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感体验的提升:缓解与延迟审美疲劳发生的有效路径

正如上文的分析,审美疲劳是审美活动中的客观规律,从审美需求→审美满足(体验)(2)→审美疲劳→新的审美需求……如此循环。因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审美疲劳的具体发生与应对方案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审美疲劳问题,直言之既是一个审美需求的问题,也是审美体验的问题。对于审美需求的划分,李泽厚先生曾经从主体获得审美体验的层次角度将其分为悦耳悦目的感官层次、悦心悦意的志趣层次和悦志悦神的精神层次。而对于经济活动中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而言,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对美下了“美在效用”的定义。因此,产品的审美需求具体可分为:功能性审美需求、感官性审美需求、情感性审美需求和超越性审美需求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审美需求又可进一步细分,如功能需求可分为可用性、可靠性、舒适性三个细分层次。可用性美感体验偏重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安全以及是否满足其基本使用功能的体验,如一款插座是否能安全、正常通电和传导电源;可靠性美感体验则偏重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耐用性以及对其产品性能的体验感,与可用性一样,仍主要与产品的技术有关,但是所不同的是由于消费者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对其性能的肯定,会产生信赖的情感性美感体验,对产品也能发生一定程度的移情;舒适性美感体验偏重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官性体验,是以可靠性体验为基础的一种对产品整体的综合性美感体验。如日本的产品往往以人性化制胜,产品的每个具体细节都力求给人带来感官的舒适和精神的放松,让人感觉舒服。这种“亲和力”与产品的使用性能融为一体,给人带来一种难忘的美好使用体验。再如,感官性美感需求可具体细分为可感性、新鲜性、新奇性三个细分层次。由于篇幅有限,仅以此为例说明审美需求的层次性与审美体验深度之间的密切关联,在此不做过度展开。

审美需求是一种综合性、发展性需求。由于美感需求既是一种生理需求(如追求感官的快感),又是一种情感需求(如审美移情的快感),还是一种精神需求(如追求超越的自由快感)。因此,当美学满足与生理快感越接近时,受限于生理需求的有限性,审美需求越容易被满足,也最容易进入审美疲劳;而当美学满足离精神性的超越快感越接近时,审美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则被加深,审美体验和审美满足也呈现出多层次性,伴随主体隐性需求的不断打开以及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断开启,审美疲劳的出现会不断受到推延和阻滞。这也就是说,通过挖掘产品的美学内容和意义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升产品的美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产品的审美疲劳推迟出现,从而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周期,提升产品的边际效用价值,增强顾客的黏合度等效果。例如产品的外观中,如果仅仅通过改变产品的色彩、纹理、形状等,从视觉、触觉等感官层面带给消费者新颖的感官快感,那么这样的产品随着消费者“新鲜”体验的过去,产品之于消费者将进入审美疲劳的周期,对消费者不再具有吸引力。但是如果在产品的外观中,不仅注重产品的感官体验,同时重视将美学意义和美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形式中,如将经典神话、历史故事等文化意义融入其中,或者为其形象创造一个故事,赋予形象生动隽永的内涵,相对于低卷入、直觉性的形式审美,消费者在美的形式的基础上借助理解、想象、移情等多种审美活动,使产品成为一个“活的形象”,单向度的功能感官性消费升级为多向度的情感意义性消费,消费者获得多重的美感体验的同时,审美疲劳也将被有效延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