基地。附属诊所迁至南郑东关黄家坡文庙内,改称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颜守民(1898—1991)教授相继任附属诊所主任、附属医院院长。在此期间,学校附属医院得以发展,医院内、外、妇、儿、皮肤、眼、耳鼻喉等学科人员齐备,教师可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实施扁桃体摘除术、接生手术、眼外伤手术等。同时,还开办高级护士训练班。这时的医疗活动也不断扩大,1939年4月,西北联大为便利城固平民医疗而成立城固施诊所。1939年3月,附属诊所改为附属医院,分设医务、事务、看护等三部,检查、手术、调剂、图书等四室;医务又分门诊、病房二部。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皮花科、耳鼻喉科等7科;门诊现状:诊病时间为每日上午10时至12时,星期、例行假日停诊。诊券分普通、急诊及特别诊3种,普通券每位收2角,急诊券5元,特别诊券30元。每日售诊券七八十张,或至一百一二十张。

在医疗条件方面,初创时期的诊所,因设备简陋,检查器械缺乏,初期尚不能做化学检验。1938年10月,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诊所从西安购得少量试剂及器皿、显微镜(最大倍数1000倍至1400倍),开始做简单检查,如小便之各项定性检查,血球计数,大便、痰的普通检查。之后,又购置康氏(Kahn)梅毒反应检查器具,遂开始做康氏梅毒反应检查。1939年3月,附属医院病房分头等、二等、普通、产妇及施诊等5种。有各种病房共设150床位,住院费头等病房10床位,每人每日8元;二等病房20床位,每人每日4元;普通病房男女各30床位,每人每日3元;产妇病房10床位,住院费与普通病房相同;施诊病房男女各25床位,每人每日1.6元(餐费)。各种病房尚能敷用,唯施诊病房稍拥挤。

1939年至1941年,3年来内科门诊初诊人数为:1939年,3908人,住院104人;1940年,5904人,住院416人;至1941年11月,5923人,住院818人,总计门诊初诊人数11827人,住院人数1338人。

三、国立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时期

西北联大医学院独立设置为国立西北医学院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历程。截至1941年5月,学院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物、细菌寄生虫、内科、外科、产妇科、眼科、小儿科、耳鼻喉等科。1941年3月4日,本院附属医院第六次病院会议商议改进病院,筑成新的防空洞,扩充内部,使住院患者增至五六十人,每日挂号增至百余号。

1945年夏,并入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改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以卫生署西北卫生实验院为附属医院,以小西湖为院址,但因抗战胜利和医学院复校请愿而终止。

四、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时期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8月1日,教育部令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并入西北大学,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1946年8月,联合国总部及国民政府教育部医教会拨赠病床设备110套、X光机等各种治疗器材多套,药品60箱;美国红十字会捐赠药械3卡车;教育部增拨医疗器械经费3000美元,使其初具规模。1947年11月,在西安建成西北大学附设医院并开诊,王立础、颜守民、陈阅明(1908—?)、马载坤等教授相继任院长。

1947年至1948年11月中旬,在迁校与反迁校时期,附设医院院长王立础被派赴四川勘察校址。西北大学和医学院、附设医院等成功开展了反迁校运动。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医学院与附设医院恢复正常工作。

五、国立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4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教育部决定将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为国立西北医学院。

1951年2月,抗美援朝开始,附设医院接收300余名志愿军将士。医学院派出外科医生刘文善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赴朝,内科医师赵字慎到东北四平市黎树县陆军医院参加抗美援朝医疗工作。同年开办皮肤花柳专修科、外科专修班、牙科医师训练班。在诊断学方面,开展了物理诊断学,1951年,西北医学院张时翻译了英文《病例和查体格式手册》等。

六、西安医学院附设(属)医院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在实验诊断学方面,只有西安市和地方几家大医院设有化验室,仅能做20余项一般临床检验。在心功能诊断方面,1953年,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开始做心电图,当时采用胶片感光间接描记法。在肺功能检查方面,20世纪50年代末开展常规肺功能检查,测定肺容量、通气功能、气体分析、血氧和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分侧肺功能。

