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当当当——咚咚当……有废铜烂铁牙膏皮,拿来换洋火、洋红、缝衣针;有塑料鞋底、大姐长辫子拿来换头绳、顶针、小孩爱吃的山芋糖疙瘩哦……”
"货郎鼓,摇一摇,大姑娘出来瞧一瞧,不买针不买钱,买个包头(古时一种镶玉扎头的丝绸,)捆头面。"
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挑着胆子,摇着拨浪鼓来叫卖。
“来呀!卖货里挑子的来了”孩子们吆喝着一拥而上。
小屁孩嘴馋,口里很少有甜味,一听拨浪鼓的声音就来劲。纷纷从床底下,旮旯里扒拉出捡来的破鞋、烂绳头,悄悄换些糖豆。不问多少,也不讲价钱,拿起来就跑。然后找个大人看不见的地方蹲下,细细的品味去了,年轻姑娘和小媳妇们会买一些发卡、发带,小孩子们紧紧的盯着那些铁皮哨子,老人家会买一些暗扣和松紧绳,以便冬日做棉衣之需。清明节的传统是吃鸡蛋,而且要染上颜色。而清明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买的染鸡蛋的颜料。姥姥管它们叫做——洋红、洋绿。货郎拿出一个大瓶子和一只极小极小的木勺,一毛钱一勺,用一小片裁好的报纸包起来,孩子们就会欢天喜地的奔回家了。
货郎进村,带去了村人急需的小商品。所需针头线脑一般都是由“货郎担”供应着。大人围着货郎担看看这针,瞅瞅那线,再瞧瞧那雪花膏……觉得什么都该买,可就是囊中羞涩。她们把几枚硬币紧紧攥在手中,生怕丢了,松开手,硬币上都沾满了汗,还直冒热气呢!说实在话,拿毛票的人都不多,人们恨不得把一分瓣开当二分花。有不少人带着鸡蛋来换东西,有些鸡蛋是刚下的,还带着母鸡的体温,攥在手中感到热乎乎的。不少人把母鸡的屁股叫做“家中的小银行”,指望母鸡多下蛋换些日用品。
人们把想要的东西拿起放下,又拿起再放下,斟酌了又斟酌,最后才决定把最需要的东西买下。孩子们除了自制玩具、戏耍动物之外,也会经常打弹珠,弹珠都是玻璃制的,听说古代孩子也玩弹珠,有玛瑙制也有石制的,玛瑙应是富贵人家孩子玩的,而石头应是平常人家了。弹珠小店里售卖,但品种单一,不如货郎担上丰富,有大有小、有彩有素。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你要看这,她要取那,货郎是忙得不亦乐乎,货郎担内商品应有尽有,针头线脑、钗镜梳夹、大小玩具,堆放得琳琅满目。货柜抽屉套抽屉,好像魔柜一般。孩子们总盯着柜内玩具;姑娘家都是挑看发夹、头绳;而年龄大些妇女们则是购买些针线、打些梳头油。孩子们有时会把家中鸡胗皮(鸡内金)拿来换弹珠,货郎像打芒糖人一样,以物易物,收些轻便东西作价,孩子们总担心货郎收满了,今日不收东西了,毕竟货郎担也不轻,收的东西太多,挑不动会是累赘。大家围着担子,人太多,货郎也不慌,总是拿出这个放进那个,而担下的货柜门是上锁的,只有担面的玻璃橱窗配上搭扣,常卖的货总是摆在橱窗里。货郎面带微笑,极有耐心:
"戴上这个,好看的很。"
"这线扎实的很。"
"这针是钢的,不可能弯。"
"我卖的东西你们放心,又不是来一次两次了。"
有些妇女们会插嘴笑道:"你嘴巴真会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小兴拉着姥姥往门口拽。姥姥知道小兴的心思,便吓唬到:“小孩子不能出去,那是收小孩拿去卖的”
姥姥虽然嘴里说着不买,但是艾不过小兴的软磨硬泡。给小兴换了几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