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史
- 施秉银 耿剑平
- 21812字
- 2020-11-24 15:24:57
第五章 创建“三甲”夯实基础
(1990.2—2000.3)
医院等级评审是我国对医疗机构进行评定的重要制度,按照规模和功能,将医疗机构分为一、二、三级,每级则根据医疗水平及设施条件等,可评定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创建“三级甲等”(以下简称“三甲”)医院成为一附院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医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这一阶段,医院探索改革、开拓发展,顺利通过了“三甲”医院的评审和复审,使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医教研事业协调发展,医德医风建设、职工政治及业务素质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990年2月,校党委任命邵文斌为院长,陈世明、谈一飞、杨大海继任副院长。1990年9月至1991年10月,郭彦清副书记主持院党委工作。1991年10月22日经校党委常委会批准,成立“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任命侯尔森为党委书记,邵文斌为院长。1993年11月,任命潘承恩为院长,丁会文、黄庆恒为副院长;任命郭彦清副书记主持院党委工作,兼纪委书记,王宏武为副书记。1994年1月,任命郭彦清、王宏武、丁会文、杨大海、邵薇薇为党委常委,免去侯尔森党委书记职务。9月,聘任潘承恩为院长,丁会文、黄庆恒、杨大海为副院长。同月,任命郭彦清为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王宏武为党委副书记。
1996年4月18日,陕西省卫生厅批准医院为全省首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单位,准予执业,法定代表人为潘承恩院长,有效期15年(199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1996年6月,任命郭彦清同志为党委书记。1998年5月,丁会文为党委书记,郭卫峰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李富堂为纪委副书记。1999年3月,潘承恩任院长(聘期两年半),丁会文、吕卓人、师有生任副院长(聘期三年);李旭、薛武军任副院长(试聘期一年)。
在此阶段,顺利通过“三甲”评审,提出“人才奠基、科技兴院”战略,医疗新技术竞相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科研产出初见成效。一附院被陕西省卫生厅授予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陕西省卫生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最佳单位”及西安地区20所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授予全国首批“百佳医院”,并位列陕西省4所百佳医院之首。
第一节 争创“三甲”
一附院于1989年开始筹备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1991年成立了“三甲”达标领导小组和“三甲”达标办公室,组长为院长邵文斌,办公室主任为中医科王晋源副教授。经过两年努力,于1993年顺利通过验收,陕西省卫生厅、物价局授予一附院陕西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称号。1994年获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称号,1996年通过了陕西省卫生厅组织的全面等级医院复审,促进了医院各项工作不断进步。
一、全员奋战,争创三甲
(一)组织动员,达标上等
1990年,启动“三甲”医院创建工作,成立“病案管理委员会”。1991年3月,医院隆重召开“学雷锋创三甲表彰动员大会”,进行“三甲”医院创建动员;9月,医院召开全院职工大会,要求以“创三甲”为中心,医护质量、医德医风及服务态度、管理工作及院风院容四个方面要上新台阶;1992年11月,医院隆重召开“团结奉献,奋战40天,为争取‘三甲’达标而努力”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为争创“三甲”医院全面达标而努力奋斗。
在创“三甲”达标建设上,一是加强门诊工作,实行院、科两级门诊总值班制度,由院级领导和党、政、后勤职能科室正职轮流值班,协助门诊办公室与急诊科处理上班时间的门诊和急诊的医疗、行政和临时事宜,解答门诊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二是加强医院“两个文明”建设,全院职工着装统一,仪表美观大方,佩戴新胸卡、贴彩照,美化院容院貌。三是将考评与奖惩结合,每月考评结果与奖金直接挂钩,对连续3个月不申请或达不到甲级科室的单位将重扣重罚。四是全员动员,分组考评和开展竞赛达标活动。要求抓基础质量,人人过“三基”关,开展“自己不给医院丢一分”竞赛活动;抓薄弱环节,包括甲级病案率、质控指标、X光片甲片率及废片率、平均住院日、就餐率、陪护率、重点科室各项指标及院容院貌、环境等。五是健全督导、检查、考核制度。
图5-1 邵文斌院长进行创“三甲”动员报告
1992年6月,医院“三甲”考评委员会对医疗、医技、护理及部分职能科室进行了重点项目严格考核,医疗科室的病历质量及平均住院日普遍较前有显著进步,心肺复苏等“三基”知识考核成绩满意。在邵文斌院长、谈一飞副院长带领下,对传染科、内分泌科、肾脏科和呼吸内科进行了全面达标检查。1992年7月,校领导和省卫生厅“三甲”办领导亲临医院指导,对部分病区进行了认真评分,科容科貌、医疗秩序、服务态度、科研等工作得分较高,床位使用率和病床周转率等达标完成好。1993年3月,在对医疗、医技、护理、后勤各科室的全面检查中,科容科貌、病历质量、“三基”知识等明显提高。
医院在“三甲”自查评审中,共抽查病历1600余份,甲级病案率达到95%以上,完成了全省《病历书写手册》编写。
(二)申报评审,总结推广
1992年9月30日,一附院正式向陕西省卫生厅申报“三级甲等医院”。
1993年2月24日,一附院党委、行政召开全院迎接“三甲”评审动员大会。从3月1日起,全院职工认真自查,无条件服从安排,管理及工作要军事化,要令行禁止,力争“三甲”达标并进入国家100所重点医院。
1993年4月13日至17日,陕西省卫生厅三级医院评审团一行43人,在雷自申、耿庆义副厅长带领下,对一附院正式实施评审验收。评审团从医疗、医技、护理、管理、后勤五个方面按照《陕西省综合医院评审细则》进行了文字资料及现场检查,抽查了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三基”知识及各项技术操作。评审团认为:“近三年来,一附院创‘三甲’工作的确做得扎实,做得细致,全院职工‘三甲’意识强,气氛浓厚,环境优美整洁,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在评审验收期间,恰值一附院开展“春天献爱心主旋律活动月”,全院到处鸟语花香,绿草茵茵,鲜花盛开,干净整洁,秩序良好,人人精神焕发,全院步调一致。
1993年5月10日至11日,陕西省卫生厅、省物价局召开“医院评审现场工作会”,评审委员一致通过并经陕西省卫生厅党组、陕西省物价局党组联合批准,授予一附院陕西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称号。陕西省卫生厅厅长卢希谦,陕西省物价局副局长郭治均,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雷自申、耿庆义、刘爱梅、杨世兴,西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君长、副校长朱宏亮,来自全省43家地、市、县级医院150多位领导与10家新闻单位参加了会议。
图5-2 医院评审委员会评审办公会议
1993年5月12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以《上下一股劲,管理谱新章——西医大一附院达三级甲等医院》及第四版整版以《前进中的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题做了报道;《中国西部发展报》7月22日以《技高德昭荣膺三甲,西北首家占尽风流》为标题、《中国卫生信息报》7月24日以《让杏林长新的风》为题进行专题报道;《陕西医学杂志》第7期、《中国医疗防病健康指南》专辑、香港《当代中国》杂志、《陕西卫生画刊》杂志等均专版进行报道。
1993年6月2日,医院隆重举行“三甲达标”总结表彰大会。陕西省卫生厅卢希谦厅长,学校任惠民校长,房台生、朱宏亮、陈恒元副校长,杨如惠、张甲义副书记及相关处室领导出席大会。延安炼油厂领导为大会送来了巨型镜匾和1万元赞助费,西安市中心医院领导和职工开着汽车敲锣打鼓并鸣炮送来贺匾,中国咸阳保健品厂厂长来辉武应邀来参加大会并向医院职工奖励5万元。大会对“三甲”创建以来的优秀集体和个人给予了表彰。邵文斌院长做了《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抓住机遇、开拓奋进,再上新台阶》的专题报告。
1993年6月起,陕西省卫生厅连续举办4期“陕西省医院分级管理培训班”,总结推广一附院“三甲”创建各项工作经验,观看一附院创“三甲”录像、幻灯,参观一附院科室。
