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k-均值算法的局限性

k-均值算法是一种既简单又好用的方法,基本上可以拿来即用。对于 k-均值算法存在的不足已经讨论了半个多世纪,下面把一些主要的局限和可能的解决思路列出, 供读者参考。因为本书只是一本入门级图书,所以不会就各种改良算法和高级算法进行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相关文献和资料。

k-均值最后聚类的结果对初始 k 个簇的代表点选择很敏感

也就是说,不同的初始条件下得到的聚类结果可能很不一样。

我们先来做一个数学游戏(希望各位读者以后学东西和做学问的时候,要培养这种从最简单的例子入手进行分析的习惯), 如图 2-16 所示,考虑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个 1 维空间中(d=1),把三个数据点聚成两个类(k=2)。令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两个数据点的位置为 0 和 1,中间的数据点位置为 x,不失一般性,令 x ≤ 0.5 。两个代表点的初始选择都限定在区间[0,1]之间。如果 x 恰好为 0.5,由对称性可知,初始点的选择正好有 50%的可能性让 0 和 x 分到一组, 1单独为一组;另有 50%的可能性让 0 单独为一组,x 和 1 分到一组。那么,如果 x=0.4 呢?这时有两个稳定的收敛态:第一种情况下收敛后的代表点为(0.2,1),使得 0 和 x 分到一组,1 单独为一组,代价 S=0.08;第二种情况下,收敛后的代表点为(0,0.7),使得 0 单独为一组,x 和 1 分到一组,代价 S=0.18。

图 2-16 k-均值算法对初始簇代表点选择敏感性的简单示例

图 2-16 k-均值算法对初始簇代表点选择敏感性的简单示例

第一种情况好得多,代价要小一半不止。这也与我们的直觉相符合,因为0.4 距离 0 比 1 近。如果两个初始代表点都在[0,1]上随机分布(这是我们选择初始代表点时最常用的方法),那么最佳方案有多大可能性能够最终胜出呢?

显然,有 0.16 的概率两个代表点都落在区间[0, 0.4],很遗憾,情况二胜出; 有 0.36 的概率两个代表点都落在区间[0.4, 1],则最佳方案(情况一)胜出。剩下 0.48 的概率,一个点落在区间[0,0.4],一个点落在区间[0.4,1],如果左边点所在的位置为 tt≤0.4),则右边点能够比左边点更接近 x 的概率是(0.4-t)/0.6,所以情况二胜出的概率为

综上,情况二的胜出率为

也就是说,在最优方案明显占优(最优方案的代价仅为 0.08,而差方案代价为 0.18)的情况下,随机分配初始代表点的位置,差的方案竟然有 32%概率会胜出。只有当 x<1/3 的情况下,才可以保证最优方案是唯一收敛的方案。

为了避免初始化带来的可能偏差,实践中最常见的办法是做很多次随机的 初始化,然后执行 k-均值算法,最后选取 S 最小的结果作为算法的结果。尽管这种方法能够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显然是一种无可奈何之举。如果读者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建议阅读 Celebi 的综述[12],其中有很多初始化的方法,能够获得明显好于随机初始化的结果。

k-均值只能收敛到局部最优解

优化目标函数(2-1)可不简单,现已证明,对于一般的 d,即便 k=2 问题都是 NP 困难的,对于一般的 k,也是 NP 困难的(关于 P 类问题、NP 类问题、NP 完全问题、NP 困难等概念,如果读者不了解,建议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对于固定的 dk,如果有 N 个数据对象,精确获得全局最优解的时间复杂度是 [8] ,一般会看做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用 k-均值算法非常快, 时间复杂度是线性的,其中 kd 一般远小于 Ni 是收敛需要的迭代次数。尽管在一些变态的例子中[13]i 可以非常大,但一般情况下 i 非常小。

虽然快,但是 k-均值本质上是一个爬山法[14],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出不来。例如上面的例子中,算法有 32%的可能性陷入某种局部最优中(尽管只有 2 个坑,就有 1/3 的机会选到错误的那个坑)。如刚才针对初始敏感性的思路,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就是多选择一些不同的初始条件,从中选择最好的结果。另外,可以在已经获得收敛解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局部的搜索,尽可能提高算法的效果[15]

不知道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 k 值

我们一开始就做了说明,在基本的 k-均值算法中,k 是给定的,不是通过数据学习出来了。显而易见,k 值大小对于算法的结果至关重要,因此,如何选择最合适的 k 就成了实践中让人头痛的问题。你可能一拍脑袋说,这个容易,我们每次选择不同的 k,每个 k 多做几次实验,看看平均而言什么样的 k 可以得到最小的 S 值,就选这样的 k。方法虽然朴实,听起来没毛病,但是随着 k 的增大,S 的趋势是下降的,当 k=N 时,每个簇只有一个数据对象,此时 S=0。但是,这 种平凡的每个对象一个簇的划分方式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不 那么大的 k 和小的 S 值之间选择一个平衡,一种直观的方法是在目标函数 S 上加一个惩罚项,随着k值的增大而增大。k-均值算法类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算法,称为x-均值(x-means)[16],就是具有自动学习k值的功能,其思路与上面是一样的。在实际应用k-均值算法时,如果已经知道k值(如已经确定要修5个消防站),或者根据需要知道k值比较紧凑的一个范围(如预算显示新消防站数据在3~5个),那么大家可以一个一个试,否则建议使用x-均值,而不是直接用k-均值算法。

k-均值算法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例如,k-均值算法对于噪音点特别是偏离很远的异常点非常敏感,这是因为它采用了距离的平方作为相似性的度量。要克服这个问题, 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相似性定义, 如距离的绝对值, 但这时就不能用 k-均值的方法来做优化,所以这里不展开介绍。另外,k-均值只擅长处理凸形的数据点分布,对于长相怪异的非凸数据分布常常无能为力,这时我们往往需要使用基于密度的方法。这些方法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文献[8] 。如果只能推荐一篇,那就是 Jain 最近的一篇综述[16] ,可以作为一个导引手册,帮助读者了解这个领域的全貌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