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肌张力评定

一、肌张力
■肌张力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的正常活动的基础。根据身体所处的形态将正常肌张力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静止性肌张力 是指肢体静止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肌张力特征,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观察肌肉外观,感觉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姿势性肌张力 是在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肌张力特征,通过观察肢体活动和姿势的调整状态来判断。
□运动性肌张力 是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伴随主动运动同步改变的肌张力特征,可通过肌电图检查来判断或通过观察患者主动运动时产生异常运动模式来判断。
二、评定目的
■通过肌张力的测评以鉴别中枢神经系统还是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以及肌张力异常的分布。
■通过肌张力的测评,判断、分析肌张力异常对关节运动、运动模式、肢体发育、平衡及协调功能、姿势、步态的影响。
■依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及评定结果确定障碍部位,制订治疗计划,选择治疗方法,预测针刀微创手术疗效。
■姿势改变对肌张力的影响
正常人下蹲时,小腿三头肌收缩,足跟稍离地面;肌张力低下时,足底全部着地;肌张力增高时,仅足尖着地。
立位时由后向前推,正常时出现跖屈,躯干前倾,上肢平衡动作,胫骨前肌肌腱凸起,肌张力低时则无上述表现。
头前屈时,上肢屈曲;头背屈时,上肢伸展。这些姿势性肌张力变化,受非对称性与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在婴儿出现为正常,6个月以后仍存在则异常。
■运动改变对肌张力的影响
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肌张力变化。痉挛性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的特殊分布,上肢以内收肌、屈肌及旋前肌明显,下肢以伸肌明显,被动运动的抵抗不均匀,可有“折刀现象”。
三、肌张力异常
■神经系统或肌肉本身的损害常使患者肌张力出现异常,根据肌张力异常的表现特点分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
■婴儿时期的肌张力变化是否正常,是判断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有无损伤的重要指标。脑瘫早期表现就是中枢性协调障碍。
■肌张力增高——痉挛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病变(锥体系病变)引起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产生的。
□痉挛是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是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腱反射的亢进,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痉挛肌的阻力(痉挛的程度)也增高。在快速被动活动痉挛患者的相关肢体时能够明显感受到肌肉的抵抗。
□巴宾斯基反射阳性 为痉挛性肌张力过强的特征。
□折刀样反射阳性 被动牵伸痉挛肌时,初始产生的较高阻力随之抑制而中断,造成痉挛肢体的阻力突然下降,产生类似折刀样的现象。
□阵挛阳性 在持续牵伸痉挛肌时发生,其中踝阵挛最为常见,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去脑强直和去皮质强直阳性 去脑强直表现为持续的收缩,躯干和四肢处于完全伸展的姿势;去皮质强直表现为持续的收缩,躯干和下肢处于伸展姿势,上肢处于屈曲姿势,均由于前脑反射弧的改变所致,是痉挛严重的形式。
■肌张力增高——僵硬
□僵硬亦称强直,是被动活动患者肢体时,主动肌和拮抗肌阻力同时增加,使身体相应部位活动不便和固定不动的现象。僵硬相对持续,且不依赖牵张刺激的速度、强度。
□僵硬表现为铅管样僵硬或齿轮样僵硬。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持续的始终如一的阻力被称为铅管样僵硬(例如,肘关节被动屈曲时或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起始和终末的抵抗是一样的)。它与弯曲铅管的感觉类似,故称为铅管样僵硬。被动运动时,表现出有阻力和无阻力反复交替出现的情况,被称为齿轮样僵硬,常为锥体外系的损害所致,其中帕金森病僵硬是最常见的病因,表现为齿轮样僵硬或铅管样僵硬。由于僵硬,动作常表现为始动困难、缓慢或无动状态。僵硬最早出现在手腕,其次累及肘关节、肩关节、肢体近端关节。
