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卫生发展绿皮书·健康产业专题研究
- 傅卫
- 22018字
- 2021-03-29 00:26:45
健康产业发展总报告
健康产业是指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指出,要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发展健康产业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五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重要判断,并对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健康产业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健康产业连接民生和经济,是国际公认的新兴“朝阳产业”,具有覆盖领域广、产业链长、辐射带动作用大等特点,既是满足人民多元化、多层次健康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新时期发展健康产业的意义
近年来,健康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健康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进行部署。在新时期继续发挥健康产业在扩大优质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健康需求、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1.发展健康产业是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现实需要
当前,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给中国卫生服务体系和居民健康带来新的、重大挑战。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到2.55亿人左右。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到总死亡的85%,疾病负担超过疾病总负担的70%,成为主要健康问题。这些都迫切需要通过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健康管理与促进等服务创新,助推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管控人群重大健康风险。
2.发展健康产业是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并逐步由单一的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等多元需求转变。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赴海外健康旅游的人数达到50万人次,是前一年的5倍;到海外进行健康体检、早期防癌检查、心脏检查、基因检测等的人数也在快速增长;个人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市场增长迅速。这些都反映了国民对个性化、多样化健康产品和服务内容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3.发展健康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健康产业范围广、链条长、关联性大,国际上普遍认同健康产业是能够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的重要领域。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亚洲许多新兴经济体都把发展健康产业作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战略选择。中国正处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发挥健康产业带动效应,促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催生新业态、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4.发展健康产业是健康科技创新进步的客观要求
创新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精准医学、基因编辑、生物工程技术与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健康融合业态和新兴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和远程医疗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变革,多样化的中小微型企业创新主体和专业化产业中介服务平台组织不断涌现。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产业能够在创新发展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5.发展健康产业是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途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卫生对外交流合作的推进,健康领域的经贸联系和人员交往日益密切,为健康产业跨越国界、实现开放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融入健康“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促进优质健康资源共享,传播健康文化,增进民心相通,更好地满足沿线国家人民健康需求,共同参与全球健康治理。
二、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一)健康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及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以来,各地高度重视,把发展健康产业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努力把健康产业打造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力量参与热情也日益高涨,健康产业呈现出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多样化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扩大,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重点企业以及品牌产品初步形成,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1.健康消费加快升级,人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 482美元,2022年有望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加之城镇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发病率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全面二孩”政策顺利实施、医学技术进步、医疗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趋势,我国多元化、多层次健康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用于保健、疗养、健身等方面支出增长较快,对于定期健康体检、健康辅导咨询、体育健身、医学美容以及健康休闲旅游等新兴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加,健康消费需求已由单一、传统的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型、健康保健型、身心提升型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转变,健康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09—201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由17 541.92亿元增长到52 598.28亿元,其中,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比由37.46%降低为28.77%。社会办医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末,民营医院增长到1.87万家,占医院总数的比重已上升到60.4%,床位数占医院床位的比重达到23.2%。2017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增长提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发展健康服务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生力军”,保费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公布的《2016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商业健康保险费达到4 042.5亿元,同比增长67.71% (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健康医疗用户规模为1.95亿人,网民使用率为26.6%,年增长率为28% (2)。
(1) 2016 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EB/OL].(2017-02-22)[2018-04-18].http://bxjg.circ.gov.cn/web/site0/tab5257/info4060001.htm
(2)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8-04-18].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
