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中国药师协会
- 930字
- 2021-03-26 17:45:47
4.7 洋地黄类药物
洋地黄类药物是Na +/K +-ATP酶抑制剂,作用机制:①抑制衰竭心肌细胞膜Na +/K +-ATP酶,使细胞内Na +水平升高,促进Na +-Ca 2+交换,提高细胞内Ca 2+水平,发挥正性肌力作用;②抑制副交感传入神经的Na +/K +-ATP酶,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房室传导减慢,减慢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③抑制肾脏的Na +/K +-ATP酶,使肾脏分泌肾素减少。目前认为其有益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发挥治疗心衰的作用。
地高辛是口服洋地黄制剂,口服后经小肠吸收,2~3小时血清浓度达高峰,4~8小时达最大效应,85%以原型经肾脏清除,半衰期为36小时,连续口服相同剂量经5个半衰期(约7天)后血清浓度可达稳态。
研究(PROVED、RADIANCE及DIG试验)显示,使用地高辛治疗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运动耐量。荟萃分析显示,心衰患者长期使用地高辛治疗对病死率的影响是中性的,但可降低住院风险。ARISTOTLE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服用地高辛后,死亡风险与血清地高辛浓度独立相关,浓度≥1.2μg/L患者的死亡风险最高,无论是否伴心衰,启动地高辛治疗与房颤患者的病死率独立相关。
4.7.1 适应证
应用利尿剂、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仍持续有症状的HFrEF患者(Ⅱa类,B级)。
4.7.2 禁忌证
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除非已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②心肌梗死急性期(<24小时),尤其是有进行性心肌缺血者;③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或心房扑动;④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4.7.3 应用方法
地高辛0.125~0.25mg/d,老年、肾功能受损者、低体重患者可0.125mg,1次/日或隔天1次,应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建议在维持在0.5~0.9μg/L。
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因素很多,包括剂量、年龄、性别(女性应用应更谨慎)、体重、肾功能、应用利尿剂、联用其他可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药物(如胺碘酮)等。心肌缺血抑制Na +/K +-ATP酶的活性,增加心肌组织对地高辛的敏感性,使血清地高辛浓度升高。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应选择较低的初始剂量(较常规剂量减少25%~50%)。因此,使用地高辛时,必须个体化,考虑上述因素。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不宜使用地高辛。已使用地高辛者不宜轻易停用。已服用地高辛、尚未使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患者,待上述药物逐渐加量后,无心衰症状,窦性心律、收缩功能改善后,可停用地高辛。
与能抑制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的药物(如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联用时须严密监测心率。奎尼丁、维拉帕米、胺碘酮、普罗帕酮、克拉霉素、伊曲康唑、环孢霉素、红霉素等与地高辛联用时,可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增加药物中毒风险,此时地高辛宜减量。
4.7.4 不良反应
①心律失常,最常见为室性期前收缩,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伴有传导阻滞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②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和呕吐);③神经精神症状(视觉异常、定向力障碍、昏睡及精神错乱)。不良反应常出现于血清地高辛药物浓度>2.0ng/ml时,也见于地高辛水平较低时,如低钾、低镁、心肌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当血清地高辛药物浓度升高时,应了解血样采集的时间,采样时间在末次服药6小时内,检测值反映地高辛的分布相,该值升高未必提示地高辛中毒。如血样检测时间在末次服药8小时后,建议减少地高辛剂量。
临床怀疑地高辛中毒时处理如下:①应立即停用地高辛;②纠正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应予口服或静脉补钾,即使患者血钾水平在正常范围,除非患者是高钾血症或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补钾时也应监测血钾浓度;③出现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考虑使用对房室传导影响最小的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④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无症状者可密切观察;有症状者可给予阿托品,必要时临时起搏;⑤电复律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应尽量避免;⑥血液透析不能清除体内的地高辛;⑦地高辛中毒纠正后,建议仔细分析中毒原因,慎重选择剂量和血药浓度监测方案,避免再次发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