1995年10月,卫生部属院校医院管理研讨会在陕西隆重举行,卫生部医政司于宗河司长,陕西省卫生厅、西安医科大学领导及一附院党政领导出席了会议。围绕“深化医疗改革、院校的特色性建设、如何评价医院分级管理、探讨三特医院标准的可行性”主题,开展研讨,交流一附院创“三甲”及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工作经验。
图5-3 授予我院“三级甲等医院”匾额
图5-4 我院承办卫生部部属院校医院管理研讨会
二、以“三甲”复审为契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一)顺利通过“三甲”复审,喜迎建院40周年
“巩固三甲成果,迎接三甲复审,为步入‘三特’医院奠基”是复审阶段全院的指导方针。1994年3月,成立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995年10月,医院组织“职业道德知识”大赛,普及基本理论知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廉政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质量。
1996年5月,院党政领导、职能部门重点对门诊、急诊改造及扩建工程进度、院容院貌、病区医生办公室标准化布局进行了现场检查。陕西省卫生厅8位三级医院省级评审员来院,就迎接“三甲”复审工作进行检查。
28日,陕西省卫生厅医院评审委员会对一附院进行“三级甲等医院二期评审”。35名专家从管理、医疗、护理、医技、后勤等方面进行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格标准、注重内涵、评审与整改相结合”的全面检查。评审意见为:“各项工作比1993年初创‘三甲’达标时明显上了一个新台阶。”“三甲”二期评审顺利通过,是对建院40周年的最好献礼。
1996年9月,一附院建院40周年盛典庆祝活动隆重举行,2000余名职工学生参加了大会,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陕西省教委、陕西省卫生厅及西安医科大学有关领导亲自莅临大会。耿庆义副厅长代表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物价局宣读了《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物价局关于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评为第二周期三级甲等医院的批复》,颁发了由陕西省评审委员会评审、卫生部授予的“三级甲等医院”铜牌(有效期为1996年9月至1999年9月)。
(二)争创三级特等医院,创建“百佳医院”
1994年3月,为争创“三级特等医院”,医院成立了“分级管理办公室”及“环境美化办公室”。1995年,成立了院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长为院长潘承恩,副组长为党委副书记郭彦清等8名院级领导。围绕医院的“争创三级特等医院”中心工作,制订了《住院医师培训实施细则》,对100名住院医师进行了业务培训及专业理论考试、外语考试,针对“红包”等突出社会问题,健全和完善了预防及治理“红包”“回扣”等制度规定。
1997年11月起,开展争创“百佳医院”暨“文明窗口示范点”分组检查。1998年12月,卫生部“百佳医院”评审复查小组来院对创建“百佳医院”工作进行了现场调查评审复核。1999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授予中国医科院北京协和医院等145所医院为1997—1998年度“百佳医院”称号的通知》,一附院被授予全国首批“百佳医院”,并位列陕西省4所“百佳医院”之首。
(三)创建爱婴医院
1993年9月,一附院接受了卫生部组织的“创建爱婴医院”国家级评估检查,顺利通过国际标准,进入全国第三批“爱婴医院”行列,荣获西北地区首家“爱婴医院”称号。1994年5月,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授予一附院“爱婴医院”称号。1994年9月,卫生部国家级评估员一行三人对医院“爱婴医院”进行了严格复查,医院顺利通过复查验收。
第二节 改革与发展
一、临床管理与学科发展
(一)加强门诊工作
1991年12月,实行院、科两级门诊总值班制度,1992年2月,改院、科两级门诊总值班制度为全院督导员制度。为加强门诊工作,医院一是开设教授门诊,在综合诊疗部东区由退休教授分科应诊;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门诊部所辖人员工作制度》《关于门诊诊断证明书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教授专科门诊管理的暂行规定》;三是门诊护士纳入护理的三级管理(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体制,门诊取消集中挂号制度,实行各楼层分诊挂号;四是成立急诊外科,配备医师8人,设病床15张,实行全年无节假日全天24小时接诊,开展普外、骨科中小急诊手术。
(二)机构与学科调整,规范医疗管理
1990年7月,综合诊疗部东区开诊。1991年,综合诊疗部床位由100张扩大至400张。1993年,综合诊疗部通过了雁塔区卫生局的验收评审,全年入院病人1782人,甲级病案率达91%,消灭了丙级病案。1991年11月,为加强对基层医院的联系和帮助,经西安医科大学和雁塔区人民政府批准,一附院与雁塔区卫生局中医医院联合开办的“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雁塔分院”正式挂牌开诊。
1991年4月,任命王育本、马秀萍为内科教研室正、副主任;11月,成立影像学教研室,任命刘继汉教授为主任,同时撤销原放射科教研室;同年,成立肿瘤学学科组及心血管病学学科组,组长分别为刘维良、杨鼎颐教授。1993年1月,成立院固定资产核销报废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为潘承恩,副主任为杨大海、秦世禄、卜镜丰。7月,成立血液透析中心,冯学亮为主任,薛武军为副主任。12月,陕西省心脑血管防治研究领导小组成立,挂靠一附院,心内科杨鼎颐教授为组长,黄庆恒副院长为副组长,刘治全教授为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8月,急诊科完成了“重危医疗医学项目”实施,加入陕西省急救中心体系。1994年11月,成立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医院,丁会文兼任院长及肿瘤研究所所长。
图5-5 邵文斌院长主持工作讨论
1994年4月,增加了二十七、二十八肿瘤病区,心胸外科分为心脏外科和胸外科,心外监护室竣工;消化内科与职业病科合并,中医科与皮肤科合并为二病区;血液内科床位增加到32张,成立了国内一流的层流室。
在此期间,1991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医疗卫生机构治理整顿先进单位”地方省级医院第一名。1994年4月5日,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省、校有关领导陪同下来院视察。
经过5年的体制改革和持续发展,一附院社会效益和经济同步增长:一是各项医疗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年度业务收入为陕西省第一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三是被评为第二届陕西省社会经济明星“陕西省十大医院”第一名,进一步扩大了医院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1995年至2000年阶段,医院胃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科更名为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床位扩大到50张。1997年10月,成立二十七病区,暂设床位35张。1999年3月,聘任李芬为妇幼系主任,郑全庆为副主任;12月,成立麻醉学教研室。同年,医院被省卫生厅批准为1999年医师资格考试的实践技能考试机构,马爱群等13人被聘为主考官,刘青光等30人被聘为考官。2000年6月,一附院被正式确定为西安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7月,陕西省肾脏移植中心在医院挂靠成立,薛武军副院长任中心主任,肾移植科主任田普训为中心副主任。
医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1995年5月,成立了药品管理、采购、药价自查自审等专家机构。1996年2月,“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更名为“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同年6月,调整成立新的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潘承恩,副主任委员为郭彦清,委员有丁会文等48人。院务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一附院《1996年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方案》, MR、CT室,核医学科,B超室,肿瘤医院放疗科与医院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承包合同。1997年5月,内、外科教研室率先在全院开展主治医师规范化查房。
