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政府财政支出对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差异性效应的SVAR分析

5.1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本部分选用中国1953年至2011年的年度数据,样本容量为59;变量的选取为地方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支出、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五个变量。其中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是指当年的财政决算支出,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由于对变量要扣除物价影响得到实际值,才能进行回归分析,本部分选取的物价指数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1978年为基期(1978=100)。扣除物价影响后的变量实际值分别记为实际地方财政支出(DF)、实际中央财政支出(ZF)、实际第一产业增加值(Y1)、实际第二产业增加值(Y2)以及实际第三产业增加值(Y3)。为了减弱变量的异方差性,我们对以上五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DF、LnZF、LnY1、LnY2和LnY3。

本部分主要实证分析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对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影响。我们将变量分为三个变量组:第一产业变量组:LnY1、LnDF、LnZF;第二产业变量组:LnY2、LnDF、LnZF;第三产业变量组:LnY3、LnDF、LnZF,并对该三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分别建立模型。

5.2 各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当选择的变量的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并不伴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而发生改变,这时,所选择的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但是,当选择的变量的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伴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而发生改变时,对它们进行经济学上的统计回归分析时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这对主题的分析将产生误差,因此,在对变量的时间序列做回归分析时,应该首先检验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可以检验变量的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方法有PP检验、DF检验、ADF检验,本部分选择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在对变量的时间序列平稳性进行检验时,如果变量的时间序列的数据图表现出无规律的上下波动时,那么在回归分析中应该选择不包括趋势项和截距项;如果变量的时间序列的数据图表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规律地增加或者减少,但是,这一变化趋势又不太陡,应该选择有截距项,没有趋势项;如果变量的时间序列的数据图表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规律地增加或者减少,并且这一变化趋势比较陡,那么在做回归分析时应当选择包含有趋势项,并且含有截距项。本部分利用Eviews6.0计量软件进行ADF检验,(C, T, L)符号分别代表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例如(0, T, 2)表示没有常数项、含有时间趋势项、滞后阶数为2,以此类推(见表5-1)。

表5-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从表5-1可以看出,五个经济变量水平值的ADF值都大于其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说明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也即这四个变量的水平值序列都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对这五个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之后再进行ADF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

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可以看出,五个变量的ADF值都小于其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则拒绝单位根假设。说明这五个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没有单位根,是平稳的。由此得出结论:实际地方政府支出(DF)增长率、实际中央财政支出(ZF)增长率以及三大产业的实际增加值(Y1、Y2、Y3)的增长率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都是I(1)序列。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一阶差分的序列进行回归分析,这样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虚假回归问题(见表5-2)。

表5-2 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5.3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主要用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也即对该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是否具有研究的价值进行检验。本部分根据数据特征采用Johansen检验法,通过观察检验结果中的p值在10%的置信区间是否小于0.1,若小于0.1则说明二者间存在协整关系,具有继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部分使用Johansen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3。

表5-3 Johansen协整检验

注:协整检验中,协整方程带截距项,但不带趋势项。

通过表5-3,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第一产业变量组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分别拒绝了原假设——无协整(P值为0.0005)和至多1个协整(P值为0.002),说明第一产业变量组的三个变量至少存在两组协整向量,即第一产业变量组的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第二产业变量组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在5%的水平下拒绝无协整的原假设,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第二产业变量组至少存在一组协整向量,即第二产业变量组的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第三产业变量组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组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分别拒绝了原假设——无协整(P值为0.0009)和至多1个协整(P值为0.0092),说明第三产业变量组的三个变量至少存在两组协整向量,即第三产业变量组的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从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产业变量组的三个变量都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变量组内的三个变量之间都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因而,进一步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也就是有意义的。

5.4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美国的计量经济学家格兰杰(Granger)在1969—1980年间提出了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该检验方法可以对变量在经济系统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验证,即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解决了自变量X能否引起Y变化的问题,主要是检验因变量Y会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被X解释,以及通过加入X的滞后值,观察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解释程度或者自变量X的变化对因变量Y变化的影响贡献度是否有所提高。因此,当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贡献程度很高或者两者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具有明显的显著关系时,我们就可以说X格兰杰(Granger)引起Y。本部分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的重要性在于为研究地方和中央财政支出影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变化提供数据支持。本部分对第一、二、三产业变量组的三个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5-4。

