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美与文化创意之灵

叶朗先生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大审美经济”。(7)我们也可以说,文化创意是审美思维,或者至少说,审美思维是文化创意的灵感或灵心机制。王文革认为: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文化创意也意味着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文化创意不仅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审美的创作活动。所以说,文化创意通向审美之境。(8)

前面强调,任何所创之“意”从本体上说是本在的,但从工夫上说,需要通过“心上工夫”(阳明语)使之呈现或澄明。因此,“意”还是需要创的过程。休闲提供了一个创造的境域,审美提供了创造和创意的思维机制。形象思维或审美思维对于创造的重要性,历来为中外学人关注,古往今来,创造灵感的激发均源于休闲和审美的情境。可以说,审美就是文化创意之灵。这个“灵”,既是灵魂之“灵”,又是灵感之“灵”,更是灵心之“灵”。

审美对于文化创意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创意的动力,往往来自对美的本然追求。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有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科学家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他研究大自然是因为他感到乐趣,而他对大自然感到乐趣是因为它的美丽。如果大自然不美,那它就不值得认识,如果大自然不值得认识,就不值得活下去……理性的美对自身来说就是充分。与其说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倒不如说,或许是为了理解,为了理性美本身,科学家才献身于漫长和艰苦的劳动。”(9)无论是自然界现象的奇丽多彩,还是自然界结构的和谐有序,都能激发科学家们探索的欲望,形成其持久的创造动力,激活其天才的创造性思维,终至获得科学的成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因欣赏哥白尼体系之美,迷醉于天体运行的简单和谐而发现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因震惊于自然界内部数学结构之美创立量子力学矩阵理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对象美的追求而终至发现真的规律。

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德罗夫曾说道:“大概所有认真从事科学,尤其是从事数学的人的经验说明,认识标准离不开审美标准,离不开在那些最终被认识的新规律性所突然表现出来的美的面前流露出来的狂喜。”(10)审美标准在科学认识中具有积极意义。一项科学理论能否成立或能否为人们所接受,不但要看它是否满足真的要求,而且要看它是否拥有美的形式,符合美的规律。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加重要。于是,追求科学理论的美的表达,也就成为科学创造的重要动机,而且事实上对科学理论美的追求,导致了许多科学真理的发现。这就是科学研究中的“臻美”原理。

门捷列夫本着科学研究应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并实现完美性表达的科学美学信仰,制成了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当实验测定的个别元素如铍的原子量的“真”与元素周期表的完美性发生冲突时,他从维护周期表的完美性出发,大胆地对铍元素的原子量作了修正,后来更精确的实验证明他的修正是对的,而且这个美妙的周期表的建立启发后来的化学科学家发现了许多新元素。狄拉克在提出相对性电子波动方程时同样遇到了“真”的挑战,当时物理学界所知正负电荷粒子之间并不符合狄拉克方程要求的对称性,但狄拉克笔者和不少物理学家不愿意因此而放弃这个方程,因为它太美了。几年后美国物理学家安德孙在宇宙线中发现了正电子,使得狄拉克方程的数学形式美成了物理世界的真。回顾研究动机时狄拉克表示“这个工作完全得自于对美妙数学的探索”,他认为:“一个方程的美比之它能拟合实验更加重要……因为(对实验的)偏离可能是由于一些未被注意到的次要因素造成的……似乎可以这样说,谁只要依照追求方程美的观点去工作,谁只要具有良好的直觉,谁就确定地走在了前进的路上。”(11)

一方面,创意需要想象和审美思维。物质波动说的创造人布洛伊这样说:“想象力让我们立刻以能显示出某些细节的直观图象的形式想象到物理世界的一部分,直觉以某种与艰难的三段论法毫无共同之处的、没有现实深度的内在顿悟的形式暴露给我们。想象力和直觉是智力本身固有的条件;它们过去和现在每天都在科学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还指出:“就其方法来看,当那些摆脱了旧式推理的沉重枷锁的能力(人们把它们叫想象、直觉和灵感)表现出来的时候,科学只有危险的、突然的智力跳跃的方法才能取得比较重大的成果。”(12)