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拓宽国际视野。1995年5月,主办“第三届东西方疼痛会议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首届学术大会”,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疼痛专业教授及国内各医院共计240人参加。1996年10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Hamlyn教授受邀来院做《内源性哇巴因和钾通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专题讲座。
图5-6 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省、校有关领导陪同下来院视察
在此期间,医院连续三次荣获西安地区20所医院“行业作风建设先进单位”;1995年,陕西省卫生厅授予一附院陕西省卫生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最佳单位”;1997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陕西省卫生系统“十星级文明窗口示范单位”;1997年,心内科杨鼎颐教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卫生贡献奖”;1998年,医院获陕西省卫生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最佳单位”;1999年2月,被授予“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
图5-7 一附院主办“第三届东西方疼痛会议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首届学术大会”
(三)护理管理
1991年3月,成立西安医科大学护理系护理学基础教研室和临床护理学教研室,邵薇薇、刘芝娟分别任主任。任命邵薇薇为医院副院长。1992年10月,编写了《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手册,制定了《陕西省三级医院护理管理评审细则》。1992年11月,一附院“护理序列上岗现场研讨会”由卫生部护理学会主持召开,受到国内护理界高度赞扬。护理序列上岗在1992年试点4个病区基础上,1993年扩大3个病区。1995年11月,改革护理管理体制,恢复科护士长建制,将二级负责制改为三级负责制。大胆起用年轻护士担任正、副护士长,为青年护士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由护理部摄制的《护理基础技术操作》通过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发行。1996年,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获得陕西省“整体护理检查总分排名第一”和“整体护理示范单位排名第一”。1997年,护理部建立整体护理试点模式病房,设立健康服务部,配备近100名健康助理员,在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的条件下,这一省内首家创举,受到了患者与同行的赞赏。同年,护理部被卫生部首批纳入全国78所“整体护理网络医院”。2000年,18个病区相继实施整体护理,覆盖率为67%。始终引领着陕西省“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与持续发展。
图5-8 护理基本功比武大赛
二、信息化建设与后勤改革
信息化建设是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牵动改革成效的重要环节。医院成立了“医院计算机管理网络化领导小组”,组长为院长潘承恩,副组长为副院长丁会文。1992年3月,实现了住院病人记账、结算、汇总的微机管理自动化。1994年1月,对所有出院病历评定级别,病历首页实行微机管理。1995年4月,计算机中心梁宗强工程师成功研制“新一代住院病人费用管理与科室核算和应用软件”。11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电子结算系统(POS机)正式启用。1997年8月,计财处和计算机室联合设计的“出入院结算计算机网络系统”在6个病区7个科室试运行。1999年10月,门诊实行划价、收费、取药计算机联网,划价、收费一次完成。
后勤改革方面,1990年3月,医院成立了“双增双节领导小组”,由邵文斌院长任组长,杨大海、刘堂华、丁澄任副组长。1991年以来,医院住院大楼经卫生部批准进行全面加固;引进CT、ECT、大型X光机,前列腺微波治疗仪,危重监护仪,手术腹腔镜、手术显微镜,肌电图,大型高压氧舱,透析机,血细胞分离机,颈颅彩色多普勒等1200万元设备,争取到外宾及台胞捐赠的医疗设备、仪器、车辆、药品约为25万美元;完成了电工房建设及设施安装到位和锅炉房一期工程;首条10kVA专线电缆正式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了南院113户新建房,83户筹建及252户“安居工程”,1996年底,448户喜迁新居。医院安排了本院职工待业子女20名及部分离退休人员在综合诊疗部就业。
图5-9 住宅楼工程招标会议
医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获评卫生部“企业资产核查模范单位”;医院连续被西安市雁塔区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达标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幼儿园被市教委授予国内最高级别“一级一类”幼儿园,连续5年被评为西安市幼儿教育先进单位,幼儿入托率达100%,幼儿血色素达标为100%,幼儿安全率达99.2%。
三、党建与民主管理
1996年5月,院党委成立“双学”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党支部书记“双学”培训班。
1998年5月,医院召开第六次党代会。校党委书记朱宏亮、副书记张甲义、校长任恵民等领导出席了会议。郭彦清书记代表第五届党委会做了《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把我院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医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纪委副书记李富堂代表第五届纪委会做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为我院医教研全面发展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院长潘承恩做了《以创建“百佳医院”为契机,促使医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作报告;医院党委被评为1998年度“陕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自1995年起,医院党委开始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人事科、医务科、计财科、总务科、保卫科以及教学科与科研科合并后,升为副处级单位。同年,在择优聘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完成了一院三系三所89个科室130名中层干部的聘任。同时,进行护士长聘任、党支部换届。新聘干部平均年龄从50.1岁降至45.1岁。1996年8月,开始对中层干部进行任期届中考核,精神病科、检验科、神经内科、肝胆外科、护理系两个教研室为第一批考核科室。
1998年国庆节,南勋义教授作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进京出席人民大会堂国庆大型招待会,登上天安门国庆节观礼台。11月,医院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院长潘承恩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群众、尊重实践,以全国“百佳医院”为契机,为争创“国家级医院”而努力奋斗》报告。
1999年1月,医院召开第八次团代会,选举产生了院第八届团委会。
这一时期,肾移植科被卫生部、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肾移植科团支部在团省委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被授予“陕西省红旗团支部”,肝胆外科获团省委“青年文明号”称号;肾移植科、肝胆外科、三病区护理单元、幼儿园荣获校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第三节 医疗技术创新
一、新医疗和新技术的开展
1991年1月,医院评出1990年度新医疗、新技术25项;1993年4月,评出1992年度新医疗、新技术3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4项。同年,血液内科进行陕西省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获得成功。1994年,“西安·秋田中日骨髓移植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在一附院举行。血液内科“自体异基因混合骨髓移植”获得成功。1995年1月,首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骨髓移植成功,国内首创混合骨髓移植术获得成功。