2.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初步核算结果,2017年全国健康服务业规模(相当于健康产业增加值)为56 66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85%,根据2017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实现《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的目标,2018—2020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需达到12.2%。其中,医疗服务业规模为33 977亿元,占比为60.0%,是健康服务业的主体;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零售业规模为8 922亿元,占比为15.7%;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业规模为4 647亿元,占比为8.2%;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业规模为4 166亿元,占比为7.4%;健身休闲运动服务、健康旅游服务、健康养老与长期护理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等融合产业规模合计为2 999亿元,占比为5.3%;其他与健康相关服务业规模为1 957亿元,占比为3.5%。从健康产业发展态势来看,2015—2017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为13.5%(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9.6%),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占GDP比重从6.4%上升到6.9%,上升了0.5个百分点。
从健康产业结构来看,医疗服务业发展总体保持稳定,2015—2017年,医疗服务业规模由26 849亿元增加到33 977亿元,年均增速稳定在12%以上,占健康服务业总规模的比重稳定在60%左右,主体地位突出;融合产业发展活跃,但在健康服务业中比重不高,健身休闲运动服务规模由1 168亿元增加到1 69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5%,智慧健康技术服务规模由254亿元增加到33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6%,健康旅游服务规模由484亿元增加到582亿元,年均增速为9.7%,且增速呈加快趋势,由2016年的4.3%提高到15.3%;对人才培养和研发关注度日益增加,2015—2017年,健康人才培养培训规模由771亿元增加到1 20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1%,年度增速由2016年的19.9%上升到2017年的30.5%,健康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规模由626亿元增加到751亿元,年均增速为9.5%,年度增速由2016年的8.8%上升到2017年的10.3%;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规模由4 346亿元增加到4 647亿元,年均增速仅为3.4%,养生保健服务规模年均增速为13.9%,略高于健康服务业规模总体增速,但占健康服务业比重较低(不到0.3%);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在高速增长后明显放缓。2015—2016年,健康保险服务规模从2 179亿元增加到3 702亿元,增速达69.9%,但2017年增速降为4.7%,占健康服务业总规模的比重在2017年出现下降,由2016年的7.3%降至6.8%;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零售保持持续较快增长,2015—017年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零售规模由6 635亿元增加到8 922亿元,年均增速为16.0%,占健康服务业总规模的比重由15.1%上升到15.7%。
3.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健全,叠加优势日益显现。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印发实施以来,各部门各地方围绕完善产业规划、放宽产业准入、培育特色业态、增强要素支撑、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出台政策文件、规划文本、规范标准、指引指南等,加大力度构建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截至2019年6月,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辽宁、西藏、青海3地外,均已制定出台了健康产业或健康服务业专项规划、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目前各项政策要求和措施的主要方向如下:
(1)推进健康科技创新,实现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新型国家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大力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能力建设,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医学研究科研基地布局。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医研企结合,推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加强医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推动科技论文影响力和三方专利总量进入国际前列,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医药工业增长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
(2)激发社会力量活力,实现健康产业多元发展。切实有效放宽行业准入,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制定医疗、养老等机构设置的跨部门全流程综合审批指引,推进一站受理、窗口服务、并联审批,加强协作配合。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重点解决医师多点执业难、纳入医保定点难、养老机构融资难等问题。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办法,全面实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积极发挥企业债券对健康产业的支持作用。加快探索社会办医疗机构以其收益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开展融资活动的政策,条件成熟时推广。引导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开展PPP项目示范。鼓励打造一大批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形成若干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健康产业集聚区,服务供给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新格局。
(3)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实现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互联网领域,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在健康旅游领域,遴选确定了第一批13个地区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明确到2020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打造一批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制定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在健康养老领域,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健康产业开放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领域高层互访,推动与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签署卫生合作协议。逐步形成“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集政府间政策合作、机构间技术交流和健康产业展会为一体的系列卫生合作论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疗旅游和养生保健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与周边国家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与周边国家建立跨境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扶持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境外投资设厂,鼓励在双边协商的基础上减少贸易壁垒,创新贸易和投资方式,推动健康产业发展。鼓励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和服务贸易,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在边境地区建设民族医药产业区,提升民族医医疗、保健、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
4.产业体系日趋完整,产业链不断延伸。总体看,我国健康产业体系日趋完整,已逐步形成覆盖一、二、三产,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医药产业、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智慧健康、健身休闲运动、健康食品等细分领域,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健康产业体系。各细分领域呈现出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延伸趋势。全国已有多个制药企业涉足医疗领域,主要以新建、托管、收购等方式举办医疗机构为主。健康保险公司则多延伸至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上下游产业,如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同时,各地也都非常注重发挥资源、区位、生态等优势,以优势特色产业或资源为核心,全产业链协同推进,例如,泰州医药城以医药制造为核心,延伸形成了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于一体的高端医疗和特色医疗产业链;云南省依托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中(民族)医药集聚优势,特别是道地中药材资源发展中(民族)医药服务业和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向下延伸到中药材种植和保健品、健康食品加工制造等一、二产业。
