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曲线救国——《风之谷》的使命

那个拍摄一部成功电影的梦想正在浓雾之外召唤着宫崎骏,为此他正在努力搜寻那缥缈的一丝丝阳光。宫崎骏不甘心就此沉寂下去,更不想给自己戴上庸碌无能的帽子。

票房惨淡的《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让宫崎骏经历了几年的低谷时光,但是这没有让宫崎骏对动漫的赤诚热忱降温。他依旧在酝酿新的作品,并与好友高畑勋协同制作电影《小莫提》。这是一部日美合作的电影。与此同时,他也参加《名侦探福尔摩斯》的筹备工作。宫崎骏仍旧为自己喜欢的动漫事业而奋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些许安慰。

阳光或许是感受到了宫崎骏那急切的期盼,于是准备用温暖去迎接他,但是这片浓雾尚需他自己闯出来。这时,一部名叫《风之谷》的影片正在酝酿之中,只是在破土而出之前,它同样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过程也颇为曲折。

当时,有一部动画片红极一时,在学生群体掀起了一股狂热之风。而这样的成就归功于德间书店所出版的一本杂志——Animage。在日本历史上,Animage是首个专门致力于刊登动画的杂志。Animage的总编铃木敏夫,很认可宫崎骏的创作才华,并有意与其合作。两人共同完成了一部动画电影的企划案,名为《战国魔城》。故事背景是日本的战国时期,内容自然是武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幽灵公主》的原型。两人对这份企划案抱有某种期待,却不想它被公司否定了,理由是“没有原作”。

这个结果令二人沮丧不已,宫崎骏更是陷入了极端的消沉中。铃木敏夫不忍心看着他们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于是便向上级尾形英夫建言:既然企划案被否定的原因是“没有原作”,那么我们不妨就创造出一个原作出来;这就相当于既做漫画,又做电影,这对公司来说没有损失,只是多了一个要开展的动画项目而已。即便不做这一部,我们也会推出别的作品。

Animage能够横空出世,多亏了尾形英夫的推动,是他把铃木敏夫提拔到Animage总编的位置。尾形英夫认为铃木敏夫的建议可行,但是宫崎骏却不认同。在他看来,为了拍摄一部动画电影,竟然先要出这款漫画,这种“曲线救国”的办法转的弯也太大了些。或许在宫崎骏心中,此时已经存在一些灰心之意了吧。

好在铃木敏夫和尾形英夫没有放弃,他们终于说服了宫崎骏。当时宫崎骏画出了三个版本,一种比较粗放,一种较为细腻,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宫崎骏拿着三幅画问铃木敏夫:“细腻的画,一天只能画一页,粗放的画一天可以画二十几页,你选择哪一种?”

铃木敏夫明白宫崎骏的意思,他是真的想画出一部好的漫画,但是这也意味着漫画的更新速度会非常迟缓。尽管如此,他还是被宫崎骏那细致的画功折服了,选择了与宫崎骏站在同一阵营。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风之谷》诞生了。1982年2月,漫画版《风之谷娜乌西卡》开始在Animage上连载。漫画的故事背景是工业文明烟消云散,由此又经过了数千年,主角是风之谷的公主娜乌西卡,内容是人类与腐海森林的生存对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宫崎骏内心的演绎。

《风之谷》连载之后,尾形英夫开始四处奔走,宣传这部漫画如何如何出色,积攒了非常多的人气,是一部值得拍成电影的佳作。

因为《风之谷》刚刚与读者见面,其人气并不高,在核心漫画读者面前,尚缺乏足够的知名度。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要将其拍成一部电影,会让制造公司面临一定的风险。当时颇有名气的出版社角川书店,其主要出版物是本公司旗下的电影与文库,并且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就。书店有一句著名的宣传语:书和电影,虽然观看次序不做要求,但都是不可或缺的。看到了角川的成功,德间书店也想如法炮制,走上跨媒体的业务范围,于是收购了一家唱片公司和一家即将破产的电影公司——大映电影。即便是处在破产边缘的大映,都不看好把《风之谷》拍成电影,可见其前路之艰辛。

