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头来见:中国首级文化史
- 马陈兵
- 5163字
- 2021-04-03 09:28:52
第一章 头在飞:崇首观念与落头传奇
一 国宝火损记
洛阳火事
洛阳喜火。
洛阳以地处古洛水之北得名,洛城背黄河,负北邙,临洛水,故河洛联称。
但是,这湿漉漉的名字,并没让洛阳远离火灾,反之,天火、地火、人火、兵火等各种莫名之火经常光顾,每每猛、怪、奇、绝,销金熔地,烧出名堂。
举例说吧,北魏永熙三年(534),号称洛阳第一寺永宁寺的佛塔大火,就是凌晨从纯木结构的九层佛塔第八层,那相当于人的脖子根的位置莫名发火开烧的。那个早晨雷雨晦冥,还夹着霰雪,“观者皆哭,声振城阙”(1)(《资治通鉴》卷一五六)。从海边来的人甚至说当时“海上人咸见之于海中”(《北齐书·补帝纪·神武帝本纪》)。大火一烧三个多月,明火熄后,焦黑的寺基在近一年中不断冒烟,因为深埋地下的木制塔基还在“煨红薯”(2)。是年年底,孝武帝元脩逃往关中,北魏亡。再往后,南宋叶梦得《平泉草木记跋》说,洛阳园林自唐历五代为天下第一,而为靖康兵火所焚,“祝融、回禄尽取以去”。自唐至宋室南渡前五六百年间,洛阳无数繁华,都付炎瘴火劫,此中情形,可谓一笔道尽。
这名字带水的洛阳,为何火事连连?
说来有趣,洛阳曾在汉朝“脱水”,改名雒阳。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急急把名字改回来,“引水回流”,还专门发布《改雒为洛诏》:“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于行次为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3)
也许是魏祚太促,曹丕引回来的这一汪大水,没把东汉在雒阳烧了一百六十五年(东汉历时一百九十六年,其中有一百六十五年定都雒阳)的三昧真火给彻底灭掉。风水轮转到晋,晋于五行主金,火克金,不免又嚣张起来。怎个嚣张法?专烧积兵储物满地油络的国家武库,而且还不止一次。其中烧得最放肆、最著名的,当推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冬天的飞头大火,其时下距永宁寺被毁,尚有二百多年。
图5 两件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文物,图左为老人头像,图右为兽面纹瓦当洛阳博物馆藏
武库与油田
武库为何物?
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夸得人家那个乐!武库可是一国一朝最重要的辎重身家,怎一个将军鞘中宝剑、麾下戈矛可比?把武库直观理解为军器库,没错,但不够。在中国古代文化政治语境中,刀、矛辎重之属,说来只是武之垢骸,“武”有其更高级、抽象近于神圣的内涵,武库也因此经常成为“人头之家”。关于这一点,将在本书第五章细论,这儿先略叙武库身世,探究其惹火原因。
其一,武库之名或者说以武库命名的建筑,据现有史料,始见于西汉,是国家武器装备库。(4)《汉书·高帝本纪》说,萧何在长安修筑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汉书·百官公卿表》说,汉初承秦制,设掌管京师武卫的中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其属官中有武库令丞,疑武库令丞之名也承自秦朝。自汉至清,各朝官志均列武库职司,其归属职能则有变化调整,如唐初称武库令,后改曰武库署,置丞、监事。《宋史·职官志》说武库隶属库部,由库部郎中管理。《明史·职官志》谓明朝武库司改隶兵部,“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凡内外官军有征行,移工部给器仗,籍纪其数,制敕下各边征发”,即武库已抽象成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军器的储藏管理职能转由工部下设之军器局负责。(5)
武库的职能,《汉书·毋将隆传》有个表述:“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隋书·五行志》更简洁:“武库者,兵器之所聚也。”西汉至隋唐历朝国家级武器装备库均名武库,南宋以后似为甲仗库、军器库所代。西汉国家级武库,可以确定至少分设于长安与洛阳,因为洛阳(雒阳)不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且汉初曾定都于此。(6)另外,西汉初、中期,也可能存在各大诸侯封国自设武库的情况。(7)
其二,武库所储,不止刀剑、弓箭、袍甲,举凡车辂法物、大型攻守器具、军需等后勤装备都存放在武库,即《文献通考》所列“掌军器、仪仗、卤簿法式及乘具等”。《旧唐书·职官志》谓祭祀朝会及巡幸之物“纳于武库,供其卤簿”,甚至其他一些国计民生大宗物品,也会往里头搁。(8)