5.产业融合态势初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随着生物、信息等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推动健康产业呈现交叉汇聚、跨界融合发展态势,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文化以及现代制造、现代农业、房地产、商贸物流等呈现多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跨行业并购不断出现,产业投融资来源也日益多元化,以百度、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和以京东方、小米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制造商纷纷进入移动医疗健康领域,万达、万科、保利、远洋、恒大等地产企业进军健康产业。顺丰、中国邮政等物流配送企业以及京东、美团外卖等电商陆续切入医药物流领域。地方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实现从单一性向综合性的转变,促进综合产业生态的构建与引导,如湖南省人民政府专门制定印发了《关于促进五大融合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的意见》,明确促进医疗与养老、医疗与旅游、互联网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食品与健康等五大融合的具体措施。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特性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已成为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引擎”。
6.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布局逐步展开。各地依托优势特色资源,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建设,已初步形成“东部沿海集聚高端,中西部特色发展”的产业布局。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苏州等东部发达省市优质医疗资源聚集、高端人才集中、科研基础雄厚,主要以高端医疗和生物医药研发为核心,带动医疗旅游和生物医药制造等相关产业同步发展;海南博鳌和三亚、秦皇岛、厦门、桂林等地依托其优质的疗养及医疗资源,主要发展健康养生和医疗旅游;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当地生物多样性、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发展健康养生、养老等服务业;新疆、黑龙江、广西等地依托其相对周边区域较为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技术水平,面向中亚、朝鲜、俄罗斯、东盟等地客户发展医疗旅游及相关产业。各地越来越注重以健康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带动产城融合,将健康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转型、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从发展健康村落、健康小镇、健康县域经济入手,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农业观光等新业态,推动健康药食材、健康休闲养生发展,以健康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7.产业投资热情高涨,投资来源日益多元。近年来,健康产业领域投资逐年攀升,特别是社会资本热情高涨。根据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社会卫生固定资产投资7 372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长速度高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近12个百分点 (1)。医疗、医药、健康管理等产业领域并购动作频繁,如复星医药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华润投资澳洲Genesis Care、中信产业基金私有化Biosensors、三胞集团收购加拿大Valeant制药公司、美年大健康并购慈铭体检等,华润、上药、国药、九州通这些医药流通巨头频频发力,大量并购医药流通企业。根据普华永道统计,2016年整个大健康产业包括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的并购交易金额达362亿美元,有8宗健康医疗投资交易超过了10亿美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2-28)
(二)我国健康产业主要细分行业发展现状
1.医疗服务业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和质量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2017年末我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8.7万个,医疗卫生人员超过1 000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82人,每千人口床位数5.72张。此外,社会力量办医加快发展,2017年民营医院总数达到1.87万个,占医院数量的比重达到60.4%,床位数占比达23.2%。二是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持续提升:2017年我国总诊疗人次数达81.8亿人次,入院人数达2.4亿人次,居民年均就诊次数从2010年的4.4次提高到2017年的5.9次,年住院率从2010年的10.6%提高到2017年的17.6%。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程度提高,服务利用增加。三是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截至2017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印发了1 2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涵盖30余个临床专业,基本实现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全覆盖,基本满足临床诊疗需要,促进了医疗质量管理从粗放式的质量管理,进一步向专业化、精细化的全程质量管理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目前社会资本办医核心政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社会办医普遍以中低端医疗服务为主,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成为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业乃至整个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
2.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业
自2003年起,以健康体检及相关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健康管理开始在中国快速兴起。从健康管理机构的发展模式上看,目前我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①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针对人群和个体开展的预防服务。②附属于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主要为大型综合医院设立的健康管理中心,其工作与临床诊疗结合,国内不少高水平医疗机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开设健康体检中心、建立“特需门诊(或病房)”,以及在干部保健功能区开展健康管理等。③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在本辖区内对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医保参保患者的饮食和运动进行干预和引导,参保人员可享受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健康咨询与教育等服务。④专业体检中心,这类机构以健康体检为主导,检后咨询指导与健康教育讲座为辅助,目标人群定位为健康及亚健康人群。⑤健康保险公司,针对客户需求开发专业的健康保险产品,每个产品都配有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对客户科学的健康保障。⑥疗养健康管理模式。面向中高端客户,以在疗养院度假的方式,提供体检、疗养、保健“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利用优质服务完成健康监测和评估。
目前,除传统预防保健服务外,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业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完整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也比较小,产业链偏短、附加值较低。存在以下问题:①在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健康信息数据管理等方面均尚未出台国家标准,由此导致健康管理行业乱象丛生;②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与医疗卫生服务并未实现衔接和整合,健康信息数据等资源缺乏互联互通和共享,大多数机构无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整体化健康服务;③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资质、准入、继续教育、再注册等标准建设滞后。
