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 马晓红
- 8436字
- 2021-02-08 18:13:54
第一节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一、全球气候变化
当今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的巨大消耗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粉尘、光化学烟雾、酸雨等污染,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提出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燃烧化石燃料和毁林垦荒等行为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最主要的危害是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如岛国马尔代夫或将在50年后被全部淹没);引起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频发,造成较大的自然灾害。同时,还将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疾病防控等人类生活各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气候变暖到一定程度,现存生物链将不可逆转地崩溃,危及人类生存。根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灾害和台风、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是否由气候变化所引起,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但是我们应该同世界各国达成共识,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是世界各国都应承担责任。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1.全球温度升高
根据许多可查证的资料,我们能够发现,近百年来,地球气候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逐渐向变暖趋势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根据全球地表温度的器测资料显示,全球地表持续升温,结合陆地与海洋的地表温度数据,通过线性趋势计算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温0.65~1.06℃。基于最长的数据库资料,1885—1900年平均和2003—2012年平均相差0.72~0.85℃。
整体来说,已观察到的长期气候趋势呈现升温,但受到自然变率的调节,短期气候记录不见得会立即反映长期趋势,如1998—2012年这15年间,地表温度以每10年平均升温0.05℃的趋势在上升,较1951—1997年每10年平均升温0.12℃低;但若剔除1998年厄尔尼诺暖流带来的高温影响,1995—2009年每10年的升温趋势是0.13℃, 1996—2010年为0.14℃, 1997—2011年为0.07℃。近年来,全球温度普遍升高,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陆地区域的变暖速率比海洋快。
2.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也逐渐上升。全球的海洋平均温度的增加已经延伸到至少3000m深度,海洋吸收热量后导致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在1901—2010年的平均值为每年1.7mm, 1971—2010年为每年2.0mm, 1993—2010年为每年3.2mm。对于后一个时期海平面上升速率较高的问题,验潮仪和卫星高度计的资料是一致的。热膨胀以及冰川、冰帽和极地冰盖的融化导致20世纪全球海平面约上升了0.17m。
3.极端气候频发
天气变化与全球变暖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气候变暖,天气变化也日渐加剧,全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正如原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所说,全球变暖引起水分蒸发增加,因而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因为气温升高,水分蒸发,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给大气增加了额外的补给,导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水汽蒸发量会随着温度升高呈非线性增加,20℃时每立方米空气中最多可容纳23g水蒸气,温度每上升1℃可容纳的水蒸气质量会增加6.4%;每上升2℃,水蒸气质量会增加13.1%;每上升3℃,水蒸气质量会增加20.1%。大气中增加的这些水蒸气总量,等于增加了同等规模的能量,这会给天气系统乃至气候变化带来很大的扰动。这些累积起来的能量,肯定会不断释放出来,以其巨大的规模在其辐射范围内演变成一股毁灭性的力量。很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2018年夏季,中国许多省份遭受洪涝灾害,美国也同时频频遭受飓风的袭击。同年,世界多地气候变化异常。
在过去50年中,某些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即大部分陆地地区的冷昼、冷夜和霜冻的发生频率可能性减小,而热昼、热夜和热浪的发生频率已经增加。大部分陆地地区的热浪发生频率可能性增加,大部分地区的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可能性有所上升。
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上火”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其烈度、频度和广度每天都在刷新历史纪录,让过去那些相对稳定的气候变迁显得平淡失色。印度和南欧创纪录的热浪,斯里兰卡和中国的严重水灾,希腊、澳大利亚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恐怖的森林和草原大火,美国频频发生的龙卷风,中国和非洲大面积干旱,各地出现得越来越多的暖冬天气等,每场事件报道标题前面都被媒体加上了“史上最……”这样的定语。
4.温室气体增加
自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活动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也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资料表明,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大气浓度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均已增加。2011年,上述温室气体浓度依次为391ppm、\1\203ppb和324ppb,分别约超过工业化前水平的40%、150%和20%。当前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大大超过了冰芯记录的过去80万年以来最高浓度。2002—2011年,因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量为每年8.3 GtC, 2011年是9.5 GtC,比1990年水平高出54%。在2002—2011年,因人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净排放量平均为每年0.9 GtC。
5.积雪和冰川面积的变化
根据近40年的卫星资料,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大面积的积雪和冰川减少。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平均面积,呈现出不断退缩的趋势,如北极海冰面以平均每10年2.7%(2.1%~3.3%)的速度退缩,夏季中的海冰退缩率比较大,为每10年7.4%(5.0%~9.8%)。
2008年3月26日,一块面积约为7个美国曼哈顿大的南极巨型冰架突然坍塌破裂,迫使面积更大的流动冰块均处于危险的地步。据英国南极调查局科学家大卫·沃恩说,冰块破裂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2008年4月18日,由特伦特大学极地专家德里克·穆勒博士和加拿大巡逻员组成的科学研究小组发现:北半球的最大的冰架现在已经断裂成三部分。2008年3月,威尔金斯冰架上一块面积为400km2的冰川断裂入海,2009年,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发现,连接威尔金斯冰架和南极洲夏科岛的最后一段冰桥已经出现了坍塌。科学家预计,威尔金斯冰架还将失去\1\270km2的冰层,面积相当于两个卢森堡。2012年,该冰架上最大的中心裂缝被发现,许多科学家强烈预感到,在未来几年内残留的冰架将会逐渐被分解。德里克·穆勒博士认为,我们目前所观测到的冰架崩溃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十年来气候变暖造成的。另外,陆地上的冰川也出现不断减少的现象,而且全球各地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暖冬等现象均说明了全球变暖正在逐步加重。
随着全球变暖化加剧,与南极有着相同命运的北极也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冰川正以惊人的每10年8%~10%的速度融化,一些极地区域每年的海冰季节已缩减至三个星期。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对比2004—2008年的观测数据后发现,极地的冰盖不只是越来越少,更是越来越薄。虽然一些冻结超过两年的冰盖比较难融化,但数量已经少之又少。科学家估计,最快到2030年北极就会迎来一个“无冰之夏”。绿色和平组织的“极地曙光号”科学考察船队,在格陵兰岛的现场勘察发现,距离北冰洋27km的冰川上,100km2的区域已布满裂缝,有些裂缝宽近500m,融化的冰水已经形成一条大河,河流流量约每秒50m3,以这种速度,不到1分钟就能填满一个符合奥运会标准的游泳池。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