表5-4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从表5-4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在第一产业变量组中,实际地方财政支出和实际中央财政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实际地方财政支出和实际中央财政支出在格兰杰意义下影响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并且两者的联合检验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在第二产业变量组中,地方财政支出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实际地方财政支出在格兰杰意义下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影响较弱,而实际中央财政支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实际中央财政支出在格兰杰意义下影响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同时两者的联合检验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在第三产业变量组中,实际中央财政支出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实际地方财政支出在格兰杰意义下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影响较弱,而实际地方财政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实际地方财政支出在格兰杰意义下影响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同时两者的联合检验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5.5 SVAR模型内生变量的选择及其识别条件

SVAR模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被各经济类研究学者所采用,并作为非常有影响力、科学性较强的工具之一,当运用到财政支出上时其回归估计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且使得分析的问题更加全面和深入,对之后的经济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部分对五个变量分成三组,并将建立三个SVAR模型的内生变量分别为:[LnY1, LnDF, LnZF]、 [LnY2, LnDF, LnZF]、 [LnY3, LnDF, LnZF]; VAR模型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所有特征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但是,通过对上述VAR模型的检测,发现其所有特征根模的倒数并不都小于1,从而会导致建立的SVAR模型不稳定,因此,不能将LnDF、LnZF、LnY1、LnY2和LnY3作为内生变量使用。由于每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数列,其之间必然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本部分将变量的一阶差分作为内生变量,三个SVAR模型的内生变量分别为:[DLnY1, DLnDF, DLnZF]、[DLnY2, DLnDF, DLnZF]、[DLnY3, DLnDF, DLnZF]。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VAR模型的所有特征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位于单位圆内,表明该SVAR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

现在来讨论本部分SVAR模型的识别条件。对于AB型SVAR模型类型,由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数量较多,因此相应也要施加多个因素方能满足SVAR的识别条件,然后做进一步研究。本部分选择的矩阵A为对角线为1的矩阵,B矩阵为单位矩阵,相当于施加了k2+k=12个约束条件,满足了条件,此外,我们假定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在当期没有关系,即a23=0, a32=0。在我们选用AB型SVAR(Aet=But, ut为结构式随机扰动项,et为简约式随机扰动项,B为单位矩阵)基础上,本部分的SVAR模型可以建立为:

其中u1t, u2t, u3t, udf-tuzf-t分别表示作用在DLnY1, DLnY2, DLnY3, DLnDF和DLnZF上的结构式冲击,简化式扰动项et是结构式扰动项ut的线性组合,因此代表一种符合冲击。在满足可识别的条件下,可以估计到AB型SVAR模型的所用参数值:

5.6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是描述S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基于上述AB型SVAR模型,可以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脉冲响应函数。由于本部分的变量都取其的自然对数的差分作为内生变量,因此,系数代表了弹性。

5.6.1 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脉冲响应

从图5-1可以看出,在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受到来自地方财政支出的冲击后,在前10期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从第11期后,开始逐渐减弱,在0附近微幅波动,具体表现为给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第1期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有正的影响,然后在第2期变为最大的负影响,在第4期变为最大正影响,此后,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反映在数值上是:当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在第1期会上升到0.02%,在第2期下降0.038%,经过第3期的上升阶段,在第4期上升到最大值0.09%,然后逐渐减弱,在20期以后基本上趋于0。

图5-1 Y1对地方财政支出冲击的脉冲响应

从图5-2可以看出,在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受到来自中央财政支出的冲击后,在前6期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从第7期后,开始逐渐减弱,冲击效果基本上变为0,具体表现为给中央财政支出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第1期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有最大负影响,然后经过第2、3期,在第4期变为最大正影响,从第4期以后,冲击效果逐渐减弱,从第10期以后,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于来自中央财政支出的冲击作用基本为0。反映在数值上是:当中央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在第1期会下降到最低值0.059%,经过第2、3期的上升阶段,在第4期上升到最大值0.013%,然后逐渐减弱,在10期以后基本上趋于0。