3.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业
我国已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从基本医疗保障来看,201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446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人员全覆盖,大病保险覆盖10.5亿人口,累计超过1 900万人受益,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基础上又提高了14个百分点,进一步增强了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线能力。同时,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和政策红利释放,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在参与社会民生工程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取得了长足进步,《2018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商业健康保险费达到5 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目前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仅为9.39%,但与财产保险和寿险相比,健康保险发展水平较低,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健康保险产品相对较为单一,以重疾险为主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互动与深度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医药产业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整体向好。2017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增长提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较2016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业子行业增速最快,达到16.7%。医药企业效益稳定增长,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得到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 519.7亿元,同比增长16.6%,利润增长最快的是生物药品制造子行业(26.8%),可见医药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本土企业供给侧改革成效显现,国际化进程加快,根据海关进出口数据,2017年我国医药产品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 1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6%;进口额558.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出口额608.0亿美元,同比增长9.4%,增幅达到近五年的最高值。同时,由于近年来医药产业政策密集落地,医保控费力度趋严、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放开、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等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医药产业整体进入重组整合时期。企业兼并重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十二五”期间收购兼并交易额达1 500亿元以上。
同时,我国医药创新投入持续增长,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总额超过900亿元,全球研发投入占比由2012年的4%增加到2017年的8.9%。一方面“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竞争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继续加大对医药创新研发及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另一方面涌现了一批研发投入大、创新成果显著的行业领军企业,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恒瑞、复星、海正等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了销售收入的10%左右,大量资本涌入医药创新领域,一批创新成长型企业顺利融资,有效推动了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药研究。然而,我国药品研制创新能力和新药仿制能力仍然比较薄弱,2017年全球前50强药企研发投入平均占营收的18.66%,而我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该研发投入指标仅为4.2% (1),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此外,医药产业发展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化学仿制药、中药材和中成药、医疗设备、辅料包材等领域质量标准和质量水平亟待提高,行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产品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突出,产品质量升级任务紧迫。
(1) 2017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 研发总投入突破300亿.新浪财经http:// fi nance.sina.com.cn/roll/2018-08-04/doc-ihhhczfa4295099.shtml
5.健康养老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亿人,占总人口的11.9%。据推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将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 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持续增长,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同时,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近1.5亿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 000万人,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老龄人口规模庞大且快速增长,以及缺口巨大的健康养老服务,都预示着健康养老产业进入了重要发展时期。
(1)从养老服务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
根据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4.3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8.3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比上年增长2%(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338.5万张。从社会力量参与来看,随着近年来出台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政策逐步落实,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的比例不断提高,特别是保险公司充分发挥行业自身优势,投资热情高涨。据保监会统计,截至2017年6月末,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8家保险机构共投资29个养老社区项目,计划投资金额678.2亿元,设计床位数超过4万个。
(2)从医养结合发展情况来看:
早在2010年前后,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的京、沪等地已经开始了积极尝试。受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影响,2013年之后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务院相继出台多份文件,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列为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重要任务,各地都积极开展了医养结合工作探索实践,整体上呈现出“医养结合”机构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在机构运行方面,由于医养结合业务范围涉及民政、人社和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够明晰,进一步导致服务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标准、服务质量缺乏监督管理等问题;②各地医养结合机构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养老服务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门槛较低、专业素质不高、流动性较大等特点;③由于城乡社会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差别大,农村老年人医养服务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此外,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框架下医疗护理费用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也限制了城市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有效需求。
6.健身休闲运动业
