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人际关系

不要勉强地与人相处

之前读过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写的是名人自杀的理由和经过,书里说许多人自杀是因为人际关系。如果说人们会因为人际关系而自杀,那么他们活着大概也是为了维系人际关系吧。并且在大多数的综合性自杀原因里,人际关系也是其中之一。

在我看来,大人和小孩在人际关系上的烦恼是差不多的。霸凌也好,喜爱也好,这些小孩世界里有的问题,大人世界里也会有;同样,大人世界里有的,小孩世界里也有。

只不过,成熟的大人之间有他们的相处法则。

在与他人相处之前,先要正确认识并接受自己。如果自己眼里的“我”与他人眼里的“我”存在差异,那这种人际交往从一开始就错位了。

要想和他人愉快相处,首先要能和自己愉快相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活到82岁,身边剩下的都是一些不必勉强自己就能与之和睦相处的人。但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也不全是从未勉强过自己的。其中有一些人是我曾为了某个人而勉强过自己的,还有一些人是包容过我的一些过分要求的。

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能维持良好的关系呢?那是因为我们关系平等,且互相帮助。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便我们在交往过程中会向对方提出过分要求,但我们都懂得适可而止。如果你一直向某人提过分要求,或是一直被某人提过分要求,那你们只是主人与奴仆的关系罢了。在这样一种关系里,一定会有人不满,最终这些人一定会分开。

“人啊,越是在意自己,就越难顾全自己。”这句话听上去可能有点不近人情,但意识到这一点,是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幼稚的人无法理解别人对他并不是那么感兴趣这个事实,他会一味地说自己的事,一味地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他更加注意不到对方已经紧咬牙关憋在嘴里的叹息声。

我描述这种人为“自我沉迷”。

理想的相处方式应该是你给他人“东西”,他人也给你“东西”,互不相欠。

和对方在一起是高兴的,这才是舒服的人际交往状态。

当你感觉和某人相处很舒服,那其实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对方在相处之中是费了些心思的,只是你没有察觉到,对方承担了人际交往中麻烦的那一部分。

所以,你不能一味地享受这种舒服,而应该向创造出良好相处环境的对方给予回报,否则,你们的关系将难以维系。

如果不懂得“亲切”与“厚脸皮”只是一纸之隔这个道理,你将无法建立令人舒服的人际关系。有个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止弄错“亲切”和“厚脸皮”,那就是“遵守礼节”。

不管关系多么亲密,不对,应该说关系越亲密越应该注意礼节。

与人舒服相处的关键就是不能忘了要“有礼节且保持关系平等”。

八面玲珑的人只会处处为难

“敬意”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即便是两三年不曾见到的老朋友,我也会像两三天前刚见过一样地去招待。

双方互持的“敬意”会确定他们之间的距离,不仅是“心理上的距离”,交往时“态度上的距离”也随之被确定下来。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也就意味着会依赖于对方,他们的关系就很容易破裂。

父母也好,上司也好,朋友也好,如果不摈弃 “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那就很难建立好的关系。不论是上下级关系还是主仆关系,那都只是对各自身份的一种称呼罢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彼此是否互持敬意。

不要把与人相处想得太难。

当你有话想说,那就向对方打个招呼,让他听你说;如果没有必须要说的,那就闭上嘴巴,不要说废话;聊天的时候该沉默就沉默,对方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这就是与人交流时的基本原则。

八面玲珑其实是寸步难行的根源。谁都不想被人讨厌,直到某天你会发现你对谁都是一脸的和颜悦色,习惯性地扮演好人角色,最终只会让自己为难。

与其八面玲珑,不如索性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朋友,这样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会轻松许多。

一味地试图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反而可能被人利用。当你发现被人利用了的时候,虽说是自作自受,但你肯定会懊悔难过。

我在人际交往时最重视的就是“诚实”。在交朋友时我们应该诚实地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譬如,“我和这个人谈得来”“这个人和我不是一路人,还是保持距离比较好”,等等,这样才能建立起舒服的人际关系。

1+1=100

认识一个人,也就等于加入了他的朋友圈。如果再能与这个人的朋友建立联系的话,就有可能通过这个人结交到新朋友。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人脉,并找到自己的挚友、恋人或伴侣。

