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
- 周欣展
- 9094字
- 2021-03-29 00:49:54
第三节 教与学的方法
关于语文教育的方法,叶圣陶反复强调,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学。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自能阅读与写作。也就是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他把语文教育比作父母教孩子走路,最终是让孩子自己能走。还比作教练教队员游泳,其工作就是引导队员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对于语文教育,吕叔湘有另外两个比喻,一是比作农业生产,老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像庄稼那样自己发展成长。一是比作工厂实习,让学生自己学着干活。这也就意味着,在语文教育上,教师是主导的因素,学生是主体的因素,教师的教学应是组织、指导、启发、鼓励,而不是包办代替,而同学们的学习和训练,无论课内课外都要注意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自学能力。所以,语文教育的方法应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技能练习作为中心的环节,以学生的技能练习为主,以教师的知识讲授、技能指导为辅,讲授和指导为练习服务。公文写作的教与学自然也不例外。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把教学过程安排为三部分:一是课堂讲授、讨论(交流),二是作业或练习,三是自学或自习。其中第二部分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第三部分由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所以同学们除了在课内听讲练习之外,还要在课外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只是上课随便听听,课内课外不花工夫思考练习,就不可能完成应有的学习任务,也就难以产生切实的效果。
就课堂讲授而言,一是侧重于基本规范的关键环节以及学生依靠自学比较困难或容易疏忽之处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也就是抓住重点、难点、盲点。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具体例文进行分析研究。这些例文大部分是新近的公文,它们主要源自党政机关的公开网站。一部分是古典诗文。之所以选用古典诗文是因为古典诗文篇幅较短,相关规范丰富而典型,有助于理解公文写作的规范和继承优良的传统。三是根据同学们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议改正,这样便于切合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同时,课堂讲授辅以讨论、交流,主要的形式是问答、发言、论辩。目的在于共享各自的宝贵经验,并通过质疑不同的观点,促进经验的扩展,思考的深入,以取得写作和口头表达的共同进步。
就作业或练习而言,其原则一是方法正确,二是运用熟练。主要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写作若干篇公文,特别是常用的文种,如通知、通报、请示、批复,等等,反复练习数遍,直至合格为止,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练习有时课内进行,更多的时候课后进行。如果人数多而课时少,对于同学们的作文,教师难以一一详细批改,况且也不能用老师的批改来代替学生自己的修改,所以,教师可就作业中出现的较重要、较普遍的问题进行讲评,并以范例作为参照,帮助同学们知错、改正。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和练习的文体贯穿于本书的各个章节,但在本书中没有像一般的教材那样列在各章之后,这是因为这些思考与练习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设计,而不宜事先做整齐划一的规定;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应的是,本书所举例文的评析大多数没有编入书中,编入书中的也只是简析。对于这些例文教师可进行针对性讲解或请学生进行分析练习。
就自学而言,不应作狭隘的理解,还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自学不是被动、孤立、封闭性地学习,而是自主、开放、创造性地学习,同样需要老师的指导、同学的交流。无论学习任何知识、掌握任何技能,都必须进行主动、积极、高效率地自学,不断发展提高自学能力是学习者勤奋努力的主导方向,不断进步成长的主要标志,决定着当下的学习成效,也决定着未来的发展前途。特别是进入大学教育阶段以后,课堂教学的有限性更加明显地不能满足学习的个性化、无限性和创造性的需求;同时,公文的写作规范虽然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要熟练掌握并不容易,而提高语文运用的整体水平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仅仅通过课堂上的有限学习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加课外的学习,并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写作习惯,也就是终生自学的习惯。这是不断提高语文水平的必由之路,别无捷径可走。
自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多看多写。欧阳修说学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后山诗话》)鲁迅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50)可见多看多写是古今一致的意见。不过,要从多看多写中获得切实的成效还需要加深对多看多写的理解,讲究正确的方法。
阅读可分为泛读和精读两个方面,(51)所以多读包括泛读的多和精读的多。泛读的多要求阅读的篇数多。一方面应广泛阅读语言、修辞、逻辑、思维、学术研究、新闻报道、文学创作、公文范例以及文章学、写作学等多方面的大量文章和著作。另一方面还应读得快,记得准。一学期每门课读80万~100万字,4~5本书并不算多。这样才能起到见多识广、潜移默化的作用。精读的多则要求阅读的遍数多。具体而言,应选择数量不多的优秀之作,对每一篇都反复阅读,下一番精研细阅的功夫。不认识的词语、不清楚的事物都要一一查阅;其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都要准确理解;除此之外,其背景动机、体裁体制、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语法修辞等等有关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的细微之处更要反复研讨,知其优劣及其缘故,读出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以期起到举一反三、读十当百的作用。这也就是说,为了学习写作而进行的精读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理解文章的形式,即其表达的方法。在这样的精读过程中,还需要知人论世,将所读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并与相关的众多作品联系起来参照比较,并借鉴相关的基础理论、具体批评以及文学史等研究成果,以加深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并锻炼提高真伪美丑的辨别能力。对于写作学习来说,经典之作、优秀之作就像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乒乓球队一样,最具有学习借鉴的价值;平庸之作就像目前的中国男足一样,还是少看甚至不看为好,以免浪费宝贵时间。所以体现于篇数多的泛读自然不可或缺,体现于遍数多的精读更是事关紧要。