《晋书·杜预传》有一条材料,正好做个旁证。
杜预文武全才,既是平吴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又是大儒,撰有《春秋左传集解》等,还是优秀“工程师”,设计和动手能力都特别强,能修历,会造桥。周朝欹器,久已失传,他居然也能“创意造成”。杜预的本事,当时朝野上下无人不服,他因此获得一个荣誉外号“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旧五代史·唐书·李存进传》说,李存进以大舰苇索成功造起浮桥,唐庄宗李存勖高兴地夸奖说:“存进,吾之杜预也。”
无所不有的武库规模有多大?唐朝张说曾将武库与太仓并举,说它们都在京城,“红粟利器,蕴若山丘”(《旧唐书·张说传》)。一次武库失火,“烧二十八间十九架,兵器四十七万件”(《旧唐书·五行志》)。宋徽宗曾给武库开过一个账单:“以武库当修军器近一亿万,其中箭镞五千余万,用平时工料,须七十年余然后可毕。”(《宋史·兵志》)昔前各朝,武库的规模虽没有唐宋大,也早已超过我们的想象。南朝梁时,长沙车府所藏油络起火致灾,推究火灾原因时,时任御史中丞的乐蔼援引了一个先例:晋朝泰始年间武库失火,张华说,那是“积油万石必燃”(《梁书·乐蔼传》)。武库储积什么油?野战攻城时火攻用到油,祭祀典礼燃烧照明也需油脂,动称万石,足见其多。
“积油万石”的武库,无疑是那个年代天下最大的“油田”。乐蔼所引张华原话,亦见于《博物志》。《晋书·刘颂传》特别提到泰始年间武库火灾时现场组织救火的积弩将军刘彪“建计断屋”,拆出一条隔离带,因此没烧精光,“得出诸宝器”。不想话音刚落,晋惠帝元康五年,武库大火又发,张华把不准是人为纵火还是“积油自燃”,第一个动作是列兵固守,贻误救火良机,烧飞累世国宝。
国宝一号
西晋元康五年洛阳武库这场大火,损失有多惨重?《资治通鉴》开出火损清单:
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
二百万人的单兵器械,在火神祝融那里,就是二百万扎草垛柴秧,何况上有梁柱,下有“积油”!冬月北方风高物燥,这一烧何等壮观!烧掉军械甲器是情理之中,奇怪的是器械前头,还有个“累代之宝”。别忘了,之前晋武帝年间武库大火,大家第一庆幸的也不是兵器少烧,而是“得出诸宝器”。武库中的宝器都是什么?怎么往武库搁?乍读之下,未免疑惑,可《晋书·五行志》交代得更笃定清楚:
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张华疑有乱(9),先命固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
张华时任侍中、中书监,位属宰相,但他这个宰相很不好当。那时的西晋,“八王之乱”这套多米诺骨牌已经开倒。经过元康元年的连环血洗,杨太后、外戚杨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太保卫瓘等相继被诛灭,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专权局面形成。血腥未散,贾后与太子的矛盾又急遽上升,废储与废后两派暗中较劲,危机四伏,空气中仿佛有金铁交鸣、刀枪摩荡。获悉武库起火,张华的第一个命令不是救火,而是戒严。为何如此,这与武库的性质与位置有关。
西晋洛阳武库的具体位置,存世资料无确切记载,但有西汉制度可参考。
西汉立国,始都洛阳,后迁长安,萧何规划长安皇城,武库即一个主要建筑,位置紧夹在未央宫和讲武殿间,背靠北宫(图6)。吕后曾改其名为灵金藏,惠帝即位后复名灵金内府,这个“内”非常醒目。南朝宋文帝长子刘劭弑父自立,不久败亡。外兵入禁苑时,他“穿西垣入武库井中”躲藏(《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说明武库距皇帝听政起居之地仅一墙之隔。西晋首都洛阳的武库,也当位于皇城核心区域,而且是藏兵重地,若有人故意纵火引发混乱,调虎离山,的确容易变生肘腋,局面失控。
图6 汉长安皇城平面图
于是,大火变得不可控制,“油田”尽情地烧,烧……
火真是神物。在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小说《金阁寺》中,作者借由主角少年沟口召唤古时的破坏之火:那时火与火亲密无间,火火相连,迅速蔓延……当日洛阳武库这场大火,亦真正火火相连,烧得奔放尽情,天赤地焦,铁水销城。
只是,若仅烧光兵甲器械、万石积油,在晋朝百官和《晋书》修纂者眼中,还不算最大损失,也无法让此场大火从历朝历次武库火灾中脱颖而出。元康大火之所以被正史屡屡提及,主要原因正是“火损清单”上开列出来的“累代异宝”,难怪《晋书·五行志》一早强调:“武库者,帝王威御之器所宝藏也。”
可这都是些什么破玩意哪,大晋王朝的累世之宝,竟然是:
一个人头——王莽的;
一双草鞋——孔子的;
一把锈剑——刘邦的。
剑,据说是当初汉高祖斩白蛇之剑,而且本身就是兵器,说得过去。孔子是圣人,脚气那叫香,不提。怎么一个前朝骷髅也成了特级国宝,而且在《晋书》的火损清单中位列三宝之首?!
