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纸质图书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在筐上的丝絮,先秦文献中有“絮纸”的记载,即纤维在水中的絮凉为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在丝织纤维纸以后,出现了植物纤维纸。汉代是中国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西汉时期,纸张已经用于书写。《后汉书·蔡伦传》说: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西汉时期,发明了用麻料制成原始型植型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在原料中加树皮、旧渔网、旧布、麻头,便于书写,开辟木浆纸的先河,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原料广、成本低,逐渐取代了帛与木简。1933年,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亭遗址发掘出一块麻纸,经鉴定年代早于东汉蔡伦纸150多年。1942年甘肃汉代烽燧遗址出土了西汉古纸。1957年至1990年,陕西、甘肃出土古纸15次,时间均在东汉以前。1997年,敦煌马圈湾出土了西汉古纸残片,纸张成为文字艺术文献得以保存的价廉物美的载体。

战国帛画及汉代至三国时期的绘画艺术,流传至今的以石刻墓葬汉画、漆画为主,即画像石、画像砖、木版画、漆画,未见纸本艺术作品。汉代、晋代生产的是麻纸,隋代画家展子虔《游春图》是绢本绘画,唐代生产的有藏经纸、黄麻纸、白麻纸。新疆发现的汉文书档案有高昌唐代纸文书。纸本绘画到唐代开始出现,唐代韩滉《五牛图》是纸本绘画。宋代是绢帛绘画与纸本绘画同时繁荣的时代,院画中有绢本的工笔画,也有纸本的写意画。宋元时期用竹纸、黄麻纸、白麻纸,明清时期是棉纸、竹纸、毛边纸等纸张。宋以后,中国图书文献的载体是纸张的一统天下。明清书画用生宣纸,即没有上矾水浆过的生纸,使得中国水墨写意书法、文人山水、花鸟、人物写意绘画达到了高峰。文人画以书法、诗词、印章、绘画于一体,在艺术史研究上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中国纸质文献载体的发达,形成了纸质书画艺术创作的世界。图书以纸张印刷,绘画、书法以纸张为材料,艺术文献与纸张的关系密不可分,书画艺术、图书装帧艺术、装裱艺术都与纸张材料的应用有关。中国纸质图书到宋代已经完善,今天宋版书异常珍贵。古籍善本图书是指底本完善的足本原版古籍图书,无缺页、缺字,无错字、错行,无脱行、脱页,刻工精良,装帧考究,是古籍图书善本的珍品。

现代电子文献的数字化,中国古代艺术文献的数字录入,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已经问世,提升了古籍文献的检索效率。数字善本古籍图书求精求准,做好整理古籍的数字化工作,要解决好版权问题,建立《中华经典古籍库》,可以提高古籍文献的应用效率。目前收入的整理本古籍有《二十四史》、《新编诸子集成》、《清人十三经注疏》、《史料笔记丛刊》、《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等,中国艺术学数字善本图书可以从《中华经典古籍书库》中进行检索。


(1) 李学勤《文字起源之谜》,《文史知识》1984年12月,第73—76页。

(2)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3) 《中国历代艺术典》第一卷,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18页。

(4)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5) 《贵州省博物馆藏品志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365页。

(6) 郭沫若《古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7) 李学勤《中国和古埃及文字的起源》,《文史知识》1984年第5期,第58—62页。

(8) 王心喜《杭州史前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9)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10)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104页。

(11) 指野蛮时期低级阶段。

(12)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13) 雷圭元《中国传统图案作法初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14) 《中国书法》2008年第7期,第27页。

(15) 《中国书法》2008年第7期,第28页。

(16) 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17)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祖籍浙江慈溪上虞永丰乡,父辈定居淮安。17岁在扬州得拓本十余纸,开始收藏拓本。18岁在淮安得古镜,遂为平生收集文物之始。36岁到日本考察教育。在北京为官期间,大量收购甲骨、陶俑、封泥、器范、铜器、碑帖等古代文物,发现内阁大库明清旧档和古书,奔走呼号保护敦煌文物,推动我国金石学研究向广义金石学(古器物学)的发展。

(18) 董作宾(1895—1963),甲骨文专家,毕生从事甲骨文文献的研究。

(19)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20)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导论》,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8页。

(21) 李雪山主编《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22) 王廷信《寻访戏剧之源——中国戏剧发生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23) 李雪山主编《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24) 李雪山主编《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25) 李雪山主编《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26) 《墨子》,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27)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2页。

(28) 《墨子》,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29) 《礼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30) 骨指甲骨文,商周甲骨文与青铜器是同时期的艺术文献载体。

(31) 秦汉时期,以刻石文字、画像石艺术载体为主。

(32) 陈跃刚、龚国润主编《中国文化名著精要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33) 王国维《静安文集续编·宋人之金石学》。

(34) 《明史》第28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8630页。

(35) 梁启超《清代学说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36) 陈振濂《“金石学”研究的当代意义与我们的作用》,《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

(37) 杨天宇《礼记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38) 沈颂金《海外简牍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92年第11期,第25—28页。

(39) 沈颂金《楼兰、尼雅出土文书研究概述》,《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第79—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