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而导致事倍功半,多走弯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还应注意的是,阅读有默读和诵读两种类型。默读是不出声的观看,这是泛读常用的方法。诵读是出声的朗读(包括背诵),偏重于让听众欣赏的吟诵、朗诵也可包括在内,它是精读必用的方法。对于优秀之作,通过反复朗读乃至背诵可以增进对语言、文体的精微感受以及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的深入体会,故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经典著作的熟读,即反复朗读以致背诵,要求熟到如出己口。朱自清在辨析说与写的不同时甚至说:“大概学写主要得靠诵读,文言白话都是如此;单靠说话学不成文言也学不好白话。”(52)在此可作补充的是,对于自己的文章,即使是很长的文章,写完之后乃至改过之后都要通篇诵读。因为诵读非常有助于发现和改进思想上、语言上的种种不足之处,起到以读促写的作用。因而诵读也就成为检查修改文章的一个必需的步骤。另外,中外学者还有肉眼看(看书),心眼读(读书)的区分,强调了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修养,变化气质,而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这是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根本规律,需要永远牢记在心。
多写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的篇数多,一是写的遍数多。篇数多是指写作多种实用、非实用文体的文章。现在的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形式为每个人的写作及其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应充分利用。遍数多是指就一种文体反复写作,或就一篇文章反复修改。其内容、章法、字句以及表达效果、文章风格等方面都要用心研究,反复推敲。一种文体反复写作,有助于熟能生巧;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既会提高文章质量,也会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却常常被学习者忽视。所以,同学们对于常用公文文体的写作练习不能满足于一遍即过,还应反复写作、修改直至合格为止。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公文写作的技能,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根据实践经验,写作的篇数多和遍数多可以较便利地统一于写作简短的读书笔记(札记)、生活日记以及时事见闻评议上,因为它们用时不需长,次数则可多,还便于反复修改、便于持之以恒,是积累材料,锻炼写作基本功的很好方式。所以现代许多语文教育家、作家都提倡通过记日记、记笔记学习写作。如黎锦熙把日札优于作文当作写作教学的一个原则,张震南等教师把札记作为作文训练的最佳方式,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老舍也说连写封家书或记点日记,都郑重其事地去干,当作练习写作的一种日课。胡适、高馨圃甚至认为平时的笔记、日记、通信写作可以代替课堂作文。对于记笔记,冰心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她认为笔记就是你所积累的财富,笔记本就好像你的存款折子,存折上的财富越多,你手头就越宽裕,用起来就方便了。所以,要提高写作水平,写出优秀文章,先要看看自己的积蓄、本钱到底有多少,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换言之,写作不能仅仅倚赖临时的感知触发,还需要依赖长期的积累磨炼。这个长期积累磨炼的最佳方式就是记笔记、记日记。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曾有人对阅读与写作的相对重要性提出不同看法,本书赞成辩证地看待这两者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必要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有目标,两者离则两伤,合则双美,所以不可偏重,而应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起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53)
第二,加强口语训练。在多看(读)多写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和加强听与说的练习,可概括为多说。多说与多看多写一样,也是学习写作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或根本,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改造,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意孤行。所以,会作文的根本原因也许就在于会说话。故而从写话开始学习写作简便易行,脱离口语学习写作就会困难重重,事倍功半。很多学生有这样的经验,小学的文章本来很通顺,但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反而越来越不连贯、流畅了,这除了思想发展与语言发展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片面夸大了文章与口语的差异,而去过分追求词藻雕琢,结果反而违背了遣词造句的约定俗成。(54)在学习外语时同学们还常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已经记住成千上万的外语单词了,但还不能在写作中正确自如地运用起来,其原因也是与听说训练的不足有关。有的语文教育家甚至认为说话更难。如吕叔湘认为,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与写文章。拿这两件事情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则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所以,不应该只重视写文章而忽略了说话。(55)如果此言不虚,那么,会说就会促进会写。所以,中外语文教育都很重视口语作文,有的学者建议中学一年级占四分之三,二年级占五分之三,三四年级占二分之一;还主张经常进行口头作文、演讲、辩论比赛。现在许多中外作家的写作方式不是直接打字写字,而是边说话边录音,然后整理成文,道理也在这里。
与他人交谈、讨论,参加公共演讲(发言),都是很好的口语练习方式。当然,这种口语练习应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宪法的规定,应自觉遵守;同时也要遵守相关的社交礼仪。
第三,多与同学交流,多向老师请教。这也就是欧阳修所说的商量多。在校学习的学生有着集体生活、共同学习的宝贵条件,除了便于多读好书,还便于多听好课好讲座、多结交好同学好老师。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相同的爱好兴趣,组成联系比较密切的自学小组或社团,少则三五人,多则一二十人,经常性或有计划地进行交流、商讨,互相帮助。个人也可多向老师、同学请教。作为老师,应欢迎同学们课内课外随时提问、质疑,即使错了甚至坚持错误也没关系,应允许别人做出看来错误的选择,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得到保障,才可以自由地创造、进步。已毕业不在校的学习者,也应积极主动地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与相关学习者和专家学者的联系与交流,以保持信息的畅通,思维的活跃,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四,合理利用图书资料。人类处在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而每个人的阅读需要是有限的和特殊的,所以图书馆里值得读的书很多,不值得读的书更多。即使是值得读的书,有价值的信息也是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而媒介、网络的信息更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图书资料,一要正确选择,二要正确利用。公文写作学习的自学材料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规范性文件。即国家规定的与公文写作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如文字拼读、标点符号、校对符号、公文格式、公文处理办法等方面的规定(详见本书《参考文献》)。这类材料并不多,有的大家已经学过,掌握得也很好,但不妨重新温习。
