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CT检查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和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起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连续的断面扫描,透过人体的X线强度用检测器测量,经信号转换装置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形成检查部位相应的横断面图像。
一、CT检查的方法

1.普通检查

一般多采用横断扫描,根据需要亦可采用冠状扫描。普通扫描对CT机没有特殊要求,在普通CT机和螺旋CT机上均可实施。

2.增强扫描

是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再进行的扫描。注射造影剂可使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密度有明显差别,能较清楚地显示出病变的大小、形态、范围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普通平扫未能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及其血管结构、血管病变等,还可依据病变强化的特点,对其做出定性诊断。

3.特殊检查主要指三种扫描技术 (1)薄层扫描(thin slice scan)技术:

薄层扫描是指层厚小于5mm的扫描(目前普通CT最薄的扫描层厚可小至1mm,多层螺旋CT能薄至0.5mm),在普通CT机和螺旋CT机上均可实施。薄层扫描能有效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因而能较真实地反映病变及组织器官内部的密度。主要用于椎间盘、眼部、鞍区等病变检查。

(2)重叠扫描(overlap scan)技术:

重叠扫描是指扫描时设置的层距小于层厚,使相邻的扫描层面有部分重叠。重叠扫描对CT机没有特殊要求,普通CT机和螺旋CT机均可进行,此种扫描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提高小病灶检出的机会。通常在没有薄层扫描CT的情况下可用此法。

(3)动态扫技术:

所谓动态CT扫描就是在不同时间测相同层面病灶的CT值,观察该值与时间的关系,是观察病变动态变化的一种方法。要求注药快,选层准,扫描间隔短。它使CT技术不仅能观察结构异常,还能探讨功能的变化,临床主要用于诊断肿瘤、血管畸形、夹层动脉瘤等。由于CT具有高密度分辨的特点,因此诊断时可仔细观察病变的内部结构,同时还可以利用CT值测定对微细病灶作出判断,如肿瘤内产生的坏死,存在的气体,脂肪组织的钙化等。
二、CT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CT检查的适应证
(1)头部:主要用于检查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血管畸形、脑肿瘤、脑发育异常等,而且是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及颅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2)颌面部:主要用于肿瘤、骨折、炎症等的检查。
(3)胸部:主要适用于胸部肿瘤、炎症、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肺不张、气胸、骨折等疾病。
(4)腹、盆腔: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腔,腹膜后间隙,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的诊断。
(5)骨骼系统:主要适用于颅骨及脊柱细微骨折,骨肿瘤,骨结核及炎症,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等疾病。
(6)脉管系统:用于血管闭塞,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血管畸形,血管损伤,心脏冠状动脉等动脉性病变的检查。
2.CT检查的禁忌证危重患者,昏迷、精神失常、烦躁不安等不能配合的患者,妊娠期,青少年敏感部位(生殖器)检查。
三、临床常见疼痛疾病的CT检查

1.颅脑CT

神经系统(颅脑外伤、脑梗死、脑肿瘤、炎症、先天畸形等病变)为应用CT最早的人体系统,尤其是颅脑外伤更是首选检查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颅脑疾病的CT表现。
(1)颅脑损伤(图2-2-1):主要表现为脑出血、脑水肿、脑挫伤及脑肿胀,CT不仅能清楚的显示这些病变,而且可以对其定位、定量、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情况。对颅骨骨折多数情况下用X线片也能诊断,但X线片不易发现颅底骨折及骨折并发的颅内血肿,而CT则能清楚地显示这些病变,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因此是颅脑损伤的最佳检查技术。
图2-2-1 颅脑损伤CT
(2)脑肿瘤(图2-2-2):CT能显示直径在1cm以上的肿瘤,高分辨扫描还能分辨一些仅数毫米的肿瘤。肿瘤的成分不同密度也有所不同,CT显示钙化极为清晰,增强扫描还能观察肿瘤的供血情况及血-脑屏障是否完整。因此,CT不仅能确定肿瘤的大小,还能对其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90%,是目前脑肿瘤检查的基本技术。CT的组织密度分辨率虽高,但是CT主要是横断位成像,不能行矢状位扫描,因此在颅后窝常有颅骨伪影,影响此处肿瘤的检出率。
图2-2-2 脑肿瘤CT
(3)脑血管疾病:CT显示脑出血(图2-2-3)常呈高密度,脑梗死(图2-2-4)常呈低密度,其诊断准确率高,因此是首选的检查技术。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清楚地显示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特别是能清楚显示其并发症,如出血、梗死等。直径1cm以上的动脉瘤在CT血管造影(CTA)上能清楚显示。但CT也有不足:亚急性或某些慢性出血在CT上偶可呈等密度而漏诊;脑梗死24小时内CT不易显示;CT显示微小脑梗死,特别是小脑、脑干部位的梗死灶容易漏诊;CT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较低,平扫只能发现约10%~30%的病例。
图2-2-3 脑出血CT
图2-2-4 脑梗死CT
(4)颅内感染性疾病:CT能对脑脓肿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定位,并能显示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颅内感染及脑寄生虫病等各种病变。由于CT能清晰地显示钙化,因此对非活动期脑囊虫病的诊断有很高价值。但是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及脑囊虫病(活动期和退变期)有时在CT上不能清楚地显示。
(5)CT能显示颅脑先天性畸形、脱髓鞘疾病及变性脑病等病变,特别是对结节硬化等含有钙化的病变显示非常清晰。