图5-2 Y1对中央财政支出冲击的脉冲响应

从图5-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于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冲击后的累积效应在前4期的波动幅度较大,在第2期达到最小值-0.018%,在第4期达到最大值0.1108%,从第4期后波动幅度逐渐减小,第12期以后逐渐稳定,长期累积效应为正,稳定在0.105%上下,即当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累积效应最小为-0.018%,最大为0.1108%,长期将维持在0.105%,长期累积效应为正。

图5-3 Y1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动态累积效应

从图5-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于来自中央财政支出冲击后的累积效应在前8期的波动幅度较大,在第1期约为-0.06%,在第2期达到最小值-0.0699%,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0.042%,经过小幅波动后,稳定在-0.048%上下,长期积累效应为负,即当中央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累积效应最小为-0.06%,最大为-0.042%,长期将维持在-0.048%,长期累积效应为负。

图5-4 Y1对中央财政支出的动态累积效应

5.6.2 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中央和地方支出的脉冲响应分析的小结

第一,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影响较大,并且影响时期较长,长期积累效应为正,即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具有促进作用。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对我国的第一产业产生了挤入效应,并且该效应还比较明显。这说明我国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具有较大的正反应,在发展第一产业时,应特别关注地方政府财政的投入,如何保持和完善这种较强的挤入效应,对于促进第一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对第一产业的财政支出结构比较合理,我国应该在保持这种挤入效应的同时,继续完善和推广这种投资结构模式。

第二,中央财政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影响较小,并且影响时期较短,虽然在短期内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期积累效应为负,即增加中央财政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具有负作用。通过实证结果可以得出,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为第一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应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为第一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应区别较大,前者产生了挤出效应,而后者产生了明显的挤入效应。说明我国的中央财政支出在对第一产业的投入上相对地方政府对第一产业的投入还存在着问题。虽然中央的财政决算支出在近几年当中明显低于地方政府的决算支出,但前者带来的经济效应基本上是负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财政支出规模,更要认真分析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更加合理。对于第一产业中的中央财政支出,不仅要适度地调整支出规模,而且要注意其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要切实用好用对中央对第一产业的财政支持,切实将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

5.6.3 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脉冲响应

从图5-5可以看出,在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受到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冲击后,在前12期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从第13期后,开始逐渐减弱,20期以后基本在0附近微幅波动,具体表现为给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第4、6期分别达到最大负影响和最大正影响,且影响的程度也随之改变。反映在数值上是:当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在第1期会上升0.027%,在第4期下降0.0577%,经过第5期的上升阶段,在第6期上升到最大值0.124%,然后逐渐减弱,在20期以后基本上趋于0。

图5-5 Y2对地方财政支出冲击的脉冲响应

从图5-6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于来自中央财政支出的冲击后,在前15期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从第15期后,开始逐渐减弱,25期以后基本在0附近微幅波动,具体表现为给中央财政支出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第1期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有最大负影响的,然后影响程度逐渐减弱,第3期以后有逐渐增强,在第5期变为最大正影响,此后,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反映在数值上是:当中央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在第1期会下降0.089%,然后逐渐上升,在第5期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上升0.124%,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弱,经过上下波动后,在25期以后基本上趋于0。

图5-6 Y2对中央财政支出冲击的脉冲响应

从图5-7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于来自地方财政支出冲击后的累积效应在前15期的波动幅度较大,在第1期达到最小值0.027%,在第6期达到最大值0.266%,从第7期后波动幅度逐渐在小,第15期以后逐渐稳定,长期累积效应为正,稳定在0.185%上下,即当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累积效应最小为0.027%,最大为0.266%,长期将维持在0.185%,长期累积效应为正。

图5-7 Y2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动态累积效应

从图5-8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于来自中央财政支出冲击后的累积效应在前15期的波动幅度较大,在第1期约为-0.089%,在第3期达到最小值-0.117%,在第6期达到最大值0.016%,经过10期的波动后,基本稳定在-0.038%上下,长期积累效应为负,即当中央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累积效应最小为-0.089%,最大为0.016%,长期将维持在-0.038%,长期累积效应为负。