图5-10 潘承恩院长主持中日骨髓移植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
1992年,医院引进胆道外科腹腔镜高新尖技术。10月,陕西省首例肝硬化食道静脉套扎术在消化内科获得成功,1994年4月,消化内科黎庶熙副主任医师等成功地开展了陕西省首例食道内支架手术。
图5-11 肝移植之父Starzl教授(潘承恩教授的导师)来中国学术交流
泌尿外科“环孢素A三联法在肾移植100例的应用”捧回1992年陕西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79年至1999年底,肾移植总数逾千例,移植规模和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92年8月,成功为一例日本糖尿病合并肾衰竭患者行异体肾脏移植手术,《陕西日报》以《中村博有了一个中国肾》为题报道;1998年1月,西北地区首例“为肾透析患者移植人造血管行移植动静脉内瘘手术”由王金堂、冯学亮、张晓卫、蒋红利联合完成。1998年3月,泌尿外科为一例复发性多发性膀胱肿瘤患者施行了首例新术式,率先在全省采用膀胱全切后,用一段回肠做一可控制尿的再造膀胱获成功。
耳鼻喉科1992年在陕西省首家开展选择性面神经切断治疗面肌痉挛和“颈静脉神经鞘膜瘤切除术”获成功。李振富教授“针刺治疗眩晕200例观察”获省中医药管理局1993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5月,李随勤教授为一左侧内耳道听神经瘤患者成功地进行了经迷路后肿瘤切除术,填补了省内空白。
口腔科主治医师巩创社1992年2月开展西北首例舌癌患者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2000年全国首例“腭咽成形并舌骨前移术”获成功施行。
张乙亥、马鸿基的“自体臀大肌及弹性金属环会阴肛门再造术研究”获陕西省1992年度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3月,普外科、骨科等多个科室协作实施了西北首例腹骶骨联合直肠癌根治术。1998年1月,全国第6例“食道癌部分切除主动脉壁修补术”由肿瘤外科陈武科、任宏,心胸外科李兆志、耿希刚等完成。3月,普外科完成西北首例“应用疝环填充新技术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手术,堪称20世纪90年代疝外科的里程碑。
1994年,西北首例左上肺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及肺动脉袖状切除术成功。1997年1月,肿瘤医院放疗科、外科将新技术IORT应用于临床。1998年11月,引进的日本THERMOTROM-RF8型热疗机投入临床。2000年1月,肿瘤外科陈武科、党诚学等成功施行了全国第二例“陈旧性右主支气管横断端侧吻合术”。
1995年3月,神经外科应用激光为两例巨大听神经瘤行全切术获成功,保留患者听神经,国内未见报道。1997年,西北地区首例巨大型颈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成功。
妇产科曹缵荪教授等于1995年为一例鼻咽癌女性患者闭经三年促排卵成功,患者喜获“三胞胎”,居国内先进水平。1999年6月,西北首例“试管婴儿”在生殖内分泌研究室曹缵荪等努力下诞生,标志着一附院的辅助生殖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1997年引进电视腹腔镜技术。国内首创为一例结节性肝硬化并原发性晚期巨块型肝癌患者行B超选择肝动脉、门静脉双栓手术。1999年7月,肝胆外科潘承恩教授、刘青光副教授等成功为一患者施行国内第一例肝内胆管扩张后放置支架术。
骨科杨敏杰教授、冯世庆博士等完成的“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课题于1997年通过了由陕西省科委组织、省卫生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11月,骨科完成西北首例“关节镜下钬激光关节腔病变清理术”。
1996年9月,医院CT机升级为螺旋CT,属西北地区首家。1999年6月,西北首台OUR旋转式伽玛刀投入临床使用。
图5-12 省卫生厅厅长卢希谦看望神经外科戈治理教授
图5-13 西北伽玛刀治疗中心启动
二、“心连心”手术队
1990年美国华盛顿爱德华医院与一附院建立友好医院,此后开始了长达10年的交流合作。1990年11月,美国华盛顿爱德华医院一行15人,与一附院心外科专家携手成功地为11例心脏病患者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瓣膜置换加冠状动脉架桥,升主动脉瘤切除,带瓣管道移植加冠状动脉再置入手术。至1994年9月,5年间一附院与美国“心连心”手术队已合作6次,成功完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难度心脏手术93例,并支援一附院设备多台,使一附院心脏手术步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1994年马克思院长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外籍专家的最高荣誉奖“友谊奖”。
图5-14 1991年邵文斌院长主持“心连心”手术队欢迎仪式
马克思院长和卡西亚博士被授予陕西卫生系统最高荣誉“陕西卫生事业贡献奖”,1995年9月30日,举行了“中美合作心脏手术百例”纪念碑落成仪式。
图5-15 任惠民校长向马克思院长颁发锦旗
图5-16 “中美合作心脏手术百例”纪念碑
图5-17 中美合做手术进行中
自1990年至2000年,一附院与美国华盛顿爱德华医院共合作各种复杂心脏手术143例。“心连心”手术队给一附院捐赠了价值几十万美元的医疗器械及用品,为心脏外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心外科与美国“心连心”手术队的10年合作快速地提升了一附院心外科的诊疗水平。
图5-18 黄庆恒副院长迎接“心连心”手术队
三、其他合作与交流
1995年至2000年,一附院心内科与来自美国犹他大学、韩国亚洲大学、中国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美国麻省总医院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团队进行合作,共计完成高难度手术120余例,其中大部分手术在一附院乃至西北地区都是首次开展。
1994年4月18日,一附院成功地同美国整形外科基金会手术队一行12人协作,施行双侧完全性腭裂整形手术18例。
第四节 师资与教学
一、教学任务与管理
(一)基本教学工作
1990年,医院共承担11个层次876名学生的临床和生产实习任务。内科教研室召开“加强一线教学”誓师大会,采取副高职做主治、主治做住院医师的带教措施,其成效在全国教学会议上介绍经验。1992年,完成了7个系18个层次841名学生的临床实习和249名进修生的教学任务,制定了七年制教学计划。1993年7月,成立教学科,统管医学一系、护理系和妇幼系三个系的教学工作,撤销“医学一系办公室”建制。1995年完成了八个系(医学、高护、妇幼、法医、预防医学、科技英语、社区医学、成教学院)、三个层次(三、五、七年制)800余名学生的临床课和高护、妇幼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办、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对一附院七年制教学及学位授予质量进行评估,评价为“总体情况良好,领导重视,有严格的教学管理,能突出临床教学,教学质量较高,教学质量与学位授予质量均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图5-19 吕卓人副院长做教学质量检查汇报
1996年2月,吕卓人副院长荣获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林宗扬医学教育奖”。2000年,医院承担临床医学、高护、法医、妇幼卫生、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卫生管理、影像专业和成人教育等九个院系,三年制专科教育、专升本教育、五年制本科教育、七年制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等六个层次教学任务。
(二)护理系、妇幼系教学
1991年3月,邵薇薇为护理系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主任,方国芬为副主任,刘芝娟为护理系临床护理学教研室主任,叶惠芳为副主任。1993年,护理系改进“护基”教学方法,成立内、外、妇、儿、护管教研室。11月,在卫生部召开的八所医科院校联席会议上,护理系争取到“全国高级护理硕士班”举办权,获得110万美元办学经费,同时得到泰国CHANGMAL大学护理系的协助。
