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善于管理变革者,制之而不受制于之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孙子兵法》

技术创新很多时候是跳跃式的,电灯的发明不是从对油灯的优化而来,对马车的优化也很难带来汽车的发明。同样地,组织在渐进发展的基础上必然也需要有跳跃式的改变才能进入全新的轨道。

21世纪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变化速度。新的力量正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塑造人类文化,改变我们之前熟悉的方法、趋势和观点。这些力量以数字力量为首,定下了一个时代的基调。我们发现组织的跳跃式发展和量子跃迁(quantum leap)有诸多相通之处。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旋转,当接收到光子带来的能量之后,电子会跃迁到更高的轨道上。在宏观的人类世界里,给组织带来能量的就是数字力量。通过数字化转型,组织可以跃迁到新的轨道上进而实现伟大的变革。

这股数字力量让很多传统组织成功跃迁为时代的宠儿,同时让很多国家和企业前途未卜。以ABCD(A代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B代表区块链(blockchain);C代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D代表数据分析(data analytics))为首字母的数字化在各种组织中扩张,并改变和征服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数字化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想在这个浪潮中跃迁进入新的轨道。随之而来,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找到令组织和个人跃迁的能量。本书提供了对这一重要商业变革的一种解读,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给组织与个人指出如何应对这场变革。当下的每个人都是这条变革道路上的漫游者,必须自己掌控命运的车轮。在此背景下,在个人、组织和国家层面上,人们到底如何展开自己的数字旅程呢?

我们三个作者在很早以前便开始了在数字星系的个人旅程。我们每个人都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学等不同的领域中学习、工作、研究和教学:拉兹·海飞门担任Optrotech、Bezeq、Direct Insurance和以色列政府信息通信技术管理局等组织的IT部门经理;习移山教授是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员和教授以及i8 Ventures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张晓泉教授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创业经历,是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和副院长,是麻省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和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特聘教授,并担任招商证券的顾问和寺库公司的独立董事。

商业战略、创新和数字技术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令我们心驰神往,促成了我们富有成效和令人愉快的长期合作。我们共同开发了一门商学院的课程——“创新技术的战略价值”(Strategic Value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SVIT)。我们在以色列、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许多高等院校给EMBA、MBA、金融财务工商管理硕士和高管研习班开设了这门课程,包括巴伊兰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以色列理工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学院、特拉维夫大学管理学院、Ruppin学术中心、Ono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

我们希望和读者一起来探讨“数字战略变革”这一令人着迷的现象。我们总结了组织和个人在面临数字化变革时应该考虑的各种场景,并给出了最新的思维范式用以指导和解决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管理者如何能跟得上技术的发展而不落后?当他们了解了竞争对手怎么使用人工智能的时候,他们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也需要在类似技术上投资?即便他们投入了资源,又如何知道他们的技术革新明天不会过时呢?本书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能够指导实践的行动框架,集中探讨了学术界和业界最新的思考与实践。虽然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管理者其实可以有一套非常强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来应变。管理者首先要熟悉数字力量,然后学习如何控制它。通过这种方式,管理者可以帮助他们所在的组织在其独特的数字化旅程中选择正确的步骤而实现数字跃迁(digital quantum leap)。在我们看来,实现数字战略变革的正确途径是将其视为一段旅程,旅程的目标是让组织的基因适应数字化时代。在这段旅程中,组织将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以下各方面的目标:完善业务流程和决策过程,改变经营方式和管理客户关系的方式,在相关渠道提升客户体验,实施创新的商业模式,过渡到灵活和敏捷的工作方法,最终战胜竞争对手。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基本洞察: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目标本身是动态的。因此,数字之旅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学习和与时俱进的旅程,是一个没有预设目的地的旅程。通过不断的数字跃迁,在经历了一段段硕果累累的旅程之后,你个人和你所在的组织也会拥有一个迷人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美好未来。

拉兹·海飞门

习移山教授

张晓泉教授

2020年1月完稿于特拉维夫和香港

 

*本书所有图片均为张晓泉教授手绘。更多相关内容可参看张晓泉教授的微信公众号“麦教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