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意识与休闲文化的发生机制和审美维度(1)
——尤以西方话语为例
王晓华(2)
摘 要:在主流文化研究中,休闲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精神状态和活动,但这不符合其诞生机制。假如人就本性而言是非物质性的“我”,倘若精神是不可分的永恒之物,那么,休闲就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可能纯属浪费时间。依据这样的逻辑,本文梳理了西方休闲文化的诞生历程,发现了它与身体意识的内在关联:其一,它的兴起受惠于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依赖人是有机体(身体)这个现代概念;其二,到了19世纪,伴随着生物学和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生物学的身体”又牵连出“劳作的身体”意象,有关休闲的言说获得了合法性证明;其三,当“休闲的身体”凸显出来时,感性生活获得了重新估价的机缘,美学(感性学)随之升格为一门学科,有关审美化生存的言说丰富了休闲文化的内涵。由此可见,休闲文化中蕴含着一个身体图式:它就是身体性文化(embodied culture),属于身体自我关怀的实践。只有充分揭示休闲文化中的“身体学”,其诞生—发展机制才能被充分敞开。从这个角度看,有必要建立“休闲身体学”或“身体休闲学”。
关键词:身体意识;“生物学的身体”;“劳作的身体”;“审美的身体”;休闲文化
在主流休闲研究中,身体并非经常使用的关键词。学者们偶尔会讨论休闲的生理维度(如锻炼、减肥、塑形),但又几乎总是吝啬笔墨。与此对照鲜明的是,以精神为关键词的相关言说却分外流行。于是,这类话语中的精神之热衬托出身体之冷,休闲则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精神状态和活动。然而,假如人就本性而言是笛卡尔所说的灵魂,倘若灵魂是不可分的永恒之物,那么,休闲就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可能纯属浪费时间。换言之,对于休闲的渴求证明了人存在的身体性:正因为人是脆弱、短暂、能感受的身体,他/她才会需要休息和娱乐。依据这样的逻辑,反观休闲文化的诞生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线索:它的兴起受惠于生物学的发展,依赖人是有机体这个现代概念,对应着身体意识的凸显。恰如汉语休闲美学倡导者潘立勇教授所言,休闲文化中蕴含一种身体学图式。(3)为了重构这个未被充分重视的线索,本文将先后探讨休闲与生物学的身体、劳动的身体、审美的身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