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扒蚌

冬天大自然也会回馈一种天然的美味佳肴-扒蚌,做一顿葱烧蚌肉吃吃。扒蚌的地点就在水桥、池塘旁边,因为乡下的水桥用来淘米洗菜,经常有米泔水和各种菜屑,包括荤的素的,沉淀下去,那是河蚌最理想的饵料。所以水桥两边的河底里,一般都隐藏着大小不等的蚌子蚌孙。刚开始扒起来的一般都是些零零碎碎的砖头瓦片,那是修缮房屋和“捉漏”时,倒在水桥边的“建筑垃圾”。清理掉了这一层“建筑垃圾”,接下来的就是大大小小的蚌“起水”了……

扒蚌当然也蛮辛苦的,冬天气温低,竹柄上沾的水让你有种“彻骨”的感觉。不过,经过一番努力,也可说是“运动”,头上开始冒热气,背上有点汗滋滋。这时,再看到一只只蚌“起水”,就会高兴得忘记了一切……这样的扒(蚌)法,比较原始,比较落后。看到他们队(组)里的涛哥,下午4点左右收工后,拿了一根长柄尖齿“搪耙”,到河当中扒,他扒起来的都是那种很大很肥的三角蚌---“海蚌”。长柄尖齿“搪耙”的柄很长,用比较匀称的整个一根弹性和韧性都很好的(蔑)竹头做成,大约一丈开外。“搪耙”,齿的开阔比“钉耙”来得狭,不到二十公分,齿端尖尖的。

涛哥在岸边站好了,把“柄”搁在肩上,两手一前一后抓住“耙柄”,稍稍用力,慢慢地把“搪耙”从河边向河当中,一面一来一回“探索”---寻耥,一面向前推进。如果整个一个来回没找着,就换个方向再来,有点像“地毯式扫描”的味道。小兴发现他,他的“搪耙”齿上好像长了眼睛,三下二下,就能找到一个目标。一旦有了目标或者说“感觉”,他就在柄上加力,把“耙柄”压得向下弯成一个弓形……慢慢地,小心地把一只硕大的“海蚌”挖出来,再用耙齿沿着河底拖到河边,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提出水面……

涛哥从收工,扒到天黑,可以扒二三十斤。除了自己享用,还可以用来喂猪,养鸡养鸭。它们吃了蚌肉,长膘的长膘,下蛋的下蛋……不亦乐乎。

一次小兴向他请教,“搪耙”在河底里毫无目标朝里朝外,划来划去,怎么能够找到蚌的?他教了小兴一招,还讲得头头是道,说是河里经常有罱泥船罱泥,早把污泥罱光了。所以,河底里没有淤泥,是光溜溜的。“海蚌”嵌在河底里,背朝天,“搪耙”的“齿”划过,手上就会有感知,好像碰到了一样东西,被“磕”了一下。如果是砖块,一般不会像蚌那样嵌牢在河底,“耙齿”碰到砖,砖会“游开”。“磕”到不动的,再加力,来回“耙耥”,就会感到“耙齿”好像在一个硬蹦蹦的圆弧形物件上滑来滑去,仔细听上去还有“格吱格吱”的声音---如果真是砖,肯定没有这种感觉---这样便可以吃准那是一只蚌了。这时再用把力气,把它从河底里“抠”出来……那小兴用涛哥的办法也试试,结果,还真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