■肌张力增高——亢进
□头背屈(过伸展) 在仰卧、俯卧或坐位,都可见头颈明显背屈。
□角弓反张 头颈躯干下肢过度背屈,形如弓状。
□上肢硬性伸展,手握拳。
□上肢内收内旋、向后伸展。
□下肢内收内旋、硬性伸展交叉。
□足尖姿势(6个月以后)。
□两下肢分开角(股角)小于70°。
□跪坐、硬性伸腿坐。
□坐位后倾 由于下肢硬直及躯干过度伸展,小儿在坐时便向后倾倒。
□茶壶状姿势 一侧上肢固定伸展,另一侧固定屈曲,形如茶壶。
■肌张力低下
□肌张力低下表现
□蛙状姿势 下肢重力影响,仰卧位髋关节外展、外旋、屈曲,膝关节亦屈曲,形如蛙的下肢形状。
□“W”状上肢 由于上肢重力的影响,在仰卧位时,肩关节外展、外旋、屈曲,肘关节屈曲呈“W”状的姿势,为典型的肌张力低下。
□折叠样姿势 躯干肌张力低下,坐位时呈上部躯干前折,胸腹部紧贴大腿、折叠在一起的姿势。
□外翻扁平足 当取立位时,由于足底肌群、韧带组织的松软,足底形状不成角度,足外缘上浮成为外翻扁平足。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加上小腿三头肌的痉挛,距骨向内侧落下,而伴有外展的扁平足。
□倒U形姿势 水平托起时,躯干上凸,头和四肢依重力下垂,形如倒写的U字。多见于无紧张型脑性瘫痪。
□躯干上凸姿势 水平托起时,躯干无力上凸,四肢紧张硬直,多见于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
□头后垂姿势 仰卧位抬起时,头后垂,拉至坐起,不能竖头。
□完全性臂丛神经损伤姿势 上肢呈完全性迟缓性麻痹,肌张力低下,肌萎缩、腱反射消失(上干型损伤,上肢近端损害,上臂不能外展外旋,手指功能正常;下干型损伤,呈爪型手,手指功能异常)。
□肌张力低于正常水平,肌张力弛缓,被动运动肢体时抵抗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肌肉松弛软弱,牵张反射减弱,触诊见肌肤柔软,弹性减小。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肢体的整体运动功能受损,伴有肢体肌力减弱或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轻度肌张力低下 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放下,肢体仅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随即落下。
□中、重度肌张力低下 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当肢体放在抗重力体位,肢体迅速落下,不能维持规定体位。
□肌张力低下可由于小脑或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也可由末梢神经损伤及原发性肌病所致。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的肌张力低下可见于脊髓损伤早期、脊髓休克阶段或颅脑外伤,以及脑血管意外早期。
□末梢神经损伤所致的肌张力低下,除了低肌张力表现外,还可伴有肌力减弱,反射减弱和肌肉萎缩等表现。
■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不同时期,肌张力的表现各异。举例: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肌张力低下,关节的伸张性增强,被动活动时感觉肌肉松弛,此时,针刀微创手术治疗应以适当的神经触激术提高肌张力为主。在脑损伤时,下肢联带运动达到高峰时,可见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活动感觉阻力增大,此时针刀微创手术治疗应以较强手法的神经触激术为主以降低肌张力。
四、肌张力检查方法
■首先观察并触摸受检肌群在放松、静止状况下的肌张力状态,并观察主动活动进行判断。
□肌张力降低(迟缓) 检查者被动活动患者关节时几乎感受不到阻力;患者自己不能抬起肢体,检查者松手时,肢体即向重力方向下落;肌张力显著降低时,肌肉不能保持正常肌的外形与弹性,表现松弛软弱。
□肌张力增高(痉挛) 肌腹丰满、硬度增高;患者在肢体放松的状况下,检查者以不同的速度对患者的关节做被动运动时,感觉有明显阻力,甚至很难进行被动运动;如检查者松手时,肢体被拉向肌张力增高一方;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引起局部软组织的挛缩,影响肢体运动;痉挛肢体的腱反射常表现为亢进。
■手法检查和器械检查
□手法检查可进行定性、半定量评定;器械检查可进行定量评定。结合临床病史,以及视诊、触诊、反射检查、被动运动检查、运动功能等方面,可全面地了解肌张力异常的情况。
