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鹡鸰呼周:维多利亚生态诗歌研究
- 蔡玉辉
- 3031字
- 2021-04-01 09:46:02
第一节 鸠占鹊巢:工业挤走了农业
学界认同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经过了近一百年的酝酿和积累,工业革命洪流在18世纪后半期奔涌而出。实际上,这是政治条件、思想条件和社会环境水到渠成的结果。历史学家们把珍妮机、水力纺纱机、精纺机、蒸汽机的发明以及搅拌炼铁法的采用看作是工业革命的触点。是的,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总会有一个引爆点或触发点。但是,工业革命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个社会进程。它是在英国18世纪上半期不断发生的“农业革命”基础上悄悄来临的,甚至身在其中的很多英国人都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中社会就发生了改变。按照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说法,“乍看之下,工业革命的起点令人捉摸不定。在1830年以前,人们肯定不曾明确无误地感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至少在英国以外的地区是如此。在1840年前后,它的影响可能也不太明显,一直要到我们所论述的这段历史(1789—1848——摘注)的较晚时期,人们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6)”也就是说,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才明显地感觉到工业革命已经发生了。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历史运动,它的到来及推进不可避免地给英国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正如布里格斯(Asa Briggs,1921—2016)所言,“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想法和感受所起的影响,要大于大多数政治革命在这方面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的反应,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单一的。(7)”探讨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给维多利亚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正是本研究的内容之一。
工业革命的上升和高潮无疑是在19世纪上半期到中期,也就是以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为标志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如同处于快速转动的车轮之上,向着工业化国家的目标急速前进。无论是制造业、采矿业、冶金业、造船业、航海业等重工业部门,还是纺织业、陶瓷业、交通业、邮电业、通讯业、金融业等轻工业和服务部门,都在以成倍的速度提高其生产水平或扩大其规模,并将英国带入工业化社会。
如果说1851年是英国工业化的一个标志性高点,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就是工业化的顶峰阶段。这一阶段英国的综合国力和生产能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君临于世界其他各国总和之上。
或许正是这种君临天下、“高处不胜寒”的绝佳状态满足且又麻醉了自己,激发且又促进了美、德、法等国加速发展迎头赶上,反过来使得日不落帝国在19世纪末陷入停滞不前的泥淖,走上相对落后的下降通道,美、德、法等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终于导致争夺领地和资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英帝国在“一战”后进一步衰退,以至于在“二战”之后不得不退出超级大国的行列。
工业化浪潮在席卷英伦大地的一百多年中,如同冰河纪的冰川,渐次覆盖了英伦三岛的河流山川、乡村城镇,涤荡了英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将英国皇家贵族、中等阶层、普通老百姓等所有国人都卷入其中,给整个社会都带来千姿百态的巨大变化。
工业革命首先冲击的是延续了上千年的农业社会结构及其生产生活方式。
英国自威廉征服以后直到18世纪中期都沿袭了分封制的农业社会制度。威廉一世完成征服后打破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塞恩制(8),带来在大陆实行的骑士分封制,将土地和效忠捆绑在一起建立了带有契约性质的领主占有土地制度。这种制度经历了一次次国王与贵族之间的权力冲突甚至战争,也经历了从条田制到敞田制(9)的变化,但国王所有、贵族和乡绅及部分约曼农占有、约曼农和佃农耕种的生产方式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随着“光荣革命”带来的政治稳定、思想稳定、社会稳定,18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的社会氛围。这一宽松有利的社会氛围促进了社会生产和人口出生的双重增长,进而激发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土地需求、人力需求、资金需求首先就向原本僵化和封闭的乡村索要土地,争夺人力,同时,迅速增长的工业生产和迅速扩大的城市也为失地农民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带来了吸引力。迅速发展的毛纺织业和棉纺织业加速了圈地运动的推进,将农村的土地一块块蚕食,也将农业工人推向城市。纺纱机、织布机、炼铁炉等机器的采用也剥夺了广大手工艺人的谋生手段。结果是,工厂制取代了家庭制和手工作坊,工资收入代替了零工钱,轮班时间制代替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作息制度。
其次,工业革命不声不响地排挤掉了“快乐的英格兰”,将英国社会逐步带入一个蒸汽时代、机器时代、烟囱时代和喧嚣时代。《第一个工业化社会》里有这样的描述:
就在这一年(1784),瓦特成功地制造出双向联动蒸汽机,蒸汽的时代到来了。突然间,英国好像找到了阿拉丁的神灯,千百个工厂、千百根烟囱霎时拔地而起,机器的轰鸣声震动大地,汽笛的尖啸声划破长空。……几十年间,英国的棉布像流水般涌向世界,英国的煤和铁滚滚地征服全球。……蒸汽迅速地占领一个又一个生产部门,终于扩展到每一个领域。(10)
蒸汽的广泛使用、机器的轰鸣、汽笛的尖啸给英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交通发达,运输繁忙,人口流动,商业兴旺,经济繁荣,其直接效果就是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工厂”里产出,除了满足英国人的消费以外,还被运往世界各地。
到18世纪晚期,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其他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产品的数字不断上升。煤的产量先是在1750年到1800年间翻了一番,然后在19世纪期间增加了20倍(期间在1800到1830年又翻了一番,在1830到1845年间再翻了一番)。生铁的产量在1740年到1788年间增加了4倍,而在随后的20年间又增加了4倍,在19世纪期间增加了30多倍。原棉的进口在1780年到1800年间增加了5倍,而在19世纪期间则增加了30倍。(11)
还有,工业产品大幅增加甚至成倍增长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多方面甚至全方位的。从最直接的经济效益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和工业产值在社会总收入中的比重,农林渔这些传统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在国民经济中的传统强势地位被削弱,工业产品的收入直线上升,在国民经济中取代农业成为龙头老大。从下表中主要行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12)。
资料来源: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第60页。
据我国历史学家研究,工业与农业产值在英国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拉开,1861年工业产值占比36.5%,农业产值占比17.8%,而到了1901年两者占比分别上升到40.2%和下降至6.4%(13)。与这种趋势相对应的是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英国成为压倒所有强国的超强帝国。“1780年它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1801—1851年,英国国民总产值增长125.6%。1851—1901年又增长213.9%。(14)”强大和富裕的最好体现就是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万国博览会。
1851年,英国在伦敦市中心举办世界博览会,为此专门修建一个“水晶宫”,长560多米,高20多米,全部用玻璃钢架搭成,占地37000多平方米,造价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博览会中陈列着7000多家英国厂商的产品和大约同样数目的外国商家展品。英国商家几乎全都陈列工业品,外国商家则几乎全都陈列农产品或手工产品。展览厅一进门,迎面一块巨大的重24吨的整体煤块,象征着工业的巨大力量,庞大的汽锤、运行的机车,无不显示着工业的雄伟命脉。博览会向全世界宣告英国已进入工业时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15)
就在这个最强的工业化国家里,被工厂化、机械化、城市化剥夺了生计手段和资料的广大民众被驱赶进城市及其郊区,成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他们的恶劣工作和生活环境成为社会生态诗歌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