二是工具书。例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工具书的编撰也是有变化的,通常应选用最权威、最新的版本。
三是参考书。即中外古今相关的论著和教材(详见本书《参考文献》)。
四是文学经典著作。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学习公文写作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必须向经典学习。古人强调取法乎上,通俗地说就是要学就学最好的、最先进的东西;而经典就是经受住历史的考验留传下来的最有价值的著作。经典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中说得很明确:“夫经典沈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方面都看作过时的、落后的东西,有人甚至提出不读中国书的过激主张,把中国古代的经典一笔抹杀掉了。现在还有不少人深受这种激进思想影响,一听说要读四书五经就特别反感,后遗症很严重。当然,迷信中国古代的经典也是不应该的,只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阅读西方的经典以及中国现代的经典。但中国古代的经典是中国人首先要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课。假如一个中国人要想成为大文学家,不可能不读《诗经》、《楚辞》,不可能不读陶潜、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曹雪芹;而要成为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科学家,恐怕也需要通过古代经典学习中国的高妙智慧。也许可以作这样的比喻:如果我们只想做小鱼小虾,那么待在小河小沟里就可以了,而如果要想成为鲲鹏、巨鲸,那就必须到大海大洋中去。而古今中外的经典就是同学们赖以成长壮大的浩瀚海洋。
第二,选择最切合自己的个性、特长的经典作家及其作品,作为重点深入学习,然后广泛吸收其他各家营养,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任何技能都是从模仿学习开始的,模仿学习是必由之路。但模仿学习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要模仿学习最好的,一是还要模仿学习便于自己模仿学习的。前者已如前所述,而所谓便于自己模仿学习的,也就是最适合自己才性的。学习者应该首先选择适合自己才性的榜样进行模仿学习。中国乒乓球之所以长期领先,是因为运动员从小就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在哪里?就在一个个世界冠军那里。所以,要学习最先进的技术首先就要向这些世界冠军模仿学习。同时,中国的一代代乒乓球运动员在掌握基本技术之后都是通过选择特定的、主要的学习对象而成长起来的,而不是漫无目标、不分主次。这种经验值得借鉴。
第三,抓住主要环节。有人可能会疑惑,很多文学经典不是公文,很多创作手段在公文写作中用不上,从中能学到什么呢?对于学习公文写作而言,我们希望同学们特别关注经典著作中人与人的对话,包括诗人自己如何对别人说话(如爱情诗往往就是诗人对其爱人所说的话)。这是因为描述对话是文学家的重要才能,或者说是杰出文学家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例如杜甫对于在什么场合,以什么身份,对什么人说话所把握的各种尺度都非常好;无论是诗人自己的话,还是笔下各种人物的话,都很得体传神。再如曹雪芹也特别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而公文从来不是独白,都是有着特定对象的对话,也同样面临着特定的语境,必须正确确定作为叙述者的自我与接受者的关系,必须解决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的问题。所以说,仔细研读经典著作的人物对话也是学习公文写作的重要手段。
总之,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勤奋地学习、交流,努力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每一位学习者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不断进步,达到更高的层次,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我们的坚定信念,也是我们对每一位学习者的美好祝愿。
(1)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列举了4类8种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其中6种都是公文。南北朝时期刘勰、萧统将文体分为近40类,也多为公文。
(2)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1919年2月1日《新潮》第1卷第2号。
(3) 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开明书店1926年版。
(4) 黎锦熙:《国语的作文教学法》,见《作文及文学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5) 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同一文献在注释中重出时只标注名称及其作者,不再标注其他信息)。
(6) 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 王鼎钧:《谈作文》,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8) 《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颁布。
(9) 见璩鑫圭、唐良言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 董纯才:《改革我们的中学国文教学》,1950年6月《人民教育》1卷2期。
(11)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版。
(12) 高语罕:《国文作法》,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
(13)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种基本观念》,见《叶圣陶全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4) 吕叔湘:《说应用文》,见《语文杂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5) 蔡元培:《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之关系》,见《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 梁启超:《作文教学法》,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5册70卷,中华书局1936年版,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17) 朱自清、吕叔湘和叶圣陶合编:《开明文言读本》,开明书店1948年版。