1994年4月5日,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省、校有关领导陪同下视察护理系工作,陈部长挥笔为护理系题词“为培养新一代优秀护理人才作贡献”。同年4月,与泰国清迈大学签署举办中国护理硕士培训项目合作协议;5月,中国台湾护理学会“两岸护理管理技术交流考察团”一行6人及韩国医学代表团一行11人先后参观访问护理系。9月,举行中泰合办“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项目”(PHOND)首届研究生班开学典礼。陕西省副省长范肖梅、省教委主任戴居仁、省卫生厅副厅长杨世兴,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索耶和夫人,泰国清迈大学校长乔第·思卓纳特及卫生部八所院校(北京医大、上海医大、中国医大、湖南医大、同济医大、中山医大、华西医大、西安医大)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红十字会、第四军医大学、青岛医学院等单位校长或代表出席了大会,国家教委发来贺电。1996年5月至1999年1月,护理系举行了3届“中泰护理硕士班”毕业论文答辩会,46名护理硕士赴泰国清迈大学,接受国王授予的硕士学位证书。10月,邵薇薇为西安医科大学护理系主任,张明慧为西安医科大学妇幼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同年,护理系完成第一期护理硕士班赴泰国清迈大学学习及第二期学员的入学考核。接待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索耶主席来院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及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来系讲学。
图5-20 卫生部陈敏章部长题词
自1994年开始,历时10年,护理系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护理管理及教育人才,这在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1991年12月,妇幼卫生系设在一附院,成立西安医科大学妇幼卫生系妇女保健学教研室、儿童保健学教研室、临床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专业基础教研室及《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编辑部,任命张蕴璟教授为妇幼卫生系主任。妇幼系于1996年获批硕士授权点,5月在卫生部妇幼司、经贸部国际及兄弟院校专家检查审评中,被评价为“以第一临床医学院为依托,预防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重视教学法改革,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是全国创办妇幼卫生专业最早的两所院校之一,为高等医学教育做出了贡献”。同年,在国家教委和卫生部组织的部署八所设有妇幼卫生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评审中,妇幼专业与妇幼合作项目获得了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9月,妇幼系荣获全国“加强中国基层妇幼卫生/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先进单位。
二、继续教育与学习班
1995年,影像中心与美国爱默尔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二期影像诊断学习班。1996年1月,举办的“西北五省(区)新生儿复苏新技术及师资培训班”圆满完成任务。同年一附院“急诊医学”被批准列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997年3月,科研科组织的“第一期临床药理学及GCP培训班”圆满结束。6月,血液科举办了国家继续教育首届全国血液培训班。1998年4月,内分泌科举办了第一期全国甲状腺病诊断治疗进展及甲状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学习班。1999年3月,一附院荣获西北地区CME项目陕西中心“先进集体”称号。5月,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在中国第三个“糖尿病教员培训基地”举办第三期“糖尿病教员培训班”。同年,获国家继续教育(CME)项目6项。2000年4月,内分泌科主办了第二期国家级CME项目“甲状腺疾病诊治进展及甲状腺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学习班。6月,消化内科主办了国家级CME项目“肝硬化病理基础及治疗进展”学习班。10月,医院举办了国家级CME项目“全国急诊医学研究进展”学习班。同年,肝胆外科成功举办了国家CME项目“原发肝癌综合治疗进展”研讨班;护理系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学考试“护基”课进行了命题,为全省举办了一期“责任制护理学习班”。医院同美国爱默尔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医学影像学诊断学习班”结业,开创了为影像医学专业培养后备人才的先例。2000年医院共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7项,培训人数达480余人。
三、教学成果
1991年,医院完成卫生部视听教材录像片3部,3部电视教材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急诊医学教研室完成了《急诊医学》15万字的医学教材的编写。吕卓人、王吉安、张蕴璟、王友平、孟绍菁五位教师被卫生部评为“先进教师”。石景森教授负责的“手术无菌技术”在1993年西北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电教会议上获二等奖,吕卓人副教授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卜志英副教授的“外科麻醉”获三等奖。同年,口腔科杜希哲副教授等编写的《舌疾病学》一书荣获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4年,医院获得省教委优秀教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1995年,4篇教学研究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医学教育论文奖”,并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1996年,杨广夫教授等主编的专著《人体三维断面解剖图谱》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7年3月,心内科杨鼎颐教授、心外科黄庆恒教授被聘为陕西省卫生厅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同年,吕卓人教授、石志红讲师主持的《临床常规查体》,韩丽教授、陈丽梅讲师主持的《实验诊断》,施秉银副教授主持的《甲状腺穿刺活检与病理检查》,苌新民副教授主持的《腹部血管造影及肝动脉化疗栓塞》,儿科刘志刚副教授主持的《婴幼儿腹泻的防治》,刘小红主治医师主持的《小儿心肺复苏方法》等6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通过了专家评审,经推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发行。苌新民等7人的《腹部血管造影及肝动脉化疗栓塞》获卫生部优秀电视教材成果二等奖。1999年8月,吕卓人教授被聘为全国成人教育高等医学学历(专科)教育第一轮规划教材《内科学》主编。10月,中医科邱根全副教授被聘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编委,这是中医学教研室第二次承担全国本科教材的编写任务。泌尿外科贺大林副教授被聘为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题教材《外科学》撰写人。医院获得陕西省政府1999年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其中一等奖“诊断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为一附院历年所获教学成果的最高奖项。一附院主持的卫生部视听教材8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
第五节 “科技兴院”
20世纪90年代,一附院结合国内学科发展的形势,确立了“科技兴院”的战略目标,逐步完善学科发展体系,创建和整合了一批新的学科及研究实验室。1992年至1999年,科研科历任科主任为张树林教授、李玉俊副研究员、雒文田教授。各学科积极贯彻“科技兴院”的指导方针,科研事业不断发展。共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省基金148项,连续获得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成果数量保持稳定增长。199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3项,6个研究室申报成为校级研究室。1994年,5个研究室被学校评为A级研究室。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同时被批准的有6个基地专业。
一、首设院基金,建立激励机制
