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瘫针刀微创治疗与康复(第2版)
- 任旭飞 任月林
- 3973字
- 2021-04-04 04:48:05
1版前言
脑瘫患儿是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群体。别的孩子能嬉笑玩耍,爬上爬下,脑瘫患儿只能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因为自己的残缺、笨拙的动作会招来不懂事孩子的嘲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了,别人找工作、考公务员、报名参军,脑瘫患儿却受到用人单位的白眼。压抑、自卑、抑郁、不合群,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性格。从出生的那天起,他们就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而被边缘化了。
脑瘫患儿几乎是父母心中永久的痛。父母不祈求他们大富大贵,只希望孩子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生子,可是就连这个简单的愿望,在他们看来都是奢望。为了给孩子治病,父母背井离乡,抛弃工作。好好的一个家,因为脑瘫而变得支离破碎;原先的幸福和睦,因为脑瘫而变得相互指责。每当听到这样的诉说,我们心里就会迸发出呐喊声:“挑战脑瘫!”
挑战脑瘫!谈何容易,脑瘫针刀微创治疗,专业交叉较多,研究思路欠清,相关参考资料罕见,是我国一门新兴跨学科的学科,同时是相关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脑瘫针刀微创技术是利用生物力学理论、方法、技术去研究人体力的平衡机制和功能。生物力学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两者交汇的学术领域,当然在医科和工科的融合协作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深知,脑瘫针刀微创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他的研究千变万化,但他不能脱胎换骨,盲视操作是其永恒主题特征,亦是其最大特点和优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早在20世纪80年代,任月林便跟随朱汉章老师学习小针刀疗法。1987年12月31日晚饭时,任月林曾问朱汉章老师:“小针刀能否治疗小儿脑瘫?”朱汉章教授脸色凝重地说:“这个任务交给你了,一定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带着这个使命,任月林一直在寻找突破口。
1992年3月,当任月林用针刀疗法对股骨头坏死伴内收肌挛缩的病人治疗后,其症状明显改善。病人接着问:“我女儿是脑瘫,内收肌也很紧,能不能给治治?”任月林想脑瘫两腿紧贴也是由于内收肌群挛缩,异病同治,可以试试。手术结果令我们惊喜,脑瘫女孩的两腿竟然能分开了,大小便后的清洁问题也解决了……日后病人口碑相传,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任月林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对治疗机制进行了探讨。
时至2002年2月,在聊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下,对“针刀神经触激术”进行了科学成果鉴定,12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项技术是创新性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
由于针刀微创治疗脑瘫技术逐渐成熟,治疗方法被脑瘫病人所接受,同时也被专业人士所认可,于是决定将脑瘫治疗一章撰写在《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一书中,经过5年的笔耕不辍,几易其稿,专著《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于200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其中的针刀治疗脑瘫章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召开了医学界最高级别会议——第272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王雪苔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吴咸中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郭应禄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翁维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李森恺教授,复旦大学丁光宏教授等42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到会。
在会上任月林做了“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研究”的专题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认为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是一项原始创新成果。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王雪苔说:“我作为一名针灸医学研究者,一向关注针刀医学的研究进展。任月林、任旭飞研究成功的神经触激术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防护能力、调整能力和修复能力,显著地提高了对痉挛性疾病及脑瘫的疗效。首创的X射线照射下的金属线十字交叉定位标志法,将影像学方法成功运用于针刀手术,提高了针刀施术的准确性。这些创新,必将对针刀医学今后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为治疗脑瘫开辟了新途径。”
2007年6月,为加快该疗法科学化、规范化的进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决定成立小儿脑瘫学组,由任月林担任组长。此后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针刀治疗脑瘫技术得以进一步完善。
2009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持召开“针刀微创治疗脑瘫技术研究”鉴定会,鉴定意见为:该项研究科学实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是一项创新性成果。该项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议“针刀微创治疗脑瘫技术”由相关学术团体进行认定和发布,以作为技术指南予以实施。
2009年3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登记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获“国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此时,从1999年3月立项脑瘫针刀微创治疗研究到2009年2月,已经整整10年。