这样的话,人与人的交往就不再是1+1=2,还有可能是1+1=10, 1+1=100。

也就是说,你的朋友决定了你的生活。

人脉广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或是获得更多的建议,什么都得靠自己来周旋解决的窘境也会减少。

人生在世,依靠新建立的人脉让自己更擅于拜托他人或是接受他人的好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常去的那家老字号餐厅里有位长得非常可爱的女店员,因为是家知名的日式料亭,所以去光顾的客人也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女孩拜托店里的客人介绍过对象,也去婚姻介绍所登记注册过,但一直到现在40多岁了还没找到心仪的人。

其实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她找不着对象。来店里吃饭的客人都是一些层次较高的人,女孩以这些客人为标准来找,自然看不上条件一般的人。想找条件更好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女孩这样冷淡地拒绝掉介绍人认为合适的人选,她的人际交往也就一直停留在了1+1=0的阶段。

虽然她长得确实是非常可爱的,但周围的人都说她对对方的要求太高了,像她这样不考虑个人实际而只知吹毛求疵的人是很难找到对象的。

偶尔她的家人和我一起喝茶时也说,她这个人只会说自己的事,而不听别人在讲什么。这样的话,她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缺点,也没办法去改正它们,说起来她的性格真是不招人喜欢。

可爱的长相是短暂的,招人喜欢的性格才是人一辈子的财富。

不时有年轻人半自嘲地向我诉苦,说他不受欢迎,找不到对象。我给他的建议是不要一味地说自己的事情,人际交往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尊重对方的声音才能在交往中有所收获。

对于未来,谁都会感到不安和孤独,但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去麻烦别人。

没有人会找一个比自己问题还多的人来做伴侣,也没人会把看起来很麻烦的人介绍给别人。

这种人的人际关系别说1+1=100了,只怕是1+1=负数。

成熟的大人必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如何把关系维持下去。

去见他吧,不需要套路

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如果对方不联系你,你也不主动联系他;如果对方没说想见你,你也不会说想见他。像这种人际交往上的套路,简直就是浪费心思和时间。想听对方的声音,不妨给他打个电话;想念对方,就直接过去找他。

不管怎样,首先你得主动。你不主动表达,对方是不会知道的。等到了我这个年纪,很多人即便想见也见不着了。

所以特别是年轻人,不要自尊心太强,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和喜爱。万事都得先见了面才会开始。

很多所谓的朋友都只是点头之交,但若能从这些朋友中找到挚友或伴侣,那真的是非常幸运了。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点头而过,甚至因为被动而失去曾经珍惜的朋友。

最近有一台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是帮人寻找曾经的好朋友,看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

节目每次找到的人都特别厉害,就连节目嘉宾都忍不住啧啧称赞道:“哇,大家都变得那么厉害啊!”可我总是觉得有些不对劲儿,这些成功人士对曾经那么要好的朋友竟然可以切断联系,说不联系就不联系了?

在分别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说“永别了”,大多数人说的是“下次再见”,实际上他们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了。这听起来让人难受,但现实就是如此。

所以,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就应该当面告诉他。

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生活的最大乐趣应该是通过认识很多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一定不会在人际关系上使用套路,而会去尽情享受与人相识的乐趣。

警惕身边的能量小偷

在我们的人际互动中,总有一种人会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种人只会一味地否定打击,从而削减对方的干劲。他们是一群能量小偷,我们必须谨慎防范。

记得小学时,有位不擅长数学的邻座女同学认真地解答出了一道题。当她兴高采烈地拿着答案去给老师看时,却挨了一顿批评,老师一口咬定是别人教她做的。那个场面我至今难忘。

若当时老师换一种态度,女同学是否会因此喜欢上数学也未可知。

成人世界也是一样,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能量小偷,他们总是用一些负能量的语言来打击你。他们的潜意识里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又或是害怕他人会赶超自己的嫉妒心。

还有些能量小偷打着为你着想的幌子假装善意,我们更应当留心。

我有位医生朋友,高考时险些被强制更改志愿,只因为老师认为他肯定考不上。当时朋友和他老师吵了一架,但仍坚持不改志愿,最终他如愿考上了,现在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医生。如果当初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恐怕完全就是另外一种人生了,一想到这些他就后怕。