■肌张力的手法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发病史,了解肌张力异常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受累的肌肉与数目、现在发作的程度与以往的比较情况、引发的原因等。肌张力异常频率的增加可能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疼痛尿路结石、便秘、膀胱感染及急腹症或其他疾病导致的早期表现。患者的病史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判断肌张力异常的原因和发展规律。
□视诊检查 是最初的临床检查项目,评定者通过观察患者异常的姿势而作出的初步诊断。如刻板样运动常表明患者有肌张力异常,不自主的被动运动表现,患者有肌张力紊乱;而主动运动的减弱或完全丧失则表明患者有肌张力低下。
□触诊检查 在患者完全静止放松相关肢体的情况下,触摸受检肌群,有助于判断肌张力情况。肌张力升高时肌肤丰满,弹性增高,触之坚硬或较硬。肌张力低下时肌肉松弛,肌腹塌陷,弹性减弱,触之较软。
□反射检查 腱反射是否正常,有无亢进或减弱现象,如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等。肌张力增高常伴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低下常伴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被动运动检查 通过评定者的手感觉肌肉的抵抗,从而发现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体会患者肢体被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范围和对运动的抵抗来判断肌张力情况。检查时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把持和移动肢体。
□评定者被动活动患者肢体时可以很好地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而不感到异常阻力,运动范围正常,肢体容易被移动,这是肌张力正常的表现。
□评定者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有明显抵抗,感觉关节僵硬,运动范围减小,可判断为肌张力增高。
□评定者感到肢体沉重,且运动时没有抵抗,运动范围增大,可判断为肌张力低下。
■上肢被动运动检查
□肩关节外展 使上肢置于身体侧面,肘关节屈曲90°。评定者把持患者手腕和肘关节做肩关节外展动作。
□肘关节屈伸 仰卧位,上肢伸展置于身体侧面。评定者一手固定患者上臂,另一手握住前臂,做肘关节屈伸动作。
□前臂旋前、旋后 屈肘,上肢放置于身体侧面。评定者一手固定患者肘部,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做前臂旋前旋后动作。
□腕关节掌屈、背屈 上肢放置于身体侧面,屈肘。评定者一手固定患者前臂,另一手握住其手掌,做腕关节的掌屈、背屈动作。
■下肢被动运动检查
□髋、膝关节屈伸 仰卧位,下肢呈伸展位。评定者一手握住患者踝关节,另一手放在患者髌骨部,做髋、膝关节屈伸动作。
□髋关节内收、外展 仰卧位,下肢伸展。评定者一手握住患者踝关节,另一手放在患者膝部,做髋、膝关节内收、外展动作。
□踝关节背屈、跖屈 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评定者一手握住患者小腿远段,另一手置于脚掌部,做踝关节背屈、跖屈动作。
■躯干被动运动检查
□颈屈伸、侧屈、旋转 无枕仰卧位,使颈部探出床面。评定者一手或双手扶持患者头部,做颈部的屈伸、侧屈、旋转动作。
■痉挛畸形与相关肌构
□脑性瘫痪患儿易发生挛缩的肌群和检查方法
上肢
□肱二头肌:患肢外展伸直位,如不能伸直肘关节,检查者在上臂前侧触及挛缩的肱二头肌。
□旋前肌:患儿伸肘时,检查者一手托住肘部,一手握住腕部,患儿前臂不能旋后,而在前臂屈侧能触及索条状物,为该肌挛缩。
□腕屈肌群:患儿伸肘时,腕呈屈曲状,向桡侧或向尺侧倾斜,不能背伸腕关节。
□屈指肌:腕关节背伸时,手指不能伸直呈“爪状指”。
□拇内收畸形:拇、示指间距变小,虎口处不能开大,为拇收肌挛缩。
下肢
□髂腰肌:患儿仰卧,如果患侧髋关节强直,腰椎有代偿性前凸。为消除脊柱前凸,将健侧关节尽量屈曲,使大腿靠近腹壁,则患腿自动离开床面。
□股薄肌(内收肌)挛缩(髋关节伸直外展测验):患儿仰卧位,两下肢伸展位,检查者两手握患儿膝部,尽量外展两髋关节,此时髋关节外展受限,大腿内侧出现长条状挛缩肌肉,即为股薄肌或内收肌群挛缩。
□腘肌挛缩测验:患儿仰卧位,两下肢伸直位,检查者一手按在一侧膝关节,另一手抬起对侧小腿,检查该大腿后侧腘肌。
□股直肌牵拉试验:患儿俯卧位,检查者站立于患儿左侧,右下肢伸髋屈膝时,检查者右手握住患儿右踝向上提,左手掌向下按住右臀部,使髋关节后伸,若不能后伸或在大腿前方触及长条索状肌肉,则为股直肌挛缩。
□腓肠肌测验:患儿仰卧,两腿伸直位,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儿足部,使踝关节尽量背屈(正常为25°),此时不能背伸,在小腿后方能触到痉挛的肌肉为腓肠肌。