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结构是借助想象,魏格纳证实“大陆漂移说”也是借助想象,乔布斯创造苹果更是借助想象。没有想象,苹果的出现不可想象!与前人不同,乔布斯颠倒了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工作程序。以往一般情况是工程师制作遇到问题让设计师去设计方案解决,而乔布斯的做法是让设计师先去尽情地想象,设计师想象出美丽的图景后由工程师去制作执行。他的想象非常大胆,有时简直匪夷所思。然而正是这种匪夷所思的审美灵感,使苹果以既美观、又舒适、更实用的身姿横空出世,彻底地改变了世界和生活方式。这些例子表明,在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意中艺术想象、美感直觉等是如何激活着创造性灵感,启发他们获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和文化创意。

20世纪80年代,浙江大学潘云鹤主持了一个“985”国家重大项目“形象思维的基础研究”,他研究的结论是,逻辑思维不能提供创造,逻辑思维是线性思维,逻辑思维只能在原有基础上提供推论;创造机制是形象思维提供的,形象思维是团块思维,是云状思维,在碰撞中它会不断变化,产出火花,于是乎,它会提供创意。(13)

海德格尔曾经说艺术思维可以消解物质世界的“座架”性,让世界本真呈现,因此它可以通向真理。我们毫不怀疑,审美思维可以打破理性和惯性造成的现实存在的唯一性、僵硬性、物理性,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使世界呈现迥然不同的姿态和色彩。唯有审美思维才是一种灵心,那是一种能够突破常规进行有效合理创造的心理—思维能力。审美思维能发挥个体丰富想象、敏锐感知事物进而抓住事物的关键和本质的作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

三、创意与休闲、审美之易

休闲和审美为文化创意提供了时空和心理基础及机制,反过来,创意又激发着休闲、审美内容和方式的不断更新变易,《易经》云“生生之谓易”,创意即休闲和审美“生生之易”。

休闲的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可能被穷尽;审美的形态和感受,都可能让人产生疲劳。唯有创意是无限的,因此,美国人喊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口号,英国人直接提出并创造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与此相关,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创意设计、创意景观、创意产品、创意演艺、创意旅游、创意养生、创意体育、创意休闲等概念应运而生。

我们认定,创意之“意”是本然、潜然地在的,但它转化为实然,实现为应然,需要“创”的工夫。按王阳明的说法,本体与工夫密不可分,本体是工夫的理论悬设,工夫是本体的现实呈现。“创”是不断变易、不断生成的过程。

世界和事物存在多种可能性和多样性,这为人们的创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们需要的是独特的、创造性的选择和创制。诚然,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事物的状态都有它的可存性。然而,“生生为之易”,人们的需求在变易,人们的感觉在变易,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能满足人类的持续生存体验与感受。唯其日创日新,方其生生不息。

人类每一次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意,休闲与审美也是如此。创意既在内容,也在形式上更新着休闲与审美。审美与艺术上的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典也在与时俱进。毕加索的几何体画、凡·高的印象系列,他们的经典意义首先在于形式上的创新,全面地改变了绘画的表现角度和手法,给视觉艺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加缪、卡夫卡的或荒诞,或隐喻的作品,其经典意义在于理念上的创新,推翻了人们惯常的思维和理解,揭示了一个颠倒而真实的世界。“微时代”的休闲创意,也全面地颠覆与改变了人类惯常的休闲内容和方式。

因此,在精神领域,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常规的打破,是破旧立新的毁灭与创造,是超越自我、超越成规的导引;在经济领域,创意是智能产业神奇组合的魔方,是投资未来、创造未来的过程。“生生为之易”,对于休闲与审美,创意正是一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易”。

我们可以和前人有不同的见解和信念:天道未必酬勤,游戏无妨人生。一味辛辛苦苦未必有创造,终身埋头勤奋未必有创意;自在洒落、对酒当歌,本心明觉、良知独照,也许创意就在其中。


(1) 潘立勇:男,1956年生,文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美学/休闲学博士生导师。

(2) 潘立勇:《审美与休闲——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3) 王文革:《文化创意十五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讲。

(4) 同上,第二讲。

(5) (美)奇科·汤普森:《真是一个好创意!:创造卓越创意的思维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6) 王文革:《文化创意十五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二讲。

(7) 刘亚力:《叶朗教授:文化创意产业是大审美经济》,载《北京商报》,2018年1月8日。

(8) 王文革:《文化创意十五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二讲。

(9) 转引《物理学和美》,《文艺评论》,1988年第5期。

(10) (苏)米·贝京:《艺术与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页。

(11) (英)狄拉克《美妙的数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刑》,1983年版,第4期。

(12) (苏)米·贝京:《艺术与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

(13) 潘立勇:《美学在科学领域中的作用》,《文艺研究》,1993年版,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