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导读[1]

幼儿的成长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适应两方面。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近几年来,儿童的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在所有的文明国家,尤其是英国,统计数据表明,婴儿死亡率在不断下降。

婴儿死亡率在下降,儿童的发育条件也有了很大改观:孩子们身体更健康,精神更快乐,这正是科学传播和普及所带来的显著优势。妈妈们学会了现代卫生学的各种规则,并将这些规则用于育儿实践。很多新的育儿社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并逐步完善,这些机构的目的就是在孩子们的成长期间帮助并保护他们。

在这种大环境下,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新一代”就要诞生了,这“新一代”儿童的身体将发育得更好、更健康、更强壮,他们将能够抵御很多潜在的疾病。

科学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效的呢?科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准则来尽可能地保证孩子们正常生活,还为我们提供了指令和指导原则来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比如,科学提倡母乳喂养,不使用襁褓束缚婴儿,提倡经常给孩子洗澡,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给孩子穿简单宽松的衣服,保证孩子有安静、充足的睡眠。同时,科学规则还规定,要根据孩子的生理需求合理安排食物摄入量。

即便如此,科学还没有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妈妈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着照顾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穿衣服,而如今的孩子们还是同以前的孩子们一样吃喝生活。

关键在于,同样是养儿育女,如果是盲目而无序地做,就可能导致孩子生病甚至死亡,但如果是理性而有序地做,就能够给孩子力量和生命。

科学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许会误导我们,让我们误以为能够为孩子们做任何事情。

然而,我们需要仔细斟酌、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难道仅仅是精心照料下不断成长和强壮的小小躯体吗?他们的人生目的难道仅仅是拥有一个外表好看的身体吗?

如果是那样的话,他们和那些我们所豢养的、为我们提供美食或劳作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母亲的职责并不局限于此,抚养孩子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妈妈给孩子洗澡,将孩子放到婴儿车里推着他去公园玩耍,并不说明她完成了人类母亲的全部职责。鸡妈妈将小鸡们聚拢在一起玩耍,猫妈妈用舌头舔自己的小宝宝而悉心呵护,这些动物母亲照顾自己孩子的行为和人类母亲照顾自己孩子的行为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显然,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人类母亲仅仅做到这些,那她就是不称职的母亲,她就失去了人类的崇高理想,但她毕竟是人类母亲呀!

孩子不仅身体要健康成长,心灵也要健康成长。今天每个母亲都渴望陪伴心爱的孩子度过这段对于孩子来说神秘的心路历程,盼望孩子成长为聪明、杰出的人才。

科学显然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它刚刚在发展的道路上仅迈出了第一步——到目前为止,科学仅仅停留在能够保证人类身体健康这一阶段。科学还在继续前进,它已经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拯救了很多孩子的生命,但未来的使命是改善和提高孩子的内心生活,而这才是人类生活的本质。科学将沿着积极向上的轨道发展,指引人类开发婴儿时期隐藏的智慧、崇高的品德和潜在的创造力。

为了满足成长的生理需求,孩子的身体必须从外部获得食物和氧气。同样道理,为了根据成长规律而发展,孩子的精神也必须从外部环境中汲取赖以生存的养料。不可否认,身体成长发育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骨骼的坚固、整个身体的发育、大脑精细结构图的完善、牙齿的形成,等等,都是生理器官的辛苦劳动。这也是每个人在生长发育期必然经历的过程。

这种生理器官的辛苦劳动与人类所谓的外部劳动完全不同。外部劳动是指社会生产,即人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在工作中运用智慧创造财富或者改善生活。

然而,把二者都定义为“劳动”也不太准确。事实上,在一些重要生理发育期,器官本身也能进行一些外部工作,有时候它的程度和难度过大,超过了人类个体的承受能力,以至于产生诸如过劳死的情况。

人总是能够利用他人的劳动来逃避外部劳动,但却无法逃避内心的思想劳动。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内心的思想劳动如同生死,也必须由自己完成,这个无法避免的劳动就是儿童工作。