健身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涵盖健身服务、设施建设、器材装备制造等业态。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核算,2017年,我国体育健身产业总规模达到2.2万亿元,增加值为7 811亿元。其中,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的总产出为13 509.2亿元,占比最高,达61.44%;其次为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总产出为4 295.2亿元,占比为19.53%;体育场馆服务的总产出为1 338.51亿元,占比为6.09%;体育场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59.6亿元、97.8亿元,增长速度达94.7%,反映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快速蓬勃的发展势头 (1)。
(1) 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1/t20190108_1643790.html
其中,从体育场馆及健身休闲运动服务来看,中国前十大品牌健身房总体数量740家,仅占市场整体的16.4%,剩下的健身俱乐部又以非连锁为主(占66.8%),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且全国大型连锁健身俱乐部主要入驻一二线城市,并主要集中少数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等地,目前大型俱乐部和小型工作室正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中端品牌因同质化严重难以为继。在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健身领域,主要有视频课程类、智能硬件类和健身计划类、饮食定制、信息聚合、社交网络以及健身O2O类等产品。
目前,我国健身市场尚处于发展早期,产业成熟度较低,体育健身产业占GDP的比重小于1%,仍远低于美国和英国接近2%的占比和发展水平,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产业集中度亟待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在管理、经销渠道、技术研发上突破创新的动力不足,与国外的体育用品企业存在很大差距;②企事不分,由此造成的体育场馆运营问题突出,公共体育场馆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面临着运营模式选择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难、资源单薄支撑难、降本增效实施难等问题;③人才短缺目前已成为国内健身休闲运动服务行业现在所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缺乏健身运动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认证机制,不利于健身休闲运动产业的发展。
7.健康旅游业
从旅游业整体发展来看,我国居民旅游需求旺盛。2016年,我国旅游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国内游客数量达到44.4亿人次,人均出游率达3.4次,旅游总收入预计达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全国旅游直接投资达到12 997亿元,同比增长29.05%,预计高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22亿人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按照旅游局以往监测数据,医疗旅游占比可观。
健康旅游是健康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以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和休闲疗养机构等为载体,主要包括高端医疗、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医养结合等系列产品。近年来,健康旅游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3月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南设立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并赋予一系列支持政策,这为打造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旅游品牌、进一步促进医疗旅游大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9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遴选了首批13个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山东、江苏、贵州、云南等地在旅游中融入医、健、养、食等多种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健康旅游园区、线路和服务项目。
目前,我国健康旅游业发展存在产业融合不充分、高附加值服务较少以及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等问题,无法满足近年来人民快速增长的健康旅游需求。为此,2017年5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的发展目标,并从提高我国健康旅游供给能力、培育健康旅游消费市场、优化健康旅游政策环境等3个方面部署了13项重点任务,为我国健康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8.智慧健康产业
智慧健康产业是生命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主要包括远程医疗服务、健康信息服务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和流通等。近年来,在互联网信息化快速发展和技术革新推动下,我国互联网智慧健康产业进入加速成长时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健康医疗用户规模为195亿人,占网民的26.7%,年增长率为28%。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慧医疗业投资规模达到279.1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08.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30%。《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指出,随着2014年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医疗投资达到高峰,我国互联网智慧医疗领域市场快速成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医疗业规模将超过1 000亿元。当前,互联网健康医疗中的母婴、健康管理、养老看护、医美、口腔、康复、心理等垂直专科领域是比较活跃的细分领域。
从智慧健康产业业态发展情况来看:
(1)互联网医院:
2016年以来,互联网医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2017年在银川集体爆发并迎来了关注的制高点,随后因政策遇冷,在2018年被证明全面复苏,迎来行业新的关键性节点,地方监管紧急完善,各方积极探索,百花齐放。截至2018年11月,全国落地运营的互联网医院已经扩充到约119家。
(2)互联网健康医疗应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健康医疗用户规模为1.95亿人,占网民的26.7%,年增长率为28%。根据中康CMH数据统计,2016年网上药店总体销售规模达到160亿元,较2015年增长45.5%,且已经连续6年保持增长。
(3)健康医疗大数据:
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类别:医疗大数据、健康大数据、生物大数据和经营运营大数据,2016年1~11月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共有46起企业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84亿元,分布在基因检测、肿瘤癌症、临床大数据、影像大数据等投资领域,目前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已经在临床科研、肿瘤领域精准医疗、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科学化监测评估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其应用市场的产出价值还远低于投融资规模。
(4)健康医疗领域人工智能:
目前国内市场较为常见且高效运转的主要是自然语言理解类辅助诊断系统和医学影像识别类辅助诊断系统两个领域,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碳云智能较为知名。
(5)智能医疗健康设备:
据统计,2016年市场规模达到26亿元,随着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增值服务更加个性化、多样化,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90亿元,目前智能医疗健康设备厂商通过大数据以及云服务,扩展其自身服务范围,盈利点由硬件向服务转移,不断挖掘市场潜力,在未来智能医疗健康设备的商业模式更加清晰。
同时,我国智慧健康领域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法律保障和监管问题,目前缺乏健康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难以明确医生电子处方、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医生移动诊疗行为性质认定与管理,患者权利保护与医疗事故/纠纷举证,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等;二是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缺乏各类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检索、分析等各方面标准规范,导致难以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三是商业模式不清晰,如以春雨医生为代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在线问诊平台面临支付方寻找艰难、线下业务前途未卜等盈利模式困境。
