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1910-2010
- 温儒敏
- 2344字
- 2024-11-01 12:22:34
前记
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建立,其中文科下设“中国文学门”,就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的前身。中国语言文学自此正式成为高等教育的专门系科之一。这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走向现代专业化、规范化的标志性事件。从那时至今,北大中文系走过了100年的途程。我们决定为它编一本图史。
现在各校的中文系都纷纷升格改名为学院了,但北大中文系还是“中文系”。为一个系专门编一本史,是否有点“小题大做”?不过,我们想到的是有时“小题”也可以作为个案,以斑见豹。何况在北大,中文系还是举足轻重的,在全国也算得上是个学术重镇。她的100年,可能浓缩中国学界一个世纪。研究晚近学术史、文化史或者教育史,绕不开北大中文系。我们相信,梳理总结北大中文系的历史,是一件有意思有价值的事。编这部图史,围绕教学与科研这条线,理清在系科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术倾向、教研模式的变迁及其得失,以此概览北大中文系的学术变迁,也可以从一侧面探究中文学科近百年的流变脉络。
本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史事述要”。从中文系100年历史中选取93个“史事”,就是93节,包括重要的事件、人物传略、代表性著述、教学的变革,等等,诸如“废门改系”、“吴梅的曲学研究”、“系主任胡适”、“从红楼、文史楼到五院”,等等,都以专题的方式叙说评述。可以说这些都是北大中文系历史长廊中一些闪亮的“景点”,以点带面,可以比较深入了解她的精神气度。后一部分 “编年叙录”,是以年表方式编写的《北大中文系100年纪事》,下的工夫也最多。“纪事”逐年记载北大中文系的大事要事,以获得史的连贯了解。专题的“史事述要”所不能顾及的更多史事,这里也有简略的叙写。这前后两部分可以采取互文阅读。
全书采取“图史”的方式,前半部分穿插安排有200多幅资料图片,相当一部分是首次发表,很珍贵。“图史”不光为生动好看,也是让读者可以更直观地进入历史现场,激发想象,感受氛围。
这本书是为迎接百年系庆而编写的。一开始只是想收集展现一些老图片,回忆一些历史场景,而进入写作状态后,越发感到这项工作的庄严,想写得更实在、也更有学术性,难度就加大了。尽管我们尽力了,但时间仓促,功力有所不逮,只能成就这个样子。
前半部分“史事述要”,93节(专题)选题的确定就煞费周章。特别是涉及人事部分,哪些人物作专题介绍,哪些集中在一二节叙说,几经讨论。好在我曾和费振刚教授主编过两卷本《百年学术:北大中文系名家文存》(该书1998年初版,2008年增订重版),有了基础性工作。那本书一共收录中文系的学术名家62人。为了慎重,当时曾专门邀请各专业多位资深教授当顾问,事先请他们各自提出入选名单,然后集中讨论,最终确定62位入选,全都是已过世的先贤。当时编文存,主要是为了纪念。这回编《图史》,立专节介绍的名家仍参考《百年学术》的人选,适当做了调整:减少了几位和北大关系较浅的,另外,增加了一些仍健在的名家。所记录介绍的名家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这也就是历史吧。需要说明的是,在专节介绍的名家之外,又还用两节集中叙写29位名家的传略,其评价“级别”不一定就比专节介绍的低,也可能照顾到专业分布及其他历史原因。中文系人才济济,大家林立,还有一些名家,包括在岗的一些影响大的学者和青年才俊,未能列数,有遗珠之憾。另外,“100年100位知名校友”的选录也颇费斟酌,前后反复征求过多方面的意见,既要考虑入选者的业绩、影响与代表性等,又尽量照顾到不同领域。100年选100人,实在太难了!这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过我想读者还是能理解,无论史事述要、名家介绍还是校友选录,毕竟都不是评定级别或铭刻定论,无非是漫步浏览历史画廊,感受氛围,不当之处,还请包涵,无须过分推敲也。
后半部分“编年叙录”,主要就是《北大中文系100年纪事》,这类似年表的写法,希望给《图史》某些历史的连贯性,也方便检索。不光记录正面的史事,负面的也不回避,一般不多加评论,就是历史事件的简要叙录。这一部分也写得吃力。原先想象有关中文系的材料很多,但大都是回忆的文字,往往欠准确,而真正可以依据的档案文献不是很多,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材料,找起来很不容易。有些阶段甚至有多少学生就读,哪些教员去留,都很难搞清楚,需要找资料仔细考辨。100年来每一年都要筛选出比较重要的史事,也很费工夫。错漏可议之处肯定不少,不过我们也有些成就感,那就是终于把北大中文系的“家底”大致弄清楚了。做这种学科史很有意思,也很难。对复杂的史事如何选择、过滤、呈现,的确需要眼光和见识。我们多少身在其中,史事牵绕,难免庐山不识。只好期待有更多的同好,能以更为超越的立场来关注这种学科史与学术史的写作了。
北大中文系百年诞辰到来了,这本书是献给她的贺礼,也是传递给所有北大中文系的先贤、师生和校友的一份深情与敬意。
最后,需要交代的是,这本《图史》是我和一些同仁合作的成果。我们的分工如下:
温儒敏 主编 撰写“史事述要”25则,《北大中文系100年纪事》, 《北大中文系的系格(导言)》及《前记》;负责全书框架设计及统稿;
高秀芹 副主编 撰写“史事述要”4则(关于五六十年代部分);
汪 锋 副主编 撰写“史事述要”14则(主要关于语言学及文献学部分);
邵燕君 副主编 撰写“史事述要”15则(关于文革及八九十年代部分);
陈帅锋 撰写“史事述要”9则(关于西南联大及40年代部分),并负责全书图片与文稿统合等工作;
管 琴 撰写“史事述要”11则(关于古典文学部分);
陈尔杰 撰写“史事述要”9则(关于五四及20年代部分)
张慧君 撰写“史事述要”6则(关于院系调整及50年代部分)
另有闫作雷、陈新榜、张岩雨、胡妍妍等几位研究生也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
感谢那些关心这本书并为它提供资料照片的老师和校友们。感谢北大档案馆与北大图书馆旧刊室。感谢北大出版社培文公司。
温儒敏
2010年3月19日