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论肠易激综合征的证治规律

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这类病症一般以腹痛、肠鸣、腹泻、便秘、黏液便等为主要特征,多伴有情志因素的影响。
现代医学检查常难以明确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方面的诊断,故多从胃肠功能紊乱来解释。临床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避免误诊。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和内脏感觉异常方面的改变,而肠道感染或精神心理障碍又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本病所表现的各种症状,是一个以肠道症状为主的综合征,属于脾胃病证治范畴,且与情志不调、饮食不节、运化功能失常有关。从脏腑辨证来看,病在肠腑,但每与肝脾有关,其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以及兼夹气郁、湿阻之不同。临证治法当根据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的不同表现,辨其脏腑,分清寒热,察其虚实,注意兼杂因素,方能谨守病机,方药妥帖,治有效果。据个人经验,肠易激综合征虽以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但并非“痛泻要方”所能盖全。兹将三种常用治法略述如下:
(一) 疏肝健脾法
适应证:适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属肝郁脾虚者,以腹痛、腹泻、泻后痛减为其主要特征,多有情志方面的影响。又称“木侮土”。
主方:痛泻要方。
常用药物: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炒防风、制香附、枳壳、佛手、台乌药、茯苓、炙甘草等。
病案举例:
陈某,女,47岁,2010年4月初诊。患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4年余。大便每日5~7次,便溏或泻下如酱,泻前腹部胀痛,泻后松快,肠鸣矢气多,嗳气胸闷口苦,每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而症状易发或加重,苔薄白,舌质偏红,脉细弦。证属肝旺脾虚,治拟抑木扶土。药用:炒白术10g,炒白芍15g,炒防风10g,炒陈皮5g,炒枳壳10g,制香附10g,佛手10g,黄芩10g,炙乌梅5g,煨葛根15g,白夕利10g,沉香曲15g。7剂后腹泻、腹痛缓解,症状改善。
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克侮脾土,影响脾的运化,治法的重点在于疏肝调气,使郁结之肝气得以疏畅,脾运恢复正常。关于肝郁脾虚之痛泻,从临证来看,有以下几点辨证用药时的具体方法:
一是关于疏肝。吴鹤皋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故令痛泻。”临证施治,“先以泄肝制其胜,后以健脾收其功。”刘草窗的痛泻要方虽是此证的常用方剂,但药仅四味,药面较窄,疏肝之力尚嫌薄弱,故临证用时每多加减。余常参用费伯雄的抑木和中汤,或以痛泻要方加入枳壳、郁金、佛手、制香附、白夕利等药物以增强疏肝的作用。
二是关于泄肝。肝郁日久可以化热,在痛泻的同时,表现口干口苦,泻下如酱热臭,大便黏滞不畅,急躁而怒,胸胁胀痛,尿黄,舌红苔黄等症,治法应以泄肝为主,可参用化肝煎(《景岳全书》)、金铃子散(《圣惠方》)一类方药加减,药如:川楝子、玄胡索、丹皮、山栀、炒陈皮、生地、炒白芍、枳壳、泽泻、郁金、黄芩等,清肝泄热,以复脾运。
前人有肝旺郁火,脾土受克,腹痛而大便艰涩难下者不用柴胡、当归,认为此能助长气火,不利于病,临证可供参考。
三是关于健脾。久泻脾虚,轻则脾气虚弱,重则脾肾阳虚,运化无权,以致食少便溏,腹寒肢冷,肠鸣辘辘,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沉细。临证除疏肝之外,还应根据脾虚程度,用痛泻要方加四君子汤、附子理中汤或四神丸等,既疏肝郁,又温阳健脾。
(二) 疏利行滞法
适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气郁肠结者,其特点是以排便不畅或大便不通为主要表现,腹部常有胀满不舒,得矢气则松,或便意不尽,肛门坠胀等,每因情志变化,或夜不安寐而症状加剧。
主方:六磨汤
常用药物:枳壳、厚朴、陈皮、木香、杏仁、槟榔、台乌药、沉香、皂荚、全瓜蒌等。
病案举例:
倪某,男,61岁,2012年初诊。患者排便不畅两年多,大便溏软,每次排出量少,甚则努挣汗出亦难以得便,腹胀,右上腹隐痛,肛门坠迫,喜怒,口干苦,尿黄,舌质偏红,脉细弦。B超检查:轻度脂肪肝;胃肠纤维镜检查: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结肠炎,是由肝郁气滞,肠腑通降失常所致。治拟疏利通降,药用:枳壳10g,川朴10g,木香10g,槟榔10g,台乌药10g,黄芩10g,大生地15g,白芍15g,陈皮6g,杏仁10g,皂荚10g,全瓜蒌15g。服药7剂,大便通畅,肛门坠胀亦轻,后以上方略事加减调治,症状进一步改善。
“六腑以通为顺”,由于气机郁滞,肠腑通降功能失常,以致腹胀疼痛,大便虽无硬结但黏滞难下,若仅以苦寒通下或润肠通便则常难以奏效,治法当疏泄厥阴,宽肠利气,通过疏调气机以使肠腑通降功能复常。对于“秘”的理解,并非都是便坚硬结,主要是指滞涩难下、闭塞不通而言。关于“气秘”的治法方药前人论述甚多,但总不离疏利二字,以顺气行滞为治。肠易激综合征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患者亦属不少,其中属于肝经郁热,肠结气滞者,宜从清热疏腑着手。《内经》云“热则闭,寒则泄”,由于气机郁滞,偏于气火,故临证配方,在疏调气机的基础上,适当配伍甘寒或苦寒之品,有利于腑行通降。
(三) 温脾清化法
适用于黏液便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脾虚湿热者。其特点是:腹痛、腹泻已久,脾虚,中阳不运,而肠腑积滞未清,表现大便不实或溏薄,便中夹有黏液,腹部隐痛不适,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细。
主方:附子理中汤,香连丸等。
常用药:炒党参、炒白术、茯苓、炮姜炭、川连、木香、槟榔、炒陈皮、炙乌梅、马齿苋、炙甘草、焦楂曲等。
病案举例:
陈某,男,26岁,2009年3月初诊。患者慢性泄泻反复发作已五年余,据诉病起于饮食不节,肠道感染。近两个月来腹部作胀,左下腹疼痛时可触及肠形硬结,大便溏薄夹有多量黏液,纳谷不香,腹部怕冷畏寒。舌质偏红,苔薄白腻,脉细弦。肠镜检查:肠道黏膜轻度充血、水肿,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病程已久,脾阳不振,湿热积滞未尽,虚实寒热夹杂。治拟温阳运脾,清化湿热。药如:炒党参15g,炒白术10g,炮姜3g,川连3g,制附片5g,制军5g,木香6g,槟榔6g,炙乌梅5g,陈皮5g,地榆炭15g,炙甘草3g,焦楂曲(各)15g。两周后大便逐渐成形,黏液减少,腹痛、腹胀随之缓解。二诊:去制附片、制军,加煨葛根15g,继服,大便基本正常。
古人云:“肠腑一日不清,泻利一日不止”。中阳不运,表现为久泻不愈,腹冷畏寒;湿热积滞症见腹痛肠型、大便黏液夹杂,在病证上是属脾虚兼夹湿热积滞,治以温清并施,消补并进。如用附子理中汤中配用制军、地榆、木香、槟榔,既温补脾阳,又清热化滞,伍以乌梅,亦寓仲景苦辛酸法,治久利寒热错杂证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