9.健康食品业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食品、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并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1万亿元的发展目标。2013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分别提出将保健食品和营养保健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目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对食品和医药工业发布产业发展数据,而对于保健食品却没有专门的数据发布,产业规模也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根据《2016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共有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2 328件。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是全球营养健康产业主要原料供应国,近1/3的原料出口至国际市场。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报告,预计未来中国保健品市场将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整个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 000亿元人民币。此外,随着2013年8月《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国办发〔2013〕89号)的印发实施,我国保健品进口额呈现跨越式攀升,大量国际企业纷纷布局跨境电子商务。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健品行业进口金额为504.29亿美元,出口金额为644.22亿美元。
由于现阶段我国保健食品功能趋同,产品定位相近,普遍缺乏具有创新性、高质量产品,无法满足我国保健品市场多样化需求。一方面,我国在保健食品行业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可操作性的产业标准以及规范统一的检测手段、审查程序和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我国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规模企业较少,行业进入门槛低,据统计,我国保健食品企业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5 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38%,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6.66%,投资1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 (1)。
(1) 我国医药保健品年度进口额近十年来首次下降[EB/OL].中国医药报,http://epaper.cnpharm.com/zgyyb/html/2019-03/25/content_588726.htm?div=-1
10.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健康产业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主要包括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涉及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及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制造等。近年来,中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2018年末,中医类医院增加到4 939所,每万人口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增加到7.3张,中医馆、国医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普遍建设,9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0%的乡镇卫生院、87.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初步形成服务新形态,“互联网+”催生服务模式创新,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
(3)中药资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有200多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 000万亩,2018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7 8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1/3,中药进出口额达到57.68亿美元 (2)。
(2) http://zhongyi.gmw.cn/2019-03/21/content_32666287.htm
(4)中医药海外发展开辟新空间:
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所中医孔子学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正式定名为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发布5项国际标准,ISO/TC215发布4项中医药国际技术规范。
同时,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健康服务行业市场准入条件低,缺乏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不利于行业积极健康发展。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员短缺,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色优势淡化,学术发展缓慢。
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较为缺乏,核算制度亟待建立
目前,我国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指导健康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很多地区在健康产业发展初期,存在公共服务功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瓶颈制约”,或由于市场盲目投资导致大量资源闲置和浪费,部分地方健康产业发展出现市场目标趋同、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情况,极易形成新的结构性问题,不利于组团发展、形成合力。此外,2019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明确了健康产业的概念、范围界定及统计分类,但我国且尚未建立起健康产业核算制度,无法为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详细、准确的产业经济信息,难以为健康产业宏观管理提供决策指导。
(二)产业供给质量尚不能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我国健康产业供给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和产品需求。目前,我国高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养老、商业健康保险、营养健康食品等领域发展相对迟缓,尚不能为消费对象提供整体化全方位健康服务,消费能力外溢问题严重。医疗旅游行业数据显示,2016年携程数据显示出境体检等医疗旅游人数是2015年的5倍,人均费用是我国出境旅游人均费用的10倍左右,到日本进行癌症早期风险筛查、到韩国做整形美容、去瑞士注射羊胎素等旅游产品已成为许多旅行社国外旅游主推项目,然而入境医疗旅游尚处于早起萌芽阶段,在产业规模方面明显落后于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邻国。同时,在我国居民旺盛的健康需求下,近年来各国(地区)营养保健企业纷纷将中国作为其新的增长引擎,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近年来我国营养保健品进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保健品行业进口规模(199.3亿元)达到出口规模(110.6亿元)的近两倍 (1)。
(1) 2017年中国保健品行业进出口额、市场规模及销售收入分析[EB/OL].(2017-07-10)[2018-04-18].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7/539843.html
(三)产业融合和集群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各地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总体较低,且与支撑产业互动不足,阻碍了产业集群进一步升级和壮大。一方面,健康产业内部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仍待探索,如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缺乏合作,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开发不足,健康保险业规模仍然较小;另一方面,健康产业与支撑产业融合度较低,如金融、法律和财务等专业性服务和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虽然不能直接促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服务质量提高,但能协助企业规避商业风险,促进企业规范化经营,从而间接推动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从地方实践看,我国部分地区由于政府职能仍未转变,习惯以招商引资方式发展健康产业,所引进的企业相互之间往往缺乏产业活动上的联系,导致健康产业体系主导产业不明确或对关联产业带动效应较弱,公共服务功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也相对滞后,这使得目前的许多“健康产业集群”大多呈现出一种松散的地理集中特征,各自发展,缺乏有机联系,对地方经济的综合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有待优化提升。
