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给予胜于接受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父亲的格言

教师正在给学生讲述格言:“给予胜于接受。”

一个小男孩叫喊道:“对呀,老师,我父亲在工作中总是按照这个格言去做。”

“啊,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呀!他的职业是什么?”

“他是拳击运动员,老师。”

这则外国幽默涉及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

前面已经讲过,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 式。这就是我们给概念所下的定义。

在弄清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就很容易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了。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这是概念的两个 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本质。概念的外延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范围。它们分别反映了事物的质和量。内涵就是概念的质,外延就是概念的量。每一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概念之间是相互区别、界 限分明,不容混淆的。

“给予胜于接受”中的“给予”是一个伦理学概念,它的内涵是“将好处给予他人”,而外延则是符合这一内涵标准的每一高尚行为。

那位小男孩显然并不明白“给予”这一概念的确定内涵和外延是指什么,因而将他父亲在赛场上给对方以拳击的行为也当作“给予”了。

再看外国幽默:

在画家家里

一个顾客对画家说:“您的这幅风景画稍微贵了点,不过我仍然准备把 它买下来。”

“您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情!”画家说,“您要买的东西并不贵,您知道,我 为它花了整整十年时间。”

“十年?不可能!”

“真是十年,我花了两天时间把它画完,其余时间就等着把它卖掉。”

在此,画家关于“我为它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的话中所包含的概念是,“画家从画这张画起直到卖掉它为止所用的时间”,其内涵所反映的时间总量为十年。但由于语言的歧义,顾客将这一概念理解为“画家画这张画所花的时间”了。照此理解,其内涵所反映的时间总量仅为两天。

这里,在画家和顾客对这个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之中,生发出一种风趣的令人轻松愉快的幽默感。

再欣赏—则外国幽默:

理想的丈夫

一位有钱人家的老姑娘走进婚姻介绍所,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子,对介绍人说:“我过孤独的独身生活已经厌倦了,想找一个有教养而又令人愉快的丈夫。他要能说会道,又很风趣,擅长文体活动,能使我的生活增色添彩,并且还是个消息灵通人士,使我不出家门也能知天下事。但我特别强调一点,他还必须经常呆在家里,而且……当然,当我不要他说话时,他就应该立刻住口。”

“噢!那很好办,小姐!”介绍人回答说:“你买架彩色电视机就是了!”

内涵和外延作为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它们是紧密相连的。一般说来,一个概念的内涵确定了,那么,它的外延也随之确定了。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通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去指称具有该属性的事物范围的。就拿上面这则幽默来说,介绍人就是根据那位有钱人家的老姑娘所表达出的“一个有教养而又令人愉快的丈夫”这个概念的一系列内涵特征为她确定了“一架彩色电视机”这个外延的。

显然,根据那位老姑娘对她所想要找到的丈夫的本质属性的描绘,介绍人只能向她表明,这样的“丈夫”在天下的男人中找不到,它只能是一架机器,一架彩色电视机。在此,介绍人的幽默并不显得过分,她恰到好处地运用 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知识。

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注意,就是概念的内涵和事物的本质属性之间以及概念的外延和事物的范围之间,都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

概念的内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反映事物的范围,反映者(内涵、外延)和被反映者(事物本质属性、事物范围)之间当然是有其联系的。但事物的本质不是内涵,事物的范围不是外延。只有当事物的本质以及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事物范围反映到人脑中来,形成概念后,才成其为内涵和外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范围属于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内涵和外延是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的特征,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这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虽然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看,许多场合下,我们往往用相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某一概念的内涵和这一概念内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用相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某一概念的外延和这一概念外延所反映的事物范围。但是,在我们的思维中,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请参看第七题中关于“话”所反映的事物本质以及“话”的内涵的文字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