□足趾屈肌群挛缩:患儿仰卧,两下肢伸直,足背伸位,如足趾不能伸直呈“爪状趾”为足趾屈肌挛缩。
■检查方法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检查方法
□头背屈角:将仰卧的小儿用双手拉起成坐位,观察头背屈角度。肌张力增强时,头背屈角减小;而肌张力低下时,头背屈角增大。但要注意,进行此项检查时必须结合年龄进行判定。
□手掌屈角:检查者压迫小儿手背,屈曲腕关节,观察小儿小指掌面与前臂的角度,正常小儿为 0°~30°。
□腘窝角:小儿仰卧位,骨盆不抬高,一侧下肢伸展,一侧下肢屈曲髋关节并伸展膝关节,观察小腿大腿之间的夹角(腘窝角)。正常时大于 90°;如果小于 90°,说明肌张力增高;大于130°,说明肌张力降低。
□足背屈角:小儿仰卧,足背屈,观察足背与小腿之间的角度,正常儿40°左右。肌张力增高时,足背屈角增大;肌张力低下时,足背屈角减小。
□股角:又称外展角,指两侧下肢最大外展后的角度。检查者握小儿两侧小腿,使两下肢伸直并外展,测量两侧大腿之间的角度。正常时应大于90°;肌张力增高时,内收肌紧张,股角小于90°;肌张力低下时,股角大于 90°。
五、摆动检查
■以关节为中心做快速摆动运动,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交互快速收缩,观察其摆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评定肌张力。肌张力低下时摆动幅度增大,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幅度减小。
■上肢的摆动检查
□手的摆动检查 患者肘屈曲,上肢置于身体侧面。评定者一手固定患者上臂,另一手把持患者的前臂,快速摆动前臂,观察手的摆动过程。肌张力低时,腕和手指屈伸过度;肌张力高时,腕关节振幅变小,手指屈伸度变小。
□前臂、上臂的摆动检查 患者自然站立,上肢垂于身体侧面。评定者双手分别置于患者双肩,让躯干左右交替旋转,与此对应上肢前后摆动,观察上肢的摆动过程。肌张力低下时上肢处于大幅度摇摆状态,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幅度减小并快速停止。
■下肢的摆动检查
□坐位,使足离开地面。评定者握住患者的足部,抬起小腿做伸膝动作,然后自然放下使小腿摆动。观察下肢摆动至停止的过程,肌张力低时摆动持续延长,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幅度减小,并快速停止。
六、肌肉僵硬的检查
■头下落试验
□患者去枕仰卧位。评定者一手支撑患者头部,一手放置在支撑手的下方。支撑头部的手突然撤开,患者头部落下。正常情况下落速度快,检查者下方手有冲击的感觉。僵硬时落下缓慢,手的冲击感轻,重度僵硬时头不能落下。
七、伸展性检查
■伸展性检查
□是指肌肉缓慢伸展而达到的最大伸展度。评定时需双侧进行对比,如果一侧肢体伸展与另一侧相同部位伸展程度相比出现过伸展,提示肌张力低下。
■上肢的伸展性检查
□腕关节屈伸 仰卧位,屈肘,前臂垂直于床面。评估者握住患者的手指远端使腕关节和手指同时做屈、伸动作。
□肘关节屈伸 仰卧位,上肢置于身体侧面。评定者握住患者的前臂远端做肘关节屈伸动作。
□手腕靠近肩 坐位,评定者握住患者手腕做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动作,并向肩关节靠近。
□双肘靠近脊柱 坐位,使患者肩关节外展、外旋,屈肘。评定者握住患者的肘部做扩胸动作,使双肘向脊柱靠近。
□上肢绕颈 坐位,评定者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另一手置于肘关节做上肢内收、前臂绕颈动作,并使肘关节向对侧肩关节靠近。
■下肢的伸展性检查
□踝关节背屈、跖屈 仰卧位,下肢伸展。评定者握住患者脚掌远端,做踝关节背屈、跖屈动作。
□膝关节屈曲 俯卧位,评定者握住患者的足背做膝关节屈曲动作,同时做足跖屈动作。
□髋、膝关节同时屈曲 仰卧位,评定者一手握住患者足部,另一个扶住髌骨部做髋、膝关节同时屈曲动作,并使足跟接近臀部。
八、姿势性肌张力检查
■变换体位或姿势,根据抵抗情况判断肌张力状况。
■正常姿势性肌张力——反应迅速,姿势调整立即完成。
■痉挛或僵硬——过度抵抗,姿势调整迟缓。
■肌张力低下——关节过伸展。
■肌张力紊乱——过度抵抗和抵抗消失交替出现。
九、肌张力的器械检查
■生物力学检查
□应用仪器设备,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对肌张力进行检查并获得量化指标的方法,主要应用于痉挛的评定。包括钟摆试验、屈曲维持试验、便携式测力计检查和等速装置检查等方法。可区分偏瘫痉挛和帕金森强直。
■电生理检查
□根据肌肉的电生理特性,对肌张力进行检查并获取准确的定量指标的方法。用于肌张力增高的检查,包括表面肌电图、H反射、紧张性振动反射、屈肌反射、腰骶激发电位和中枢传导等检测。其中表面肌电图较为常用,可较好地反映痉挛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用于鉴别挛缩和痉挛。
(李 衷 周学龙 陈南萍 李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