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颜色:一群护理学专业女生的成长日记
- 姜安丽等
- 1594字
- 2021-04-01 09:18:12
序
让关爱镶嵌在灵魂里
大约在20年前,哈佛大学查尔斯·卢森伯格教授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来自陌生人的照顾》,在这本论述美国近代医院史的著作中,他提出一个有趣却深刻的哲学悖论,那就是:为什么健康人可以生活在亲情融融之中,而疾痛与苦难煎熬中病患却要与亲情环境隔开,送到陌生的场所,交给陌生人去处置与照顾?其次,社会学意义上的陌生人(医患)之间是否有可能,又如何在短期内凭着一份病历缔结那种超越商业算计的亲近关系?伦理学上讲,我们是否有足够理由相信医生,护士都自动具备利他、悲悯、关爱的人文素养,教育学上看,我们的医学教育机构除了知识、技能输送之外,能否完成职业信仰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塑造?能否把关爱镶嵌在灵魂里?
思想家似乎总是喜欢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卢森伯格教授本人并没有就上述疑问给我们明确的答案。现代医院在成为技术中心的同时也成为了财富中心,却没有关爱中心。医护的救助仅仅停留在躯体的修补层面,难以升华到心理的疏导与拯救、灵魂的抚慰与救赎的境界。
出路何在?那就是重建职业价值,从医学教育的源头上改变医护人员重技能,轻人文的意识,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将关爱融化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在行为中。我很高兴地看到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的师生们通过叙事护理教学的形式成功地完成了现代医学教育人文短板的修补,她们在知识习得、技能提升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触动和生命价值的彻悟。更自豪地讲,师生们在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心智的完善、精神的发育。作为医学教育领域里的同行,我更看重的还不是她们的方法与路径创新。在我看来,这种被称之为“叙事护理教学”的探索对于护理人文教育非常有意义。
大约在10年前,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的内科大夫丽塔·卡蓉提出“叙事医学”的新理念,试图以隐喻、反思性阅读、批判性写作来冲击现代医学的冷漠与偏见。叙事医学的基本形式是生命叙事与医疗叙事。叙事通俗地讲就是讲故事,生命叙事讲述自己或者他人凭借生命意志超越疾苦、直面残障死亡的真实故事,从而获得生命体验的突破;医学叙事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体验,它通过“平行病历”(Parallel Chart)形式,帮助医生和病患者跳出单一的躯体层面去认识疾病,更多的获得疾病痛苦历程中千姿百态的心理感受,开辟了人类治病疗伤的多元径路,呼唤医患之间缔结温馨、友善的情感、道德、价值纽带,继而建立有情有义的医患关系。
由于丽塔·卡蓉是一位内科大夫,她倡导的叙事医学理念没有自觉地向护理学延伸,平行病历只是临床医学人文教学中的尝试。是临床标准病历之外的关于病人生活境遇的“影子病历”,是一段段“临床札记”,要求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病人的疾苦和体验,以此训练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强化“以患者为中心”、“医者以慈悲为怀”、“治疗与照顾并重”等职业精神。本书所展示的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关怀日记可以认为也是一种平行文本,只是它不是平行病历,而是护理教学中的平行笔记(Parallel Notes),它不是护理知识要点的记录,而是知识习得过程中个体情感的触动。通过这样的平行笔记,建构了护理叙事的一些基本原则,如:
第一,照护比治疗的半径更大,时序更长,且更重要。有些疾苦治疗上束手无策,但照护的方法与途径依然很丰富。一些疾病的治疗结束了,照护才刚刚开始。
第二,疾苦体验比疾病观察更丰富。好护士常常是穿越疾苦体验,才获得疾病的更深刻的把握,更多的共情与同情。
第三,仅有爱还不够,要帮助病人建构匹配的角色意识(直面苦难与死亡)。
第四,被护理的角色体验可以激发源自真实体验的护理人文呼唤与人之真情的流淌。
替代丽塔·卡蓉小组讨论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每一篇关怀日记后面都有授课教师声情并茂的评语,入耳入心,因此,这也是一本师生蜜语,共同感悟的成长笔记。
最后,作为第一读者,感谢书中60位稚嫩而质朴的学子,感谢8位情意阑珊的教师,是你们的心香绽放,汇成这朵鲜活的八色花。
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医学研究院 王一方
2012年初冬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