这一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创新成果,改变了治疗脑瘫的传统思维和方法,实现了脑瘫针刀微创治疗目的,达到了部分替代西医外科手术的愿望,得到了同行业一致好评和病人及家属的欢迎。
脑瘫针刀微创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挑战脑瘫”打响了第一枪。
针刀微创技术经历了漫长的萌芽、起步、成长、成熟过程,这门新兴分支学科具备了明晰的学科名称,系统的学术理论,精干的学术队伍,广大的病人资源,可靠的医疗技术。
为培养和造就一支道德高尚、技术过硬的脑瘫针刀微创治疗与康复专业人才队伍,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2011年1月在广西北海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瘫针刀微创治疗与康复专家委员会筹委会”,为脑瘫针刀微创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回顾其学科发展的历史,这门新兴分支学科的建立,其重要的基本条件是:系统的原始创新的学术理论体系,详细的临床实用技术,长期的临床积累,造就了脑瘫针刀微创治疗与康复技术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独特疗法。
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是“科学+艺术”的技术,展示出针刀微创矫正人体畸形之美妙。脑瘫畸形性质、程度千差万别,但如何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的原则是形态服从功能,展现人体功能美。用科学的力学观、平衡观去矫正畸形、健全功能、体现人体美的特质。看重“功能重建”,替代“替代重建”,避免虽有外形支撑,而无功能的累赘肢体、脑瘫肢体“花瓶”。
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具备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廉”的特点,同时具备了有特色、有特长、有优势、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原始创新内涵,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重于实践,从临床实践入手,勤于积累,由量变到质变,解决了脑瘫病人的实际问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脑瘫针刀微创技术,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着眼需要性,立足实用性,寻找脑瘫针刀微创与围手术康复创新结合之美,填补“边缘地带”的“空白点”。
至今,我们已完成针刀治疗脑瘫手术1000余例,当你亲眼目睹针刀微创手术,你会由衷地赞叹中医国粹的博大精深,针刀微创技术的神奇效果!
2011年4月,“针刀微创治疗脑瘫肢体畸形的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荣获201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这是对中医针刀治疗脑瘫充分的肯定,是针刀医学首次在本专业内获得的最高奖励,也是脑瘫研究在医学领域内所获得的首次奖励。
当我们看到经治疗后一位位患儿父母脸上挂满惊喜泪水的时候,当我们收到全国各地病人真诚的感谢信的时候,我们知道系统整理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并公布于世的时机到了。
作为第一个“斗胆尝试”吃螃蟹的人,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博览群书已成习惯,滴水穿石,厚积薄发,遂将我们的一些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整理成册,重点突出临床特点,解决临床问题,开拓临床视野,使读者深入浅出、按图索骥,力求成为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牛顿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采用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推理判断、分析比较,对抽象假说进行验证,用临床疗效实事求是地证眀其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其创新性、科学性、需要性、可行性,符合了秦伯益院士提出的“有人要,没人搞,我能搞”的九字方针。
遵循科学性原则,经得起实践和临床检验,用有效的、最新的微创与康复方法解决了脑瘫相关问题之临床实际需要。
脑瘫针刀微创与康复较西医外科脑瘫手术与传统康复有其独特优势:前者功能好、疗程短、费用省、操作简便、安全可行、术后没有瘢痕,看得见的是疗效,看不见的是伤口。有着单项和多项的优越性。
脑瘫针刀微创,不是采用“大刀阔斧”的处理方法,而是精雕细琢,完美修复,重点在功能重建核心上下功夫。
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书中首次提出神经触激术、切割纠畸术、肌肉刺激术3种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在本书中依据这3种技术原理将其细化为49种术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这些术式具有痛苦微小、操作简单、安全可行、美观漂亮、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础理论的更新,针刀微创与康复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突出了“外形改善”“功能重建”,由“替代重建”转变为“自然重建”,形成了以“针刀微创与康复”为特色的新兴分支学科。
康复医学是我国一门新兴跨学科的学科,其发展也不过20多年,但内容广,涉及范围广,其著作多引用国外技术,而围微创手术康复更是零起步。本书将围手术康复一章列为重要章节,将围手术康复特色技术,详细地介绍给读者,更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经过近30年的积累,将交叉学科的技术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设计创造出1个理论观念、3种技术支撑、49种术式。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做到了原始创新,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科学之术、合理之术、可行之术、需要之术。”
能让脑瘫病人便于护理、生活自理、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他们的家庭从沉重的心理包袱、经济负担中解脱出来,是本书最重要之目的,也是最大之夙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董福慧教授、郭长青教授及其他诸多同行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才疏学浅、时间紧迫,疏漏之处敬请诸位专家指教。
任月林 任旭飞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