(四)产业发展关键要素短缺
健康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目前人才、科技、资金、标准和监管体系等要素短缺问题突出。一是健康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端医疗技术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药物研发技术人才以及系统掌握产业知识体系并能把先进健康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各类高端人才缺乏,健康养老、护理、康复、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化技能型服务人才也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还存在健康产业专业技能型人才相关资格认证不完善、市场认可度不高、参培门槛低、培养机构混乱等现象。二是我国健康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当前,以药品、医疗器械行业为代表的健康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由于起步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比率低,CT、磁共振、核医学、血管造影机等大型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很多专利药物、高值医用耗材被国外公司垄断,尤其是大量癌症治疗药物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三是制度标准和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健康产业涉及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食药监局、中医药局、工信部等诸多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措施及监管体系缺乏有效衔接,相关标准体系滞后,难以规范产业发展,现行以行业、机构为对象的分业监管模式极易造成监管缺位或多头束缚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健康产业机构设置标准、健康服务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职业技能培训标准等均较为缺乏,同时还存在部分行业监管相对滞后,缺乏审慎包容的行业监管体系,难以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
四、健康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一)健全的产业支持政策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健康产业高水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韩国国会通过吸引外国患者的专门法案,发放医疗旅游签证便利国外游客,并组织33家医院成立“韩国医学海外推广委员会”。新加坡政府2003年开始在世界15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向所在国大力推介新加坡的旅游与医疗资源,促进医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1)。迪拜对入驻建康城私营店面提供100%免税,对外资持股比例没有限制,实行零所得税、零消费税等优惠政策。丹麦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生物技术领域政府研究开发计划并纳入国家战略,在审批程序上建立了快捷、高质量的审批制度、流程和指导,不断优化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和运行环境。
(1) 侯胜田,刘华云,张永康.国际医疗旅游主要东道国战略定位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2013,12(12):25-27.
(二)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
健康产业涉及众多领域,各国在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选择方面进行了许多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有益探索,不存在某种模式“包打天下”的情况。从国际实践和产业规律看,高端医疗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主要采用集群形式,充分发挥集聚效益、形成创新优势。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大力发展国际健康旅游、传统医学等过程中,注重特色健康服务资源利用和交通区位优势发掘,强调区域内外的业务融通、要素交换、创新激励和人才储备,并充分依托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产业间的“化学反应”。如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等还利用各自的语言文化氛围、自然环境和成本价格优势,增强全球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医教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联系趋于密切
健康产业是要素流动活跃、产业分工协作紧密的有机整体。知识源是健康产业实现高水平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医学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高度集聚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智力资源,是推动健康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各国的成功实践,都十分重视医教研用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整体布局。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进驻的医学科研机构—美国著名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医学中心,目前已形成了医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健康政策研究的完整体系,健康产业领域从业者超过10万人,在密集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交流过程中实现了产业效益最大化,大大加速学术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纽约健康产业集群拥有26家教学医院和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波士顿长木医疗区在0.86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密集分布着医院、医学院和医学研究中心等数十家医教研机构,医疗人员超过4万名,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有机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吸引数百家诊所和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机构在区域内布局,在竞争与协作中形成了良性发展模式。
(四)完善的产业要素保障体系
健康产业多学科领域交叉、知识与技术密集、创新和人才需求强烈。创新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医疗服务和技术创新是健康产业集聚区的“先手棋”,是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的基础和前提。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禀赋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聚区(如矿产采掘、能源生产等)不同,健康产业集聚区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知识溢出效益和人才支撑。德国海德堡医学中心拥有10所大学、超过4万名高等院校在校生,常住居民中35%是科研人员。英国伦敦生命科学园汇聚帝国理工学院等顶尖院校,还拥有全英国5家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中的3家,专业人才超过10万人 (1),为健康产业研发新技术新疗法、吸引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坚实基础。
(1) “英国生命科学产业”专题调研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ck/201608/20160801373144.shtml
(五)发达的产业中介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
健康产业中介组织能够支持企业更好地开展研发创新,同时通过技术咨询、法律服务、产品评估等多种方式推动研究成果加速转化为临床应用技术和领先产品。美国、德国、瑞士、丹麦等国都通过专业化中介机构和创新应用转化平台,为健康产业园区和企业机构提供包括技术咨询、法律服务、产品评估、公共实验室等在内的完善的产业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并有针对性的配套工程开发、装备制造等相关企业,提高运行和服务效率,加快创新成果应用转化。
