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18年绿色发展报告

一、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绵阳市印发了《绵阳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绵阳市市级部门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考核办法》,编制了《绵阳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推进《绵阳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出台《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门协作机制方案》以及组成成员名单,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制定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大约束,强化绿色发展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二、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一)发展绿色工业

一是积极推进电能替代与淘汰落后产能工作。2018年,全市共实施电能替代项目4个,改造锅炉(窑炉)30台共80蒸吨,争取省财政补助资金400万元。绵阳市印发《绵阳市2018年度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实施方案》,推动4个行业共计49户企业(涉及砖瓦行业企业45户、造纸行业企业1户、化工行业企业1户、机械加工行业企业2户)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其中关闭企业34户,淘汰落后工艺设备15户,共淘汰普通建筑用砖产能约43960万匹、制浆造纸1.5万吨、钢铁铸造加工570吨。通过淘汰这些落后产能,共实现节能量7.4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分别约1188吨、103944吨、520吨,减排固体废物约6万吨,节约工业用地116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强化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绵阳市印发《绵阳市园区循环化改造三年推进计划(2018—2020年)》,推动三个园区启动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动项目建设,构建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间的循环链条。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申报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争取省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2018年12月29日,中科绵投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日处理100吨的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一期)正式投运,日处理污泥150吨的绵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一期)建成完工。四川保和富山再生资源产业园现园区已建成面积851亩,以废旧铜为主的铜加工、再制造产业链,达到熔融废旧铜35万吨、铜深加工8万吨的生产规模。

三是强化执法监管力度。绵阳市进一步加大节能监察与环保执法力度。通过专项执法、双随机执法、监督监测等方式切实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对全市范围内企业摸排过程中涉及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二)发展绿色农林业

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及绿色示范区建设。绵阳市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绿色发展要求,着力推进“基础牢固、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产村融合、产品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及绿色示范区建设,不断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整合力量,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强力推进,激励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2018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1.70万亩,完成5000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4个,绿色示范区8个,完成田型调整8.33万亩,修筑地埂461.50千米,修建灌排渠480.76千米,整治和新建山坪塘343口,整治和新建蓄水池391口,整治和新建提灌站24处,新建机耕道180.69千米,新建生产道169.06千米,地力培肥22.77万亩,培育经营主体89个,规模化经营面积2.68万亩,新增粮食2181.50万千克,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200元以上,带动二三产业增收3964.80万元,带动贫困户1285户,完成总投资45344万元。

二是强力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绵阳市将优质藤椒、优质核桃、优质厚朴列入绵阳农业十大主导产品中,分别制定了发展方案和扶持方案,并成功举办全省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会议。不断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发展藤椒、核桃、油橄榄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启动省特优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森林康养产业等林业新业态发展,积极开展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康养人家建设工作,共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0家,市级森林康养基地7家;建成省级森林康养人家36家,市级森林康养人家26家。同时,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九朵鲜花”(月季花、百合花、辛夷花、樱花、梅花、海棠花、桃花、牡丹花、郁金香)为重点,积极开展花卉林木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循环林业发展,构建“一模式三产业三效益”的生态循环林业模型。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7家,规范林业专业合作组织364家(国家级6家),带动农户20余万户。

(三)发展绿色服务业

一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倡导绿色消费。绵阳市重点推动企业做好照明、空调、电梯及其他耗能设备的节能。鼓励企业积极运用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技术整合,改造现有用电、用水、用气设备,提升商贸企业的节能管理技术水平。鼓励在商场、超市、餐饮等场所推行节能标签制度,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引导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组织零售企业大力实施限制使用塑料袋行动,目前,城区各大商场超市均已不提供免费塑料袋。引导住宿、餐饮、洗染和沐浴等生活服务业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用电、用水、用气等节能降耗活动。

二是严格温控标准,加强能耗监测。绵阳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市流通服务业能耗统计监测制度,确定重点能耗单位名单,实行重点监控。按照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的标准,加大对大型商场、超市、餐饮等商业设施空调设置情况检查的力度,尤其对市民反映温度设置有问题的超市进行检查和引导,鼓励流通企业加强其营业场所室内空调温度的监测调控,降低企业电能消耗。

三、打造绿色发展城市体系

(一)推进绿色建筑

绵阳市贯彻国家和四川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8年全年设计阶段完成绿色建筑140万平方米,新建成绿色建筑108万平方米,全市新建建筑节能率达到100%,新墙材使用率达到87%,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比例不断提高。逐步淘汰限制使用的墙材,全面推广应用自保温一体化新型节能措施和建筑节能新材料。结合中建科技绵阳PC工厂、宏达杭萧绵阳基地和金和新型建材盐亭基地等企业相关项目的投产,引导建筑节能企业找准革新方向,加快绿色建材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二)推进绿色交通