千岁髑髅生齿牙
南风起,吹白沙,
遥望鲁国何嵯峨,
千岁髑髅生齿牙。(10)
这是西晋元康年间京洛地区流传的一首童谣。
前面几句,好懂。
南风起,喻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得势。
贾南风是典型的恶女淫后,掷戟刺孕妇,箱簏载少年,废杨后,杀太子。又利用晋室诸王间的矛盾,使司马氏兄弟自相残杀而坐收渔利,直接开启导致西晋倾覆的“八王之乱”,的确叫一口妖风吹散满地白沙。晋在五行属金,金于色主白,白沙吹散,晋祚伤折。愍怀太子小名沙门,故“沙”又指太子。鲁国是西晋权臣、贾南风之父贾充的封国,遥望鲁国,乃补叙贾南风被立为后,凭借的是其父贾充的权势和影响。
童谣末句,却颇费解。
《晋书·五行志》说,“千岁髑髅生齿牙”隐喻元康九年赵王司马伦废杀贾南风,接着又“咀嚼豪贤,以成篡夺,不得其死之应”,这个解释很勉强。但若应到当日被大火烧“飞”的王莽人头这件跨朝累代“国宝”上来,却合丝入扣。
王莽变法篡汉,建立新朝,旋即败亡,身死长安未央宫中渐台密室,他的首级以及绑在腰间的始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被原为大行礼官的义军校尉公宾就取得,一起传献给当时驻扎在宛市的汉军首脑刘玄。
这是公元23年的事,下距西晋元康五年(295)尚有整整二百七十二年。
王莽的人头当日在长安渐台密室中与主人身体一刀两断之后,就同传国玉玺一起开始漂泊,辗转刘玄、刘盆子、赤眉绿林之手,至赤眉投降时献予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已数易其主(参阅《后汉书·徐璆传》韂宏注)。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洛阳几成废都,曹操迁天子于许昌,其后曹丕称帝,复都洛阳。这期间又不知颠沛几地,历劫几多,竟能一路平安走来,复经魏入晋,成为西晋首都洛阳武库传世国宝、头号藏品,无疑是一大奇迹!中国古代,再没第二颗首级能像王莽人头这样屡易其主历经数朝而得完好保藏。
当初王莽的人头传首宛城,照例要悬示数日,《汉书·王莽传》说,悬头之日“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但不管如何,这颗头还是受到足够重视和保护,并应经过惯常“传首”前后对首级特殊的防腐保容处理,如煮洗腌腊等,想也免不了漆首题名,函封匣锔,才有可能辗转多地而不毁,浸历数世而未朽坏,直待三百年后火舌上头,仍然各种出油带劲,恍如青牙又獠,赤发复生,正应了“千岁髑髅生齿牙”的地狱变相和神魔妆样。张华后来说他在大火中看见斩蛇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晋书·张华传》)。张华是一个集渊通博物与装神弄鬼于一身的学者型政治家,既目击斩蛇剑乘焰而飞,如何不见王莽首级青焰红牙火轮腾空?王莽这颗人头,历经中原数回土崩鼎沸、改朝换代,从身首异处的长安渐台,一路颠簸到洛水之滨,定居洛阳,寄头武库,如今欣逢烧天大火,应了佛家说偈:“如入火聚,得清凉门。”终于解脱形骸,回归尘土,王莽有灵,实堪欣幸。不然,今天这颗人头恐怕要供在长安街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展柜中,和唐昭宗赐给钱缪的免死金牌一样,被无量众生参观呢。
王莽人头三百年沧桑且押后补叙。借着这西晋“国宝”,洛阳,成为“中国首级史——千里送人头”之旅的首发站。
这儿曾是夏都、周京,是中华文化最中心的区域和最古老的发源地,一个绝好的时空坐标。
沿时间上溯,青铜时代的幢幢“头”影,弥散在夏彝周鼎、白旗黄钺中。
图7 丛原火
图7说明:人头——骷髅驾火而飞,显神作怪,可谓神鬼妖怪画中一个传统意象,其来有自,影响甚广。丛原火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浮世绘大师石山鸟燕妖怪图集《百鬼夜行》众多“涉火”妖怪中的一种。在《百鬼夜行》中,火为一大妖薮,有“狐火”“姥姥火”“凤凰火”“古战场火”“青鹭火”“提灯火”“墓之火”“火消婆”“蓑火”“青行火”“不知火”等数十种妖火。据考证,日本妖怪究其渊源与分类,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石山鸟燕创作《百鬼夜行》也主要参考了中国明代图籍《三才图会》。不知石山鸟燕是否知道中国晋朝武库大火的故事,读过元康童谣“千万髑髅生齿牙”?
图8 山西故城寺壁画:自作横死等众
从空间四出,古驿道处处都曾扬起传首送头的滚滚烟尘,而它亦是田横“千里送人头”的抵达之地。
“人头-传首”这个话题,能在天下最中之地,“中州”“中国”名字的缘起之所洛阳始发终收,正好从一个侧面,透射出它绝非偶然的特殊存在与不容忽视的漂流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