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周礼·考工记》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书辑录工匠制作工艺文献,著者佚名,有说非一人一时之作,系齐国官书,与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与礼仪制度密切相关,可能是《考工记》收录于《周礼》之中的原因。清代人江永著《周礼疑义举要》认为《考工记》的作者:“盖齐鲁间精物理,善工事而工文辞者为之。”对《考工记》作者身份做了推测。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冬天是农闲时节,是百工制作的季节,周代冬官管理百工之事。最为难得的是《考工记》是辑录百工文献之书,古人往往将工艺发明归于圣人,所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其实具有发明创造的工匠即圣人。王公大臣坐而论道,士大夫作而行之,百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整顿工艺,以辨民器,所以说百工是器物的创造者。
《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观点,列举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其中与艺术关系密切的有画缋之事。玉人之事是攻玉器。制作乐器磬有磬氏。制作陶器的陶人为瓿。制作挂编钟、磬乐器架的梓人为筍虡。匠人建国,营造城墙、城门、城池、宫殿。轮人造车轮,舆人造车。弓人制造射箭的弓等。《考工记》是中国古代记录百工工艺的官方文献,也是中国工艺技术、工艺美术最早的文献,开启了历代公私著录考工的源头,使官书辑录百工成为体例。
历代研究注释《考工记》的著作,有汉郑玄《周礼注》,魏晋至隋唐出现了点校、研究《考工记》的著作,如陆德明《经典释文》、贾公彦《周礼义疏》等。宋、元、明三朝王安石、林希逸、徐光启研究《考工记》,著《考工记解》三种。宋代李如圭撰《仪礼释宫》,考证周礼宫廷建筑礼仪制度汇集成册,对宫廷建筑的位置、名称、礼仪做考证,如门、堂、架、栋、楣。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施工的记录文献,有明贺仲轼辑《两宫鼎建记》三卷,记录明万历二十四年,建乾清、坤宁两宫,贺仲轼为缮司郎,身当其任,事体重大,工费浩繁,千头万绪,措手为难。贺仲轼乃查阅工部堂司历年大小工程提议疏藁,尽数检阅,由书办抄录,装订成六册四百多页:掌握修缮三殿需要采木四川、湖南、贵州的主官、具体的地方和所需要的银两;苏州烧金砖的主官、地方、银两;采办石料的主官、地方、银两、尺寸、马夫、时限、办法。《四库全书提要》说此书详注,多发明补正,考证精密者居十之八九。清《四库全书提要》有清代婺源江永撰《仪礼·释宫增注》一卷,该书取朱熹《仪礼·释宫》一篇。
《考工记》注释、考证、图记、图说等研究著作有:清代戴震《考工记图记》、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孙诒让《周礼正义》。《四库全书·经部·礼类·仪礼之属》有宋代李如圭撰《仪礼释宫》一卷,清代任启运撰《宫室考》二卷。《四部精华·周礼精华》收《大司马》、《职方氏》、《轮人》、《梓人》、《弓人》五篇。近现代《考工记》研究随着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研究的发展不断深入,郭沫若、张道一等先生对《考工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道一《考工记注译》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 《周礼》记载周朝关于国家机构和官职的规定;《仪礼》记载周朝的婚、丧、祭祀、交际等礼节仪式;《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的论述汇编。
(2) 《尚书》是春秋战国以前的政治文告和历史资料的汇编。《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按年记载当时历史的书,孔子做过删改。《左传》是一部解释《春秋》的书。
(3) 《商君书·靳令》:“六虱,曰礼、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商君书》将儒家礼乐诗书六艺称为“六虱”,虱子是咬人的虫子。
(4) 商鞅《商君书·农战》:“诗、书、礼、乐、善、修、仁、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法家不认可儒家的礼乐诗书六经治国。
(5) 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以后,合称五经,设五经博士。李白《嘲鲁儒》诗曰:“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孙叔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见高文主编《全唐诗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43页。
(6) 六艺是六种技艺,而六经则明确是六部典籍。所以说从六艺到六经,有很大的变化。六艺有技艺性的射、御被《诗》、《春秋》取代,书成为《书》,数成为《易》,《乐》失传,或曰:乐本无经,即没有《乐》书,乐可能还没有成熟的乐谱。由技艺发展到典籍图书,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过程。故备一说。
(7)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有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蕴涵大量经典艺术文献。
(8) 刘梦溪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演,见《讲刊》第8期。
(9) 董仲舒《春秋繁露》,第35—36页。
(10) “五常”是指五个永远不变的原则: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貌、智慧、守信。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之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1) 司马迁《史记》,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522页。
(12)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13) 《庄子》,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14) 张烈主编《汉书注释·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1906页。
(15)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16) 司马迁《史记》,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522页。
(17) 王德胜《“易经”中的方法论思想》,《文史知识》1992年第2期,第67页—69页。
(18)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19) 《十三经·周礼》,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20) 郭志成、郭韬《走进伏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21)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22) 《尚书》的成书时间各家意见不一。有人以为是周代,有人认为是秦汉,《尚书》记载的是秦以前的事情,反映了尧舜禹时代的历史信息。
(23)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24)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25)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26)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27)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28)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29)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30)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31)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32)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尚书》的传承本之伏生,有欧阳生之学,又有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之学。大夏侯后,有孔霸、许高之学;小夏侯之后,有郑宽中、张山附、秦恭、假仓、李寻之学。
(33) 郑声是春秋末期,在郑、卫、齐、宋出现的音乐,郑声,或称“郑卫之音”,是一种新乐,比较活泼,不拘成套,在民间广为流传。
(34) 《后汉书·儒林传》云毛苌传《诗》,认为乃汉河间太守毛苌传。郑玄《诗谱》、陆机《毛诗草木虫鱼疏》则说传者为毛亨。《四库全书总目》取郑、陆说,定传者是毛亨。
(35)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15页。
(36) 司马迁《史记》,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236页。
(37) 司马迁《史记》,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236页。
(38)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页。
(39)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页。
(40) 《论语·宪问》、《泰伯》,《十三经注疏》,第2511、2487页。
(41)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42) 《荀子》,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43) 研究三礼之学具有影响的学派代表人物有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戴德,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字延君,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任刘嚣的太傅,与兄子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残。研究《周礼》本之鲁国的高堂生,高堂生之后有大戴(德)、小戴(圣)、庆普之学。大戴后有徐良之学,小戴后有桥仁、杨荣之学,是《周礼》研究的传承家法。
(44) 《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4—35页。
(45)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版,第173页。
(46)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47) 《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