还有一些人为了控制你,会说出类似“如果你再一意孤行,没有人可以保证你的未来”的话来恐吓你。

当然,我们不要将能量小偷与真心给自己建议的人混淆起来,这取决于你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人,还是想变成他人希望你变成的人。只要自己信念明确,就能把二者区分开。

最爱自己”才是真理

“人最爱的还是自己”,无论是参照他人还是反观自己,我都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在任何人身上都能得到验证。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

每个人最为肯定的一定是自己,其次才是别人。一个人对他人的肯定是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肯定的,所以,人的自我认识会决定他对世界的认识。

没有能力爱自己的人很容易会对他人产生恨意。换句话说,一个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人,也同样不知道如何爱他人。

有些人对“爱自己的人”持负面态度,但我不以为然。那些懂得去爱自己的人都是优秀的人,因为那些人同样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在过去,谦称儿子为“犬子”,爱人为“愚妻”,亦或是贬低自己,这些都被视为美德,但如今时代已经变了。

严于律己,善待他人,转一圈回来再加倍善待自己。

也正是因为对自己有自信,才会有能力去善待他人。人以群分,自信的人会互相吸引。 

再多说一句,能保护好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保护他人,喜欢自己是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重要前提。

喜欢或讨厌,你可以自己决定

一想到当今社会不知有多少“键盘侠”,我就害怕得打哆嗦。

我的童年是在秋田县的一个小村庄度过的,那时候村里的美人就好比现在的环球小姐。毫不夸张地说,即便好几十年过去了,对我这82岁的老头子来说,当时一位美人在村里的祭祀活动上跳舞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

而在当今的网络社会,村里的美人会被拿来和全世界的环球小姐们做比较,指点品鉴,满是苛责。

再比如,从我身边的妈妈圈,到小孩子们的非校方网络论坛或同学微信群,到处都是关于艺人们是瘦了还是胖了、某某又出轨了、外籍摔跤手等级如何等的八卦谣言,就好像他们知道真相或具备了评判他人的能力似的。

除此之外,这些“键盘侠”们容易陷入一个怪圈:他们在评议他人的同时,也会用同样的标准来审视自己。最终结果就是网上怪人不断增加,他们匿名在网上揭露他人缺点的同时,对自我的评价也很低,真可谓损人不利己。

我算是赶上网络普及末班车的那批人,比我再年长的,基本都不会用电脑。我既庆幸自己赶上了这趟末班车,但又觉得,如果不知道这尽是些“键盘侠”的网络世界也不错。

得以见到村里的美人我已经很开心了,虽然见识短浅,但那时候的我非常幸福。

不止网络,即使是在现实中,每个人说的话也都会夹带个人情感。因此,我始终坚守一条原则:不因传言、谣言去讨厌某人。反之,我也不愿意被没有交集的陌生人随意评价。

喜欢某人,或是讨厌某人,都由我自己决定。

我有一位外号叫“大喇叭”的年长的女性朋友,大家虽然带着嘲讽给她取了外号,但又会利用她来办一些事。

想散播某人的秘密或某人的坏话时,大家都会去找她,并叮嘱: “一定要替我保守秘密啊。如果你想和别人说,一定要告诉他这是个秘密,不要说出去。”

只要这样做了,那些关于某人的秘密或谣言必定在三天之内传遍整个朋友圈。

就好像落语1里的滑稽故事,那位女性朋友完全没有察觉自己被利用,反而十分乐意去散播这些谣言,实在可笑。

被利用的人们总是错以为这是别人对他的信任。就好像《国王的新衣》里赤裸的国王,以为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其实不然。国王有那么多的奴仆,但谁也没有告诉他真相。

所以,每当听到感觉不妥的事情时,我一定会和本人确认。同时,基于礼貌,那些负面消息,特别是难以开口的事情,更应该去找本人问个明白。 

关于别人的事,我只相信自己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

我曾被许许多多的谣言困扰过,但这些问题出现时,正是检验人际关系的一个好机会。

谣言四起时,我非常感谢那些相信我为人的朋友;还有一些朋友认为,即便那些谣言是真的,那也无所谓。这些说出“那也无所谓”的朋友,是值得我一辈子去珍惜的朋友。

我的信念就是,决不做一个被各种流言蜚语左右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想被人知道的事,但那些事又大多早已暴露了。