图5-8 Y2对中央财政支出的动态累积效应

5.6.4 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中央和地方支出的脉冲响应分析的小结

第一,就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来看,从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上都反映出其对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起到较强的积极效应。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我国的第二产业产生了挤入效应,并且该效应还比较明显。这说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地方财政支出具有较大的正反应,在发展第二产业时,应特别关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投入,如何保持和完善这种较强的挤入效应,对于促进第二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对第二产业的财政支出结构比较合理,发挥了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辅助职能。

第二,中央财政支出对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影响较大(基本为负影响),并且影响时期较长,但是长期积累效应为负,即增加中央财政支出对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具有负作用。通过实证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财政支出为第二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应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为第二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应完全不同,前者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而后者产生了明显的挤入效应。说明我国的中央财政支出在对第二产业的投入上相对地方政府对第二产业的投入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内在问题。虽然中央政府的财政决算支出在近几年当中明显低于地方政府的决算支出,但前者带来的经济效应是负的,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财政支出规模,更要认真分析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更加合理,通过实证结果,可以得出,中央政府在对第二产业的投资结构上存在着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由于中央财政支出对第二产业的挤出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改变这种影响对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的结构、切实发挥中央的宏观调控职能至关重要。

5.6.5 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脉冲响应

从图5-9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于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冲击后,在前12期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从第13期后,开始逐渐减弱,20期以后基本在0附近微幅波动;给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第1期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有负的影响,然后转为正向影响,从第4期开始基本为负影响,在第2期达到最大正影响值0.0615%,在第4期达到最大负影响值-0.1589%,此后,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在20期以后,影响基本变为0。反映在数值上是:当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在第1期会下降0.017%,在第2期上升到最大值0.0615%,在第4期下降到-0.1589%,达到最低值,然后逐渐减弱,在20期以后基本上趋于0。

图5-9 Y3对地方财政支出冲击的脉冲响应

从图5-10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受到来自中央财政支出的冲击后,在前10期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从第10期后,开始逐渐减弱,15期以后基本在0附近微幅波动;给中央财政支出一个正的冲击后,在第1期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有正向影响,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0.074%,第3期以后有逐渐增减弱,在第4期变为最大负影响(达到最低值-0.048%),此后,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反映在数值上是:当中央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在第1期会上升0.057%,在第2期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上升到最大值0.074%,然后逐渐减弱,经过上下波动后,在15期以后基本上趋于0。

图5-10 Y3对中央财政支出冲击的脉冲响应

从图5-1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于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冲击后的累积效应在前15期的波动幅度较大,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0.0865%,然后影响逐渐减弱至0,从第4期后负影响逐渐增强,第20期以后逐渐稳定,长期累积效应为负,稳定在-0.425%上下,即当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累积效应最大为0.266%,然后逐渐减弱,从第4期开始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累积效应变为负值,负影响逐渐增强,最后长期将维持在-0.425%,长期累积效应为负。

图5-11 Y3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动态累积效应

从图5-12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于来自中央财政支出冲击后的累积效应在前12期的波动幅度较大,在第1期约为0.0567%,然后逐渐增强,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0.161%,经过10期的波动后,基本稳定在0.065%上下,长期积累效应为正,即当中央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上升1%时,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累积效应最小为最大为0.161%,然后逐渐减弱,最后长期将维持在0.065%左右,长期累积效应为正。

图5-12 Y3对中央财政支出的动态累积效应

5.6.6 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对中央和地方支出的脉冲响应分析的小结

第一,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影响较大,并且影响时期较长,但是长期积累效应为负,即增加地方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具有负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我国的第三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并且该效应还比较明显。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地方财政支出具有较大的依存度,在发展第三产业时,应特别关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投入,如何改变这种较强的挤出效应,对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在关注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同时,应该注意调整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结构,应该刺激私人投资,切实发挥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将挤出效应降到最低或者改变这种经济现象。

第二,中央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影响较大,并且影响时期较长,长期积累效应为正,即增加中央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财政支出为第三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应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为第三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应完全不同,前者产生了明显的挤入效应,而后者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说明我国的中央财政支出在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上相对地方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更加合理有效。虽然中央政府的财政决算支出在近几年当中明显低于地方政府的决算支出,但前者带来的经济效应是积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财政支出规模,更要认真分析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更加合理,通过实证结果,可以得出,中央政府在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结构上日趋合理,地方政府对第三产业的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加以调整。