在内科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陕西省各医院的内科都是大内科,包括各个系统的内科,以及传染病、结核病等;较小的医院还包括小儿科,称为内儿科。当时主要开展了:(1)心血管内科。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可对缩窄性心包炎和单纯二尖瓣狭窄做出正确诊断,为开展心脏外科手术提供了条件。(2)呼吸内科。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展硬质支气管镜检查;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肺功能检查室,开展肺容量、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和气体分析等检查工作。(3)消化内科。20世纪50年代末,开展消化道钡餐、钡剂灌肠透视、硬质乙状结肠镜检查、A型超声检查及胃液分析等检查项目。(4)血液内科。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始做血和骨髓细胞的光学形态检查。(5)神经内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省没有神经内科专业医师和专业病床,1953年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首次开设神经内科专业病房,设有病床10张。

在外科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仅有省立医院、广仁医院(后改为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及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设有外科专业,明江医院、安多医院、中正医院及陕西省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等设有外科病房,各个医院的外科床位不足50张。当时,主要开展了:(1)胸腔及心脏外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省在此领域均为空白。1951年,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陈向志在本省首次开展食道癌手术切除术获得成功,同时开展肺切除术;1954年首例心包剥脱术成功;1956年,实施第一例心脏二尖瓣闭式扩张术。(2)泌尿外科。1951年,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周宪文开始设立泌尿外科门诊,开展膀胱、肾盂造影等泌尿系统检查。(3)骨科学。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树梓,梁允,殷培璞、薄如壁等开创了陕西省骨科学。(4)神经外科。1949年前,万福恩和张同和曾在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行精神分裂症前额叶离断术、三叉神经痛酒精注射治疗、脊髓瘤摘除等手术,但无独立的神经外科专业。1954年,戈治理在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逐步开展了神经外科工作。

在儿科学方面,新中国成立前,除西安市几家大医院(西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省立医院、广仁医院等)设有儿科专业,其他医院的儿科诊疗工作均由内科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5年,省市内各大医院陆续开设儿科专业,固定儿科门诊和病房。当时开展了儿童传染病,包括防治黑热病,推广计划免疫,消灭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结核病已显著减少。50年代曾有爆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乙型脑炎,经积极防治,也已大为减少。

在皮肤科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省立医院设有皮肤花柳病科,仅限于门诊诊治,无专业病床。新中国成立后,娼妓被取缔,性传播疾病得到控制,皮肤花柳科改为皮肤科。自1951年起,西北医学院先后开办了4期4年制皮肤科专业本科班和3年制专科班,后又陆续开办了5期皮肤科高级师资进修班,还通过接收进修等方式为陕西和全国培养了大批高、中级皮肤科专业医师,成为全国培训皮肤科人才的五大基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本省皮肤病的诊疗技术在国内处先进水平。

在眼科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陕西省眼科专业大都设在外科。民国二十七年(1938)西北联大医学院设眼科专科。其主要开展的诊疗项目有:(1)角膜病。1951年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刘士琇(刘新民)开展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瘢。(2)视网膜病。1953年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陈庆魁开展巩膜缩短加电凝术治疗视网膜脱离。(3)泪囊疾患。1953年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陈庆魁开展腮腺管移植治疗干眼症,采用人工泪管植入及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在耳鼻咽喉科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陕西省只有省立医院、陆军西安总医院和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以及几家私人的以耳鼻喉为主的医院和诊所设有耳鼻喉科,专业医师10余人,仅可做耳鼻喉科的小手术及取气管、食管异物,乳突根治术等。

在放射诊断学方面,1950年,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成立本省第一个专业科室——放射诊断教研组。1951年,西北医学院开设放射诊断课程。(1)胸部放射诊断。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支气管造影摄片,同期西安医学院一附院把中心型肺癌分为纵隔型和肺门型。(2)心血管放射诊断。20世纪50年代西安医学院一附院用自制X线换片机做心血管造影。(3)头颈部放射诊断。20世纪50年代,一附院除拍摄颅骨平片外,开展了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气脑造影等。

在麻醉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省只有少数几家医院开展脊髓麻醉(腰麻)、乙醚或氯仿开放点滴等吸入麻醉,麻醉由手术室的手术者或助手兼任。1950年,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开展气管内麻醉,贾敬业(1950年)为本省最早的麻醉人员。