有一种善良,是即便知道也不去揭露;还有一种善良,是完全不把那些事放在心上。

人与人就是彼此互相关照,我只想做到不去太挑剔别人。

必要时,做好“与人断交”的准备

做好“与人断交”的思想准备是很重要的。没有必要因为交往时间长或是亲子关系等原因,而受缚于这些情感,让自己持续痛苦下去。

只要切断让自己痛苦的缘分就好,如果真的有缘,终会有再见的一天。不必守着那些让你痛苦的缘分,如果还能结缘,到时候再珍惜那时的缘分就好。

况且,那些让你痛苦的旧缘分会影响你结识新的缘分。理想的状态就是在珍惜现有缘分的同时,再通过结识新的缘分来拓展自己的世界。但是人这一辈子,总会经历几次缘分的新陈代谢。

就我的经验来说,断了缘分的人就好似柜子里的旧衣服,买了之后不太喜欢,扔掉又觉得可惜,于是把它们收好想着哪天再拿出来穿,可等到真的拿出来穿时,却依然觉得不适合自己,最终还是没有穿。

就像对衣服的喜好会发生改变一样,交往的人发生改变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特别想对年轻人说,与其牺牲自己为他人谋幸福,不如断绝和某些人的缘分让自己幸福。与将幸福建立在你的不幸之上的人数相比,那些因你的幸福而感受到幸福的人数要多得多。

与人诀别不是件简单的事,人都有各自的情感和境遇。但是,需要诀别的那些人自然有他们的理由。

这里非常重要的是,“与人断交”不是单纯的诀别,而是宽恕后再诀别。

如果一直怀抱着仇恨与痛苦,即使客观上与人断了缘分,内心的缘分也不会断绝。所以我说的不是在评判完对方后与他切断缘分,而是在宽恕对方后选择分开。

原谅但不会忘记

通过推特我认识了这样一位女性朋友:她为了救助小时候被酗酒亲人伤害的成年人,经常参加一些志愿活动。而她自己从小被父母否定,童年过得非常痛苦,为了能坚强地活下去,她会邀请一些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定期聚会。

作为女儿的她每天忙于照顾年迈的母亲而无暇顾及自己,尽管她对母亲默许父亲的蛮横和暴行一直心存怨恨。

虽然我认为她应该从对母亲的诅咒中解脱出来,但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毕竟不和母亲断绝关系是她自己的决定。究竟是因为她善良,还是出于责任感,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既然她决定照顾母亲,那旁人就不该再去多管闲事。

只不过,如果我有一个从童年到60岁一直让我痛苦的母亲,我一定会和她断绝关系,不再照顾她。

我对亲子关系的认知很理智,我们的父母,不单是父亲和母亲这两个角色,他们和我们一样,一辈子遇到过许多状况,也是曾经经历过失败的男人和女人,也是有着过去的神秘人,是我们“最亲近的旁人”。

而正如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一样,世上也不存在完美的父母。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哪些人应该被照顾,哪些人不应该被照顾也取决于个人。

比如,这个在有酗酒父亲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从记事起便伴随着阴影,并且没有办法从阴影里逃离出来。她一边做着专门救助这些人的志愿者,一边决定要为母亲养老送终,即便照顾年迈的母亲很辛苦。看上去,她做志愿者和她决定照顾母亲这两种行为很矛盾,但对于她来说,过去的事没法忘记,但她选择原谅,并且接受现实。

在选择原谅过去的同时,你必须告诉对方:因为你,我人生宝贵的一大半时间都被浪费了,并且你现在还在浪费我的时间。你对我造成了深深的伤害,但我选择原谅你。

如果你不告诉对方“虽然原谅了但不会忘记”,那么这件事就不会升华。可能她的母亲直到现在都还有各种借口,譬如在育儿问题上谁都是不成熟的,或者她当时也是被残暴的丈夫利用了,等等。

她期待她的母亲能发自心底地对她道歉,但似乎她的母亲只说过一次“对不住了啊”。母亲对于扭曲了她的人生这件事,从始至终只道过一次歉,但那一次道歉让她决定为母亲养老送终。

我想,她这一辈子应该都是怨恨自己的父亲母亲的吧,她应该一辈子都会羡慕那些在幸福家庭长大的孩子吧。

我想,她应该是不爱她的母亲的。比起爱,更多的应该是情,类似慈悲的一种感情。

即便这样,那个决定原谅并勇往直前的她真的好坚强!好美!

