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学:摸索漫画轨迹的苦战时光

高中毕业之后,宫崎骏考进了东京学习院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研究“日本产业论”。虽然学的是经济专业,但是在宫崎骏的心中,漫画已然成为自己的事业,一门心思投入漫画的创作之中。

当时的东京学习院大学没有相关研究漫画的组织,宫崎骏便加入了一个名为儿童文学研究会的组织,因为这个组织的宗旨是研究木偶剧,在这里能够找寻到与漫画最为接近的元素。但是,这个组织的会员却少得可怜,有一段时间竟然只有宫崎骏一个人,这也给宫崎骏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

当时的宫崎骏除了学习,其余的时间都放在了漫画创作上,他关注了很多征集漫画的公司和媒体,不断地邮寄出自己精心绘制的漫画手稿。每一次邮寄,他都会虔诚地祈祷,希望能够得到命运的垂青,但等来的往往不是退稿,就是杳无音讯。这些经历没有阻碍住宫崎骏的脚步,他不断地鼓励自己,努力画漫画。

艺术源于生活,他贪婪地汲取着生活中的素材。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在日本虽然没有成功,但宫崎骏一直梦想着能够画出一些体现革命情怀的漫画。他不断地构思着某些场景,却发现这个主题实在难以清晰表达,即便是他自己能够领会一二,也无法保证能够画出可以令所有读者都能看懂的作品,但他放弃。为了提升自己的画功,他开始大量产出漫画,而且都是一些人物服装复杂的古风漫画。宫崎骏画人物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努力提高自己的人物绘画功底。

1960年,日本爆发了轰动全国的“安保运动”,为了抵制美国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国内民众反应异常激烈。宫崎骏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毅然跟随民众到街头游行示威。当时左翼电影在日本社会流行,像《偷自行车的人》《天使嬷嬷约安娜》和《国王与小鸟》等。这些电影,宫崎骏曾看过多遍,由此更加崇尚社会主义,再加上童年遭受的战争之苦,他把反战主义当成了自身的政治立场。

堀田善卫是当时著名的左翼小说家,虽然小说有别于漫画,但是因为宫崎骏崇拜他的思想,成为他的粉丝。堀田善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曾在日本国际文化振兴会上海事务所任职,此后写出了很多左翼小说,且大多是以上海作为创作背景,小说大都极力描写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无处立足的无奈和感伤。1951年,堀田善卫的小说《广场的孤独》契合当下社会大环境,反映了绝大多数日本国人的心理,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指路灯,他因此荣获芥川奖。

《广场的孤独》主要反映了社会动荡不安,日本人流离失所,知识分子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况。主人公木垣便是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想要扭转乾坤,却有心无力,不断挣扎,身心俱疲,陷入了是否要弃国离去的纠结当中。就在他决定要离去的那一瞬间,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声音在他的脑海中回荡:我必须承担起作为一名日本公民的责任!于是他最终留了下来,选择面对日本当下的现实。

这部小说刻画出了众多日本民众当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引发了宫崎骏的强烈共鸣。他是迷途中的热血少年,也曾因为失望有过同木垣一样的想法,也处于纠结之中,《广场的孤独》给他指明了方向,他决定勇敢地睁开眼睛,面对眼前的所有现实。

漫画与小说本无太大差别,小说是通过文字来诉说故事,抒发情感,漫画只是把文字换成了图画而已。在人生路上,方向永远比努力更加重要。在遇到堀田善卫之前,宫崎骏虽然打开了那扇可以透过阳光的窗户,但望着窗外的天空,他依旧没有找到行进的方向;在堀田善卫的引导下,他终于看到了前行的灯塔。此后,宫崎骏的人生目标便明朗起来,那个在心中编织多时的斑斓梦想也逐渐散发出七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