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饭吃罢,大人们会发压岁钱给孩子,一元两元五元不等, 三十晚上照明的灯泡会旋下平时二十五瓦的、安上一百瓦的,奢侈地点到初一早上,农家在这通明的灯下陪着孩子欢乐、自己也欢乐,忘却烦忧,期盼着未来的生活如一百瓦的白炽灯,又明又亮、光辉无限。
夜慢慢深了,十二点的钟声很快敲响,大人会催孩子去睡,上床刚入眠,初一开门的爆竹声一家一家点响了,"爆竹声中一岁除",孩子赶紧起床,外面的天还未全亮,穿上新衣服,换上新鞋,一身新,新衣多是去年下半年裁缝那儿定制的,鞋子是小兴妈们晚上空闲时间一针一线纳得千层底,新衣好穿,新鞋都有些紧,后跟处提不上来,每家每户都会备鞋拔子,古人有诗曰: 但知峭紧便趋奔,不纳深如决踵跟。 适履何人甘削趾,采葵有术莫伤根。 只凭一角扶摇力,已没双凫沓踏痕。 直上青云休忘却,当年梯步几蹲蹲。
八十年代,过年时节都是放些鞭炮和高升(一种单响粗状的爆竹),渐渐就流行"十六响、五十响、一百响"的大爆竹,如今已是烟花式爆竹了。初一早上穿好鞋,我便急匆匆地冲出门外,去稻床上寻觅没放响的哑爆竹,把捡回来的哑爆竹从中间一一折断,里面火药也顺着折口淌出来,用废弃的药瓶接住,不一会儿也能把瓶底盖满,将瓶内火药轻轻倾尽稻床上,堆成一小簇,用火柴一点,"呲"地一声,一道火光、一团蓝白烟,空气中瞬间弥漫着呛鼻的硝烟味,这便是孩子们自制的烟花了。堂哥以好他们可不舍得这般糟蹋火药,他们把收集的火药细心地装入瓶中备用,会自制一把"土枪":拆散废弃的车链条,把链条接口的孔排列好,七八个串在一起,用八号铁丝扭成枪形,将链条串安上作枪桶,封闭朝外的孔口,再做一根枪针,枪针尾部用车胎作松紧,针通过小机关与机把相连,将瓶中火药小心地用自制的耳扒子(将短铁丝一头敲扁)抠出,一勺一勺压紧填满枪桶。抠动机把,枪针像梭子一样射入枪桶中,"嘣"的一声闷响,顿时鸡飞狗跳,虎口也震的发麻,胆小的孩子早已捂住了双耳,胆大的孩子耳朵震聩欲聋,耳笼里蜂鸣一般。孩子们大呼"过瘾、刺激";平时没有爆竹的时候,也总是将家中火柴头上的硝剥去当火药,火柴怕受潮,连盒放在灶上,家中大人做饭点火抽开盒,瞅着一根根无头的光棍火柴,也无奈地笑骂道:又是这帮小摊炮子(挨枪子儿)的瞎欠(捣乱)。
过年时"开枪放炮"是为了给节日添光加彩,有些少儿不适,大人们会因为游戏危险而没收"枪"。但"敲呆子"总是可以的,搬一块凹凸不平不规则的石头作墩,放在土稻床上,用树枝划线,众人在三四米开外往线上丢小石片、螺丝垫、铜钞、猪佬(直径两三厘米的圆形铁块)等,以离线近远定"一、二、三······"出场顺序,每人用规定的硬币下注,也可按谁押得最多谁第一个出场,五分,二分,一分,将下注的硬币从大往小堆起来置在石墩凹处,定好规则,在离石墩一米处划线,人在线外,瞄准用铜钞(光绪重宝)掷向墩上硬币,掉下石墩的便是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