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汉字的构造——六书
文字学者在论及汉字的构造这一问题时,大多遵循“六书”理论。这一理论形成于东汉,集大成者是东汉古文经学家许慎。自许慎及其著作《说文解字》始,汉语言文字学不仅完成了对“六书”理论之作为“理论”的创立,而且开始了对“六书”理论之作为文字学构形理论的长达近两千年的研究。尽管有学者曾就此提出过不同学说,如清儒戴震的“四体二用”说、今人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的“三书说”、姜亮夫的“五书说”“七书说”、马叙伦的“六书说”,以及詹鄞鑫的“新六书说”等,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学说只是对许慎“六书说”的不同解读和不同运用而已。由此亦可见许氏“六书说”的影响之深远。
“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其文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不过,“六书”的具体内容如何,这里未予说明。
到了汉代,一些学者开始就“六书”的内容加以介绍或阐发,主要的有三家:一是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二是郑众。《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郑玄注引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三是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以上三家对于“六书”的表述或阐释,详略不同,名称小异,次序亦各有不同。之所以如此,除与三家所处时代相同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术渊源也相同,都是西汉末古文学派大师刘歆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清代以后,学者们大多综合袭用许慎的“六书”名称和班固的排列顺序。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所以正确剖析汉字的形、音、义,是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汉文化的重要路径。接下来,重点就许慎及其“六书”理论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