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办公室
- 1447字
- 2021-04-04 09:03:55
二、全方位开放新体系的发展思路
顺应我国比较优势变化要求,通过调整对外开放战略、体制和政策,以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位置、促进我国在国际分工地位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为核心,以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扩大投资、构建全球生产制造网络为突破,创新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走出去”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布局,着手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培育发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体系,增强我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为今后实现由对外开放大国向对外开放强国转变打下基础。
第一,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地位是全方位开放体系的核心。提升我国国际产业分工地位,也就是由原来在国际分工中的被动、受支配的低端地位,转为主动的、具有一定支配作用的中高端地位。现阶段我国具备了实现这种转变的基础和条件,如有能力生产制造具有中高端技术的产品,有望在自主研发、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取得突破,也有能力在全球主动配置资源等。我国国际产业分工地位提升后,对产业转移、资本流动、市场价格、销售渠道等控制力增强,对配置全球资源有较大的决定权,对国际经贸规则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时能获得更大的好处,在国际分工中也由边缘位置开始进入中心。
第二,在全球范围内主动配置资源是全方位开放体系的基本内容。我国传统对外开放基本是一种为发达国家“代工”的生产模式,是一种较低层次、接受国际分工、要素单向流动、在我国境内配置全球资源的形式。提升我国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必然要求较高层次、主动对外分工、要素双向流动、在全球更广的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新形式。一方面,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我国继续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国际更高端的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资源,尤其适应劳动密集型需要的组织管理技术,要主动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出去”投资设厂,在境外与当地要素相结合进行生产制造,或通过对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控制力,构建我国“外包”、其他国家“代工”的生产模式,从货物输出升级为资本、技术、管理输出,在此基础上,培育我国为主导或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分工体系和生产网络。
第三,构建全方位开放新体系的关键在于调整对外开放战略。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对外开放战略以及制度、政策等,只有在符合本国发展阶段的要求下,才能顺利将其要素禀赋决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并获得开放条件下的各种利益。在我国要素禀赋发生变化情况下,过去那种侧重于发挥劳动密集优势的对外开放战略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而需要进行较大调整。例如,在我国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对外开放战略应主动引导和鼓励这种转移,对外贸易、“走出去”、自贸区等具体政策也应及时调整。
第四,“一带一路”是我国全方位开放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我国比较优势变化、构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国在更广的范围内主动配置资源,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我国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以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和平发展为目标,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制度性安排,减少双方合作的体制障碍,以扩大对沿线国家的境外投资为重点,将沿线国家建设成为我国产业对外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同时扩大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和产业合作,加强人员往来交流,打造以我国为起点、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大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