五、推动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健康产业发展行动纲要,明确全国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体布局,按照强化“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统筹规划健康产业主要领域的产业规模、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等核心发展指标,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提炼聚焦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在健康需求和周边发展态势分析基础上,提炼聚焦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细分市场和客户群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避免重复布局和同质竞争。推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中心。利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建设国际先进的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发展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资金和创新密集的产业领域,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支持中部地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掘优势特色,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柔性汇聚健康产业要素资源,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结合脱贫攻坚,以特色产业为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健康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区域内、省域内加强协作,鼓励各地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结合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形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组团发展的格局,实现健康产业科学有序发展。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破除各类显性隐性准入障碍。进一步完善审批方式,清理规范各类前置审批和事中事后管理事项,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清理相关文件或规范中存在的各种无谓证明,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2.加强健康领域监管创新
坚持包容创新、守住底线,积极探索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对发展前景和潜在风险看得准的新业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对看不准的领域,加强监测分析,鼓励包容发展。推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查、处理结果互认,避免交叉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效率、覆盖面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公众和媒体监督作用,完善投诉举报管理制度。
3.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
整合现有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医药研发、生产和流通企业信用记录档案,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建立以社会信用代码为索引的健康产业机构和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并依法推进信息公开。制定信息收集、评价、披露等制度,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失信成本。鼓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开展信用评价,引导行业行为规范,完善商事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
(三)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健康产业要以健康需求为牵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发挥好科技的引领作用,聚焦事关产业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使技术、产品、服务(模式)更加对接和契合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加速健康产品和服务向中高端迈进,形成发展内生新动力,不断提升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推进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相关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平台,构建全链条、竞争力强的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支持开展健康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性健康产业众创空间,推动建立一批健康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依托研发、生产、应用优势单位,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健康产业领“双创”示范基地,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
(四)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加快集约聚集发展
顺应生命、信息科技进步浪潮,抓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制造强国及中国品牌建设等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科技向健康产业渗透,加快推动健康产业与相关融合发展,既注重健康产业内部各行业的融合,也要加快推进健康产业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大型企业做优做强,鼓励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重点培育一批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市场网络、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领军企业。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引导中小型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组织结构。同时,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重点做好巩固基础、涵养后劲的工作,把发展健康产业领域的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健康产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高水平高质量的健康产业综合体、健康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示范区,培育一批健康产业的“领头羊”“龙头企业”。
(五)着眼国际市场,形成全球化发展路线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健康产业格局中的位势,力争成为中医药等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战略合作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与宣传推介,凸显我国的比较优势,从实际需求出发谋划和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国际项目,对社会急需、项目发展前景好的健康项目予以适当扶持,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支持本土企业通过产业关联嵌入跨国公司产业链,鼓励内外资企业在研发、生产和服务等方面加强协作,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健康养老技术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六)补足要素短板,夯实产业基础
针对制约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中的标准体系、产业规制、人力资源等主要短板:
1.加快编制我国健康产业相关标准和规范,确立全国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并由独立的认证监督机构严格监督执行,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安全。
2.健全全行业规章制度,健全准入和退出政策,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健全产业规制机制,以及投融资政策、定价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等,加强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审慎包容的产业监管体系。
3.制定和实施符合国情的健康产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完善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制度,逐步健全健康产业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职业技术人才的规范化培养体制机制,加快培养高端医疗和健康保险紧缺人才,加快培养养生保健和健康医疗旅游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健康养老技能型服务人才、民族医药专业人才。
4.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由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地方通过健康产业引导资金等渠道予以必要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开展股权众筹融资等试点。
5.健全促进健康消费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加大新兴健康产品和服务宣传推介力度,普及科学健康知识,鼓励发展多样化健康新媒体,促进消费者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互动交流,引导消费理念,提升消费体验。
(傅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