2.脊柱CT扫描(图2-2-5)

在脊柱CT的横断像上,由椎体、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高密度椎管骨环,脊髓位于椎管中央为低密度影。黄韧带附着在椎弓板和关节突内侧,为软组织密度影,正常厚约2~4mm。腰段神经根位于硬膜囊前外侧,呈圆形高密度影,两侧对称。侧隐窝呈漏斗状,左右对称,其前方是椎体后外侧面,后方为上关节突,侧方为椎弓根内壁,其前后径小于5mm,隐窝内有神经根穿出。椎间盘由髓核与纤维环组成,其密度低于椎体,但高于其后方含脑脊液的硬膜囊,且边缘密度较中间高,CT值约为50~110Hu。横断平扫主要观察以下几点:
图2-2-5 脊柱CT
(1)椎体骨质结构有无破坏及压缩性骨折。
(2)椎间盘有无向后方即椎管内突出、脱出或向四周膨出的情况,椎间盘内有无气体征。
(3)硬膜囊是否受挤压变形,椎管和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是否消失,神经根是否被推压移位。
(4)骨性椎管前后径及横径有无变窄,黄韧带或后纵韧带是否肥厚、钙化,侧隐窝是否狭窄。颈椎前后径<10~11mm,腰椎前后径<12mm为肯定狭窄,黄韧带>5mm是椎管狭窄的重要指征;侧隐窝前后径在2mm以下可肯定为狭窄,2~4mm为可疑狭窄。
(5)椎板峡部是否断裂。
(6)有无手术后残留的椎间盘组织及纤维瘢痕增生组织。

3.胸部病变(图2-2-6)

CT是肺部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能比较清楚地显示肺部的各种病变,如肺部感染、肺部创伤、肺内占位等。对于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也能较清楚地显示,还可以显示肺内团块与纵隔关系等。
图2-2-6  肺CT

4.心血管系统(图2-2-7)

CT主要用于诊断心包的疾病如:肿瘤、心包积液等。此外,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有定性定位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增强扫描更能显示其特征性表现。
图2-2-7 心血管CT

5.腹部器官(图2-2-8)

CT对实质性器官,如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肾上腺等显示比较清晰。尤其是诊断肝癌,能清楚地显示肝癌(原发或转移性)的大小、数目、边缘、轮廓、形态、密度等,所以慢性肝炎、肝硬化并存在可疑病变或肝癌的患者,有必要做CT检查。肝CT检查对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也有较高的灵敏度,因此可以作为慢性肝炎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6.盆腔脏器(图2-2-9)

因盆腔器官一般由软组织构成,且脏器之间有丰富的脂肪间隔,缺乏自然对比,一般的X线检查不能清楚的显示。而CT组织分辨能力较高,且不受呼吸和胃肠蠕动的影响,因此已成为卵巢,宫颈,子宫,膀胱,精囊,前列腺和直肠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尤其是对这些部位的肿瘤及其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图2-2-8 腹部CT
图2-2-9 盆腔CT

7.骨与关节 (图2-2-10)

CT不仅可相对清晰地显示X线片中被骨皮质遮盖的骨内、肌肉的细小病变,还能显示结构复杂的骨、关节,如脊椎、胸锁关节等;CT对骨肿瘤造成的骨皮质破坏,肿瘤向软组织浸润的情况等显示也比较清晰,还能清晰地显示骨破坏区内部及周围结构,如破坏区内的死骨、钙化、骨化以及破坏区周围骨质增生、软组织脓肿、肿物等;但对于关节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等显示不如MRI清晰。
图2-2-10 肩关节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