在中医学科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医药人员大都沿袭私人开业行医之路。1954年,省卫生厅成立中医处、中医巡回医疗队。同年,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受聘为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开本省中医人员进入西医医院之先河。

在精神病学方面,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于1956年成立神经精神病教研组。20世纪50年代,治疗方法有:电休克疗法、氯丙嗪疗法、发热疗法、冬眠疗法、睡眠疗法、药物催眠暗示及麻醉分析等,还使用了电针耳针疗法与中医中药治疗。

在护理学方面,1950年,西北医学院开办附设高级护士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护理工作主要以生活护理为基础。

在医院药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陕西省的医院药学工作仅限于调剂、制剂范围,当时只能做调配处方、发放药品、制备一些简单的制剂。50年代中后期,调剂学逐渐发展成药剂学。1955年,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先制成瓶装无菌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注射剂。

第四节 科研与成果

一、研究机构、社团与期刊

按照1942年7月公布的《本院组织大纲》规定的宗旨,本学院宗旨与实施方针为“以造就医学专才,并研究医学高深学术及发展西北医疗卫生事业为宗旨”,故学术研究为其两大重要任务之一。1942年,即开始筹设中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但直到1947年始下设医学研究所。

据今所见,医学院在20世纪40年代仅创刊有两份期刊:

一是1940年12月1日,时在南郑马家庙的国立西北医学院主办的《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月刊。中华邮政特准为新闻纸类。国立西北医学院附设前驱印刷厂印刷。徐佐夏院长为之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其栏目有部令、院章、院务通告、会议记录、院闻等。

图1-13 《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第1期,1940.12.1

图1-14 1949年9月1日创刊的《西大医刊》封面

二是1949年9月1日,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出版委员会在西安创刊的《西大医刊》。侯宗濂撰写《发刊词》。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主办,该院出版委员会编辑出版和发行。王耕、王兆麟、王秉正、王树梓、毛鸿志、曲正、汪功立、祁开仁、孟照琳、侯宗濂、郭佐国、孙国桢、马载坤、张时、张保真、张迺华、张效宗、张怀瑫、陈作纪、陈庆魁、彭绪让、靳连仲、刘新民、刘蔚同、叶瑞禾、隋式棠、迟汝澄、霍炳蔚、谢景奎等为特约编辑。这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一份特约编辑名单,也是当时全院教授阵容的一个集体亮相。其以侯宗濂(1900—1991)、毛鸿志(1901—1978)的病理学研究为代表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关于癌病防治立法的研究,直达国际前沿,有认为该刊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西北医学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新风尚。

在医学社团方面,资料亦较少。1941年5月,学生成立有青年剧团、医学进修社,并各科研究会、远足旅行队等社团。1942年,三年级学生赵敏树等发起成立药物研究会,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力求药物自给自足。1949年9月期间,医学院社团有医学学习会,每周五晚间均有专题演讲。临床各科实习医师组织有4个抄读会,每周例会一次,抄读内容取材于新近出版的原文医学杂志,科主任和主治医师亦出席会议,参加讨论。

二、论著与学术交流

在著作方面,见有重印医学院教授的著作。本院徐佐夏院长曾在国内各院校讲授药理学20余年,1941年4月10日,因后方缺书,遂将其名著《药理学》重新刊行。1943年,重印医学博士安井修平著,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校译,本院王同观教授翻译的《妇科学》(一册全,汉文版,同仁会,昭和十一年初版,十八年再版,其中有319幅插图)。该书由王同观1936年1月在北平医学院翻译。