1990年5月,医院隆重举行首届“科技大会”,把科技兴院列为医院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制订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1991年5月,医院成立了“科技发展委员会”,主任为邵文斌,副主任为谈一飞、苟寒梅,委员为医院老中青知名专家共25人,顾问委员为校部知名专家卢兴、司履生等8人。设立了“院科研基金”并第一次评审出院级科研项目26项,分别给予2000~5000元人民币资助。此后,每年“院科研基金”都会资助数量不等的科研项目。
1992年5月,医院召开“关于深化改革暨科研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开发意识。1995年把关心出国人员及其家庭作为一项制度,在住房、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倾斜,对回国人员在学科梯队上委以重任。
二、学科建设与发展
第一,建立基础研究平台。
1992年7月,中华疼痛学会第三临床研究中心在一附院成立。1993年1月,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一附院成立6个研究室:第一临床医学院血液病研究室、男性病研究室、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导管和电生理研究室、医学影像研究室、生殖内分泌研究室、肝脏外科研究室,并分别任命了各研究室主任。1994年4月,医院临床遗传学研究室和西安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的实验室合并,成立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中心。1994年9月26至30日,学校评选出医院5个A级研究室和实验室,即肝胆外科研究室、心血管内科研究室、基础护理实验室、诊断学教学实验室、临床分子中心实验室。
第二,注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
1990年,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的内科学被全国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首批两位博士生导师为内科学刘治全、外科学刘绍诰。1991年招收博士生2名、硕士生20名。后分批次增补博士生导师。1996年医院神经病学、肿瘤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被批准为硕士点。1998年,皮肤与性病学被批准为博士点,麻醉学和护理学被批准为硕士点。1990年开始,每年招收研究生20余名,随着研究生导师的增加,到2000年招收研究生达129名。
1993年3月,心内科加入由欧洲高血压协会发起和组织的国际多中心研究项目“HOTSTUTY”,这是国内医学科研单位首次直接加入国际多中心研究。
1995年,医院心血管内科进入学校首批9510工程行列。肝胆外科以其技术优势争取到卫生部重点学科装备费75万元。心内科通过了学校重点学科评审,为学校第一批重点学科。刘治全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科研课题已成为国家“九五”攻关项目。
第三,成立科技开发实体,助推科研转化。
1992年5月,医院召开“关于深化改革暨科研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开发意识。1993年6月,一附院科技开发实体“文森公司”正式成立,首批研制开发的“华容口服液”通过了省卫生厅、市科委联合主持的技术成果鉴定及新产品投产鉴定,投入批量生产。1994年,“文森公司”成为西安医科大学校办企业,一附院投入13万元注册资金,法人代表为中医科薛东波副教授。
三、科研产出
1990年,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经费约9万元。获陕西省科委资助科研项目8项。“心内血液吸引回收微栓过滤器”获国家发明四等奖,这是医院首次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同年又获第二届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铜奖。“胚胎小脑组织移植研究”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胎儿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七五”攻关奖。一附院与西安光机研究所联合研制的XZ-A型血管病治疗机已在临床应用,对于患血管病的四肢治疗有很好疗效。全年正式发表论文137篇,其中国外刊物6篇、中华级杂志65篇、学报及其他66篇。2月,邵薇薇被评为陕西省科协系统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1年,医院研制的“Ⅱ型心内血液吸引回收微栓过滤多用器”荣获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牌奖。全年共获各级科研成果奖11项、国际发明奖1项。由心内科牵头承担的“八五”攻关科研项目“少年儿童高血压易患因素识别及Ⅰ级预防”获经费60万元。医院奖励了上年度专利获得者、专著主编人及论文第一作者,每人30~300元的奖金。
1992年获国科金2项、省部级基金6项。10月,传染科“首次从汉中地区褐家鼠和病人血清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课题和“氧气过滤器的研制”分别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心血管研究所的“少年儿童高血压易患因素识别”和泌尿外科的“环孢素A三联法在肾移植100例的应用”分别获陕西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科三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获国科金1项、省部级基金11项。9月,“AAI生理性起博和心室激动收缩顺序对心功能的影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机制与临床系列研究”“IHF各种特异性抗原抗体及其他免疫因子的研究”分别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获陕西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教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李长顺副教授获1993年度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在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各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会改选工作中,医院102名专家教授当选为委员,其中主任委员7名、副主任委员24名、常委23名、秘书13名。
1994年获国科金2项、省部级基金3项。1月,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项、厅局级科研成果奖3项。全年为第一主编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56篇,其中国际刊物2篇,中华系列84篇。
1995年获国科金3项、省部级基金7项。全年获省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2项、科研基金项目15项。心内科刘治全教授等承担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儿童高血压易患因素识别及预防措施研究”于9月26日通过成果鉴定,并被滚动为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鉴定结果为“达到国际水平”。杨鼎颐教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陕西省卫生科技大会,刘治全教授代表心脏病研究所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7月,黄庆恒教授获陕西省教委暨人事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薛武军副教授被评为“陕西省跨世纪人才”。1995年,获得省政府三等奖3项、省教委三等奖3项、省中医药局二等奖1项、省教委人文社科类二等奖1项。
199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基金12项,获“九五”攻关资助项目8项,其中一项为心内科刘治全教授牵头的“高血压的一级预防”项目。1996年1月17日至19日,全国医院管理学术会议暨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在北京举行,丁会文副院长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管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3月,陕西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挂靠医院成立,潘承恩院长任第一届委员会顾问,陈勇教授任主任委员,薛武军副教授任副主任委员,邢俊平副教授任常委兼秘书长,刘陕西、田普训任委员。同月,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家评估组成立,薛武军副教授被聘为评估组成员。7月,杨广夫教授等主编的《人体三维断面解剖图谱》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8月,南勋义教授带领泌尿外科创办了国内泌尿外科领域第三家专业杂志《现代泌尿外科杂志》。11月,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组织的“八五”国家攻关项目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刘治全教授被评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获三部委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及奖章,受到江泽民主席亲切接见。