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复杂系统。全球变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而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自然气候波动,二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近百年的现代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而近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个结论总体上在科学界达成了共识。各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的专门委员会,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人们更加相信“人类活动是近50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指出,更强有力的新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66%以上可能性);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同样显示,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能性)。人类活动主要是指化石燃料燃烧行为和毁林等土地利用变化,由此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1.化石燃料的使用
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2007年11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发表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和地球变暖的因果关系做了科学而详细的分析。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而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而且,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在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能源仍旧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比重非常大。它们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因此也被称为化石能源或碳基能源。200多年来,碳基能源的使用,使人类创造了很多人间奇迹,但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燃烧过程中,它们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是造成大气褐云、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2.土地利用导致的破坏
近些年,由于人类不适当的活动,如过度砍伐森林、开垦荒地、过度放牧等,使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受到严重侵蚀,土地荒漠化、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全球平均每分钟就有10hm2土地沙化,47000t土壤遭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了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此外,地表植被的大量破坏使地面直接裸露,使大量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太阳能量不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从而直接以热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
3.森林资源锐减
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8000多年以前,在人类还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大约有61亿hm2,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陆地被森林所覆盖(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大约是130亿hm2)。但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地球上仅存大约28亿hm2森林和12亿hm2稀疏林,与1960年的统计数字相比较,那时的森林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而如今只占1/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共同调查结果表明,在非洲每年有130万hm2的森林正在消失,在亚洲每年有180万hm2,在中南美洲每年有420万hm2。此外,还有半干旱地带稀疏林的砍伐,仅在非洲每年就有230万hm2,这些都没有包括在上述统计之中。
美国根据各国政府提供的资料和对人造卫星照片的判读推测,森林破坏的速度为每年\1\200万~2000万hm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推测是\1\230万hm2。综合两者的说法,世界上每年有大面积的森林正在遭到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无法挽救的。当森林面积锐减后,不仅森林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削弱,而且树木被伐倒后,不可利用的部分烂掉或被烧掉,会释放出了大量二氧化碳。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加快物种灭绝进程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带格局,这种事实已经被证实。这样的事实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与食物链,从而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
气候变化不仅能改变某个地区各种物种的适应性,而且可以改变生态系统内部各种各样的种群的竞争力。以前的气候变化曾迫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同样会使某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灭绝,因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特别是植物群落,可能会因不能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而做出适应性转移的动作,结果惨遭厄运。但与此相反,有一些物种则会从气候变暖过程中受益,它们的栖息地可能会增加,而它们的竞争对手及天敌可能减少,还可能出现泛滥的情况。
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开始向高处迁徙,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全球变暖使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所致,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着北极熊和海象等极地动物的生存,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正在慢慢融化。按目前的状况发展下去,北极熊等许多极地动物最终将会消失。在科学家证实气候变暖正在改变动物的觅食场所和时间之后,证实超过100个物种的活动范围正以每10年4mile(1mile=\1\209.344m)的速度向北迁徙,还有几千个物种迁徙或繁殖的时间比一个世纪前提前了几天到几周。
2.危害人体健康
全球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环境和健康中心的保罗·爱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会随雪线而不断地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也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不断变暖,那些处于海拔较高处的环境进而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以及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等类似的微生物生存。此外,自1987年以来,疟疾、西尼罗病毒和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在美国的密西西比、亚利桑那、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这些疾病的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使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热浪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使热浪发生更加频繁。在高温下,病菌、病毒和寄生虫更加活跃,而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导致人心脏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这种影响对老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尤为显著。由于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的温度将更高,而且持续时间更长,因此,城市人口在热浪的影响下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是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使暴风雨、飓风、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度和严重程度均有增加,除导致死亡率伤残率上升外,还为疟疾、登革热、霍乱和脑炎等传染病提供传染环境而间接增加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破坏公共设施。频发的极端天气还可能为许多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近年来,一些热带疾病开始向高纬度地区扩散,疟疾、霍乱以及登革热的传播范围扩大,危及全球一半以上人口。
