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视角下中职学生资助政策评价研究
- 王喜雪
- 769字
- 2021-04-28 12:27:45
1.5.2 三角测量的哲学基础
三角测量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戴维森提出的,是戴维森所构建的处理其哲学问题的一个常用模型。他的思想可能起因于蒯因,但是,他在蒯因的认识论基础之上有了发展,最终形成其著名的三角关系论断。从1982年开始,戴维森不断地运用三角关系在其相关研究中解释如何进行语言交流和如何理解可能的问题,例如,在他看来,知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我心的知识、他心的知识和外在世界的知识,三类知识共同构成知识的三角关系;同时,他认为人们在行动和交流中,两个行动者与他们观察的同一个对象之间也存在一个三角关系。戴维森哲学中的三角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主体——主体间——客体
戴维森认为,“在三角关系中存在三重相互作用,两个主体的视角构成其中的两重作用,然后每个主体在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同时又会与另一个主体发生相互的作用。”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主体即为自我,主体间即为自我与他人,客体即为共享的事物。“自我的第一人称权威确保了主体性的地位,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确保了主体间性的地位,而自我、他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确保了客观性的地位。”
2.说话者——解释者——世界
戴维森在其解释理论中形成一个三角构架的理论。他认为,说话者、解释者和世界处于一个三角关系之中,这个三角关系是客观性和交流的最终源泉。说话者与解释者之间处于被理解——理解、被解释——解释的主体间的二元关系当中。这种二元关系又要落实到自我——世界与他人——世界的两重主客体关系的交会之中。这种交会是通过自我对他人的作用、他人对自我的反应以及自我对他人对自我的反应的反应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实现的。这个世界包含比两个更多的人,在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同时,他们与自己所共享的世界相互作用。
在戴维森之后,有学者不断地对其提出的三角测量提出新的认识,将三角关系的认识论运用到研究方法中,成为混合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