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可持续设计理论

2.1 人类、社会与环境影响下的设计

设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锋利的石器很好地证明了我们的远祖具备很强的设计能力,他们利用自然材料的各种性能,塑造形状,赋予其实用的功能。从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我们不断地增强着这种能力,享受着这种能力。然而,我们明白,许多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近40年来,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危机不断逼近,且速度不断加快。Ponting在20多年前描述了由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匮乏和环境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地球必须支持每年9000万的人口增长,这是2500年前的世界总人口数。这些新增人口必须吃、住、穿、用。即使每个人的资源消耗保持不变,总人口数的巨大增加必将使资源需求突破地球所能提供的极限。其中大部分的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11]

在全球很多地区,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富裕的人们在不断产生新的渴求并设法加以满足。近年来,人口增长以及世界各国的人们以舒适的西方生活方式为追求目标,使世界范围的产品消费增长。Bonsiepe关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变的必要性:“不容置疑的环境恶化带来了这样的疑问:工业化真是为世界创造幸福和财富的法宝吗?”“忧虑环境和设计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思考有关环境的美德。可能其中之一是吝啬。可能今后几年会出现一种强有力的思潮,引发吝啬的设计。因为我们动态的生态系统已不能负担单纯外延式增长的设计思路。”[12]

2.1.1 环境与设计问题简史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早期被看作环境主义运动的第一波。Madge在著作中对此进行了描述[13]。环境运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62年Carson女士描述世界性环境灾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14]。公众对环境问题关注在70年代早期达到一个高点,其标志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5]。在此阶段,关注环境问题的设计界著名人物是Victor Papanek。在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Papanek对设计师在不负社会责任的产品出现的过程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提出了质疑。他指出,设计师对于通过产品设计,达成为社会提供更加有用的产品与服务负有重大的道德责任。他在书中对设计师提出的诸多要求过于苛刻,以致在70年代的设计界几乎找不到同盟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青年设计师所接受[16]

紧随第一波环境主义运动之后的是一段长时间的静默。在80年代上半叶,消费至上主义和社会富裕大大改善了西方生活方式。但是随着“一次性”产品风潮的出现,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召开,随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负责推动环保行动。许多国家也渐渐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1982年,联合国回顾了1972年人类与环境会议的成果,发现会议的主要成就集中在人类发展方面,在环境与世界发展方面进展甚微。因此,一年之后,联合国大会设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由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Harlem Bruntland)领导。WCED的任务是重新审视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关键议题,并规划创新,提出针对这些议题的具体实现目标。5年之后的1987年,WCED出版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发展应该既满足我们当前的需要,同时也不会损害下一代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著名观点,现在这份报告常被称为“布伦特兰报告”[3]。这一著名的报告成为第二波环境主义运动的标志。在这一波运动中,环保知识日益丰富,环保热情持续上涨,社会大众受到感染,工业界开始理解这种知识与热情将带来的效果。

布伦特兰报告在80年代消费主义达到高潮时发表,从那时起,出现了标榜“绿色”的产品。同时,消费者开始试着将他们的购买力转向在生产中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这样,生产者就同时受到消费者和法令法规的影响。

“一项消费者研究发现,消费者对环境冲突的关心正在不断上升。这将要传导到需求行为之中。包括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17]

199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召开二十周年纪念日,地球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大会通过和签署了5个国际性的环境保护文件,它们是《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次大会增强了各国对环境问题及采取措施保护人类环境迫切性的认识,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观点被各国广泛接受,启动了南北对话,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0年之后的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报告》和《执行计划》,再次提醒全世界把眼光集中在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上。

1.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性发展面临许多挑战:我们如何在人口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对粮食、饮水、住房、卫生、能源、保健服务和自身安全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我们又如何在战胜贫困的同时不至于过度利用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我们能否确保子孙万代不至于因为我们今天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而面临生存的困境?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由一个决定我们生活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微妙而错综复杂的网络,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对所有生命依存的生态系统,对彼此作为整个人类大家庭的一分子,以及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承担更大的责任。2002年约翰内斯堡首脑会议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努力,建立更可持续的未来。”[18]

2.关于人类面对的挑战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发展事务处2002年发表的“全球挑战全球机遇”报告提供的数字向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报告说,截至2002年全球有10亿人缺乏洁净的饮用水,全世界有40%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的短缺。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缺少水资源,占全球总人口的50%。而非洲和西亚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报告还说,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和北美洲的矿物燃料消费量以及二氧化碳废气排放量继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报告接着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土质退化、土地被过分耕种或土地沙化将在粮食安全方面给人类造成严峻挑战。此外,20世纪90年代,全球有900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全球有9%的树种陷于濒危境地,对生物多样化构成了严重威胁。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中,死于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的人数不断上升,每年仅污染水造成的生命损失就高达220万,而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则比工业化国家的要高出10倍。[19]

大的商业公司,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被鼓动向发展中国家注入更多资金,与各级政府和当地人民一道结成一种环境与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19]这种关系的精髓就是把改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切实可行地做到既能促进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约翰内斯堡高峰会议所期望达到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2 工业界的行为动机

现代设计业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工业界。工业界注意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并致力于持续改善环境的动机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法规要求

工业部门持续受到不断增加的政策法规的影响。如包装法规、关于影响臭氧层的CFC类气体排放法规、工业废弃物填埋法规,以及产品责任法规等。

“公众的关心不断增长,带来越来越多的法规,用以控制工业界的行为。法规涉及的范围因国家或地区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法规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为了适应法规的要求,有些工业部门必须做出重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首先会从设计的改变开始。”[20]

1991年,欧盟宣布电气电子废物已经成为首要的废物流,引发欧洲电气电子产业对其产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了欧洲电子产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21]

2.竞争

在一些工业领域可以看到,当一个企业改进其产品的环境表现时,其竞争对手会尝试比它做得更好。

“越来越多的公司明白了技术与经济上的成功与更好的环境表现之间的联系。”[22]

汽车工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orter和van de Linde研究了汽车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对于越来越严格的油耗标准的反应。德国与日本的汽车公司通过制造更轻更高效的汽车来应对。而美国的车厂选择与标准对抗,试图阻挠通过较为严格的标准,这导致美国汽车工业在它们弱小的对手面前损失了数十亿美元的订单,最终濒临破产。[23]

3.消费者压力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消费者对有环保特征的产品更加青睐已经在购买行为中显现。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技术资产办公室的报告显示,消费者已经愿意为产品的“绿色”特点支付额外的费用[24]。到世纪交替的时候,消费者已经具备更为强烈的环境意识,开始将产品环境影响的大小作为产品质量的一部分加以考虑了[17]。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已是不可改变的了。

2.1.3 小结

法规、竞争、消费者三方面的要求使得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可持续发展对其自身发展的深刻意义。在遵守法规和估计未来的法规走向的过程中,企业为自己建立了越来越严格的标准。环保标准和环保标识成为企业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方式之一。在欧美国家,经过过去十年的锻炼,消费者已经具备更多的知识来判别哪些环保特征既有环保意义又花费不多。设计工作处于企业了解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核心地位,必然要承担使企业适应需求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