该不该回应?你要学会判断

有些人,你正常接触他们,他们却毫无礼貌地回复。年轻时的我也曾因他人的态度伤心烦恼过,以为他人的无礼是因为我自身的缺点,或者是我做错了什么。

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之所以毫无礼数,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和我好好相处。因此我根本无须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必认真对待他们。

有意和对方交好的人,态度自然也会很好。毕竟换位想想,应该没有人会觉得无礼之人所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吧,我反正一次都没有过。

为了打动他人,人自然会言行礼貌,态度真诚。通过对那些无礼之人的观察,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看人下菜碟。他们对你无礼是因为并没有把你当一回事,所以在面对那些无礼之人的时候,没有必要委屈自己。

对于这种既没有礼貌,又不讲究关系对等的人,从最开始就不要期待能和他相处愉快,只能做好相处不顺利也没办法的心理准备。

推特上经常会有人不请自来地发一些让你惊掉下巴的无礼回复,我身边玩SNS (社交软件)的朋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对于他们,我最先感到的是怜悯而不是愤怒。躲在暗处匿名发送让人不愉快信息的人,不会是被周围人善待、生活幸福的人。

外表是内心的表现,无礼之人的外表无论是丑还是美,都毫无魅力可言。通过表情、细微的动作、事情的处理方式等,冷漠的外表所表现出的正是冷漠的内心。

应该回应谁,不应该回应谁,关系到你的日常生活快乐与否。

最糟糕的是对不该回应的人做出了回应,反之,回应了应该回应的人也是最让人开心的。

如果你有一套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做出回应的标准,那么当对方的言行冒犯到你的时候,也就不会乱了分寸。

当然,每个人受到冒犯都会不舒服,但只要你认定对方不是你应该回应的人,并且做好和对方对峙的心理准备,那么随着事情的结束,你们之间的不愉快也会减少。

在遇到应该回应的人时,你会言行礼貌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能和所有认识的人愉快相处,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但那只是奢望。当与人相处不愉快时,你制定的标准多少能减少一些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

另外,那些不应该回应的人里经常会包括我们的亲人,有可能是父母子女,也有可能是兄弟手足。正因为是朝夕相处的人,所以更需要用标准来保护自己。

虽然这等于放弃了和这些亲人们沟通,但即便这样,也坚决不去回应他们。

还有一些给我们自信心的人,劝诫我们不要得意忘形的人……我们必须懂得分辨哪些人应该回应,哪些人不应该回应。有的人语气严厉但都是为我们好,如果将这些人错误地划入不应该回应的人群,那自己就得不到成长。

只听自己爱听的,不听逆耳的,这种行为就像是幼稚小孩一样。

不要深究对方

如果你问对方讨要某样东西,对方没有给你,那就不要再追问了。

所讨要的无论是什么,他之所以不给,要么是他没有这样东西,要么碍于某种原因没办法给你。人需要做到“果断地放弃”,占有欲只会让人际关系复杂化。

越来越多的人不了解深爱和占有欲的区别。

深爱会使人视野广阔,并尊重他人自由;而占有欲强的人的视野窄到让人惊讶,他们会越发地束缚对方。

年轻人在谈恋爱或人际交往中尤其容易将二者混淆。想要区分二者,关键看对方给自己多大的自由空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这样,他们容易混淆娇惯小孩和给小孩自由这两个概念。

深究对方相当于强迫对方。被强迫的人只有两种选择,不是反击就是逃跑。不管选择哪一种,都不是件好事儿。

如果说爱得越深越想逼迫对方,那当你明明知道逼迫的结果只会失去对方,是不是就不会偏执地逼迫对方了呢?