当我们说孩子们应该休息时,指的仅仅是儿童工作中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意思是孩子们应当从看得见的外部工作中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因为在这些工作中,仅凭孩子那弱小的身材和单薄的力量,既无法对自己做出贡献,也无法为他人带来利益。

所以,我们刚才所说的观点也不是绝对的:事实上孩子们并没有休息,他是在进行一项自我完善的神秘的内心工作。他正在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工作,但要完成这项任务,仅仅是身体长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开发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以及智力。

孩子需要具备的功能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运动神经系统功能。具备这些功能,孩子们可以保持平衡,学会走路,并协调各种肢体运动。

第二类,感官功能。具备这些功能,孩子们就能从他周围的环境中获得认知,通过不断的观察、比较和判断,为智力发展打下基础。这样,孩子就能逐渐熟悉周围的环境,开发自己的智力。

与此同时,孩子也在学习语言。他面对的不仅是发音、语句等所产生的运动神经方面的困难,还有理解名称和句法结构等智力方面的困难。

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刚刚移民到新国家的人,他对这个国家的商品、自然风貌、风俗习惯均一无所知,也不懂这个国家的语言,他该怎么办?在与这个国家的民众真正打交道之前,他必须做大量的由自己完成的适应工作,这些工作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替他去做,他必须自己观察、理解、记忆、形成判断,通过刻苦练习和长期实践掌握这门新语言。

对于新出生的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些小移民来到这个新的世界,本身非常弱小,器官都还未发育成熟,如何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个如此复杂的世界呢?

到目前为止,孩子们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帮助来完成这项繁重的任务。我发现,孩子们的成长仍然停留在只能听天由命的阶段,婴儿死亡率时刻鞭笞着我们的心灵。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们完成心理适应这一内心工作,这与任何外部工作或外部生产完全不同。

这就是我提出的婴幼儿教育方法的目标所在。正是因为这点,本书所采用的某些原则及实际应用技巧并不是通用的,而是特别针对3~7岁的儿童,它们能满足儿童性格形成阶段的教育需要。

我们的教育方法,无论在内容还是目标上,都具有科学性。此教育方法,不仅仅满足于生理方面的指导,而且有助于孩子获得更高层次的进步。另外,此书还将补充一些保健法方面的知识,以前的保健法课程仅限于身体疗法的内容。

如果我们今天有正常儿童中出现的神经衰弱、语言障碍、感知能力和推理能力不足、缺乏个性等情况的统计数据,那么,利用这些数据和具有同样问题但却经过数年合理教育的孩子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将会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我们发现,在任何情况下,这些统计数据和现今的儿童死亡率下降及儿童体质改善的统计数据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教育小贴士:幼儿身心状况

目标1 具有健康的体态

教育建议:

1.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如:

●参照《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为幼儿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样化的食物,均衡搭配。

●烹调方式要科学,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

2.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午睡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化和个体差异适当减少。

3.注意幼儿的体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姿势。如:

●提醒幼儿要保持正确的站、坐、走姿势;发现有八字脚、罗圈腿、驼背等骨骼发育异常的情况,应及时就医矫治。

●桌、椅和床要合适。椅子的高度以幼儿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

4.每年为幼儿进行健康检查。

目标2 情绪安定愉快

教育建议:

1.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如:

●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

●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

●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更不能打骂。

2.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如:

● 成人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

●成人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

目标3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教育建议:

1.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

● 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 气温过热或过冷的季节或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温度适当的时间段开展户外活动,也可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减少活动的时间。

2.经常与幼儿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适应轻微的摆动、颠簸、旋转,促进其平衡机能的发展。

3.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如:

●注意观察幼儿在新环境中的饮食、睡眠、游戏等方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 经常带幼儿接触不同的人际环境,如参加亲戚朋友聚会,多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玩,使幼儿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注释

[1]本书的导读和小贴士内容,改编自中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们与蒙台梭利博士的经典教育理念相得益彰,意在为读者提供经久不衰的理论指导以及与时俱进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