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野菜,不得不说荠荠菜,小兴们家乡叫它荠菜。北方人大多种麦子。而荠菜就像麦地里的常客一样,有麦必有它。种麦,就意味着种了荠菜。农村的麦种大多是自家囤里出。上一年种什么这一年还种什么。挑种也是女人用簸箕一簸箕一簸箕簸出来的。而荠菜和别的草种,总会混一些在麦种里。这种情况为野菜的传宗接代提供了方便。再者,野菜的生命周期比小麦短。或许那些生长周期长的都被淘汰掉了。挑荠菜最好的日子在正月十五过后。这时,立春了,天气回暖了,有人开始动锄头锄麦地里的草了。小孩的任务是提着笼挑荠菜之类的。
因为地里的基肥都是牛羊粪,草得了养分,死命地长。小孩喜欢成群结队地去挑草。且谁家地里的草大就挑谁家地里。至于那些小草,才没人去管它,等它长大了再去挑。这下,大人可不干了。
“咱家麦地里那么多草,你不去挑,去给别人家地里挑草,你看你是不是个傻子?别人拿饭养活你?”
这荠菜掐根去黄叶,这叫摘,叫收拾。至于符不符合科学营养,不知道。就像许多人都说菠菜根有营养,可有几个人吃来着?至于荠菜做法,和苜蓿之类的野菜无二。下面条,蒸菜饼,拌菜糊涂(菜汤)等,当然,还可以炒食。是非常全能的野菜。因为分布广,生长周期长,几乎能在青黄不接时顶粮食吃。据老人讲,他们吃过的是这样的做法:烧一锅开水,菜往里一扔,熟了就成。
阳春三月,初春的田野还未显露她的生机,人们还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里。一切那样祥和,静谧。这个季节是荠菜生长的旺季.荠菜在过去是穷人宝。在所有的野菜中,荠菜是返青最早的野菜之一。春分到清明之间,是挖荠菜的最好时节。妇小兴童背筐挎篮地出去,总会有很丰厚的收获。一旦发现了荠菜,就特别惊喜,小心翼翼地用锅铲贴着地皮将荠菜铲起,抖一抖泥土,放进篮子里,再接着铲下一根,大的小的都不放过。
这种野菜花形小,白色,果实的形状像做饭用的铲刀儿,荠菜有着绿绿的锯齿状的叶子,白白的根须,凑近了闻,有股淡淡的清香。荠菜开花特别早,春阳一暖它就开始开花,白花菜开花的时候,别的草还没有一点开花的迹象。知道这点就不会认错了。荠菜再一个特点是它的颜色。荠菜的叶子发灰,是土灰色,看着这种颜色,你会觉得那叶子已经坏死了,其实那样的叶子正鲜,翻过来看全是绿的。所以有的地方就叫灰灰菜,那种灰色的叶子是它的冬叶,灰色是它的保护色,而其它与荠菜同时而生的草都是绿色,色彩比荠菜鲜艳得多。凭这点你也不会看错。
暖洋洋的风和日丽里,小兴约上小伙伴,跨上小竹篮,带上小铲子,一股脑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小兴急切的目光在葱翠的麦畦上寻找那刚刚返青或是跟泥土一样颜色的荠菜叶。挖出一棵,就是心中的喜悦,小兴赶紧用手把荠菜小心地从土里拉出来,抖抖带出来的土,轻轻地放在竹篮里,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偶尔有人挖到一个大一点的,就会叫一声。所有的小伙伴挤在一起,讨论下到底谁挖的菜更大一点,然后一起呵呵大笑。除了荠菜外,也会挖些别的,拿回家剁剁喂鸡。如此的接近泥土,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愉悦。麦畦上留下了一个个小坑,还有小兴深深浅浅的脚印。直到感觉到腰酸了,才直起腰看看周围,偶尔眯上眼睛,迎面徐徐的清风,合着麦苗和荠菜的清香,还有春天特有的味道,轻轻地吹拂在脸上。挖荠菜带给小兴的快乐和满足填补了童年时代的物质匮乏。每次外出挖荠菜,小兴总能满载而归,每每看着满得不能再满,压得不能再压的篮子,特有成就感。矮矮瘦瘦的身子上,背着,抗着满满的荠菜篮,晃晃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小兴妈把荠菜择好洗净,用刀切成碎沫,擀些馓子,切些蒜苗香菜香葱,全部拌到一起,放些盐胡椒味精调味,再淋些麻油。还没包呢,馅儿就能让人流下口水。
端一瓢面粉倒进铁锅里,兑了水,和了又和,直到面粉变成既光滑又筋道的面团。动手擀片儿的擀片儿,小兴也跟着凑热闹,帮忙擀几张片儿,或者包几个形状各异的饺子。感觉就像过节一样。等到可以吃的时候,刚端上碗,就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只送到嘴里,咬一口,满是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