与其逼迫,还不如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尊重对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

一流的人竞争,二流的人抱团

抱团和交朋友是完全不同的。

朋友之间可以接纳不同的意见,包容不同的个性,而抱团的人则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争吵分开,他们之间的友谊短暂而脆弱。他们因为共同的假想敌而聚在了一起,但并不能算真正的朋友,也不会为了维持彼此的关系而努力。

虽说每个人的性格不尽相同,但一流的人绝对不会抱团,而二流的人则会彼此安慰。

一流的人相互竞争,之后成为彼此认同的朋友,在彼此认同的同时他们又会相互竞争,在竞争中一同成长。

十多年前日本开始实施宽松的教育政策,我当时惊讶得哑口无言——实施这个政策实在是太愚蠢了。

孩子们需要的是爱和教育,而不是宽松教育,宽松教育只是以爱的名义放弃了竞争原则。教育政策是大人们定的,这些处于宽松教育时期的孩子们并没有责任,而他们却从始至终都被世人取笑,被称作“宽松的一代”。

当然,正如每个人都会犯错一样,历史证明,各国在政策决定上都会犯错,但这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这种教育制度会让孩子们走向两个极端。一边是认为填鸭式教育不好,相信宽松教育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另一边是不相信宽松教育,送孩子去私塾,给孩子找家庭教师的家长培养的孩子,他们之间的教育差距也演变为社会问题。

虽然我那个年代并不是什么都好,但至少我们从幼年开始就学到了竞争意识。

我想,如果梵高和高更彼此理解、放弃竞争的话,他们诀别后也就不会画出那么多绝世之作了。

一流的人绝对不会抱团,他们相互竞争,即便最终是悲剧,也一定会留下一流的作品。

一流的人才能结为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们互相能成为竞争对手,激励自己成长。

从生气方式看清一个人

我特别想对年轻人说,选择恋爱对象或伴侣时应该注意对方生气时的态度。从生气的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本性、教养、出身和成长环境:他的一切都会被表现出来。

生气是一种赤裸的情感。虽然是赤裸的情感,但也需要自我把控。一个特别优秀但是会乱发脾气的人,他的人际关系最终都会以糟糕的方式终结。

新闻上几乎每天都在报道杀人、暴力等事件,它们的发生多半是因为无法抑制的愤怒情绪。有些人因琐碎小事怒火中烧,有些人则是为了消除多年积怨纵情发泄,其中理由形形色色。人的所有情绪中,愤怒是最难控制的一种。

不要等到自己被骂时才引起注意。有些人即便尚未对你大发脾气,但他们不管到哪里,每当面对车站工作人员、便利店店员以及政府窗口人员等即便被骂也不能回嘴的人时,就会怒火相向。这样的人最终也会将矛头对准你。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情绪。但是,有些人会努力做到不把过度的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比如,对一分的错误或失败产生一分的愤怒,对十分的错误或失败产生十分愤怒。对这种合理范围内的愤怒情绪我们无可厚非,可是易怒的人会针对对方一分的失败爆发出一百分的愤怒。

俗话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愤怒的情绪很容易相互传递。

无法抑制怒火的人的特点就是精神高度紧张。要想舒适地生活,最重要的是“为人从容”,因为精神紧张的人爆发愤怒的速度快得惊人。

刚才也有写到,愤怒有时还会夺人性命,最近就有一起因为网络煽动而引发的杀人事件,此外开斗气车造成的死伤事件也成了社会问题。

正因为如此,对于无法抑制愤怒情绪的人,不管那个人多有魅力,也应该马上和他保持距离。

有位同龄朋友喝酒的时候说道:“喜怒哀乐里只有‘怒’才是最诚实最纯粹的。喜、哀、乐这三类情绪都不纯粹,里面藏着虚伪。”不知为何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而且,依据我的经验:无法控制愤怒的人乍一看很强其实特别弱,也正是因为弱才会本能地去威胁他人。

如果愤怒的方式超出常轨,那这个人便不值得交往,应该立即与他断绝关系,这关系到自己的安全和幸福。

一个成熟的大人即使生气,还是会安静地把门关上。

按自己的天性生活

人活着,就要了解自己的性格,不要去和自己的性格对抗。

如果不擅长约定,一开始就不要与人有约,轻松舒适地与人相处就好;如果不擅长收拾打扫,最好从一开始就不要增加物品。

因为人的天性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最轻松的生活方式就是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下去,与天性对抗只会让自己痛苦。