5.7 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VAR下的一种基于内生变量的函数类型,脉冲响应函数对VAR中的某些内生变量进行冲击,然后是进入观察阶段,主要观察受到冲击后内生变量会有怎样的反映。总的来说,脉冲响应函数专注于观察和解决的东西较细,而对于某些只想得出直观结果的研究来说不是最佳选择。因此,针对这一问题,Sims于1980年提出了方差分解方法,该方法通过贡献度来反映每个冲击的影响程度,其中每一个结构的冲击可能对内生变量产生有差别的影响。方差分解方法不同于脉冲响应函数,不必通过时间的序列观察,可以比较直观、相对粗糙地得出变量间的影响情况。但是,具体应用时应该根据研究需要,选择适合研究目的的方法。

方差分解重在分解,它和脉冲响应函数不同的是它观察各个变量的变化情况。当出现一个新的冲击时,方差分解主要是将内生变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分类,观察每一部分对模型的影响情况,进而可得到各自变量对该因变量的贡献情况。因此,方差分解注重对每一个变量的考察。基于本部分建立的SVAR模型,可以得到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增长率的方差分解结果。

通过表5-1可以得出,第1期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所有变动都来源于自身的新生标准误差,贡献比率为100%,然后自身的贡献程度逐渐下降,而实际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贡献率逐渐增加,在第2期和第3期中,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为2.603%和3.142%,明显小于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第2期为4.435%,第3期为7.455%),说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实际值在短期内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影响小于财政实际支出带来的影响。但是从第4期开始,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要大于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并且随着时期的推移,地方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从第12期开始稳定在12.35%左右,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从第12期开始为维持在9.6%左右。总之,在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增长率波动的贡献中(除来源于自身冲击的贡献),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的贡献最大(12.35%),其次是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9.6%),两者相差不大。

表5-1 LnY1方差分解结果

通过表5-2可以得出,第1期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所有变动同样都来源于自身的新生标准误差,贡献比率为100%,然后自身的贡献程度逐渐下降,而实际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贡献率逐渐增加,但是,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始终小于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波动较小,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波动较大,并且随着时期的推移,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从第10期开始稳定在4.97%左右,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从第12期开始为维持在15.15%左右。总之,在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增长率波动的贡献中(除来源于自身冲击的贡献),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的贡献最大(15.15%),其次是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4.97%),前者是后者的3倍多。

表5-2 LnY2方差分解结果

通过表5-3可以得出,第1期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所有变动同样都来源于自身的新生标准误差,贡献比率为100%,然后自身的贡献程度逐渐下降,而实际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贡献率逐渐增加,但是,地方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始终大于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波动较大,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波动较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从第12期开始稳定在16.96%左右,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从第12期开始为维持在2.08%以上。总之,在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增长率波动的贡献中(除来源于自身冲击的贡献),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的贡献最大(16.96%),其次是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2.08%),两者相差较大,前者是后者的8倍多。

表5-3 LnY3方差分解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第一,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依次为12.35%、4.97%、16.96%,即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最小。

第二,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依次为9.6%、15.15%、2.08%,即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最小。

第三,在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中,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最大(12.35%);在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中,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最大(15.15%);在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中,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率最大(16.96%)。这说明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大于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率,但是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大于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率。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于三大产业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该效果在产业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应该更加关注地方政府的作用,因为地方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对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有更加明显的效果,调节效果比较大;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应该更加注重中央财政支出,因为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对于第二产业的总体影响效果更大,合理正确地分配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对于第二产业的调整起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完善问题上,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优化上。

5.8 小结

第一,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依次为12.35%、4.97%、16.96%,即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最小。

第二,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依次为9.6%、15.15%、2.08%,即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最小。

第三,在对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中,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最大(12.35%);在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中,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最大(15.15%);在对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中,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率最大(16.96%);即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一、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大于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率,但是中央财政实际支出冲击对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贡献率大于地方政府财政实际支出冲击贡献率。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于三大产业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该效果在产业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应该更加关注地方政府的作用,因为地方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对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有更加明显的效果,调节效果比较大;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应该更加注重中央财政支出,因为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对于第二产业的总体影响效果更大,合理正确地分配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对于第二产业的调整起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完善问题上,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优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