(18) 刘国正:《谈谈作文教学问题》,见《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9) 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把文章分为2体6类,两体即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6类即包括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在内的文学3类和包括记叙、论说和应用的实用3类。
(20) 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把文章分为实用文体、文学文体和交叉文体3类。
(21) 周姬昌主编:《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把文章分为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2类13种。
(22) 例如李景隆、高瑞卿主编的《应用文体写作概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周裕国、韦新民主编:《实用文写作导引》,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
(23) 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4) 请参拙文《对于文体的审美超越:大文学观的树立及其美学基础》,《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5) 夏丏尊、叶圣陶合著:《文心》,开明书店1934年版。见《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6) 例如叶圣陶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改变了以往的观念,认为各种文体皆有其习作,论文习作写得好即为论文,文艺习作写得好即为文艺创作。但这并没有促动写作教学中的这种三分模式的变革。请参《写作之前和写作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业务学习会上讲话的提纲》,见《叶圣陶集》第15卷。
(27) 朱自清:《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见《朱自清全集》第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8) 夏丏尊、叶圣陶合著:《文心》。
(29) 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集》第13卷。
(30) 夏丏尊:《开明国文讲义》,见《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1)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1922年版。
(32) 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正中书局1936年版。
(33) 请参1941年9月民国教育部印发的《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
(34) 请参《中学国文述教》,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师范国文述教》,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35) 请参《基本国文》、《模范国文》,世界书局1939年版。
(36)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集》第13卷。
(37) 叶圣陶、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见《国文教学》,开明书店1945年版。
(38) 吕叔湘:《一封令人忧虑的来信》,《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4期。
(39) 请参贾平年:《匡亚明与大学语文》,2010年4月10日《南京大学报》。
(40) 请参徐中玉:《大学语文·前言》,见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8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 朱自清:《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论教本与写作》,见《朱自清全集》第2卷。
(42) 请参裴显生主编《公文写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裴显生:《应用文写作的发展趋势》,见岑绍基、谢锡金、祈永华主编《应用文的语言·语境·语用》,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年版。
(43) 徐中玉、齐森华、谭帆主编:《大学语文》(第9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 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第三版)》。
(45) 例如陈子展编著《应用文作法讲话》,北新书局1931年版;张匡周、阆风编著《应用文指导》,商务印书馆1939版;高志强编著《现代公文程式》,商务印书馆1939版;辛安亭等编《农村应用文》,胶东新华书店1947年版;许同莘著《公牍学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等等。
(46) 例如1994年6月1日至4日由中山大学(台湾地区)、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上海大学共同发起,在上海召开了应用文体制研讨会;1998年6月30日至7月4日,在湖北宜昌召开了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
(47) 例如李景隆、高瑞卿主编《应用文体写作概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李凯源编著《高等应用写作教程》,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于成鲲主编《现代应用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裴显生主编《现代实用写作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裴显生主编《公文写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汪景寿编著《实用公文写作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苗枫林主编《中国当代公文写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周森甲编著《中国现代公文写作原理与方法》,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张保中、岳海翔编著《最新公文写作规范、技巧与范例》,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48) 请参潘新和著《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济南出版社2017年版。
(49) 裴显生主编:《公文写作概论》。
(50) 鲁迅:《致赖少麒书》,见《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1) 顾黄初:《多读多写辨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5期。
(52) 《论诵读》,见《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3) 张世禄:《读书与作文》,《国文杂志》1943年第1期。
(54) 王力:《谈谈写文章》,见《王力论学新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5) 吕叔湘等:《语言与文字》,见《吕叔湘全集》第6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