人的天性或性情可能一生都不会改变,我们只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慢慢适应了而已。一旦有事情发生,人在情感上的第一反应往往和小时候是一样的。

所以,比起改变自己的天性或性情,不如找到接受自己的人和环境,这样的人生会轻松很多。哪怕只有一个朋友能接受包括负面因素在内的自己,或者如果有家人在旁陪伴,那么人就能努力地活下去。

人只要活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就好。

身处社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比比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便遇到与自己性格不符的事也不能逃避,必须完成,这是进入社会前的训练期。长大成人后,做或者不做,都由自己把握,但是也要做好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

在喜欢学习的人里,有擅长基础研究的人,也有擅长应用的人;在喜欢服装的人里,有些人是喜欢做,但也有些人是喜欢穿。

只要不给别人添麻烦,自己随心所欲地生活就好。

而且,不要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他人不擅长的领域做比较,从而认为自己比他人优秀。

我很讨厌因为某方面不行就对对方全盘否认的评价方式。你可以说,他在那方面很厉害,而我在这方面很厉害。

收起幼稚的玻璃心

通过和几位年轻朋友聊天,我惊讶地发现他们之间有不可思议的共同点。

譬如,如果常去的套餐店店员待他们很友好,他们便不会再想去那里吃饭,但其实他们对那家店以及那家店的店员并不讨厌。

我把这事儿写在了推特上,之后收到很多回复,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回复都表示理解他们心情,并且自己也是一样。

恕我直言,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把在套餐店吃顿饭搞得如此紧张。如果我在店里吃饭时,店员送了份小菜给我,或者称呼了我的名字,我会很高兴。可是这些对他们来说竟然成了一种负担,使得他们不再去那家店。

有位非常有才华的编辑在看到我的这条推特后,告诉我他也仅仅只是因为常去的便利店店员问他是否和平时买一样的东西,他便不再去那家店了,这让我感到很意外。

围绕这个话题,我又试着多问了几句。他表示店员态度冷淡的便利店他也不想去,至于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当他看到有人被特殊照顾,他便会很生气。

这些听起来非常矛盾的说法,在他们看来却是合理的。

我对套餐店的要求是:米饭好吃,店员态度良好,价格和味道相符。只要满足这些就够了。

如果在便利店被问到“是和平时一样吗?”我会很高兴,如果偶尔想换换心情,那就和店员说今天想买点别的就可以了。

现在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到处都是寻求邂逅的人。但是,尽管大家有着与人交流的强烈需求,但又觉得与人联系很麻烦。

“虽然需要朋友,但被这种关系束缚起来更麻烦;虽然想结婚,但又担心婚姻关系带来的制约会很麻烦。”

这些都是小孩子的逻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麻烦的。能妥善地处理“麻烦”,才算得上是成熟的大人。

有一位年轻朋友说:“如果上次店员免费送了我一道菜,而这次却没有,我会认为是不是他对我有意见。虽然我也知道是自己多想了,我讨厌会这样胡思乱想的自己。”

我对他说,你只需把这道小菜当作今日赠品就好了,另外这也说明店员了解你的喜好。

人与人之间有深交和浅交,不要将二者混淆或同等对待,以免误伤了自己的玻璃心。

不要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左右

有些人异常敏感,生怕自己受到一点儿伤害,至于是否会伤害到别人则毫不在意。

“不让自己的情绪伤害他人”这个道理,有些人即便长大成人都未必明白。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不要理他,悄悄远离就好。因为这样的人在伤害了别人之后,反而会以“我很受伤”为理由做出一副被伤害了的样子。

同样,“不被自己的情绪左右”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因为不开心而不笑,当你笑着笑着自然会开心起来;

不要因为没有干劲而不做,当你做着做着自然就会有干劲;

不要因为害怕被讨厌而一个人待着,当你主动去爱别人,自然也会感受到被爱。

其次,不仅仅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还应该尽早明白的是“不被父母、老师、上司的情绪左右”。

我们需要尽早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的态度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这不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也不要被他们的情绪所左右。

我认识的人中有许多中年人和老年人,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到了这个年纪竟然还会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

我感觉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听很多人说过,他们小时候要么是父母总大声吵架,要么是自己经常被父母训斥,以至于到了中年甚至老年,一旦碰到大声吵架的场面他们就会心神不宁。

不仅是小孩,大人也是如此。让人顺从的最佳方法,就是强势一方让人捉摸不定的行为方式。培养一个优秀的“奴隶”,只需要有时去表扬他,有时去批评他,如此反复即可,即使他每天做的是同样的事情。

想想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孩子和部下呢?

