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头的一般都是大个儿的男生,有劲,稳得住。看着昧着头使劲拱的一帮人,大个儿的男生也会乍起胳膊往反方向的挤。人墙慢慢的左右摇摆,渐渐的越挤越紧。突然,“啊”的一下,大家倒在了地下,压成了谷堆。掀着嚷着爬起来,脸红了,流汗了,拔拔鞋子,拽拽衣衫,撵着领头的男生追着骂:“小强,你个坏东西,害人哩!”被骂的男生跑着躲着,坏坏的笑。
“挤油油”(也有的叫挤硬兜),作为一种暖身运动。小伙伴们时常在短暂的课间时分,身体紧挨着在墙角边上,向同一个方向或相对方向使劲挤压,就像挤压出油一般,所以大家把这项游戏叫做“挤油油”。我们玩挤油油的游戏,人数的限制不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玩法也因人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
再就是玩斗鸡的游戏。在我们那里也叫顶拐,这种游戏既能丰富孩子们的玩耍内容,又能凝聚“团队合作”力量,还能暖和身子,可谓一举多得。一般情况下,我们用手?起一条腿,当然,提着穿在脚上的鞋后跟也可以,金鸡独立用膝盖来和对方碰撞,谁的手先松开谁就算输,输的人下去,换自己一方的另一个人接着斗,以此类推,直到有一方的人全部斗输,这个游戏才算告一段落。一般情况下,这种游戏大都男孩子们玩耍,女孩子玩得最多的是跳房子、跳绳、踢毽子等轻体力的游戏罢了。
北方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家家户户屋子里都有一个取暖大火炉,最早的印象是,用黄泥土坯或砖砌成的那种,大约九十公分左右高,炉子砌在屋子的中央,几个铁皮炉筒子用拐脖连接在一起,先伸向房顶,盘旋半个屋子,最终从窗户探出屋外。吃过早饭,大人们就开始生炉子了,烧炉子是个技术活,这个技术每次都由老爸掌握。老爸每次引炉子之前,把一些玉米芯先塞进炉子里,但不能塞满,塞满不通气,火引不着。只塞下三分之一,留一点空余。然后用一些玉米杆叶子或者废弃的塑料纸引火,待火着起后,再慢慢地往里面填柴火。炉子慢慢变热,烟火顺着炉筒子飘向屋外,只消十几分钟,屋子里便很快暖和起来。孩子们围着火炉而坐,烤着手,说着笑着,等着炉膛里的红薯出炉。那特有的似焦非焦的香味开始越来越浓时,孩子们就开始在炉子里疯抢了。
冬天里的教室很冷,玻璃上结满了一层层的冰花,屋檐下吊坠着雨帘般的冰棍。为了取暖,每个教室里,在讲台一旁的位置用黄泥土坯搭一个倒扣大铁锅的火炉。生炉子用的柴火是他们每个同学从家里带去的玉米杆、玉米芯、山上采摘的松塔。临近冬天,小伙伴们会相约去山里,捡一些松塔,生炉子用。每次,一大早就出发,带上必备品,几个人相伴而行。山中的松树,大都是多年的老树,经年累月,厚厚的松针新旧叠加,踩在上面松软得很,松球果遍地都是,捡起来很容易。小伙伴们灰头灰脸地爬上爬下,临近日落,每个人背着一袋子松塔往回赶。炉子里填进松塔,很快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教室里散发出松针独特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