一是严格执行车辆核查范围标准。对公安交警部门已经颁发机动车行驶证、以汽油或者柴油为单一燃料、总质量超过3500千克的客货车辆,在配发道路运输证时,将燃料消耗量作为必要指标。凡未列入燃料消耗量达标车型表的车辆不得进行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和营运手续办理。认真组织开展燃料消耗量达标核查工作,积极引导辖区内道路运输经营者选购符合条件的车辆,2018年共核查车辆2896辆,从源头上促进了绿色发展。

二是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大力推广CNG、LNG和新能源汽车,加强车辆维护管理,提高车辆技术状况。截至2018年年底,共有CNG营运客车1487辆,LGN客车12辆,绵阳城区出租汽车全部是CNG车辆,公交车保有量1679辆(其中包含清洁能源车1298辆、新能源车331辆)。

三是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线网里程4170.9千米,194条公交线路,其中主城区线网里程2899.5千米,123条公交线。为36家企事业单位开通商务定制公交线路214条,日服务2万余人次,与高校等单位合作开通定时(周末和节假日)定点公交线路,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出行需要。

(三)推动公共机构领域绿色发展

一是加强公共机构能源管理。建成园艺新区区域智慧节能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中央空调、LED照明、光伏发电、热电联产等系统的智能化控制,通过远传计量表计对能耗数据实时监测,通过智能电源管理器对办公设备能耗实时监测、待机能耗智能管理,实现了办公区物与物、物与人、物品与网络的连接。

二是着力推进公共机构绿色出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启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公务出行保障企业招标工作,充分利用公共机构现有停车位,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机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全覆盖。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建有充电基础设施2053套(其中公共机构建有613套),投放新能源汽车490辆,设立租赁网点312个。

四、强化绿色发展治理体系

(一)打好蓝天保卫战

一是开展系统谋划。2018年,相关部门先后出台《绵阳市蓝天保卫战2018年作战计划》《2018年绵阳市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绵阳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今冬明春攻坚行动方案》《绵阳市打好今冬明春蓝天保卫战二十八条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系统指导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是实施重点工程。相关部门大力推进三台、盐亭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建设,强化秸秆收储运处体系,严令禁止秸秆焚烧,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率。全面完成四川巴蜀江油燃煤发电有限公司33#、34#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在全省率先推进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完成北川四星、江油红狮两家企业项目改造。完成全市231家砖瓦企业污染整治,恢复生产的砖瓦企业全部安装脱硫除尘等环保设施。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督促13家重点企业进行限期治理,按时完成目标。加强移动源污染监管力度,采用遥感监测、便携式设备等技术手段完成了2000辆柴油货车尾气抽测任务。

三是提升科技支撑。认真组织开展全市大气污染源解析工作,投资1300万元建设了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管控系统、颗粒物组分站、激光雷达走航扫描监测等科技能力项目。安州区、江油市、三台县、北川县相继推进建设空气质量网格化微站。

四是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全年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7次,其中黄色6次、橙色1次。重污染响应期间,建筑工地扬尘管控、货车限行,以确保省、市重点工程、民生工程项目正常推进。2018年,绵阳市城区环境空气有效监测352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9.3%,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PM2.5平均浓度值为45.0μg/m3,同比下降5.9%。

(二)打好碧水保卫战

一是加强城镇污染治理。全市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处理能力51.7万吨/日;建成城市污水收集管网1643.5千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95.48%, 255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完工157个。

二是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相关部门印发并实施《绵阳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实现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用设施的比例达93.46%。完成150个村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三是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切实加强全市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全面加强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监管工作,已建成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取水户47户,监测点71个,总体运行情况较好;全面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已基本完成全市97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工作。

四是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印发了《绵阳市打好涪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役实施方案(2018—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绵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对改善和提高城镇水环境质量,强化城镇水源和水质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推进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市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切实加强地下水调查、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改造,出台《绵阳市地下油罐更新改造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地下油罐更新改造工作,地下油罐改造完成率73.29%。

五是强化联防联控。绵阳市、阿坝州两地签署以涪江流域水环境联防联控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涪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工作。

(三)打好净土保卫战

一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进一步强化重点企业与园区土壤环境管控、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危险废物处置等,为10家涉重企业核发了排污许可证;全市258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经初步完成治理237处;开展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和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专项行动,58个问题中已完成整改53个。

二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污染地块名录,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等环节监管,强化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

三是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与秸秆禁烧工作。2018年,全市秸秆产生总量334.18万吨(可收集量263.79万吨),实际完成秸秆利用量253.9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26%(按可收集量计算),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秸秆综合利用率93%的目标。

四是实现农药、化肥使用负增长。2018年,全市化肥使用量预估约210330吨(折纯),较2017年减少1806吨,使用量增幅为-0.85%;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了828.24万亩(次),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了551.1万亩,配方肥施用量达到了11.09万吨(折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了95.2%;农药使用量预估约2800.9吨,较2017年减少34吨,使用量增幅为-1.2%,全市统防统治覆盖率已达到54.4%,绿色防控覆盖率已达到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