习惯了时刻看人脸色行事的这些人,内心也会变得不安定,这就是古今中外典型的独裁者的统治手段。

而成熟的大人,不会去伤害他人,更何况是自己最宝贝的孩子。

因此,绝对不要试图用情绪支配他人,也不要随意被情绪左右。

说话得体的人才能过好一生

从网上的帖子可以看出网友们的两大特点。首先,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极为不满,怪国家,怪上司,把任何事情都怪在别人身上;其次就是自责,责怪自己不够优秀,失去自信。

一方面是强烈地攻击他人,一方面是极度地贬低自己,这两个特点呈现出责怪他人或责怪自己的两极分化。

人的心里面藏着很多无法和别人说的情感,如不值一提的,无聊的,反叛和悔恨的,等等。

人活着,每天都需要面对许多情感。一个人在别人面前说了什么,态度如何,这些都取决于这个人的成熟度。

没办法,他人最先评价的就是你的谈吐,通过一个人的谈吐最能了解他的内心。

人是通过语言进行思考的。

因此当看到年纪越来越大的偶像,脑海里便浮现出“年老色衰”,看到精神脆弱的人就想起“神经病”,看到少根筋的人就想起“落伍”等流行语——这就表明你的思想已经被低俗的语言毒害了,你输了。

其实正在劣化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我现在正在照顾一位93岁的女性亲戚,虽然家人也有帮忙,但我本身并没有觉得照顾她很辛苦。因为很幸运她没有老年痴呆,并且她懂得感恩,每次都会说“谢谢”“对不起”“真好吃”“真心感谢”。

这样的人仿佛一直生活在美好安宁的世界中,但是,她的人生绝不是平坦顺遂的,伴侣反复出轨,独生子选择自杀,儿媳妇提出遗产继承的诉讼,要求分割财产等灾难都降临在她的生活里,可她并不自暴自弃,反而很多时候,心地善良的她还会给予我很多安慰和鼓励,她同我说话时也总是和蔼而温柔。正因为如此,我才下定决心照顾她的晚年。

人是单纯的生物,如果老太太是个说话刻薄的人,我一定会犹豫要不要照顾她。

毫不夸张地说,日常的言谈举止就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因为语言的选择能力和其他个人能力是成正比的。说话得体的人才能过好一生。

或许,谁都没有错

当遇到问题或深陷烦恼时,先不要把过错归咎于自己,也不要归咎于他人。我们不妨设一个第三选项,那就是“谁都没有错”,从而学会巧妙地放弃纠结。这是一个能让我们生活轻松一点儿的小窍门。

有时候事情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尽管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为此我们需要准备一个第三选项,当每个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愿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那个第三选项。

请注意不要伤害自己,也不要伤害别人,更不要埋怨别人。

正如你有你的合理理由一样,别人也同样有他的合理理由。

虽然人际关系是由无数次误会和无数次理解构成的,但当你仔细倾听完对方后会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正义的自己”对“罪恶的敌人”,而是“正义的自己”对“正义的对手”。

虽然自己的主张很重要,但是认真倾听对方也同样重要。

曾经有位朋友因婚外恋自杀了,听说他当时被妻子和情人纠缠不休,同时又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他无法专心工作,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来他确实是自作自受,但是像他这种既爱着爱人,又喜欢上了别人的情况,也不能说就是哪个人的错。

我们应该也遇到过在爱着爱人的同时,又情不自禁地被别人吸引的时候吧。

谁都在爱情上栽过跟斗,只要你能想明白这可能并不是谁的错,就能找到别的解决方法。虽说朋友的离世实在是不幸之至,但他由此得以彻底解脱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而他的爱人和情人将为此背负无尽的悲伤和无奈,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备受煎熬。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A即B,还有一个选项就是“谁都没有错”。

1 落语:日本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内容,都与中国的传统单口相声相似。——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