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学与认知挑战(人类学视野译丛)
- (英)莫里斯·布洛克
- 2023字
- 2021-04-04 05:15:43
总 序
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需要人类学视野,越来越急迫地关怀世界议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需要人类学视野。有鉴于此,我们把编译这套丛书既作为一项专业工作,也作为一项社会使命来操持。
这套丛书与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姊妹关系,都是想做基础性的学术工作。那套书主要翻译人类学大家的原创性代表作,尤其是经典的民族志;这套书定位于介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例如人类学的概论、多国的学术发展史、名家生平与学术的评介、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我们相信人类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我们这个译丛要做的是着眼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来介绍人类学的基础性知识。若希望人类学在中国发挥基础性学科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人类学同人还要坚持从基本工作着手。
人类学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这虽然在学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一个常识并已经落实在教育与科研的体制上,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需要证明的观念,更不要说相应的制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呼吁中。指出发达国家的学科设置事实也许是不够的,我们还可能需要很专业的证明。不过,我们在此只能略做申论。
因为人类学,人类才在成为一个被思考的整体的同时成为个案调查研究的总体。从来的学术都不乏对天地、天下、普遍人性的思考,但是现代学术在以世界、全人类为论域、为诉求的时候,是以国际社会为调查对象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性是由人类学从经验研究和理论思考的两个面向的世界性所支撑的。通过一百多年的经验研究,人类学把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文化的人群在认知上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具体多样的人文世界。人类学的整体观既指导了社区个案研究,也培育了把各种各样的小社区、大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思想方法。人类学曾经借助进化论把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人群表述为一个分布在一个时间序列的不同点上的整体,也借助传播论把具有相同文化要素的异地人群联结起来,后来又借助功能论、结构主义支持不同人群的普遍人性——这些特定时代的学术都是在经验上证明并在认知上型塑“人类的一体性”。在经验研究和思想方法上,“世界的世界性”“人类的整体性”这些对于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我们纠结其中的地球村社会至关重要的观念,可以说是人类学的知识生产的主要贡献。正是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奠定了现当代主流社会科学的学术基础。
人类学是扎进具体的社会人群研究人类议题的学科,或者说,人类学是以具体社会作为调查对象而以抽象的人作为关怀对象的“社会”科学。这样的特点使人类学常常是关于文化的学术,这种学术在不同的情况下被称为“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者“社会文化人类学”。在一个社区里,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是总体事实的方方面面,当一般人类学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时候,它对于专门领域的研究也相应地发达起来,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如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法律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心理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就水到渠成。以此观之,人类学已经是浓缩在具体社区经验观察中的社会科学。相对而言,社会科学诸学科就仿佛是放大了观察范围的人类学。社会科学诸学科与人类学的知识传统相结合,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又成为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
人类学之所以能够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既在于人类学提供了特有的视野(看社会的视角)、胸怀(对人类的关怀)、方法(田野作业与民族志),也在于人类学提供了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语言、心理等如何运作的标本和研究范例。
所以不难理解,一个知识共同体想要有健全的社会科学,就必须要有发达的人类学。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与它们的人类学的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社会科学的若干严重局限源自人类学的不发达。我们的学术研究往往流于泛泛之论而缺少充分的个案呈现,窒碍于社会问题本身而难以企及一般性的知识兴趣,局限于国内而缺少国际的眼光,如此等等。而人类学学科的擅长恰恰是提供好的个案研究,提供具有多学科介入价值的个案研究,并培育学者具备从个案到一般性议题的转换能力。同样还是人类学,积累了以异域社会为调查对象的知识传统,培育了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人类普遍关怀的能力。没有人类学的发展,我们的经验研究就扎不进社会生活,我们的理论思考就上升不到人类共同体抽象知识的层次,结果是我们的研究在实践上不实用,在学术上缺乏理论深度。
当然,中国社会科学的问题不是人类学的发展就能够解决的,人类学的欠缺更不是通过这个译丛的若干本书的阅读就能够弥补的。但是,我们还是相信,编辑这个译丛对于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助益的。
人类学是学术,也是一个活色生香的知识园地,因为人类学是靠故事说话的。对于公众,人类学著作承载着对异族的兴趣、对异域的好奇心,大家意兴盎然地进入它的世界,结果会开阔视野、扩大眼界,养成与异文化打交道的价值观和能力。因此,在学术目的之外,我们也相信,这个系列的读物对一般读者养成全球化时代的处“世”之道是有用的。
高丙中
2008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