三是气候带的影响。陆晨和谢璞(北京市气象局研究人员)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之一是改变了气候带,热带边界将不断扩大到亚热带,温带的一些地区将会变成亚热带地区。据有关统计资料统计,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那么气候带约会向极地方向推进100km,但是,这种推进过程不可能是一种均匀的现象,一些气候带和气候型往往会因海洋、高山和荒漠的阻隔而间断甚至消失。在全球范围内,热带非洲既是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高发地区,也是病毒性疾病的最大发源地。随着温带地区的不断变暖,携带这些致病原体的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分布区域将不断扩大,从而使疾病扩散成为一种可能。
3.带来严重的生命及财产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年变暖,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洪涝、干旱、飓风、热带气旋、台风和冰雪灾害等,并且强度也越来越大,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都要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据。据联合国网站报道,气候变化将会导致疾病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致使许多当地居民失去家园,迁移出自己的家乡甚至国家。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也影响着人类活动,包括健康、环境、能源、安全、迁徙、施政以及经济发展等。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在非洲南部,如南非、莫桑比克、马拉维和津巴布韦等国家近年来的降水量不断创历史新高,暴发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甚至还遭受过罕见的热带旋风的冲击,造成许多房屋被摧毁,死亡数百人,无家可归的人达到了数十万人。在不少太平洋沿岸的国家也同样受到来自气候变化的冲击,近些年,美国也同样频频遭受飓风的袭击,2016年,美国同样遭受两场强飓风,继“赫敏”之后,“马修”带来风暴潮、洪水和大风,导致的经济总损失估计高达100亿美元。2017年,飓风“艾尔玛”登陆美国后引发强风暴雨,佛罗里达州共有630万人收到撤离令,房屋车辆受损严重,还出现了大面积停电。
毫无疑问,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全球变暖已经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及森林火灾等;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下降,无法满足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饥荒和疾病会接踵而来,霍乱、伤寒和脑炎将会在温带蔓延。
二、全球能源危机
虽然地球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从世界能源储量来看,化石能源还可以被开采、利用一段时间。然而,据科学家估算,若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可以用40多年,当这些不可再生能源枯竭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应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一是要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能力,二是要加强对核能的利用(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三是要寻找其他的能源物质,四是开发利用“地球能”。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过度开采,粗放式地使用化石能源,人类利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能源进一步枯竭。因此,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侧重于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重要领域。
三、社会文明的进步
应对气候变化是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采取的措施。低碳经济则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崭新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其实质是清洁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利用、产业清洁生产等。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本质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不再以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了,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通过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就能保证现有的福利水平,使社会正常运转。而且,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主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生产目的,不会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发现了许多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能够代替化石燃料,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也让我们不得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走创新发展之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低碳的相关概念、政策应运而生,如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发展为我们的社会提供给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使社会不断走向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四、国际社会的共识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低碳发展,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研发出了许多相关的专利技术,低碳发展效果显著。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竭力呼吁应对气候变化,倡导低碳发展,使之不再是一个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而已经演化为国际政治问题,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1979年,在瑞士举行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世界气候大会宣言》。该宣言指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气候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了解并认识气候,才能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保护气候资源,趋利避害。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联合国于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会议,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由于该公约没有规定参与国具体的义务,1997年又制定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补充,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明确规定,2005年起发达国家开始履行碳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起履行义务,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保持稳定,避免剧烈的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然而,当时美国的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居于首位,拒绝签订议定书。2009年,联合国根据“巴厘岛路线图”,在哥本哈根召开缔约方大会,讨论《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规定的时间到期后的减排方案,但是只达成了政治协议,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从当前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扩展与争夺发展空间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达成全球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