宫崎骏及其制作团队之所以会遭遇此等困境,归根究底还是《风之谷》的影响力实在是微乎其微。当时的动漫电影,要么是知名动画的剧场版,要么就是有实力强劲的动画原作支撑。很显然,《风之谷》哪一项优势都不具备。

知名度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形成的,宫崎骏也明白这个道理,既然无法做到一鸣惊人,那就只能细水长流了。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宫崎骏开始潜心《风之谷》的漫画创作,不知不觉,漫画在Animage上已经连载了整整1年。德间书店的社长德间康快向来胆识过人,在业内享有出版界幕后大佬之称,他比宫崎骏足足大了20岁。虽然现在《风之谷》的影响力尚不足以达到可以拍摄电影的要求,而且发行公司和推广渠道也完全没有着落,但德间康快还是答应了,并且批准了包括渠道宣传和发行推广的4亿日元资金。不仅如此,德间康快还给了宫崎骏和尾形英夫10个月的时间用于电影制作,鼓励他们制作出一部时长可以达到110分钟的长篇动画电影,这令二人惊喜不已。

德间康快本人对动漫并没有多少兴趣,之所以会把这样一个大项目压在宫崎骏身上,可以从他对后者的评价中窥探一二:“尾形,那位叫宫崎骏的人非常精神,他的眼睛能够透射出一种活力和热情,你也要向他学习啊!”尾形英夫知道德间康快从不轻易夸赞别人,这番话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间康快的支持是一场押在宫崎骏身上的豪赌,而与德间康快的邂逅也成了宫崎骏动漫事业中的重大转折。

1983年,由宫崎骏导演的《风之谷》正式进入了筹划阶段,制片人是高畑勋,他们找到了一家名为top craft的工作室,负责整部影片的创作。历时1年,1984年3月,剧场版《风之谷》终于公映了。影片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思想深刻,向观众们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宫崎骏对社会、人类以及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如果没有植物和动物,人类也无法走得长远。影片呼吁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与《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一样,《风之谷》同样受到了业内影评人物的大力推崇。这一次,影评人物的评论终于和市场反应达成了一致。《风之谷》一经上映,便震惊了电影界,并且俘获了数以万计的观众。据统计,《风之谷》的观影之人突破了91万人次;在《电影旬报》中榜上有名,位列1984年十佳影片的第7位;获得1984年动画星云奖,赞誉之声也从四面八方传来。此后,43岁的宫崎骏开始扬名天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风之谷》的成功震惊了日本动画界,甚至成为动画发展潮流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市场上不乏低劣、哗众取宠的动漫电影,但是《风之谷》的出现让世人看到了一些“有诚意”和“精益求精”的因素。这是宫崎骏的动画理念,并且成为动画领域“正统道路”的代表作品。

宫崎骏终于等来了翻身的这一天。看着眼前的成功,之前走过的所有“夜路”也就都值得了。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漫画《风之谷》竟然是一部鸿篇巨制的作品,完整版共有59回,足足连载了5年时间,倘若算上中间的断更,这部漫画竟然与观众们打了一场长达13年的持久战。

宫崎骏对中国动画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非常神往中国推出的《小蝌蚪找妈妈》《铁扇公主》等水墨动画。他一直想看看这个令自己遐想万千的国家。1984年,宫崎骏终于如愿以偿,他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参加交流会,并且带来了《风之谷》的胶片作为礼物。

就在剧场版《风之谷》筹划制作的时候,1983年7月,宫崎骏的母亲去世了,享年71岁。这给宫崎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母亲临终前鼓励宫崎骏,要他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坚持下去,无论走到哪一步,只要不懈坚持,总有成功的那一天。带着母亲的鼓励,第二年《风之谷》上映了。影片的成功不仅是宫崎骏对自身能力的证明,更有对母亲的慰藉。

《风之谷》的上映,证明宫崎骏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他决定趁热打铁继续推出新作,名为《天空之城》的作品呼之欲出。而站在成功台阶上的宫崎骏能否就这样顺利地继续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