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督官邸对青岛建筑风格的影响
自从青岛有了总督官邸这座具有示范性和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之后,青岛的建筑基本上是以这座建筑的美学风格为基础(或基本配方),朝着稍微简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以西洋建筑的形态为基准,以红顶黄墙(或白墙)为主色调,以花岗岩砌筑为装饰,粗细相济,雅俗兼备,创造出庄重而大方、华美而又自然的艺术效果。
我们大致可以从1909年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为青岛的这种风格的建筑清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
(一)1909—1914年之间,有德华大学(1909年)、胶澳电气事务所(1909年)、青岛基督教堂(Qingdao Protestant Church 1908—1910年)、侯爵庭院饭店(Hotel Fuerstenhof, 1910年—1911年)、设计美国领事馆(1912年)、马克斯·吉利洋行(Warenhaus Max Grill, 1911年兴建)、青岛天文观象台旧办公大楼(1912)和青岛观象台(1910—1912)。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青岛观象台主楼,即旧办公大楼。该楼由德国建筑师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设计,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1910年6月奠基,1912年1月落成。现存主要建筑,就是这座城堡式七层石砌办公大楼。楼的主体全部用花岗岩石砌结构,带有浓厚的欧洲中世纪城堡风格。可以说,这样一种整体以石砌覆盖全楼的做法,是由欧洲新艺术运动推动,直接由拉查鲁维茨引发的自然主义和原始主义美学冲动的一次大发泄,它与上述其他建筑的不同在于,其他建筑在原始主义和自然主义方面,在抒发奔放无羁的美学激情方面,都采取了比拉查鲁维茨还要节制、谨慎和收敛的形式,唯有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的表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1915年—1945年之间,虽然日笔者夺走了德国人在青岛的管辖权,但是,青岛建筑和城市的风格的走势却依然按照它固有的轨道持续地运行。我们可以看到,从1919年青岛普济医院开始,后面所修建的建筑,如1921年修建的青岛日本中学校,1923年修建的浸信会礼拜堂(济宁路31号),1930年修建的青岛观象台圆顶室,1931年修建的两湖会馆,1932年修建的花石楼,1945年修建的青岛美国酒吧(US Bar),所有这些建筑,就美学风格而言,全部都处在总督官邸的统领之下,虽然偶有例外,但是并不影响青岛城市建筑表现出来的这一条处在主宰地位的明晰的审美风格主线。
这些建筑的塔楼比较粗壮,老虎窗之间间隔较大。窗饰更加简约雅致。但是还是借鉴了德式的红色金属塔顶,只是作了简化处理。建筑的主入口处的山墙采用了圆弧形状,上部的山花用大块的粗粝的蘑菇石镶嵌,替代了欧式古典建筑应有的石雕装饰。支撑着圆拱形的入口底部的石头圆柱和腰部的圆形石柱一道,与顶部的嵌石山花形成呼应,显得奔放而又自然。
日本中学校(即六二楼),日本建筑师三上贞设计,沿袭了德国古典式的建筑平面,中轴对称式布局,“和洋折衷”风格:红坡屋顶、山墙、塔楼、装饰性的金属塔顶等,尤其是粗犷的毛石的运用,显然是受到德国总督府的影响。但处理手法有所变异。建筑入口处的山花被夸张成大片的墙面,在立面上脱离坡顶形式,用以强化入口。圆拱形的入口底部有短柱支撑与山花弧形的外观及所用的装饰元素相一致。建筑的几个山墙面虽然用了相同的构成元素如当地材料蘑菇石的拼贴、矩形长窗的排列、涡卷纹样的装饰,但仍同中求异,达成协调与个性。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爱弥尔教堂(St. Michael's Cathedral, Qingdao),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
综上所述:在青岛德统时期一直活跃在建筑设计和管理第一线的建筑师拉查鲁维茨,通过其设计代表作——青岛德国总督官邸,创造出了一种东西融通、雅俗兼备,原始而又现代,奔放而又理性,并且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的美学风格,这种通过博采约取、混纺出新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风格,主导和规定了青岛近现代建筑的基本风格。青岛独特的城市风格的形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创意和城市设计提供了鲜活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