1997年获国科金1项、省部级基金9项。1月,一附院《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获陕西省科技期刊二等奖。3月,杨鼎颐、黄庆恒教授被聘为陕西省卫生厅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4月,医院承办了“中华医学会第七届胆道外科学术会议”,10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6月,骨科杨敏杰教授、冯世庆博士等完成的“多节段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通过了省科委组织、省卫生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该课题首次阐明了椎动脉外膜肽能神经纤维分布及年龄变化等特点,达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获国科金1项、国家攻关课题2项、省部级基金16项。其中马爱群教授的国家攻关课题“高血压的治疗研究——中国拉西地平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获60万元资助;李芬教授的国际合作课题“妇幼保健培训”获25万美元资助。全年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卫生部三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5项。6月,石景森教授被中华医学会聘为《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第一届委员会副总编辑,这是建院以来一附院第一位被聘请为中华系列杂志的副总编辑。牟建军、赵英仁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内分泌科雒文田博士被选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第五届中青年委员。8月,鱼博浪当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和省卫生厅“215”人才;施秉银、刘青光当选省卫生厅“215”人才规划。
1999年获省部级基金14项。6月,医院承办了“陕西省首届透析和肾移植研讨会”。10月,郑国强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胸骨牵开器的研制及应用”在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银奖。在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的“世纪之交”学术会议上,临床分子生物学中心林蓉的“槲皮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成果获中国药理学会和法国SERUIER研究院联合颁发的SERUIER奖,这是我国药理学界最高奖项。全年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卫生部三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6项、厅局级成果奖14项。
2000年获省部级课题23项。一附院获陕西省及西安市医学会“最佳会员”单位表彰。全年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5项,获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8项。其中贺大林、南勋义等完成的“PML生长抑制因子与前列腺癌的关系及用于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获陕西省政府一等奖。
四、临床药理基地建设
1995年,科研科按照卫生部有关要求,筹建医院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医院首届医学伦理委员会于1996年成立。1997年,顺利通过卫生部评审,被批准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同时被批准的有心内、呼吸、肝胆、肿瘤、精神、神经六个基地专业。
1997年3月,科研科组织的“第一期临床药理学及GCP培训班”圆满结束。7月,医院召开首届伦理委员会会议,贯彻执行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对全国药理基地进行评审,1999年12月30日,卫生部为一附院颁发了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证书(证书编号JDX1999078),第一届基地负责人为院长潘承恩。科研科组织6个基地专业开展临床试验,肿瘤科、精神科承担了较多项目,项目质量得到同行的认可。
五、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
1990年出国进修学习12人。1991年9月22日至26日,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泌尿系实验室主任钟维国教授及夫人赵海燕教授访问一附院肿瘤科和泌尿科,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医院签订了《以中草药抗泌尿系统肿瘤合作研究协议》。1991年,美国华盛顿爱德华医院院长罗纳德·马克思率领心脏外科手术队来院与校心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心脏外科学术交流,后又多次带领团队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全年分别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泰国和中国台湾的医学学术团体31批。全年出国进修14人,出国考察5人,参加国际会议6人。1992年医院选派出国进修21人,出国考察17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人。3月,应泰国孔敬大学校长邀请,学校任惠民校长和一附院副院长邵薇薇一行八人赴泰国访问,双方就医疗、护理、口腔和农村医疗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签订了协议。1993年3月,医院与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就“辅酶Q10和卡托普列在心衰治疗中抗磷脂膜损伤的作用研究”项目举行了签字仪式。全年共接待美、日、新加坡等国家的外宾20批175人次来院学术交流和手术,完成了500人次的进修医师培训。1994年,本年出国学习进修10人,出国考察5人,参加国际会议8人。1995年,派出国学习进修8人,出国考察10人,参加国际会议20人。1997年1月11日,瑞典国会议员代表团一行16人来医院参观访问。6月27日,匈牙利副国务秘书迪尼奥·拉斯洛先生一行6人来院参观交流。
1990年至1997年6月期间,一附院出国进修、考察或参加国际会议166人次,出访8人次,接待国外来访30余批次。这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医院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的视野,实现了多项国际合作,特别是与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泌尿系实验室、美国华盛顿爱德华医院心脏外科手术队、欧洲高血压协会、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等国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一附院的学术水平。
第六节 社会履职
一、国际援助
1996年1月,骨科王金堂副教授等在苏丹完成第一例断指再植手术获成功;口腔科主治医师巩创社在苏丹为一患者成功地切除右侧面、腮、颈、颌下巨大恶性上皮瘤,重2kg,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为中苏友谊又添新篇章。1999年5月,医院第23批支援苏丹医疗队一行十人在苏丹工作两年。王振汉副主任医师成功施行第一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在苏丹引起轰动。
图5-21 欢送援苏丹医疗队
二、援疆、援藏