在发表论文方面,1941年5月,教育部编《全国专科以上学校要览》介绍国立西北医学院学术研究:“教员研究贡献或重要著作计(一)院长兼药理教授徐佐夏有:(1)肝内蛋白溶解酵素之提取法;(2)滤纸对于酵素之吸收作用;(3)细胞内游子平衡之研究(均在德国《生物化学杂志》发表);(4)异性同性凝集现象之研究;(5)温热对于蛙心之影响(均载德国《药理学杂志》);(6)浮萍之研究(载《北平研究院杂志》)。(二)教务长杨其昌先生之著作有:(1)神经性鼻炎对于涂布之过敏现象(载德国《耳鼻喉科杂志》);(2)嗅觉与人生;(3)肺结核与国民病(均由北平医光社出版);(三)公共卫生教学区主任兼公共卫生教授黄万杰之著作有:北平市饮水井污染来源及其改善方策(在北平发表)。”在医学院自办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1949年9月出版的《西大医刊》发表:隋式棠的《百日咳为好发于哺乳儿期内之急性传染症》;王兆麟的《矢毒之生理学的效能及其临床应用》;汪功立的《由龋齿论营养》;张怀瑫的《主动脉弓之异常》和《腓肠肌之一例》;孙国桢的《常山》;李国璋的《三叉神经痛及其治疗》;王兆麟的《关于矢毒之实际应用》;毛鸿志的《恶性肿瘤之管理与医教——美加考察报告之一》;陈庆魁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之组织疗法》等。

另外,也有少量校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学术交流。1945年4月16日,西北医学院教授汤泽光受邀于西北大学做学术讲演,题为《近代科学医的成就》。1946年,毛鸿志在西北大学医学院期间被教育部选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病理科进修,对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医疗状况做了考察,1948年回国。

三、初期医疗技术成果

在医疗技术方面:1944—1946年,万福恩教授在南郑国立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以“大脑额叶切断术”治疗过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三叉神经节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1948年,万福恩教授在附设医院诊断一例脊髓神经鞘瘤病例,并与张同和教授为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实乃陕西神经外科之最早手术病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医疗技术有新的进步。1950年,附设医院成立放射科及陕西省首个放射诊疗教研室。同年,附设医院开始进行科研工作,并全面推广苏联组织疗法。外科自1949年冬季开始至1950年底,应用组织疗法400余例,行前额叶切开治疗分裂型精神病45例、颈动脉腺切除术治疗哮喘30例,眼科应用组织疗法172例,耳鼻喉科应用组织疗法17例。1951年,附设医院刘士琇(刘新民)在全国最早开展角膜移植术;王树梓、梁允、殷培璞、薄如壁等开创了陕西省骨科学;陈向志施行陕西省首例食道癌切除术,同时开创肺切除术。1953年,眼科开展腮腺管移植治疗干眼病,采用人工泪管植入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开展虹膜缩短加电凝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眼科靳连仲教授初步创制示教检眼镜。1—3月,内科开展睡眠治疗,牙科应用碘仿乙醚纱条对颌骨骨髓炎患者进行引流成功。1954年12月,医院首例心包剥脱术成功实施。1955年3月,成立电针研究室,并自制电疗机5台,制定电针操作规程,此项治疗经初步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末梢神经疾患、风湿性关节炎等14种疾病有疗效。

第五节 重要人物

一、张同和

张同和(1902—1966),曾用名喜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生于山东潍县。192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校,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外科工作。1931年任青岛胶济铁路医院外科主任。1934年任南京军医学校教务主任兼外科主任,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卫生教育组技正,南昌行营军医训练班教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担任武汉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第二十八医疗队长,参加台儿庄会战,抢救了大批伤病员,受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战地指挥部嘉奖。1939年任重庆南山空军医院外科主任。1941年任军医学校西安第一分校教官兼外科主任。1946年8月考取军医署主办的留美军医团赴美学习,专研胸部外科及神经外科。1947年回国后任西北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兼主任(兼任西安陆军总医院外科主任)。1948年,他与万福恩教授一起,在学院附设医院首先实施了脊髓神经鞘瘤切除术、前额叶切除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推动了西北神经外科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他在附属医院推行苏联组织疗法、封闭疗法、休克综合疗法等,确定外科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选派推荐戈治理、陈向志、王树梓、周宪文等到天津、北京学习,为陕西乃至西北培养了第一代外科专家。1958年至1961年以所做540篇国外腹部外科文摘为基础,结合国内文献和个人临床手术经验,每年吸收世界各国最新文献,撰写出300万字左右的《最新消化系统外科学》,以建立世界公认的最新消化系统疾患的治疗和手术常规,惜未完成。1928年起,在美国《外科妇产科及矫形科》等杂志发表《肝脏自发性硬裂》等中英文学术论文16篇。独译、主译的译著有《贺门氏外科学各论》(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外科学会,1952)、《实用神经外科学基础》(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等。专著有《脑瘤的诊断》(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外科学会,1954)、《脑瘤的诊断及治疗与神经外科患者的处理》(上海广协书局,1955)等。所编《外科学总论》和《外科学各论》,手稿惜因“文革”被查抄散佚。

