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疫情期间的清洁、消毒与灭菌

根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要求,医疗机构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可根据环境感染危险度来分区,依据是否有患者存在,是否存在潜在的被患者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机会,将区域分为低度风险、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区域。低度风险区域主要指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进行短暂停留的区域,例如行政办公室、会议室、病案室等。中度风险区域主要指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的区域,例如普通病房、门诊科室、注射室、功能检查室等。高度风险区域主要指有感染或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手术室。不同等级风险区域的日常清洁与消毒管理见表5-1。
表5-1 不同等级风险区域的日常清洁与消毒管理
资料来源:《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
注:1.各类风险区域的环境表面一旦发生患者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
2. 凡开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
3. 在明确病原体污染时,可参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提供的方法进行消毒。
口腔医疗机构应建立完整的环境清洁制度和操作流程,对环境清洁服务机构人员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管,除了做好日常清洁外,对于突发应急事件也应有处置能力。基本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清洁的方式,建议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清洁工具应使用颜色标记分区使用,清洁诊疗区域时,应按照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的原则,对于精密的仪器设备表面的清洁,应参照设备说明书。在诊疗过程中如果发生血液、唾液等喷溅,应及时进行污点清洁和消毒,若被大量(≥10mL)患者血液、唾液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湿材料清除污染物,再使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