1997年4月,心内科崔长琮教授在支援边疆开展新技术中成绩显著,新疆石河子大学特授予“科技支边优秀专家”称号。1998年4月,梁一木副主任医师赴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担任常务副主任,在此期间抢救重危病人20余次,定期下乡巡回医疗,6次深入寺庙免费诊治僧人600多人次,为抢救一位北京援藏干部义务献血200ml,出色的工作受到拉萨市委、市政府表彰。
三、支农、抗灾、扶贫
1991年2月,周至县森林公园发生游览吊桥断裂事故,100多人伤亡,医院立即组织抢救,收治10名伤员,被陕西省卫生厅评为“2·15断桥事故抢险先进集体”,陈世明、秦志端等6位同志被评“先进个人”,并荣获省政府颁发的证书及奖金。8月,医院出色完成一次重大车祸事故抢救工作,被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陕西省卫生厅为表彰一附院在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和科技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授予一附院“支农先进集体”称号。同年,陈世明副院长、谈一飞副院长分别带领医疗队,奔赴重灾区河南省潢川县抗洪救灾,工作成绩卓著,被卫生部授予“救灾防病”先进集体,潘承恩、高积勇被卫生部评为救灾防病“先进工作者”。
1993年7月,在抢救蒲城县大客车爆炸事故伤员中,烧伤科马自成主任等受到省卫生厅领导及《陕西卫生》第33、35期简报表扬。1994年,成功抢救西安市中心血站40名亚硝酸盐中毒患者。4月,医院被陕西省评为扶贫卫生工作队先进集体。6月,西安发生TU-154客机坠毁事件,医院组成救护队赶往空难现场抢救,并为事故善后处理做了大量工作,受到省卫生厅及民航局的表扬。1995年7月,在沣峪口重大车祸中成功抢救4名重伤员,受到了西安市卫生局的通报表扬。1996年7月,一附院承担“陕西省紧急处置飞机失事医疗抢救”伤员转送任务及收治任务,8月23日,一附院被指定为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定点医院。1997年9月,一附院首批“卫生下乡支农”医疗队赴子长县,为老区人民服务。1998年3月,西安市某校29名食物中毒患者来院后,经连续48小时的积极抢救和治疗,患者全部康复出院,良好的应急能力和医疗技术受到省、市、校领导的表扬。3月20日,省、市领导李建国、程安东等专程来院看望在3月5日西安市煤气公司煤气闪爆抢险中受伤的3名消防战士,并对一附院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感谢。7月,在接到商洛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消息后,在3天内职工捐款即达10111元,医院捐赠药品器械182箱,同时派陈小燕、赵英仁组成医疗队奔赴抗洪救灾一线。8月,医院职工自愿为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特大洪灾的灾民捐款63318元、衣被3434件,其中:刘绍诰教授夫妇捐款1500元,南勋义教授捐545元,刘文善、贾敬业、李振富教授及张永年同志分别捐300元,体现了医务人员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情意。
1998年,一附院被评为“陕西省救灾防病和卫生支农先进单位”;呼吸内科陈小燕副教授被评为“救灾防病先进个人”;普外科盛薇副主任、贾建洛副主任医师被评为“卫生支农先进个人”。
第七节 重要人物
一、邵薇薇
邵薇薇(1936—),浙江温州人。1951年在上海华东军政委员会保健护校学习。1953年至1964年先后在北医三院、四院担任护士长。1964年到一附院工作,先后任外科护士长、医院护理部主任、副院长、院党委常委。1989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学习。1990年,被评为陕西省科协系统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
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领头人,致力于护理学科的创新与开拓,促使长期以来从护理岗位流失,从事其他工作的护理人员归位。1991年,任护理系主任兼护理系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主任。从1992年开始,大胆实施临床护士护理序列上岗管理改革,制定《基础护理技术操作》《陕西省三级医院护理管理评审细则》。1995年,改革护理管理体制,恢复科护士长建制,将二级负责制改为三级负责制,起用年轻护士担任护士长。在其努力下,与泰国清迈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中泰两国联合培养护理硕士生,护理系历时10年开办了3届“中泰护理硕士班”,培养了46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接受国王授予的硕士学位证书,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护理管理及教育人才,这在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薛武军
薛武军(1961—),陕西省韩城市人,1983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三秦学者”,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历任透析中心副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肾移植科副主任、主任,肾病中心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院长、OPO副主任;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植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透析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专家组组长,陕西省器官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1999至2009年担任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分管工作负责实施了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成功防治 “非典”,实现了“四个零”目标;实行了医疗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建立了医疗设备和卫生耗材的招标采购体系;实现了医院国家重点学科和杰出青年基金的突破;完成了医院网络基础建设和医院建设的布局规划。
长期致力于器官移植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创建了器官移植研究所和肾脏移植专科,在老一辈肾脏移植技术建设和开展的基础上,带领肾脏移植专科完成了专业建设的技术提高,专科建设的技术成熟,学科建设的技术发展,及学科发展的技术转型,建成了完整的器官移植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创立了组织配型、免疫抑制治疗及监测、感染综合防治、肝炎及多囊肾等高危肾脏移植、移植后系统实验监测和诊断等临床技术,主持了活体肾脏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临床技术的开展和研究工作,开展了细胞及胰岛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免疫等系列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带领学科至2016年12月实施肾脏移植4258余例,成为国内最大的移植中心之一,移植技术和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指导和帮助医院开展了肝脏、心脏、肺脏、小肠移植。先后指导和帮助国内23家医院开展了肾脏移植及其他移植工作。主持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工作,建立了器官捐献实施体系,至2016年12月实施DCD 352例,国内领先,为全国示范单位。先后主持2项“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项卫生行业基金,2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及博士点优先资助基金,4项陕西省重大科技等重点项目和13项省部重点课题。以第一完成人组织本学科独立完成的“肾脏移植关键技术的创新及临床应用”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医院第一完成单位独立完成项目国家奖的历史性突破;第一完成人先后获省部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260余篇,SCI收录47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3部。指导研究生博士毕业41名、硕士毕业51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撰稿人 陆明莹 张田香 安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