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沈林脾胃病临证心悟
- 刘沈林
- 856字
- 2021-03-26 17:12:59
自 序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已过花甲之年。1975年,我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有幸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学习,临证抄方,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以后读硕士研究生及全国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之继承,均是在老师指导教诲下完成的。如果说,在日后的中医临证和脾胃病学术方面有点浅薄基础的话,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当时的跟师学习。
江苏自明清以来,中医学术繁荣,名医辈出。江苏省中医院深厚的学术根基,多源于孟河和吴门医派的学术传承,前贤医家辨治精当,处方用药细腻妥帖,临床治效显著,充分显示了江南名医的证治风格,对后学有很大影响。诸如《张泽生医案》、《曹鸣高医案》、《邹云翔医案》、《许履和医案》、《徐景藩临证经验集萃》等,都是我日常爱看的临证读本,从中受到很多启发。
1991年和1996年,我曾两次公派赴日本留学,分别在爱知县癌中心和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研修消化病和胃肠肿瘤,学习和了解日本在消化病方面的诊疗技术和研究进展,从而认识到在重大疑难疾病上,中西医之间互补作用的重要性。
1999年起,我担任院长。十三年间,除兢兢业业履行职责,推动医院发展外,于岐黄之术尤不能忘,每周两节门诊,一次查房,从未间断。“学而后知不足”,晚间自习,温故知新。2012年7月,从行政岗位退下来后,每周又增加两节门诊,使之有更多时间接触临床和病人,同时在带教、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学相长,从中体验看病和读书的乐趣。
古人云:“医之所患患方少”。多年来,置身临床,诊治患者,感触颇多……因病有多端,治有多途,有治之能愈者,有治之不能愈者;也有先有改善,而后又少效者。因而深感医道未通,学养不足,经验不丰,倾注的苦功也很不够。实践证明,中医的深奥医理,经典著作,以及前人的经验,非自己勤于实践、学习、思考而不能真正掌握。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脾胃病和消化道肿瘤方面,既有中医治疗上的特色,也有许多疑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在现代社会和医疗背景下,继承创新,探求未知,提高治效,给患者和需求中医的人们减少病苦,带来希望,这是我热爱祖国医学恒久不变的初衷。
刘沈林
2014年4月于金陵石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