1956年被省委文教部评为二级教授。1966年病逝于西安。按照生前遗愿,逝世后对其遗体进行解剖,心脏标本一直保存在学校病理解剖教研室供教学使用。

二、谢景奎

谢景奎(1907—1988),字星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于山东滨县。1934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任教。后以《昏迷》(英文)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延安、鄂北、豫南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队长,从事战地救护工作。1946年8月任西北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主任。1951年任附设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1956年任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参加筹备附属第一医院,并于次年任附属第一医院院长。1958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并受到表彰。1960年至1978年两度出任西安医学院副院长。1963年兼任西安医学院克山病研究室主任。1958年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地方病研究所(即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中华内科杂志》编委、北方地方病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北方地方病专题委员会委员等。1988年11月去世。临终前立下遗嘱:不开追悼会;遗体解剖,有病的部分脏器捐献学校供学生实习使用;骨灰撒入渭河。

他主要从事克山病等地方病研究,在克山病的病因探讨、治疗、预防等方面,发现用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可治疗克山病心源性休克,提出克山病与水土相关性问题等。1957年陕北“吐黄水病”爆发后,他带领西安医学院医务人员深入调研,证实其为东北克山病,之后率领医疗队赴黄陵抢救克山病患者,控制了死亡蔓延。1962年在全国地方病会议上提出“水土病因说”,组织实施硒预防克山病计划,培养了一批骨干研究力量,奠定了西安医学院在多项研究方面的全国领先地位。

三、陈向志

陈向志(1912—1992),河北丰润人,考入北平大学医学院,战争全面爆发后随校迁入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医学院,1940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参加滇缅抗日红十字会手术队,任第四手术队队长。抗战胜利后先后在重庆中央医院、天津市医院、青岛市医院工作。1958年至1966年间先后任一附院系统外科教研组教授兼教研组主任、循环系统教研组主任、外科教研组主任,为心胸外科创始人。1959年完成全国第三例、西北首例低温麻醉心脏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多项心脏创新手术。1962年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实行了修补术,又先后开展了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的二尖瓣成形术、法鲁四联症分流术等,使一附院心脏外科达到国内先进行列。1960年当选为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1962年在北京参加全国英雄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曾任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胸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胸心外科杂志》编委、《陕西新医药》副主编、《西安医科大学学报》副主编等。1992年去世。

四、周宪文

周宪文(1917—1990),陕西城固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曾任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泌尿外科主任、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等。1973年以他为首的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开展人工肾血透析,1973年改用平板透析。1979年他和刘文善、王文楷、南勋义等共同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其主要论文有《肾结核381例临床分析》《巨大肾积水48例临床分析》《235例膀胱肿瘤病案分析》《输精管注射J3胶黏堵剂临床应用2709例报告》。

简言之,这一时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历史起源贯穿了一个“迁”和“建”。

从“迁”来看,尤其是千里西迁、秦巴山地的抗日宣传、翻越秦岭的南迁、再向甘肃的拓展,以及师生被炸牺牲和千里转战抗日战场救死扶伤的壮烈事迹,永远难忘。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到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于1914年附设诊察所,再到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西迁长安,就在民族危亡之际,就在刚刚兴起于京师的我国最早西医高等教育机构面临危难之际,有着悠久医药文化积累的长安大地承担起了接续我国医药文化血脉的历史使命。同时,也由此拓荒之举,奠定了西北医学高等教育的基础,标志着西北医学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新纪元。

从“建”来看,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直到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建设,特别是1956年一附院在南郊新址的建设,一附院人勇挑建设重担,奠定了以医学高等教育为依托的大西北医疗卫生事业的新开端,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立足西北、放眼世界前沿的一附院的发展定位,方在未来的60年历程中,书写了一幅幅壮美的建设画卷,开辟了引领西北医学的新局面。

(撰稿人:姚远 和新颖 王李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